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壶名家介绍(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淦庭
任淦庭(1888.8-1969.12)又名干庭,字缶硕,号漱石、石溪、聋人、大聋、左民、左腕道人。

江苏宜兴人,陶刻大家。

幼年只读过三年私塾,但极为刻苦好学,常折树枝席地作画写字,被乡人视为奇才。

15岁时,跟随宜兴名雕刻书画家卢兰芳学习紫砂陶刻工艺。

满师后在宜兴城吴德盛陶店陶刻作画为主。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陶业渐有恢复,才又从事紫砂陶器的雕刻受雇于顺兴陶器厂。

1955年,艺人归队,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并担任理监事。

1956年被江苏省命为技术辅导员,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

1957年和朱可心、顾景舟等参加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和朱德委员长同坐一席。

1959年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任淦庭一生酷爱书画,每天作画不止,留下大量画稿。

他潜心研究紫砂陶刻艺术,上承清末宜兴书画,金石家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卢兰芳、韩泰、邵云儒等,下传当今陶刻名家徐秀棠、冯希雅、谭泉海、毛国强、鲍志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其紫砂陶以传统风格为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为主,尤以梅、竹、兰、菊为胜。

书有正、草、隶、篆、钟鼎、甲骨文等种书体。

镌刻时以多变的刀法,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将书法、诗词、画意装饰、简约于紫砂陶上,使紫砂艺术相映成题。

奇绝处是能用左手或右手对瓶挥毫落墨,画出相同而对称的花鸟、山水、图案。

吴云根
吴云根(1892-1969年),又名吴芝莱。

1892年生于宜兴和桥,14岁拜汪升义(汪生义)为师。

1915年到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厂任技师、1929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术员、1931年受聘于江苏省立陶瓷职业学校窑业科任技师、1954年进入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11月开始为紫砂厂招收第一批学员传授紫砂制作技艺、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紫砂“技术辅导员” ,成为著名的“紫砂七大名艺人”之一。

为当今紫砂艺术界培养出了如高海庚、汪寅仙、吕尧臣以及葛明仙、何挺初、范洪泉等极有影响的紫砂艺术大师和名家。

朱可心
朱可心(1904-1986年)出生与宜兴蜀山镇。

原名朱凯长,艺名“可心”,寓意“虚心者,可师也”,“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之意。

14岁时拜汪生义为师,与吴根云结为师友。

1931年受聘于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学校窑业科技工,此间创作紫砂咖啡具。

次年,精心制作云龙鼎和竹节鼎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并荣获“特级优奖”,1953年12月“全国民间艺人观摩大会”携作品云龙壶、圆松竹梅壶参展。

1959年他以合作社代表的身份参加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世界陶瓷展览。

其作品松鼠葡萄壶、松竹梅三友壶被选入“中国工艺美术巡回展”出国展出,并获一等奖。

1959年他费时4个多月精心仿制南京博物院珍藏圣思桃杯获殊荣。

创作旺盛期,设计制作了如意壶、云玉壶、高峰咖啡具,迎宾酒具、万寿壶、碗梅壶,可心梨式壶等,许多式样成为紫砂工艺陶畅销产品。

1964年他精心仿制陈鸣远包袱壶,达到紫砂技艺炉火纯青的地步。

朱可心首创一种壶式,多种装饰的手法,深受中外人士的欢迎。

裴石民
裴石民(1892—1976),原名裴云庆,又名裴德铭。

宜兴蜀山人。

著名紫砂艺人。

早年习艺,艺成后擅制仿古紫砂器,颇负盛名。

善制水丞、杯盘、炉鼎等器,造型典雅别致,具有青铜器敦厚稳重之特点,尤以仿真果品最佳。

有“陈鸣无第二”之美誉。

成熟期间精品之作,以中小件为主,以古器作借鉴,以超凡的构思,能放能收,简繁匀称,既能作典雅脱俗的光素茗壶,又能作千姿百态之花货茶具,风格清秀不俗,技艺精湛严谨,在紫砂艺苑中独树一帜,为紫砂历史上求新求变,求精求妙,精而少,少而妙,不可多得的能工巧匠之一。

