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真卿的楷书,刚健浑厚,严整方正,雄阔大度,摒弃了重风韵流美,温文典雅的“二王”书风,表现出一种朴质凝重的世俗气度,建立了新的美的原则。
中唐与晚唐
•中唐与晚唐
•柳公权楷书,是继颜真卿书法之后,对后世具有很大影响的书体,并称为“颜筋柳骨”。
•宋、元、明,书法艺术的停滞时期
•衰落的原因:
一、“帖学盛行”
•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来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指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
•成熟定型化的汉隶,又名“八分”。汉代书法家中,以“八分”书享誉一代的首推蔡邕。
•隶书笔法与艺术风格分类:
一、笔法圆浑,挺劲含蓄。
《石门颂》、《西峡颂》
二、方整挺劲、爽利痛快。
《张迁碑》、《衡方碑》
•迟急
“缓疾”、“疾涩”、“行留”
•起伏
“轻重”、“提按”、“提顿”
•曲直
藏锋与露锋
中锋与侧锋
方笔与圆笔
•三、笔力与笔势
笔力,是指用笔沉着,墨能入纸,点画浑厚饱满,从而产生的力度感。
笔力是书法美的基础。
笔势,是指点画形体的动态与气势。
笔力与笔势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笔线的审美要求
•王羲之《用笔赋》提出“藏骨抱筋、含文包质”八个字,是书法笔线美的审美标准。
•“颜、柳、欧、赵”,被公认为我国楷书的四大典则。
赵孟頫《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赵孟頫
《归去来兮辞》
•《秀石疏林图》题跋: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馆阁体》
明代书法与科举取士相联系,风行一种端正平整,规矩刻板,千人一式,万字一同的应试书体。称为“馆阁体”,又叫“台阁体”。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书法史上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廿九帖》
王珣《伯远帖》陆机《平复帖》
唐代书法
•唐代,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
•唐代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四大家”
•初唐在书法上是继承与立法的阶段。其特征是以初唐四大家为代表的楷书臻于极致,为唐代书法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意境美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
一、取象万物,迁想妙得
二、达其性情,形其哀乐
三、功夫在“书外”
书法的品评
•书法的鉴赏
•从鉴赏者与书法作品的关系着眼,可分为“自赏”与“他赏”两类;从鉴赏的时序着眼,可分为“同步欣赏”与“间隔欣赏”。
•一、自赏
•二、他赏
1、“知音”型2、“创造”型3、“错误”型
•三、同步欣赏
•张旭草书名重当时,时人尊为“草圣”。
张旭《古诗四帖》
怀素《自叙帖》
•张旭与怀素,史称“颠张醉素”
颜真卿《祭侄稿》“天下第二行书”
•张旭、颜真卿的历史意义,在于他们以极高的造诣,为后世树立了两种书法美的典型。
张旭的草书流走飞动,把内心的喜怒哀乐痛快淋漓地倾泻于笔墨之间。他那刚健圆劲的线条,奇险怪异的结体,变化无常的布局,疾风暴雨的气势,把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推到了美的极境。
3、竖为“弩” 4、钩为“趯”
5、挑为“策” 6、长撇为“掠”
7、短撇为“啄” 8、捺为“磔”
•初唐四大家: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薛稷《信百度文库禅师碑》
•盛唐书法
孙过庭《书谱》
•孙过庭的《书谱》,明确提出了书法当随时代的卓越论点,认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艺术发展变化的审美准则是“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书谱》还特别强调书法的抒情作用,指出书法作品必须“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因此在创作中“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思遏则手蒙,神融故笔畅”。艺术作品必须具有个性与感情,才能达到“殊姿共艳”,“异质同妍”的美的境界。
“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书法上:“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苏轼《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局部)
