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逻辑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实例:大慈寺历史文化片区建筑群
1、单体:大慈寺
始建于唐代,在明朝末年曾毁于战火,现存的诸殿是在清 顺治到同治年间才陆续重建的。属于平川式寺院,纵轴式布局。 典型的佛教寺院。 此类寺院均位于城市繁华之地,特别是敕建的大寺院,其 建筑亦多为典型的官式建筑,布局规范单一,总体规整对称。 寺庙的中轴线上建筑为山门殿、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 殿、说法堂及藏经楼,两旁建筑为客堂、斋堂、禅堂、戒堂等, 共占地3 hm2。其中大雄殿、藏经楼以峡石为柱,雄伟壮观, 寺内殿宇宏丽,庭院幽深,古木参天。
(3)中国建筑的材料语言
没有材料也就没有建筑,材料与建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中 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两个主要材料:木和土。巢居的发展主要 以木为建筑材料,逐渐由树上转移到地面,并逐渐发展成至今仍有再 使用的杆栏式住宅。而穴居的发展在由地下逐渐转移到地面时,则需 要用木柱作屋顶和支撑。所以穴居的发展则是由纯土材料变为土木混 合材料,并开启了中国古建筑木构架,土维护的先潮。
(1)单体造型是中国建筑语言的基本词汇
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 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 屋顶(屋盖)三部分组成。 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只是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 才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 取扇形、万字形、套环形等平面。屋顶有庑殿、歇山、录顶、悬山、 硬山、攒尖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 更多的形式。各种屋顶各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形式。各种单体建筑 的各部分乃至用料、构件尺寸、彩画都是标准化、定型化的,在应 用上,要遵照礼制的规定。
1、建筑设计逻辑:
“逻辑”被认为是研究思维的科学,在现代逻辑中它又被普遍 定义为研究推理的科学。现代逻辑在传统逻辑观念上有了重大的突 破,并且得出了逻辑的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构造形式语言,另一 个是建立演算系统。可以说逻辑是一种有规律的严谨的科学方法。
2、中国古代建筑审美逻辑与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建筑表现的是和谐、恬静的情感。儒家、道家、佛家的思 想深烙其间,体现的都是礼乐相辅、情理相依的审美情趣。人情味、伦 理性是中国绝大多数古建筑宣泄的情调,这种情思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 的规划、布局和构筑,形成了古代中国建筑特有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建筑语言包括中国古建筑的构造、材料与艺术等各个 方面。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直至最后一个封 建王朝满清皇朝结束,中国建筑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逐 渐由低级走向高级,由萌芽走向成熟,建筑语言也逐步地发展变 化,越来越丰富。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在世界建筑中自成体系,形成了固有的 艺术风格与构造特征,包括完整的木架构体系,三段式的外观特 征,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装饰色彩与等 级的紧密结合等。
建筑设计的逻辑顺序关系
一、建筑设计逻辑顺序关系
从对国外优秀建筑典例的建筑形式盲目的视觉判断与简单模仿, 到探究隐藏于形式表象下促成其生成的更深层次的依据,我们对建 筑的认识正在经历一次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跃迁的过程。对于建 筑师言,在设计与建造实践中思考形式语言的逻辑,体现了建筑设 计的意义与价值。
弥勒殿
山门
2、群体:大慈寺文化片区
在进入了唐代特别是在中唐以后,中国的寺院已经被逐步融入 了世俗的生活之中,它的一部分成为了芸芸众生的文化娱乐场所, 其普遍具有画廊、公园、戏院等多种娱乐功能,并且还成为了士庶 等人交友、游冶、休闲的场所。它所留下的碑刻、壁画和各式宝藏 都曾是成都的瑰宝。在到了唐宋极盛时期,这里已经成为了著名的 旅游胜地了,每逢庙会则更加热闹。而大慈寺附近的商业极为繁荣, 寺前的大坝则形成了季节性的市场,其夜市习俗还一直沿袭到了近 现代。 大慈寺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属于川西传统的布局方式,再从平面 上看,形式相对规整、总体基本统一,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联合 体。就像是一株拥有生命的植物一样,一条条的街道就是茎,而每 个天井(即四合院)就是它的叶子,养分从茎运输到了叶子,让每 一片叶子都能生机勃勃。
2、大慈寺建筑群逻辑顺序
这种布局将各主要殿堂不只是布置在一条纵轴线上。每个殿堂前 左右各置一座配殿,形成三合伙四合院落。这种排列有序的院落群可 引导信徒有秩序的、有层次的观赏全部寺院,以达到信仰的高潮。轴 线上各进院落可以借助主体建筑造型不同、院落空间大小不同以及附 属建筑的不同以取得建筑艺术上的变化。 每进院落根据地形高低建立在不同的标高上,虽然平面布置是规 整的,但实际建筑空间却是丰富多变的,每个寺院都可以形成自己的 特色。所以这种形式成为中国佛寺中应用地域最广、时间最长的寺院 类型。早在敦煌唐代壁画中即可看到当时寺院在正中布置大殿,两旁 为高台楼阁,用飞阁浮道相联系,殿前配置有东西配殿,形成具有明 显中轴线,有层次变化的庭院空间。
中庸和谐、伦理有序、 依仁游艺、谐隐相生。儒 家文化对中国古建筑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
北京紫禁城
“道”的中心含义就是 “无为”,即任其自然的意思, 即“治人事天莫如啬”、“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老子,《道德经》), 也就是指一切都取法自然的意 思。
苏州园林
佛教的空,是对万物自性 的否定,是对万物本性、本质 的判断
(2)群体组合是中国建筑语言的基本语法
“群”: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 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 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 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 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 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建筑组群的一般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 心为庭院。大规模建筑组群平面布局更加注重中轴线的建立,组合 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甚至城市规划也依此原则,以全城气势最 宏伟、规模最巨大的建筑组群作为全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唯有园林 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