陈鼎和
陈鼎和紫砂陶器店由经理人陈元明于民国五年1916年所设,上海、宜兴各设分店。

早期所用印款为壶底钤“陈鼎和”阳文楷书大方章,中期开始“陈鼎和”阳文楷书大方章和篆文方印“陈鼎和陶器厂”并用,晚期再用“陈鼎和”大方章。

有的则有英文C.TH.CO字样,是为出口而制造的。

传世作品包括紫砂壶、茶具、茶杯、鼓暖杯、羌罐、笔洗、花瓶等,铭文有陈元明亲自签款,如陶制行书“阳羡陈鼎和作于蜀山一叶轩”,该店于抗战期间败落。

陈鼎和造大方章。

绘堆水波浪纹,中坐一位老者,在一条大鲤鱼背上,颇有仙人风度,刻画得和蔼可亲的样子,很有艺术。

壶的另一面是泥绘文字:悟自然之妙理,取天地之精华。

道出了制壶人对这把壶的感受。

陈少亭
名锁秀,字少亭,浙江省东方国画院副院长。

1935年出生在溧阳旧县乡西湖村。

从小喜欢画画。

50年代从溧阳省立中学毕业后,考入浙江农业大学,60年代专习山水国画。

1975年投著名国画大师陆俨少门下学画,1986年正式收为入室弟子。

九十年代先后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树人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中国美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善采众长,纵览名山大川,寻访古刹石窟,数度领略黄山、雁荡山及巴山蜀水,体察山川神貌,修炼绘画艺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精髓。

陈光明
字匡庐,小名润宝。

清咸丰九年(1859)-民国19(1930)制陶艺人。

仿制古陶,工艺精细,朴雅浑厚。

陈鸿寿
中国清代篆刻家。

字子恭,号曼生、曼龚、曼公、恭寿、翼盦、胥溪渔隐、种榆仙吏、种榆仙客、夹谷亭长、老曼等。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曾任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

工诗文、书画,善制宜兴紫砂壶,人称其壶为曼生壶。

书法长于行、草、篆、隶诸体。

篆刻师法秦汉玺印,旁涉丁敬、黄易等人,印文笔画方折,
用刀大胆,自然随意,锋棱显露,古拙恣肆,苍茫浑厚。

为西泠八家之一。

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行世,并著有《种榆仙馆诗集》、《桑连理馆集》。

嘉庆二十一年为周春撰著的《佛尔雅》提写序跋。

杨彭年
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制宜兴紫砂壶名艺人,浙江省桐乡人。

善制茗壶,有的浑朴雅致,有的精巧玲珑,且善配泥色。

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世称“彭年壶”,对后世影响颇大。

杨彭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

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邓奎(符生)、郭麟(祥伯、频伽)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

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邵友兰
邵友兰,清道光年间人,是当时的制壶名家之一。

也是当代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祖母的前辈人。

邵友兰善做仿古器型,尤以“配泥精致,质坚如玉为一绝”。

所用印章有椭圆式带边纹的“阳羡邵友兰制”,还有带边的方章“友兰秘制”,小印楷书“友兰”二字,铭刻一般署名“二泉”所作。

吴式芬
吴式芬(公元1796-1856年年),字子苾,号诵孙,海丰(今无棣)县人。

嘉庆元年丙辰年二月二十四日,生于京师。

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

清道光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生平专攻训诂之学,长于音韵,精于考订,凡鼎彝、碑碣、汉砖、唐镜之文,皆拓本收录。

懂古代绘画和书法,善鼓琴,爱作诗。

平生著述有《金石汇目分编》、《陶嘉书屋钟鼎彝器款识》、《双虞壶斋日记八种》、《海丰吴氏双虞壶斋印存》、《<寰宇访碑录>校本》、《昭代名人尺牍》、《唐宋元明人摘句》、《缀锦集》、《陶嘉书屋诗赋》等。

吴式芬还是封泥的最早发现者和研究者。

徐汉棠
徐汉棠出身于1932年5月11陶艺世家,1948年初中毕业后即跟随父母学艺,于五十年代初即拜当代紫砂泰斗顾景洲为师,为顾老师第一弟子。

1975——1976年入中央工艺美院进修。

他富有艺术天才,功底扎实,善复制传统产品,也精于创新,工艺造型独具匠心,以冰裂纹装饰见长,作品似冰如玉,尤善作各式微型小盆,每有手迹,均称“汉棠盆”,为上海盆栽界珍藏。

徐秀棠
徐秀棠,1937年12月出生于宜兴蜀山紫砂陶艺世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现任无锡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南大学客座教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获奖作品有《坐八怪》《雪舟学画》等。

徐秀棠:1937年出生于江苏宜兴蜀山紫砂世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民间艺家协会副主席、无锡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无锡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工艺美术会陶艺专委会主任。