《黄州寒食帖》(局部)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意造”书风的典型作品。被推为“宋人第一”,“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
•黄庭坚
《诸上座帖》
米芾《研山铭》
《珊瑚帖》
蔡襄
•赵孟頫,后人将他的书法称为“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比肩。
•一、执笔
“指实掌虚”(唐虞世南《笔髓论》)
“擫、押、钩、格、抵”(陆希声“五字法”又叫“拨镫法”)
•二、运笔
•“书法之妙,全在运笔”(康有为)
•笔毫在纸上运动的三个方面:速度、力度、形态。
“迟急”是速度的纲领;“起伏”是力度的纲领;“曲直”是形态的纲领。
迟急、起伏、曲直是一组组矛盾体,如何使其和谐统一在运笔过程中,是笔法的重要问题及精华所在。
书法是我国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用以兽毫为主制成的毛笔作为表现工具的线条造型艺术。
先秦书法
•先秦,书法艺术的孕育时期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我国最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体、章法。
金文金文是殷周时代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起笔
起笔要采取“逆势”。即“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欲左先右”,即按照笔画前进的方向采取一个反方向的动作落纸。
•行笔
行笔时笔锋运动有两种方式:一是“中锋”,另一种是“侧锋”。
“正锋取劲、侧锋取妍”。中锋行笔是最基本的运笔方法。
•收笔,行笔结束时的动作。“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是这一运笔动作的要领。
这种字既无个性,又无生气,仅是一块求仕做官的敲门砖。
•“吴中四才子”
祝允明、文征明、唐寅、徐祯卿。
祝允明《秋兴诗卷》
解缙《游七星岩诗》
•董其昌
•徐渭
《墨葡萄》
•清代书法
•傅山
•“四宁四毋”:
在书法审美观上,傅山提出著名的“四宁四毋”说,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对晋唐以来重风韵流美、温文典雅的传统审美观念挑战,在书法美学上作了重大开拓。
•四、间隔欣赏
“知人论书”
书法技巧
•书写工具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笔
就笔性而言有:硬毫、软毫、兼毫。
就笔毫长短而言有:长锋、短锋、中锋。
选择好笔的标准:“尖、圆、齐、健”
•纸
•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种。
•墨书法以油烟墨为宜。
书画墨汁:“一得阁”、“曹素功”、“中华墨汁”等。
•砚
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荷石水禽图》
•“扬州八怪”:金农、黄慎、郑燮、李鳝、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瓯钵罗宝书画过目考》李玉棻)
郑板桥
•“板桥体”,书体融合
真、草、隶、篆,而
以隶书为主干。故郑燮
自称“六分半体”。
时人美誉为:“乱
玉铺阶”或“乱石铺街”。
•包世臣、康有为的书法理论
•包世臣《艺舟双楫》
书法以油烟墨为宜。
书画墨汁:“一得阁”、“曹素功”、“中华墨汁”等。
•碑帖选择
•临摹法
•“临得势、摹得形”
•摹的方法有两种:
双钩
摹写
临的方法也有两种:
对临
背临
•执笔、用笔法
一、执笔法
1、身法,即写字时身体的姿势。有坐姿、立姿、蹲姿三种。
2、执笔法
“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肘起”(颜真卿)
唐陆希声“五字法”:“擫、押、钩、格、抵”
•笔位
“真一(寸)、行二、草三”(唐、虞世南)
•二、用笔法
•三折法,也称“一波三折”
钟繇:一点一画“皆须三过其笔”
王羲之《笔阵图》:“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
•三折法
也称“一波三折”。“三折法”是运笔的总纲,任何笔画的运行,都必须遵循这个原则。具体地说是写每一笔画,运笔必须有三个动作:起笔、运笔、收笔。
二、“趋逐权贵”
•宋、元、明三代的书法家,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继承型:蔡襄、赵孟頫、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
