高一语文教案_现代诗歌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歌单元

【教学目标】

这是高中语文入门单元,考虑到教材设计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所以不须将内容讲解过细,难度定位过高,重点落在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和阅读写作素养。希望培养学生三个训练点。

【教学设计】

阶段一、朗读训练点(通过三课时呈现)

教学模式:活动式讲读——范读——选读——活动——课外呈现

第一课时朗读技巧训练

教学设想:针对学生朗读水平差,缺少朗读技巧的问题,可以通过朗诵的基本技巧、特殊技巧的学习训练,培养学生读的素养,并体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体现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课时一节。

(一)朗读以《大宋提刑官》片尾曲之朗诵为引入。

满江红

千古悠悠

有多少冤魂嗟叹

空怅望人寰无限

丛生哀怨

泣血蝇虫笑苍天

孤帆叠影锁白链

残月升骤起烈烈风

尽吹散

先是对比朗读——普通朗读与优秀朗诵——感性认识

然后逐句拆解讲读——朗读朗诵的基本技巧、特殊技巧(停连、重音、快慢、句调、气音、颤音、拖腔、笑语、泣诉、拟声等)

(二)朗诵体验,扩展朗读文段

夕阳下

戴望舒

晚云在暮天上散锦,溪水在残日里流金;

我瘦长的影子飘在地上,象山间古树底寂寞的幽灵。

远山啼哭得紫了,哀悼着白日的长终;

落叶却飞舞欢迎,幽夜底衣角,那一片清风。

荒冢里流出幽古的芬芳,在老树枝头把蝙蝠迷上,

它们缠绵琐细的私语,在晚烟中低低地回荡。

幽夜偷偷从天摸来,我独自还恋恋地徘徊;

在这寂寞的心间,我是。

消隐了忧愁,消隐了欢快。

残破

徐志摩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当窗有一团不圆的光亮,风挟着灰土,

在大街上小巷里奔跑:我要在枯秃的笔尖上袅出

一种残破的残破的音调,为要抒写我的残破的思潮。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生尖角的夜凉在窗缝里妒忌屋内残余的暖气,

也不饶恕我的肢体:但我要用我半干的墨水描成

一些残破的残破的花样,因为残破,残破是我的思想。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左右是一些丑怪的鬼影:

焦枯的落魄的树木在冰沉沉的河沿叫喊,比着绝望的姿势,

正如我要在残破的意识里重兴起一个残破的天地。

深深的在深夜里坐着,闭上眼回望到过去的云烟;

啊,她还是一枝冷艳的白莲,

斜靠着晓风,万种的玲珑;

但我不是阳光,也不是露水,

我有的只是些残破的呼吸,

如同封锁在壁椽间的群鼠

追逐着,追求着黑暗与虚无!

第二课时意象的学习

教学目标:把握意象是理解好诗歌一基本方法,通过意象的理解学习为单元整体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意象的概念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诗人在写作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这样解释,我是认可的,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

课堂教学的语言应该通俗明白,尤其在解释某个词语的时候,如果介入了过多新的概念与陌生的词汇,只会使学生坠入云里雾里。在查阅了许多资料后,我向学生这样解释: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所写的“景”、所咏的“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的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

意象与意境相同点是两者都是主观的情、意与客观的景、象的结合。不同的是,意境的范围比较大,它是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的整体性的融合,是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结构。而意象不过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它可以是单个的、平面的。意境是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的,意境只是由意象衍生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是意象的升华。所以,没有意象或没有好的意象,就不可能营造出好的意境,也就不可能形成好的诗篇来。

(二)意象与物象

在诗词中,许多物象代表着一个固定的情感,于是就构成为人们所认可的意象。松有坚韧挺拔的性格,竹有刚正有节的操守,梅有傲霜斗雪的风骨,而水仙刚是冰清玉洁的象征等等。而许多物象可以构成情趣各不相同的多个意象,更值得我们研究。

柳,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柳”和“留”谐音,“柳——留——惜别——依依不舍”,古人的联想十分丰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霖》),表达了对故乡、恋人的眷恋

其次柳还是倔强的弱者形象。“枝弱不胜雪,势高常惧风。雪压低还举,风吹西复东。”(白居易《有木诗八首》)杨柳的样子虽弱不禁风,当风雪袭来时,它却顽强地与之抗争。

其三也可以表现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城中桃李须臾近,争似垂杨无限时”(刘禹锡《杨柳枝词》)。城中艳开一时的桃花李花转眼间就凋谢净尽,怎似那倒垂的柳条能长时间的喷绿吐翠。与势利的“桃李”对比,“垂杨”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便跃然纸上。

同样是江水这一物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寄予了作者旷达豪放的胸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霖》)表达的却是寂寞孤独与对恋人的不尽思念。“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相见欢》)江水这一物象却构成了“浓重的哀怨”之意象。

大千世界,物象数不胜数,只有进入了诗人的作品,赋予了诗人特定的情感,才有可能成为意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同一物象,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也会成为情感迥异的意象。

(二)结合课文,加以理解

如同学们学习《沁园春•长沙》,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由谁主宰的问题。诗人首先选取的意象是湘江,在深秋的季节,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日夜不息的向北奔流。脚下是橘子洲,面前是汩汩向前的湘江水,背后是“寥廓江天万里霜”的秋景图。整个画面的组合背景辉弘。“立”前冠一独字,让人仿佛看到诗人顶天立地、雄姿英发、砥柱中流的伟人形象。作者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

在这个江天广阔,让人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的秋景图下,诗人选取了一系列的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类。又把这一系列的外在意象加上了自己内在的主观色彩。山、林、江、舸分别为万山、层林、漫江、百舸,以数量和外在的表象渲染博大的、辽远的空间。毛泽东同志的眼中看到的是:莽莽苍苍的群山,层层叠叠的重林,成一片火红。枫林如火,是作者热情如火的外在表象。红色象征着激情,象征着燃烧,象征着革命,也可以将其看成燎原的星星之火,与当时的革命形势暗合,与作者志气昂扬,心潮汹涌的思绪相融,体现了强大的艺术魅力。接着作者又把视线从广阔的背景中收回。千百条大船在宽广的江面上劈波斩浪,竞相行驶,活画出一幅热烈的“百舸争流图”,烘托了作者心中火热的激情。

山多,重重叠叠,望之不尽,可谓山外青山;

树红,瑰奇耀眼,触目如火,真是烂漫热烈;

江清,浩浩汤汤,碧波荡漾,江上千帆竞发。

在这样生机勃勃的画面中,有生命的个体又怎样呢?作者笔峰一转,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剪接了几个典型镜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仰视,天高云淡的长空苍鹰搏击,展翅翱翔;俯瞰,碧波万顷的长江中鱼群弄潮水下,轻快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这个生机勃勃的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地生长。

(三)延伸理解,现当代诗歌意象之理解

篱笆那边

狄金森

篱笆那边有一颗草莓

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