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十章德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 的道德情操。
引导学生在道德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激 发出道德需要,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培 养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坚定的政治立场和 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对履行和捍卫社会 主义道德富有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
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道德锻炼和规 范行为的训练,不仅要使他们能自觉地运用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要 使他们的道德行为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达 到自动化的程度,即形成道德的行为习惯, 成为个人的品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 践,并通过“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 习惯。他还认为,音乐在德育中有特殊 的地位。在欧洲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宗 教教条成了德育的主要内容。
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自然 后果”原则,强调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 为后果中自动对行为加以调节,反对教 育的外力干涉。 这条原则,后来被法国思想家卢梭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和意大利教育家蒙 台梭利所采用。
二、品德发展规律
• 一、品德诸要素的发展 • 品德的结构极为复杂,对于究竟是由哪几种 因素构成则观点不一。 • 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三个基本要素上。
• 让· 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瑞士心 理学家 • 皮亚杰以其发生认识论为 基础,通过观察儿童在玩 弹子游戏中对规则的遵守 ,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的 发展与其智慧的发展具有 相互平行的现象。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要一分为二地看 待学生,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 因素,激发其上进心; 长善救失,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 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 我修养。 • 案例分析:不妨给学生贴一条好标签
德育概述 品德发展规律 德育过程 德育原则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概述
(1)德育的概念
词源学中的含义
“德”字早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就已经 出现了。 “德”解为“升”、“登”等,音“ 得”。 我国经传多借“德”为“ 悳 ”,也是 “得”的假借义。
朱熹的解释
• “得之于心,故谓之德”,“施之于身, 故谓之于行。
• 他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 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 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并提出了“道 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 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
道德情感发展的研究
• 弗洛伊德为代 表的精神分析 学派的道德发 展理论对道德 情感给予了特 别的关注。
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
• 阿尔伯特· 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美国心理学家,社 会学习理论的创始 人。 • 西方较为系统的研 究与阐述社会学习 理论,提出行为矫 正技术。
• 社会学习理论的研究表明,道德行为方式的 掌握是模仿学习的结果。
• 班杜拉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 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 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 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 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 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德 育。他认为,观念是行动之父,知识意味着 真正的力量。知识和行为之间,道德和理智 之间不应分裂开来。 德育主要是形成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 建立道德观念的统觉群。德育的任务侧重于 道德观念的培养。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 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 教育(或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 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 “德”是指合乎道的思想行为。
西方的解释
• “moral(道德的)”和“ethical(伦理的)”分 别来源于拉丁文和希腊文。原意为“尊从习俗或习 惯”。 • 西方“古代德育”实际上是广泛的“习俗教育”或 “社会意识教育”。相当与今天的“思想教育( ideological education)”。
• 学校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及其重要。要克服两种思想倾向。一种是 忽视德育的作用,另一种是认为学校德育 无所不能,能够包打天下。
个体化
道德
内容
品德
德育
注意:
• 德育不仅有正功能,而且可能有负功能。
(5)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德育的任务是根据教育目的确定的,是 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它服从于人们的社 会使命。
第十章
德育
• 没文化没道德的人是下品,没文化有道德的人是 普通品,有文化没道德的是危险品,有文化有道 德的才是上品。 •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 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 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 • 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 危险品。
壹 贰 叁 肆 伍
他把伦理教育视为中国古代学校的 教育目的。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一 个特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把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 常”(仁﹑义﹑礼﹑智﹑信)作为德育的 主要内容。
西方德育的历史发展
在西方,古希腊也很重视德育。苏格 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认为一个人只 要知道什么是善良和正确,就一定会去实 践它,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 他反对教给学生现成的道德知识,主 张通过师生问答、争辨,启发学生自己从 问答中得出结论,作为德性涵养的原则。
“德育”一词的由来
• 西方社会18世纪后半叶已经形成这一概念。 •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1860年)中 明确提出“moral education”。从此,“德 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 术语。
(2)德育的特点
• 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 道德行为习惯。
• 德育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求善、知善和行 善。 • 品德在人的个性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 作用
三、德育过程
•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 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 ,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 • 德育过程理论是探讨德育的本质和规律的。
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 道德活动过程
• 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 动的实现的。 • 2.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倡导学生活动。 • 3.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 基础。
(3)德育的历史发展
德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 历代的统治阶级为培养忠于自己的 人才,都十分重视德育。
中国德育的发展
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 居于首要的地位。
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中,“礼”教是居首位的。
孔丘强调“以德教民”,认为“道(导)之以 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孟轲明确提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 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相互作用的产物,是 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构建的结果。 • (2)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 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 接动力。 • (3)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个要素协调统一 的发展。 • (4)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 ,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 其次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德育要善于把 学生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第三要坚持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 教育。批评和处分只能作为辅助方法。
• 案例分析:最调皮的学生往往也是最聪明的 学生
3.长善救失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原则)
• 指继续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 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 ,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 任何一个学生的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积极因素和 消极因素的矛盾。这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 是可以转化的。 • 在德育过程中,不断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使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 过程
• • • • 1.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能力的过程。 2.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特点与构成因素。 3. 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四、德育原则
•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掌握的 基本要求。它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 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 有指导作用。
•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在思想品德教育中, 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 学生的思想;同时要注重实践,培养道德 行为习惯。 • 既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各项行为规范、准则等,又要培养他们 良好的行为习惯,把两者统一起来,做到 知行统一。 • 案例分析:高高举起理想的火炬
2.疏导原则
• 他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对偶故事,归纳出 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前道 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和公 正阶段,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 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 自律道德阶段的发展规律。
• 劳伦斯· 柯尔伯 格(1927 –1987 )美国儿童发 展心理学家。 • 柯尔伯格对儿 童的道德判断 进行了长达20 年的实验研究 。
• 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 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疏导原则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 贯彻这一原则,首先要求要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在教育中用正确的思想、正确的道理、先进的 榜样,有的放矢地开导学生,或者依靠各方面积 极因素(包括集体和个人的)启发学生自觉认识 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行为规范,调动学生接受教 育的内在动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 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 疏导原则
• 长善救失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原则) •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 因材施教原则 •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 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 范的学习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 ,把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从学 校的社会化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 ,反对设置道德课程进行直接道德教学 ,主张德育中批判的、探讨研究的精神 ,强调在教学中发现什么是正确的,而 不是习惯于一套已知的道德原则。杜威 的这个思想,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学校中的德育仍产生着影响。
• (4)德育的功能 • 德育的功能就是育德,即能满足学生的道 德需要,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规范学生 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 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与 社会理想。
• 1.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 • 2.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3.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 式方法。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 的过程
• 1.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 展。 • 2.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 3.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 方式方法。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 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和科学文化素质。
学校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 成部分,并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因此,学 校德育的任务是以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 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社会 实践,逐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德育的具 体任务如下:
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 形成社会主义的道德观。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社会主义 的理论和道德规范,自觉地身体力行,在社 会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提高分 辨是非、善恶、美丑、荣辱和按道德规范调 节行为能力,逐步形成基本的社会主义的道 德观点、信念,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 世界观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