1954年拜紫砂陶刻著名老艺人任淦庭为师学习紫砂陶刻,1955年1月随师父进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工艺厂前身),1958年参加轻工部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中国民间雕塑研究班”,结业后转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坭人张”张景祜工作室学习彩塑,1959年回紫砂工艺厂从事陶刻陶艺创作,主攻紫砂雕塑,1993年与日本陶艺家高桥弘先生合作组建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

程辉
程辉,字润年,紫砂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宜兴紫砂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宜兴紫砂收藏鉴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宜兴市丁山乒乓球协会名誉主席,宜兴方井紫砂艺术总监,国家标准《紫砂陶器》(GB/T 1989) 起草人,《宜兴紫砂泥料标准》制定专家组组长。

紫砂艺术大师程辉自幼酷爱紫砂,15岁就跟随“一代宗师”吴云根学徒,练就了扎实的制壶功底,年青时期在紫砂界就出类拔萃,在宜兴紫砂一厂这所“紫砂黄浦军校”逐级提升为技术骨干,并任紫砂研究所所长、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以《紫砂陶器国家标准》主要制订者的身份,于1990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贡献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殊荣。

周桂珍
周桂珍,女,1943年生于宜兴丁蜀镇,1958年进入紫砂工艺厂。

早期拜师王寅春和顾景舟先生,退休后定居北京。

40余年的创造生涯,使她在紫砂艺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先后获得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

周桂珍的紫砂作品大气、豁达、洒脱中也蕴含着女性的秀丽与和美。

近代的艺术大师中如刘海粟、朱屺瞻、冯其庸等都曾在周桂珍的壶上题诗作画。

与韩美林、张守智的合作,更引领了紫砂的新风。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南京博物馆院、香港茶具文物馆、台湾历史博物馆,都相继收藏她的紫砂作品。

她所制作的集玉壶,1978年曾被选为邓小平首次访问日本的国家礼品,其制作的曼生提梁壶则被中南海紫光阁选作陈列工艺品。

施小马
生于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宜兴市职改办评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会员。

1972年进紫砂工艺厂,1994年作品《红与黑壶》获第五届全国陶瓷艺术创作评比一等奖;1997年作品《珏提壶》获江苏省陶瓷艺术创新展评一等奖。

1998年作品《珏提壶》获“江苏省工艺美术陶瓷新品评比”一等奖;作品《扬帆壶》获“全国陶瓷专业设计评比”二等奖。

1999年《垒壶》获“江苏省工艺美术陶瓷新品评比”二等奖。

2000年作品《凌云壶》获“首届杭州西博会”银质奖;荣获“中国紫砂名人”称号。

2001年作品《垒壶》获“杭州西博会”银质奖。

入道不深时,施小马对各种造型均有涉猎。

最后,选择了与自己性格相似的方器。

不知是性格成就了施小马成为方器高手,还是方器迎合了他。

总之,有点器如其人的特征:刚正不阿、棱角分明、无拖泥带水。

顾绍培
顾绍培,1945年生于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常务委员,曾任宜兴紫砂工艺厂副总工艺师、紫砂研究所副所长、宜兴锦达陶艺有限公司总工艺师等职,现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副总工艺师。

顾绍培,1945年出生于陶业世家,1958年进宜兴陶瓷中学学习,进厂後,师承陈福渊老艺人,後又得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悉心提携,长期授教,在紫砂事业中耕耘了四十余载。

深研诸名师技法,集各派之精华,融艺术个性于一体。

从艺中先后创制的各类紫砂艺术品,曾18次荣获省、国家展评奖。

1984年,紫砂百寿瓶荣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1985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

1989年,先後担任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副总工艺师,研究所副所长,宜兴锦达陶艺有限公司总工艺师,曾多次赴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与技艺表演,现为中国紫砂博物馆紫砂新品鉴定委员会委员、工艺美术大师。

王石耕
王石耕原名王长根,1922年出生于宜兴一个紫砂世家,其父王寅春是清末民初紫砂壶制作大家,为“民国七艺人”之一。

石耕子承父业,从小就跟父亲学艺制壶。

在其父严格要求下,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秉承乃父衣钵,成为“王派壶艺”的嫡传。

