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主要对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做一个文献综述。并从两方面做了总结:第一,货币国际化的含义界定以及条件;第二,人民币的国际化条件及路径。最后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未来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字:货币国际化人民币路径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中国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推动人民币成为未来的国际货币。而今,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使得具有世界第一外汇储备量的中国不得不开始思考缺乏国际地位的人民币如何规避外部金融风险,也使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迎来一个绝的历史机会。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很多学者就开始关注和研究货币国际化问题。国内学者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始于80年代。早期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主要关注于人民币如何实现自由兑换,之后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成本收益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尤其是欧元正式运行之后,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为基础,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于东亚货币区域化对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性。

1 货币国际化

1.1货币国际化的含义

对于国际货币的含义,一直没有比较一致认可的看法。科恩(Cohen,1971)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对国际货币进行了定义,认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当私人部门和官方机构出于各种目的将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的区域时,这种货币就发展到国际货币层次。1哈特曼(Hartmann,1998)从货币不同职能出发对国际货币进行了分类,认为当一国货币被该货币发行国之外的国家的个人或机构接受并用作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手段时,该国货币国际化就开始了。他具体指出,当一国货币在国际贸易和资本交易中被私人用于直接的货币交换以及两个其他货币之间间接交换的媒介货币,同时也被官方部门用于外汇市场干预和平衡国际收支的工具时,这种货币就成为国际交易媒介货币;当一国货币被用于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价,同时被官方部门作为汇率驻锚时,这种货币就成为国际记

账货币;当一国货币被私人部门选择金融资产时运用,如表示非居民持有的债券、存款和贷款价值,而官方部门拥有该种货币和以它计价的金融资产作为储备资产时,这种货币就成为国际储藏货币。2

由于商品和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多数工业化国家的货币从职能角度来看,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国际化倾向。然而,各种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却有相当大的差异,在不同时期只有少数的一两种货币拥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执行着多重国际货币职能。因此,泰伍拉斯(Tavlas,1997)缩小了上述定义的范围,认为当一种货币在没有该货币发行国参与的国际交易中充当记账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贮藏手段时,该货币就实现了国际化。3享有“欧元之父”称谓的蒙代尔(2003)认为,当货币流通范围超出了法定的流通区域,或该货币的分数或倍数被其他地区模仿时,该货币就可以认为己经国际化了。

1.2货币国际化的条件

在国际货币的产生上,需求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超国家的力量能够强迫各国经济主体使用一种货币而不使用另一种货币,任何违背市场规律的主观意愿都是徒劳的。对于市场选择国际货币的条件,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1.2.1 一国货币作为国际交换媒介的条件

麦金农(Mckinnon,1969)认为,私人交易者会以最适当的主要的货币来从事交易,以节约存货携带成本,并使由于汇率浮动而产生的信息不确定性最小化。斯沃博达(Swoboda,1969)指出,如果没有国际交换媒介,不同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只能以不同经济体的货币执行。如果交易商有许多需要不同货币的交易,他将不得不大量持有各种货币的现金,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便利性将大打折扣。克鲁格曼(Krugman,1980)对本币和外币之间的交易成本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交易量的增加,平均交易成本呈递减趋势,具有最大交易量的货币,即有最低交易成本的货币,会成为国际货币。同时他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在世界支付中占据主导地位,其货币作为主要国际交换媒介,受到交易惯性的支持,即使该国的商业地位已经下降,它的货币也可能会继续发挥作用。雷伊(Rey,2001)把货币交换的交易成本引入了一个三国之间的一般均衡模型,从贸易关系的实力和交易成本的大小角度证明了媒介货币选择的多重均衡如何出现。他指出媒介货币的出现是由各国的商品需求偏

好决定的,而不是由它们的相对规模决定的。当一国的商品被需求的越多,它的出口额越大,对该国货币的国际需求就越大。与此相对应的,该国外汇市场就越具有流动性,相关的交易成本就越小。当一国拥有最大的开放度,并且该国货币在国际货币市场拥有最小的交换成本时,该国的货币会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4

还有学者从搜寻成本的角度来解释媒介货币的出现。克里斯托(Chrystal,1984)分析了银行间外汇交换市场媒介货币的作用。一个交易商在外汇市场进行货币交易之前,需要形成一个买卖他所要交易货币的交易商数量的预期。而这个交易商为执行满意的交易需要拨打一系列电话,找到最适合的交易商。同通过一个媒介货币间接执行交易相比较,直接进行一个满意的交易可能意味着更长时间的到处买卖,即更高的搜寻成本。部分媒介的运用和外汇直接交易的另一种均衡可能会共存,然而多种交易货币是不可能的。随着外汇交易规模的扩大,在交易商初始交换需求中最重要的货币会逐渐成为媒介货币。而松山、青泷信宏和松井

(Matsuyama、Kiyotaki and Matsui,1993)运用货币搜寻模型来分析创造媒介货币的机制。假设只存在两种货币,即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模型最终得到三种均衡结果:第一种结果是只有地方性货币,在这种情况中绝对没有国际交易发生,各国货币只在本国运用;第二种结果存在单一的媒介货币,在此情况下,一种货币仅在本国流通,而另一货币则不仅在发行国而且在外国使用,充当国际交易的唯一媒介。他们认为,拥有巨大经济规模的国家,使得另一个国家的居民与该国居民进行交易的可能性更高,因而该国货币更可能成为媒介货币;第三种结果存在双重媒介货币,两种货币在本国和外国都能使用。当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两种媒介货币共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经济开放的程度对决定哪一种货币可在国际交易中运用起着关键作用。5

而哈特曼(Hartmann,1998)认为,除了世界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基本结构外,外汇市场的微观结构也是货币交换世界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运用市场的微观结构分析方法对货币交换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最终认为:第一,货币交换的交易成本随交易量的增加而减少,并且随汇率波动性的增加和交易商的固定成本的增加而增加。那些与基本结构相关的交易量越高、汇率的波动越小的货币越有可能成为媒介货币;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