二、创造型:苏轼、黄庭坚、米芾、徐渭。。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宋人书尚意
•苏轼是“文人画”理论的首创者,也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开创者。
•绘画上:“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周宣王时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这是中国文字的第一次改革。
•后人把史籀以前的文字称作“古文”,把史籀以后的文字叫做“大篆”也叫“籀文”
•金文属于大篆
•金文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殷代与周初《利殷》、《大盂鼎》
•(2)周代中期毛公鼎散氏盘
(3)春秋战国时期:《虢季子白盘》
•石鼓文被清代康有为誉为“书家第一法则”
“无垂不缩”指竖画。竖画分为“悬针”、“垂露”两种形式。
悬针竖,空中回锋,称“空收”。
垂露竖,藏锋收笔。
“无往不收”指横画。运笔基本与竖画一致。
露锋收笔时,回锋空收。
藏锋收笔时,回锋实收。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楷书的基本笔法,它是根据“永”字的点画,剖析了正楷最基本的八种笔画的用笔方法。
1、点为“侧” 2、横为“勒”
•以章草闻名的书法家,有东汉章帝时的杜度、崔瑗,时人并称“崔杜”。
•今草楷书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汉简
《宝子碑》
魏、晋、南北朝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的确立时期
(一)楷、行、草三体书法的确定。
(二)表现高于实用的抒情观念的确立。
(三)书法理论的确立。
钟繇
•王羲之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筋骨”,代表字的间架和点画的力度。筋骨宜藏不宜露。
“文”,是指表露在外的风采神韵;“质”,是指蕴藏于内的朴质精神。笔线须文质兼备。
•“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古代书法家这些形象比喻,既是笔线的审美准则,也是用笔的最高境界。
书法的结体美
•结体,也称“结字”,又叫“间架结构”。
书法结体,既受汉字特殊规范的组织形式的约束,又可以产生千姿百态的多样变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唐、孙过庭)
三、方圆兼济、法度森严。
《礼器碑》、《曹全碑》、《史晨碑》
东汉七大名碑
•《孔宙碑》、《尹宙碑》并称“二宙”。
•《孔宙碑》与《礼器》、《史晨》、《华山》、《衡方》、《张迁》、《乙瑛》同列为东汉七大名碑。
•草书晋代卫恒:“汉兴而有草书”。
•汉代的草书有“章草”与“今草”之别。
•章草,起源于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因此名“章草”。
•隶变
隶书虽在秦代广泛应用,但在汉代才成熟而定型化,这个过程被文字学家称为“隶变”。隶变是书法史上一个伟大的变革。
定型后的隶书彻底消灭了中国文字的象形形态,它臆造偏旁,混同了形体不同的字,同时也分化了形体相同的字,强同使异,强异使同,造成汉字形体的巨大变化。是从笔画到结字都方正平直化的新书体。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反流俗思潮,提倡碑学,竭力推崇阳刚之美。评析魏碑,把“魄力雄强”列为“十美”之首,把“雄强茂美”的《爨龙颜碑》列为“神品”,放在“十三宗”的开头。
•吴昌硕
书法艺术的技法与品评
书法的笔线美
•书法的笔线美
•“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清、石涛《画语录》)
•笔法,根据传统书论,主要有执笔、运笔、笔力与笔势、笔线的审美要求等几方面内容。
一、奇与正
二、疏与密
三、违与和
书法的章法美
•书法的章法美
•章法,即整幅字的布局方法。古人又称“分间布白”。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宾主
二、虚实
三、气脉连贯
四、章法表现形式
常见的有:“纵有行,横有列”、“纵有行,横无列”及“纵无行,横无列”三种。
题款与印章
书法的意境美
•意境,亦称境界。应用于书论中,则泛指书法的神采、气韵、笔意、书意等内在的精神境界。
秦代书法秦代,书法艺术的启蒙时期
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为秦代通用文字,故也称“秦篆”
•“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郭沫若)
•据《史记》载,秦刻石有: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峄山六处
•隶书秦隶
汉代书法
•汉代,书法艺术的奠基时期
•汉隶