在王石耕15岁那年他头一遭徒手独立完成了两把仿古壶:一把“掇球壶”、一把“线园壶”,嘴平正,口盖准缝,颇见功力,是他壶艺生涯中的“处女作”。

这两把壶被丁蜀镇上一位老中医珍藏着。

范正根
宜兴紫砂工艺厂创立时与朱可心一起进厂的七位名工之一。

师从清末花塑器制作高手潘德根。

四十年代在上海信制古代紫砂名器。

1959年与徒谢曼伦一起,开办宜兴西九紫砂工艺厂。

葛明祥
葛明祥的壶已经具有很高的价值,但他仍然在不断进取,继续研究。

我曾总结,凡成为名壶者,必注意六个要点,谓之“品壶六要”,一曰神韵,二曰形态,三曰色泽,四曰意趣,五曰久心,六曰适用。

制壶者于“六要”鲜能备该,能得其数要而于其中一要突出者即为佳作也。

研制泥色之外,祥陶于壶之神韵、形态、意趣、文心、适用等五要,也无不用心。

一部分壶上的书画皆出于书画名家吴冠南先生。

冠南先生作画继吴昌硕、齐白石之后,又有发展,能粗能细,风格多样,粗者苍浑,沉重如铁铸钢成,细者清新飘逸如铁画银钩,向为识者所甑。

冠南主要为祥陶一家作书画,其他一般制壶者虽出千金而不可得。

故祥陶的壶尤为珍贵。

收藏家收祥陶之壶,同时也得吴冠南一画,赏心悦目非止一端也。

蒋蓉
蒋蓉(1919- 2008),别号林凤,江苏省宜兴市川埠洛林人。

1995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蒋蓉的作品在中国紫砂工艺史上技术精湛,生动具真,别树一格,成为中国紫砂工艺史上第一位女工艺美术大师,现任中国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设计协会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

蒋蓉作品曾在全国工业会议上评为“特等奖”,并为周恩来总理出访东南亚等国家制作礼品。

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她为紫砂工艺“技术辅导”,这在当时历史情况下是工艺界的一种最高荣誉和待遇。

毛国强
毛国强,男,艺名一粟,1945年生于江苏宜兴,江苏省轻工厅评定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会员。

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老艺人任淦庭学习陶刻艺术,从此走上了紫砂艺术之路。

1982年作品《12件鼻烟瓶》(合作)获轻王部中国王艺美术协会展评一等奖;《五件紫砂挂盘》获二等奖;1994年作品《心经六条屏》获第五届陶瓷艺术设计创作评比二等奖;作品《狮象玉鼎》(合作)、《特大百寿瓶》陈设在中南海紫光阁
鲍志强
鲍志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总工艺师、中国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陶瓷艺术评审第五届、第六届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国际级)大师作品展评评审委员。

他善设计制陶,尤擅陶刻装饰,对书法、绘画、篆刻、紫砂史等方面均有独到研究。

他的壶艺创作构思独特,意境深远,造型新颖,简洁抽象,极具视觉冲击力,总是令人耳目一新,制作技艺十分精湛。

其陶刻装饰从内容到形式,与造型水乳交融,陶刻刀法精致细腻。

他的作品简洁抽象,装饰诗情画意,书法文雅,笔墨优美,散发着书卷气息,令人爱不释手。

从他的作品中,既能看到深厚的功夫,更能品味出其鲜明的、赋予时代的个性语言,深得国内外许多专家的喜爱和壶艺爱好者的一致赞赏。

沈汉生
沈汉生:艺名石羽,1946年生于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轻工厅评定),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无锡市书法、美术家协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会员。

1959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老艺人任淦庭学艺,1985年函授进修书画艺术,曾任锦达陶艺有限公司副总工艺师,1984年《百寿瓶、九头竹筒茶具》(合作)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1995年作品《鸿运当头茶具》(合作)获江苏省陶瓷新品评比二等奖,代表作品还有《曼生十八式壁瓶》等.
谭泉海
谭泉海,男,1939年生于江苏宜兴和桥镇,自20世纪50年代随着著名老艺人任淦庭学陶刻,长期从事陶刻装饰工作中,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无锡美术家协会会员。

陶刻作品曾获莱比锡国际金奖,曾到台北和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画展览,曾任宜兴市人大副主任。

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宏整轩
宏整轩制说明:宏整轩日本明治时代(1868-1912)由在东京开中国杂货店的中村宏整设计,交由宜兴工匠定制。

何道洪
何道洪,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宜兴蜀山人,生于1943年。

拜师于王寅春门下,深得名师真传,练就制作方器、圆器与筋纹器等器形的扎实功底。

而后并获素有“陈鸣远第二”之称的裴石民先生指导,琢磨花货及仿生蔬果的制作技艺。

曾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修习陶瓷相关课程,深研造型、装饰设计,涵养创作美学。

1958年进紫砂工艺厂,师从王寅春、裴石民学艺,1976年进中央工艺美院深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多件作品被故宫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香港茶具文物馆、中央工艺美院收藏或选作国家礼品。

