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的膀胱机能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急迫性尿失禁、尿频、尿急为主要症状的膀胱机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约为10%
[1]
,严
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其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针刺针灸治疗等。在我国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排尿功能异常的报道颇多,且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随着尿流动力学的发展,实现了对膀胱机能指标的动态监测。针刺结合尿流动力学检查成为研究观察针刺疗效的主要手段,实现了对针效的客观量化的评估。膀胱机能的量化检测指标在探讨针刺治疗排尿功能异常机理中十分重要。为此本文对近年来针刺对膀胱机能的调控及其机制的进展作一综述。
1针刺对排尿功能异常的治疗
针刺疗法对膀胱疾病的治疗主要集中于膀胱
尿道无力综合征、急迫性尿失禁、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中风后尿储留、产后尿储留等伴有排尿功能异常的疾病。针刺不仅能改善尿频、尿急、尿失禁、尿储留等排尿障碍的症状,而且尿流动力学的各项指标也有了相应的改变。
刘志顺等[2]将80例患有中重度急迫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治疗组)和药物配合膀胱训练组(对照组),2组进行临床治疗疗效的比较,发现治疗组在起效时间上和远期疗效上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对2组膀胱顺应性低下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分析表明:治疗组疗后膀胱充盈初始尿意容量有增加的趋势,膀胱最大容量增加了42%,而对照组无类似作用。说明电针可以提高膀胱充盈初始尿意容量,推迟初次尿意的出现时间,增加膀胱最大容量而改善尿失禁等症状。EmmonsSL等
[3]
比较了针刺和安慰针刺对伴有急迫性尿失禁的过度活动膀胱的治疗作用。他们对患者接受4周针刺治疗前后发生尿失禁的次数、尿频、尿急等症状
进行统计,发现针刺在改善尿频、尿急、尿失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治疗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尿频降低了14%,伴有尿急的排尿降低了30%,最大膀胱容量增加13%;且治疗组的泌尿不良应激清单和失禁影响调查问卷得分明显低于安慰组。申东原等[4]采用针刺大赫、水道治疗了120例患有膀胱无力型尿道综合征的中青年女性,治疗后患者的尿频尿急、夜尿次数、排尿不畅等症状都有了明显的改变,总有效率为
91.67%;且治疗后的尿动力学各项指标较治疗前
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逼尿肌压增加为原来的2.7倍,最大尿流率增加为原来的2.5倍,腹压降低了
29%。针刺大赫、
水道对膀胱的调节偏向于逼尿肌的收缩性能,提高膀胱壁压力,从而改善膀胱无力。陈跃来等[5]等观察了电针加手法针刺和单纯手法针刺两种不同针刺方法对81例尿道综合征患者的膀胱容量和最大尿流率的影响,发现电针加手法针刺和单纯手法针刺治疗均可增加尿道综合征患者的膀胱容量,提高尿流率,进而改善排尿状况,促进排尿,但电针加手法针刺治疗对膀胱容量的增加具有更显著的影响,其效果优于单纯手法针刺。
2针刺调控膀胱机能的机制
目前对针刺调控膀胱机能的机制还不十分清
楚。近年来主要从神经系统和神经生物学方面对针刺调控膀胱的机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针刺主要通过影响与排尿相关的外周、中枢神经的活动以及神经递质的释放来达到调控膀胱机能的作用。
2.1外周神经机制穴位传入神经元与膀胱传
入神经元相重叠,针刺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支配膀胱、尿道的外周传入或传出神经活动进而影响
・综
述・
针刺的膀胱机能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1.福建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3)武晓红1,黄晓卿
2
关键词:针刺治疗;膀胱机能;排尿异常;神经机制;综述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27(2007)02-0068-03
收稿日期:2006-11-18
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J0105)
作者简介:武晓红(1981—),女,2005级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