•汉代“以书取人”。规定“八体书”为学童应试内容,其中隶书是重点,所谓“史书令史”,故又称隶书为“史书”。
中唐与晚唐
•中唐与晚唐
•柳公权楷书,是继颜真卿书法之后,对后世具有很大影响的书体,并称为“颜筋柳骨”。
•宋、元、明,书法艺术的停滞时期
•衰落的原因:
一、“帖学盛行”
•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来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指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
•成熟定型化的汉隶,又名“八分”。汉代书法家中,以“八分”书享誉一代的首推蔡邕。
•隶书笔法与艺术风格分类:
一、笔法圆浑,挺劲含蓄。
《石门颂》、《西峡颂》
二、方整挺劲、爽利痛快。
《张迁碑》、《衡方碑》
•迟急
“缓疾”、“疾涩”、“行留”
•起伏
“轻重”、“提按”、“提顿”
•曲直
藏锋与露锋
中锋与侧锋
方笔与圆笔
•三、笔力与笔势
笔力,是指用笔沉着,墨能入纸,点画浑厚饱满,从而产生的力度感。
笔力是书法美的基础。
笔势,是指点画形体的动态与气势。
笔力与笔势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笔线的审美要求
•王羲之《用笔赋》提出“藏骨抱筋、含文包质”八个字,是书法笔线美的审美标准。
•“颜、柳、欧、赵”,被公认为我国楷书的四大典则。
赵孟頫《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赵孟頫
《归去来兮辞》
•《秀石疏林图》题跋: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馆阁体》
明代书法与科举取士相联系,风行一种端正平整,规矩刻板,千人一式,万字一同的应试书体。称为“馆阁体”,又叫“台阁体”。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书法史上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廿九帖》
王珣《伯远帖》陆机《平复帖》
唐代书法
•唐代,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
•唐代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四大家”
•初唐在书法上是继承与立法的阶段。其特征是以初唐四大家为代表的楷书臻于极致,为唐代书法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意境美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
一、取象万物,迁想妙得
二、达其性情,形其哀乐
三、功夫在“书外”
书法的品评
•书法的鉴赏
•从鉴赏者与书法作品的关系着眼,可分为“自赏”与“他赏”两类;从鉴赏的时序着眼,可分为“同步欣赏”与“间隔欣赏”。
•一、自赏
•二、他赏
1、“知音”型2、“创造”型3、“错误”型
•三、同步欣赏
•张旭草书名重当时,时人尊为“草圣”。
张旭《古诗四帖》
怀素《自叙帖》
•张旭与怀素,史称“颠张醉素”
颜真卿《祭侄稿》“天下第二行书”
•张旭、颜真卿的历史意义,在于他们以极高的造诣,为后世树立了两种书法美的典型。
张旭的草书流走飞动,把内心的喜怒哀乐痛快淋漓地倾泻于笔墨之间。他那刚健圆劲的线条,奇险怪异的结体,变化无常的布局,疾风暴雨的气势,把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推到了美的极境。
3、竖为“弩” 4、钩为“趯”
5、挑为“策” 6、长撇为“掠”
7、短撇为“啄” 8、捺为“磔”
•初唐四大家: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薛稷《信百度文库禅师碑》
•盛唐书法
孙过庭《书谱》
•孙过庭的《书谱》,明确提出了书法当随时代的卓越论点,认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艺术发展变化的审美准则是“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书谱》还特别强调书法的抒情作用,指出书法作品必须“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因此在创作中“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思遏则手蒙,神融故笔畅”。艺术作品必须具有个性与感情,才能达到“殊姿共艳”,“异质同妍”的美的境界。
“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书法上:“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苏轼《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局部)
