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逻辑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实例:大慈寺历史文化片区建筑群
1、单体:大慈寺
始建于唐代,在明朝末年曾毁于战火,现存的诸殿是在清 顺治到同治年间才陆续重建的。属于平川式寺院,纵轴式布局。 典型的佛教寺院。 此类寺院均位于城市繁华之地,特别是敕建的大寺院,其 建筑亦多为典型的官式建筑,布局规范单一,总体规整对称。 寺庙的中轴线上建筑为山门殿、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 殿、说法堂及藏经楼,两旁建筑为客堂、斋堂、禅堂、戒堂等, 共占地3 hm2。其中大雄殿、藏经楼以峡石为柱,雄伟壮观, 寺内殿宇宏丽,庭院幽深,古木参天。
中庸和谐、伦理有序、 依仁游艺、谐隐相生。儒 家文化对中国古建筑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
北京紫禁城
“道”的中心含义就是 “无为”,即任其自然的意思, 即“治人事天莫如啬”、“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老子,《道德经》), 也就是指一切都取法自然的意 思。
苏州园林
佛教的空,是对万物自性 的否定,是对万物本性、本质 的判断
(3)中国建筑的材料语言
没有材料也就没有建筑,材料与建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中 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两个主要材料:木和土。巢居的发展主要 以木为建筑材料,逐渐由树上转移到地面,并逐渐发展成至今仍有再 使用的杆栏式住宅。而穴居的发展在由地下逐渐转移到地面时,则需 要用木柱作屋顶和支撑。所以穴居的发展则是由纯土材料变为土木混 合材料,并开启了中国古建筑木构架,土维护的先潮。
建筑设计的逻辑顺序关系
一、建筑设计逻辑顺序关系
从对国外优秀建筑典例的建筑形式盲目的视觉判断与简单模仿, 到探究隐藏于形式表象下促成其生成的更深层次的依据,我们对建 筑的认识正在经历一次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跃迁的过程。对于建 筑师言,在设计与建造实践中思考形式语言的逻辑,体现了建筑设 计的意义与价值。
弥勒殿
山门
2、群体:大慈寺文化片区
在进入了唐代特别是在中唐以后,中国的寺院已经被逐步融入 了世俗的生活之中,它的一部分成为了芸芸众生的文化娱乐场所, 其普遍具有画廊、公园、戏院等多种娱乐功能,并且还成为了士庶 等人交友、游冶、休闲的场所。它所留下的碑刻、壁画和各式宝藏 都曾是成都的瑰宝。在到了唐宋极盛时期,这里已经成为了著名的 旅游胜地了,每逢庙会则更加热闹。而大慈寺附近的商业极为繁荣, 寺前的大坝则形成了季节性的市场,其夜市习俗还一直沿袭到了近 现代。 大慈寺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属于川西传统的布局方式,再从平面 上看,形式相对规整、总体基本统一,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联合 体。就像是一株拥有生命的植物一样,一条条的街道就是茎,而每 个天井(即四合院)就是它的叶子,养分从茎运输到了叶子,让每 一片叶子都能生机勃勃。
法门寺
3、中国古建筑语言
中国古建筑语言包括中国古建筑的构造、材料与艺术等各个 方面。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直至最后一个封 建王朝满清皇朝结束,中国建筑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逐 渐由低级走向高级,由萌芽走向成熟,建筑语言也逐步地发展变 化,越来越丰富。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在世界建筑中自成体系,形成了固有的 艺术风格与构造特征,包括完整的木架构体系,三段式的外观特 征,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装饰色彩与等 级的紧密结合等。
1、建筑设计逻辑:
“逻辑”被认为是研究思维的科学,在现代逻辑中它又被普遍 定义为研究推理的科学。现代逻辑在传统逻辑观念上有了重大的突 破,并且得出了逻辑的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构造形式语言,另一 个是建立演算系统。可以说逻辑是一种有规律的严谨的科学方法。
2、中国古代建筑审美逻辑与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建筑表现的是和谐、恬静的情感。儒家、道家、佛家的思 想深烙其间,体现的都是礼乐相辅、情理相依的审美情趣。人情味、伦 理性是中国绝大多数古建筑宣泄的情调,这种情思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 的规划、布局和构筑,形成了古代中国建筑特有的建筑风格和艺术风格 及特征。
2、大慈寺建筑群逻辑顺序
这种布局将各主要殿堂不只是布置在一条纵轴线上。每个殿堂前 左右各置一座配殿,形成三合伙四合院落。这种排列有序的院落群可 引导信徒有秩序的、有层次的观赏全部寺院,以达到信仰的高潮。轴 线上各进院落可以借助主体建筑造型不同、院落空间大小不同以及附 属建筑的不同以取得建筑艺术上的变化。 每进院落根据地形高低建立在不同的标高上,虽然平面布置是规 整的,但实际建筑空间却是丰富多变的,每个寺院都可以形成自己的 特色。所以这种形式成为中国佛寺中应用地域最广、时间最长的寺院 类型。早在敦煌唐代壁画中即可看到当时寺院在正中布置大殿,两旁 为高台楼阁,用飞阁浮道相联系,殿前配置有东西配殿,形成具有明 显中轴线,有层次变化的庭院空间。
(1)单体造型是中国建筑语言的基本词汇
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 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 屋顶(屋盖)三部分组成。 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只是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 才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 取扇形、万字形、套环形等平面。屋顶有庑殿、歇山、录顶、悬山、 硬山、攒尖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 更多的形式。各种屋顶各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形式。各种单体建筑 的各部分乃至用料、构件尺寸、彩画都是标准化、定型化的,在应 用上,要遵照礼制的规定。
(2)群体组合是中国建筑语言的基本语法
Leabharlann Baidu
“群”: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 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 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 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 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 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建筑组群的一般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 心为庭院。大规模建筑组群平面布局更加注重中轴线的建立,组合 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甚至城市规划也依此原则,以全城气势最 宏伟、规模最巨大的建筑组群作为全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唯有园林 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