JournalofFujianCollegeofTCMApril2007,17(2)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4月第17卷第2期68
骶髓排尿中枢和脊髓上中枢来发挥调节作用。邓春雷[6]通过针刺家兔膀胱俞、次髎、肾俞等不同穴位,发现每个穴位下的神经进入脊髓的神经节段不同,针刺效应也有差别。凡是对膀胱功能有影响的穴位,其针体附近的神经均进入了L1~S4神经节段,恰与支配膀胱的盆神经、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进入相同的或相近的脊髓节段,故推测针刺能不同程度地影响膀胱的骶髓排尿中枢,进而影响膀胱排尿功能。膀胱俞、次髎穴下神经冲动传入S1~3节段,与盆神经进入骶髓排尿中枢的部位(S2~4
)最近,所以针刺效应最强;肾俞穴下传入神经由Ll节段进入脊髓,与腹下神经进入脊髓的节段相同,针刺该穴对膀胱功能多表现为抑制作用。陶之理[7]和刘扬等[8]采用穴位追踪方法,发现关元俞的传入神经元为L1~S5脊神经节,而膀胱的传入神经元为T12~S5脊神经节,证实膀胱传入神经与膀胱俞和关元俞的传入神经相互重叠9个神经节段,当针刺这两个穴位时,传入神经元将刺激传至脊髓并经上行纤维束至丘脑进行整合,对膀胱功能进行调整。汪司右等[9]发现电针中膂俞可部分抑制5μg可乐定对大鼠骶髓排尿中枢的兴奋作用,使注药后45~75min的膀胱收缩间隔时间延长,最大膀胱排尿压明显降低。推测中膂俞穴位于膀胱经,相当于第3骶髓后孔处。电针中膂俞穴通过刺激穴下传入神经纤维(S3~4神经后外侧支)兴奋外周传入通路将信息传递给脊髓背侧连合核,后者再将信息传入脑桥等脊髓上排尿中枢,通过中枢整合经下行通路抑制功能亢进的骶髓排尿中枢,调整膀胱功能。
2.2中枢神经机制膀胱的初级排尿中枢在骶髓,高级排尿中枢为脑干和大脑。研究发现:从大脑、脑干到骶髓的各级排尿中枢均参与了针刺一膀胱效应的形成,但针效主要依赖脊髓上中枢产生。针刺家兔不同的穴位可以引起膀胱排尿中枢放电活动的改变。吴定宗等[10]通过针刺家兔膀胱俞、肾俞,发现针刺对下丘脑后部和延髓网状结构中单位放电有显著影响,针刺对照点则不引起变化;膀胱的节律性收缩和针刺引起的膀胱收缩效应,都发生在神经放电变化之后;用阿托品可抑制这种收缩效应,注射硫贲妥钠对网状结构有直接抑制作用,从而影响针刺效应。可见,针刺信息的传入与网状结构有关,针刺是通过对排尿中枢的影响而调节膀胱功能。张志雄等[11]发现分别针刺家兔次髎穴和电刺激脑桥都能使膀胱收缩,膀胱内压升高,若同时进行穴位针刺和电刺激脑桥,膀胱内压升高更明显;且观察了损毁脑桥前后针刺引起的膀胱内压升高值,发现损毁后膀胱升压值明显降低,说明了桥脑参与了这一作用过程。此实验还观察了针刺对脑桥前部引出的38个有关单位放电及膀胱功能的影响;用硫贲妥钠阻断网状结构,随着有关单位放电抑制,针刺效应也消失;随着药效逐渐消失,有关单位放电频率逐渐恢复,针刺效应也逐渐提高。这些都表明针刺调整膀胱功能是通过改变高位中枢有关单位的放电而实现的。
2.3神经递质针刺还可以通过调节神经传导通路中相关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来影响膀胱的活动。动物药理学试验已经阐明中枢神经系统递质多巴胺参与下尿路功能的调制[12]。针刺调节膀胱排尿机能紊乱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信息作用于神经系统调节了多巴胺的合成与分泌有关。张根峰等[13]的研究发现电针可降低左旋多巴(L-多巴)引起的膀胱机能亢进大鼠的排尿频率和膀胱内压,降低蓝斑处多巴胺(DA)含量,推测电针抑制投射到蓝斑的DA能神经元DA释放,导致DA与蓝斑排尿中枢NA能神经元的DA受体的结合较少,进而抑制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内酪氨酸羟化酶(TH)的过度合成,抑制L-多巴诱导的膀胱机能亢进大鼠过度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骶髓中枢过度释放乙酰胆碱,最终抑制L-多巴诱发的膀胱排尿机能亢进。相反,YoshimotoK等[14]在大鼠脑内研究针刺诱导活体内单胺释放的改变时,将一个微量渗析导向导管植入伏核(ACC),发现针刺单侧肾俞穴20min时5-HT的释放增加,并且这种增加持续到电针后的40min,在120min时5-HT的释放回到了基线水平,而伏核多巴胺的释放针刺治疗中没有改变。
NO能使膀胱颈和尿道平滑肌松弛,并认为它对维持正常的膀胱贮尿和排尿功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陈跃来等[15]采用电针中膂俞,会阳穴治疗不稳定膀胱。不稳定膀胱的逼尿肌和膀胱颈组织中NOS阳性神经纤维减少,NO含量减低。电针治疗则可促进氮能神经递质的生成和分泌,推测促进膀胱组织中硝基能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泌可能是针刺调整膀胱功能的机制之一。
综上所述,针刺对膀胱机能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而且没有药物治疗常见的副反应,在临床上意义是显然的,但其机制还不十分明确,为了提高针刺的疗效,进一步的研究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第2期武晓红等:针刺的膀胱机能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