《黄州寒食帖》(局部)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意造”书风的典型作品。被推为“宋人第一”,“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
•黄庭坚
《诸上座帖》
米芾《研山铭》
《珊瑚帖》
蔡襄
•赵孟頫,后人将他的书法称为“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比肩。
•一、执笔
“指实掌虚”(唐虞世南《笔髓论》)
“擫、押、钩、格、抵”(陆希声“五字法”又叫“拨镫法”)
•二、运笔
•“书法之妙,全在运笔”(康有为)
•笔毫在纸上运动的三个方面:速度、力度、形态。
“迟急”是速度的纲领;“起伏”是力度的纲领;“曲直”是形态的纲领。
迟急、起伏、曲直是一组组矛盾体,如何使其和谐统一在运笔过程中,是笔法的重要问题及精华所在。
书法是我国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用以兽毫为主制成的毛笔作为表现工具的线条造型艺术。
先秦书法
•先秦,书法艺术的孕育时期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我国最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体、章法。
金文金文是殷周时代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起笔
起笔要采取“逆势”。即“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欲左先右”,即按照笔画前进的方向采取一个反方向的动作落纸。
•行笔
行笔时笔锋运动有两种方式:一是“中锋”,另一种是“侧锋”。
“正锋取劲、侧锋取妍”。中锋行笔是最基本的运笔方法。
•收笔,行笔结束时的动作。“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是这一运笔动作的要领。
这种字既无个性,又无生气,仅是一块求仕做官的敲门砖。
•“吴中四才子”
祝允明、文征明、唐寅、徐祯卿。
祝允明《秋兴诗卷》
解缙《游七星岩诗》
•董其昌
•徐渭
《墨葡萄》
•清代书法
•傅山
•“四宁四毋”:
在书法审美观上,傅山提出著名的“四宁四毋”说,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对晋唐以来重风韵流美、温文典雅的传统审美观念挑战,在书法美学上作了重大开拓。
•四、间隔欣赏
“知人论书”
书法技巧
•书写工具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笔
就笔性而言有:硬毫、软毫、兼毫。
就笔毫长短而言有:长锋、短锋、中锋。
选择好笔的标准:“尖、圆、齐、健”
•纸
•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种。
•墨书法以油烟墨为宜。
书画墨汁:“一得阁”、“曹素功”、“中华墨汁”等。
•砚
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荷石水禽图》
•“扬州八怪”:金农、黄慎、郑燮、李鳝、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瓯钵罗宝书画过目考》李玉棻)
郑板桥
•“板桥体”,书体融合
真、草、隶、篆,而
以隶书为主干。故郑燮
自称“六分半体”。
时人美誉为:“乱
玉铺阶”或“乱石铺街”。
•包世臣、康有为的书法理论
•包世臣《艺舟双楫》
书法以油烟墨为宜。
书画墨汁:“一得阁”、“曹素功”、“中华墨汁”等。
•碑帖选择
•临摹法
•“临得势、摹得形”
•摹的方法有两种:
双钩
摹写
临的方法也有两种:
对临
背临
•执笔、用笔法
一、执笔法
1、身法,即写字时身体的姿势。有坐姿、立姿、蹲姿三种。
2、执笔法
“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肘起”(颜真卿)
唐陆希声“五字法”:“擫、押、钩、格、抵”
•笔位
“真一(寸)、行二、草三”(唐、虞世南)
•二、用笔法
•三折法,也称“一波三折”
钟繇:一点一画“皆须三过其笔”
王羲之《笔阵图》:“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
•三折法
也称“一波三折”。“三折法”是运笔的总纲,任何笔画的运行,都必须遵循这个原则。具体地说是写每一笔画,运笔必须有三个动作:起笔、运笔、收笔。
二、“趋逐权贵”
•宋、元、明三代的书法家,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继承型:蔡襄、赵孟頫、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
二、创造型:苏轼、黄庭坚、米芾、徐渭。。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宋人书尚意
•苏轼是“文人画”理论的首创者,也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开创者。
