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教学实录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晓华

(无锡市五爱小学,21403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反思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是咱们第一次见面,猜猜老师有多高?

(学生作出不同的猜测。)

师大家都没有猜对。我的身高比170厘米多6厘米,现在知道我有多高了吗?

生176厘米。

师一开始大家各猜各的,现在怎么都猜对了?

生因为老师给了我们条件。

师是的,有了必要的条件,我们就能依靠条件顺利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条件解决问题。

[反思:借助“猜猜老师有多高”的活动,融洽课堂氛围,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

二、探索交流,形成策略

(一)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师小猴可爱劳动了,他常常帮妈妈到桃园里干活。请大家轻声自由地读题,看小猴是怎么摘桃的。

(学生读题。)

师(隐去例题)现在,你还能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生告诉我们的是“小猴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问我们“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师看得出,同学们读题是真用心,只读一遍就读清了条件,看清了问题。

[反思:根据“感官协同效应”,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l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住65%。这里要求学生轻声自由读题,做到眼到、耳听、口说,促进信息在学生头脑中的有效存储。隐去例题,要求学生边回忆边复述问题,使题目的主要信息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并通过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形成读题就要“看清条件与问题”的良好意识。]

师这道题给了我们两个条件:一个是“第一天摘了30个”,还有一个是“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如果选择一个条件来研究,你更想研究哪一个?

生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这个条件的意思吗?

生就是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

生第三天比第二天也多摘5个……

师读一道题,就要像这样边读边想,仔细想清条件背后真正的意思。

[反思:把握住“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条件蕴含的丰富含义,有助于解题思路的形成,开始“从条件出发思考”的过程。]

(二)拟订计划,自主解答

师理解了条件的含义,现在你打算根据什么条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和同桌说一说。生我想根据第一天摘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求出第二天摘多少个。

(教师把学生的思路记录下来。)

师其他同学也有自己的想法了吗?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解答。可以填填表,也可以列算式。生我是填表解决的。每天增加5个,第一天30个,加5个,第二天就是35个;再加5,第三天就是40个;再加5,第四天45个;再加5,第五天50个。

生我是列式解决的。

第二天:30+5=35(个)……

生我用30+5+5+5+5=50(个)。

师这位同学也是列式解决的,但列的算式有所不同,大家数一数,从第一天开始顺着加几个5,就是第五天摘的桃数?

(教师板书。)

(三)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师同学们思路很开阔,想了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些不同的方法背后,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从30加起的。

生都是根据“每天比前一天多摘5个”依次加5来算的。

师我们就是像这样,从条件出发一步步推算来解决问题的。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反思:同样的条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多样的解题思路;同一个问题,可以选用列表推算、列式解答等不同的方法解决。在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之后,再引导学生反思、聚合,初步体验“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三、激活经验,熟悉策略

师咱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用一用这个策略。(出示图1)谁能说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根据条件能求出什么?

生根据5个苹果重500克,可以求出每个苹果有多重:500÷5=100(克)。

师根据已知,咱们又得到了一个新条件:一个苹果重100克。(出示图2)现在,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可以求一个橙子有多重,因为一个橙子比苹果重20克,所以用100+20=120(克),一个橙子重120克。

师刚才同学们先根据5个苹果重500克,算出一个苹果有多重;再根据一个苹果的重量,以及橙子比苹果重20克,算出橙子有多重。这样的方法,就是在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反思:学生初次尝试使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从天平图中确定已知条件很重要。这里采用分步出示天平图的方法,使学生依次观察图,确保初次运用策略就能成功,产生策略“很好用”的情绪体验,有助于从情感上认同和接受策略。]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小题: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买的圆珠笔比钢笔多18支。)

师请同桌相互说说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同桌交流后汇报。)

师解决这些问题都用上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想一想,你以前解决问题时,用过“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吗?比如,我们班有男生23人,女生19人,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

生可以知道男生比女生多4人。

生可以知道全班一共有43人。

师再根据咱们全班有42人,今天来了80位听课老师,又可以求出什么?

生一共有122人。

生加上我们老师一共123人。

师同学们真会从现场抓条件,从条件想起,计算出了今天这个会场的总人数。到底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呢?我们一起继续研究。

[反思:除了应用教材提供的例子外,教师还试着让学生回忆,提取以往的学习经验,并通过现场举例来使学生逐渐意识到之前解决问题也都曾“从条件想起”,使新“命名”的策略更好地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融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

四、练习应用,提升策略

(一)解决“想想做做”第2题

师老师带来一个“皮球”,谁来演示一下什么叫“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呢?(学生演示:第一次弹起的高度是下落高度的一半,第二次弹起的高度又是前一次下落高度的一半……)

师现在你会求出第3次、第4次弹起的高度吗?

(学生填表解答并展示解法:只要把前一次的高度除以2,就得到了下一次弹起的高度。)师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根据条件顺着检验一下:16、8、4、2、1,每次弹起的高度是不是前一次的一半?

师题目中提供了两个条件,我们主要抓住哪个条件来展开思考的?

生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

师“一半”这个词表示了每次弹起高度和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时,我们常常需要牢牢抓住这种表示数量间关系的条件,一步步展开思考。

[反思:从条件想起是高度概括的解题策略,它还需要解题方法的支撑与运用技巧的具体化。通过这一题的教学使学生明白,反映数量间关系的条件往往是比较重要的,要把握好这样的条件,以深入理解题目,形成解题思路。]

(二)解决“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并展示解题过程。)

师这道题,我们没有列式,也没有填表,是怎么解决的?

生是画图解决的。

师为了更好地从条件想起,我们可以边读边画,边读边做标记,这样就更容易抓住数量间的关系,顺利解决问题。

[反思:通过这一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白画图、边读题边在图中做标记,也是从条件想起的“拐杖”,从而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利用条件解决问题。]

(三)解决“想想做做”第4题

师(出示图3)你能用这个策略帮小猴兵兵解决铺地砖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并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时,把三个条件都一一用上了。如果不提供“花地砖比白地砖少70块”这个条件,还能求花地砖有多少块吗?

(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

师一开始,少了一个条件,大家感觉问题好像不能解决;但是我们重新回到条件,抓住了花地砖和白地砖一个对着一个排的对应关系,终于发现:其实只用前两个条件,问题一样也可以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