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的个人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视角下的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它们并非是完美无缺、完全相互排斥的理念。由于受儒家思想传统的影响,我国历来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的利益意识得到强化,不可避免地诱发了个人主义。对此,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个人主义,分析了个人主义利己行为造成的负面情绪以及导致利己行为日益盛行的原因,并提出适度回归集体主义。

一、个人主义的出现

集体主义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这在儒家著作中就有所体现。儒家对社群持一种目的论的观点,如认为家庭、宗族、国家等均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善,尤其是道德的善而形成的。儒家不重视个体的权利而极为关注群体的利益,他们认为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牺牲小我,保全大我”。儒家把社会群体看作是关系的共同体,每个人在其间占据着一个独特的位置,人们对自己的身份、角色等都有明确的认识。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进丰富了我国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马克思力图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人们的个人利益。时代的进步为个人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包容的社会氛围,而人们的利己行为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和普遍,这些人的行为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无视、甚至损害其他与其有着同等权利的个体的利益。

二、由个人主义的利己行为引起的负面情绪

根据情绪体验者的不同,负面情绪可分为利益获得者方面和利益受损者方面。

1.利益获得者的负面情绪:愧疚

愧疚,是指一个人察觉到自己对所做的消极行为负有个人责任时产生的一种带有痛苦、自责体验的情绪,是个体良心的发现。利益获得者在运用非常手段获得利益的同时,往往损害其他人的合法利益,原本公平的竞争复杂化,使得其他仅靠个人能力的竞争者处于劣势。偷、抢、骗行为更是在个体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利益受损者因利益获得者而遭受财物的损失。利益获得者虽然最终获益,但其生长于我国,从小受集体主义传统观念的熏陶,深知其行为有违伦理,必然产生一种愧疚感,心理上觉得对不起其他人。

2.利益受损者的负面情绪:愤怒、痛苦、焦虑

愤怒,主要是外界对自己或者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的侵害时产生的情绪;痛苦,是指由物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引起的难过和不愉快的心理;焦虑,是指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下出现惶惶不安、坐立不定、精神紧张的状态。利益受损者由于自身利益遭受他人侵犯,付出了努力而又没有相应的回报,期待落空,心理上很容易产生愤怒、痛苦、焦虑等负面情绪,而愤怒、痛苦、焦虑又自然地衍生敌意。台湾犯罪心理学家蔡墩铭认为,社会上有很多犯罪都是由于行为人情绪的急剧变化,不能自我控制而导致的。此外,消极情绪对于人的身体健康也有着明显的不良影响。情绪与疾病的关联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此外,负面情绪可直接导致冠心病,也可导致个体行为的改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集体主义背景下个人主义现象的心理探析

1.经济飞速发展,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个体心理失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资源配置并不均衡,区域之间相差较大,正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随着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人们在心理上产生落差。试想一下,曾经同是住着瓦房、吃着粗茶淡饭、穿着的确良衬衣的邻居,摇身一变挤入富人之列,住着别墅,开着轿车,吃的都是山珍海味。不仅如此,随之而来的还有别人的尊敬。差距在悄无声息的对比之中扩大,让人除了羡慕,还会自卑,从而急切地想要改变现状,缩小差距,缓解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个人的实际利益成了个体追求的目标,尽管有些行为损害了集体利益,但却依然未能阻碍行为人前进的脚步。相反,这种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成了个体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捷径。

2.外来价值观的引入

随着世界各国交往的愈加密切,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也随之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流动着。我国是在国际上有着越来越大影响力的国家,不可避免地也受到各种不同文化的撞击。国外节日在我国的兴起并带来经济效益,国外食品、饮食企业在我国大受欢迎,这些都是文化交融最好的证明。文化在相互交融,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进一步认识自己,对个人、对自我的这种意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改变。而这种自我的意识在无形中促进人们更加追求个人利益。

3.大众传媒的不良引导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对人们的道德意识带来了冲击。影视作品中关于暴力、拜金主义、色情等堂而皇之地大肆渲染,对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有着不良的导向作用。

4.自卑心理导致过度的补偿行为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认为:生理上的缺陷、社会经济地位低下以及人生早期接受的不良教育,会导致自卑感的形成,自卑一旦形成,人就会对环境采取敌对态度,从而推动人去追求优越目标以获取补偿。生理上的缺陷和地位的低下,使个体得不到成长过程中应受的关注,甚至感受到被社会的遗弃,从小在自卑的阴影中度过。为了在心理上获得补偿,当他们有能力改变现状的时候,就有可能不择手段。如果个体能把自卑化为自身奋斗的动力并有明确的目标,就会坚持不懈,力求成功,通过证明自己的能力的方式来摆脱自卑感。而对于心理补偿的急切需要,个体会为自己提出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达到目标的要求,进而促使奋斗过程中损人利己的行为。如果个体将自身的自卑感归咎为社会的不公平、命运的不眷顾引起的,就容易引发报复社会的行为以获取补偿,如偷、抢、骗等行为。

5.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理论

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人的行为目的和手段是获得经济报酬和自己得到满足,人在本质上是自己利益优先的。根据这一理论,人的自我利益在人际关系中占据着核心作用,人的行为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那么,腐败行为、各种非公平竞争以及一切利己现象都是人出于本能的选择。

四、适度回归集体主义

尊重个人利益,提倡个人利益,但不应打着个人主义的旗子侵犯他人利益。当前,以集体主义为主导的价值观念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我们应该以道德为标、以法律为准,严格要求自己,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在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