•绘画上:“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周宣王时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这是中国文字的第一次改革。
•后人把史籀以前的文字称作“古文”,把史籀以后的文字叫做“大篆”也叫“籀文”
•金文属于大篆
•金文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殷代与周初《利殷》、《大盂鼎》
•(2)周代中期毛公鼎散氏盘
(3)春秋战国时期:《虢季子白盘》
•石鼓文被清代康有为誉为“书家第一法则”
“无垂不缩”指竖画。竖画分为“悬针”、“垂露”两种形式。
悬针竖,空中回锋,称“空收”。
垂露竖,藏锋收笔。
“无往不收”指横画。运笔基本与竖画一致。
露锋收笔时,回锋空收。
藏锋收笔时,回锋实收。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楷书的基本笔法,它是根据“永”字的点画,剖析了正楷最基本的八种笔画的用笔方法。
1、点为“侧” 2、横为“勒”
•以章草闻名的书法家,有东汉章帝时的杜度、崔瑗,时人并称“崔杜”。
•今草楷书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汉简
《宝子碑》
魏、晋、南北朝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的确立时期
(一)楷、行、草三体书法的确定。
(二)表现高于实用的抒情观念的确立。
(三)书法理论的确立。
钟繇
•王羲之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筋骨”,代表字的间架和点画的力度。筋骨宜藏不宜露。
“文”,是指表露在外的风采神韵;“质”,是指蕴藏于内的朴质精神。笔线须文质兼备。
•“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古代书法家这些形象比喻,既是笔线的审美准则,也是用笔的最高境界。
书法的结体美
•结体,也称“结字”,又叫“间架结构”。
书法结体,既受汉字特殊规范的组织形式的约束,又可以产生千姿百态的多样变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唐、孙过庭)
三、方圆兼济、法度森严。
《礼器碑》、《曹全碑》、《史晨碑》
东汉七大名碑
•《孔宙碑》、《尹宙碑》并称“二宙”。
•《孔宙碑》与《礼器》、《史晨》、《华山》、《衡方》、《张迁》、《乙瑛》同列为东汉七大名碑。
•草书晋代卫恒:“汉兴而有草书”。
•汉代的草书有“章草”与“今草”之别。
•章草,起源于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因此名“章草”。
•隶变
隶书虽在秦代广泛应用,但在汉代才成熟而定型化,这个过程被文字学家称为“隶变”。隶变是书法史上一个伟大的变革。
定型后的隶书彻底消灭了中国文字的象形形态,它臆造偏旁,混同了形体不同的字,同时也分化了形体相同的字,强同使异,强异使同,造成汉字形体的巨大变化。是从笔画到结字都方正平直化的新书体。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反流俗思潮,提倡碑学,竭力推崇阳刚之美。评析魏碑,把“魄力雄强”列为“十美”之首,把“雄强茂美”的《爨龙颜碑》列为“神品”,放在“十三宗”的开头。
•吴昌硕
书法艺术的技法与品评
书法的笔线美
•书法的笔线美
•“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清、石涛《画语录》)
•笔法,根据传统书论,主要有执笔、运笔、笔力与笔势、笔线的审美要求等几方面内容。
一、奇与正
二、疏与密
三、违与和
书法的章法美
•书法的章法美
•章法,即整幅字的布局方法。古人又称“分间布白”。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宾主
二、虚实
三、气脉连贯
四、章法表现形式
常见的有:“纵有行,横有列”、“纵有行,横无列”及“纵无行,横无列”三种。
题款与印章
书法的意境美
•意境,亦称境界。应用于书论中,则泛指书法的神采、气韵、笔意、书意等内在的精神境界。
秦代书法秦代,书法艺术的启蒙时期
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为秦代通用文字,故也称“秦篆”
•“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郭沫若)
•据《史记》载,秦刻石有: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峄山六处
•隶书秦隶
汉代书法
•汉代,书法艺术的奠基时期
•汉隶
•汉代“以书取人”。规定“八体书”为学童应试内容,其中隶书是重点,所谓“史书令史”,故又称隶书为“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