何道洪是一位难得的制作技术全面的紫砂陶艺家,熟悉掌握各种砂壶制作技法,深知泥料特性及配色学问,兼具丰富的制壶实务经验与美学理论基础,其作品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

所设计的砂壶稳重大方、精工细致,器形力度、动感十足,韵味深厚。

于光素器圆润敦厚、气韵深蕴,筋纹器工精艺谨,花货细腻优雅。

陈寿珍
陈寿珍是一位勤劳多产艺人,年过七十尚制作不辍,格调更显犷朴,但终不及中壮年作品粗中有细的韵味。

他中晚年时,仅制作三式:仿鼓、汉扁。

其印有“冰心道人”、“八十二老人”等。

所制掇球最有个人风格特点,最富盛名。

陈寿珍曾为上海“铁画轩”和吴德盛陶器公司、利永公司、吉德昌供应素坯。

亦曾受聘为江苏省立陶器工厂陶工传习所教员。

吴跂陶
吴跂陶即吴汉文,清末民初宜兴紫砂陶高手。

善陶刻书画,常为宜兴县城的“吴德盛陶器行”刻陶。

吴德盛陶器行为“金鼎商标”,由吴汉文等进行书画陶刻。

汉文陶刻,都署款“跂陶”,书法学赵松雪,于行、楷间,书刻流畅。

吴汉文常为吴德盛刻陶外,亦常与“范荘农家”合作,由“范庄农家”作器,汉文书刻。

俞国良
俞国良(1874-1939),清末民初宜兴制壶高手。

江苏无锡人。

造壶精工,气格浑成,擅制传炉壶,匀挺有力,朴质工整,仿佛天成。

其所制壶式以传统为主,但喜在传统中求变化,做些小改动,例如提梁壶的壶纽雕塑小假山,又将提梁设计前面凹、后边凸,呈曲线状,别有风味。

曾获1915年美国旧金山“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奖和1936年、1937年“江苏省物品展览会”特等奖。

陈国良
陈国良(1954-)男,江苏宜兴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宜兴市职改办评定),中国紫砂艺术名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会员。

1972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拜制壶技术全面的何道洪大师习艺。

1983年开始制作茗壶,曾入中央工艺美院研习造型设计课程,精炼技艺,被称为新生代的代表之一。

曾从事过花盆、花瓶、挂盘等制作。

1985年学习工艺、素描、图案、雕塑等专业设计;1986年担任艺徒培训中心辅导老师和技术总监等职;1988年紫砂作品《蒲色口花盆》被选定在中南海紫光阁陈设。

作品曾作全国性的展出。

1995年创作的《葫和壶》获陶瓷艺术新品展评三等奖;2001年、2002年作品《待放壶》、《阳羡溪头》分获第三、四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

2001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中国紫砂艺术名人”称号,现为中国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会员,1993年至今在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研究所从事紫砂壶艺创作。

对于紫砂艺术一贯坚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其作品不论光素、花货、筋纹器等都以追求富有挑战性的难、新、奇、巧而形成个人独有的风格,对于茗壶制作讲究实用与收藏价值兼顾,不拘泥于流派,从不专做某些风格作品,依创作灵感发挥。

作品颇具个性,端庄秀雅且富情趣,既有传统韵味,又能别树新姿。

岩如
岩如,本名蒋永西(1900~1957)又做蒋荣熙,艺名岩如、石生、聚莲老人,宜兴蜀山人。

为民国时期宜兴著名镌刻艺人,常在制陶名家作品上刻字作画。

17岁拜邵云如(北岩)为师,长期受聘于宜兴利用公司、毛顺兴、铁画轩、陈鼎和等。

作品一般都是任淦庭画蒋永西刻。

刀法娴熟,擅长填色勾染,自成一格。

王寅春
王寅春(1897-1977年),生于江苏镇江一户贫民家庭。

父五金宝(又名金大),原为镇江做小烧卖出身。

13岁拜赵送亭为先生,在其陶坊随金阿寿为师,学习紫矽陶艺。

3年满师后,上门帮窑户当制坯客师。

1921年起,因他制坯手艺特好而名扬上海。

现代著名的紫砂壶制作大师,其制壶技术精湛,并且效率高,作品的数量也相当多,光货和花货是王寅春的拿手壶型。

王寅春的作品深受追捧,收藏价值也非常高,人们将出自王寅春之手的紫砂壶称为“寅春壶”,壶上都刻有“寅春”字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