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骑楼老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街历史
•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海南开郡置县, 地属珠崖郡玳瑁县。海口市区亦处于浅 海之中,海口市最初称海口浦,是南渡 江口的一块浦滩之地,因位于南渡江入 海口而得名。 • 南宋淳祜八申年(12 48年),白沙津被飓 风自冲成港,可舶船避风,人以为神, 因名日"神应港"。从此,海运开始发达, 港口逐渐繁荣,成为琼州郡治要津和航 海中枢。 • 宋元时期,海口浦不断扩大,港口码头 移到通津(今三亚街),水巷口建成官 渡。元治初年,文宗潜邸时,自此登岸。 北门外至府城出现市内最早的南北往来 大道(今博爱踣)。 •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为抵御外 敌筑海口所城,城墙"周围五百五十五丈, 高一丈七尺。阔一丈五尺,雉堞六百五 十有三,窝铺十九,辟四门。"
海口骑楼老街的保护与综合整治
• 2009年6月10日,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南 洋骑楼风格在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中荣获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 称号。
规划范围
长堤路以南, 龙华路以东, 和平路以西, 解放西路、 文明中路以 北的围合部 分,地块总 面积为121.3 公顷。
• 2.打造“钟楼夕照” 海甸溪建游船和码头 • 建设重要节点及景点,围绕钟楼恢复海口十景之一“钟楼夕照”,在海甸溪上 建造游船和码头恢复海口十景之一“钟楼夕照”,对钟楼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等, 打造小外滩的概念。 • 修复骑楼及街立面,在水巷口做一段试点即“样板房”,临街骑楼将根据不同 的类型采取不同的修缮方式;并拆除不适宜广告,防盗网等并统一规范骑楼老 街店牌及夜景灯光。 • 3.发展特色小吃 按5A景区标准建老街旅游设施 • 同时增加街巷,在这些街巷内发展特色小吃等,使商业慢慢渗透到骑楼街区内, 市政配套设施改造,对新华北路、中山路、大兴西路、博爱北路、解放东路五 条老街进行综合改造;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改善老街居 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 对街道按5A景区要求布置指示牌、景观景点说明牌、雕塑和景观小品、游客咨 询点、休息坐椅、果皮箱和公厕等旅游服务设施。增加绿地及公共设施。
老街历史
• 明朝时期所建筑的海口所城城墙,是 海口城市发展的雏形。旧城城墙虽早 已拆除,但是其位置和走势现今仍然 清晰可辨。 • 1924年,随着城墙被拆毁,几条主要 街道均被拓宽,逐渐形成现在的骑楼 老街。商业活动逐步达到繁荣的顶期。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旧城街区拥挤的 道路和居住环境渐渐难以适应人们的 需求,城市中心地带不断外移,老城 区走向衰落。 • ——据地质学家考证,远古时代,海 南岛与中原大陆原属一体,到了第四 纪由于火山爆发,地壳断裂陷落,形 成琼州海峡,海南岛才与大陆分离。
建筑文化
• 海口最早的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 是现在的博爱北街。据统计,海口的骑楼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5 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200余座,主要集中于博爱路、中山路、 新华北路、得胜沙、解放路等五条老街,其中中山路沿街两旁 保留较为完整的骑楼式建筑最多,约39座。 • 这些骑楼建筑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建筑风格也呈现多 元化的特点,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又有对西方 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 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骑楼的建筑风格多姿多彩,骑楼 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都体现 了一种独特的风韵,尤其在外墙体上浮雕的花纹上有着精美的 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腊梅花等中国传统雕刻艺术。 • 至今这些建筑仍然发挥着海口市旧城老街的主要商业功能,形 象地记录了海口市由无到有,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沿海大都市 的历史,体现了海口城市区位与东南亚一体的热带地方特色。
附则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骑楼街区,是指具有以下特征,并有较高历史、科学、 艺术和文化价值的街道、建筑群: (一)文物保护单位、骑楼建筑、历史建 筑、传统风貌建筑 集中成片; (二)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外部景观较完 整地体现清后期 至民国时期海口南洋风格骑楼建筑风貌和地域文化特征。 ——海口市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项目区位
• 交通现状: 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旧城区道路网络的布局已严重滞后 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多数路段都较 为狭窄且线型曲折,丁字型路口的 数量很多,马路集市占用道路空间 的情况也比较普遍,限 制了机动 车的通行流量与效率。 • 相对于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该地区的道路密度却明显偏低,十 余条现有道路(不含街坊内部的街 巷)的用地面积总和仅占到整个基 地的约1126。现状网密度仅为 0.62KM/KM2。旧城区内的不少路 段都采取了单向行驶或禁左(右) 转等交通限行措施,降低了内部可 达性,交通十分不方便,车辆绕行 严重。
一期工程的改造与保护内容
• 1.修缮老街 恢复老字号转化为旅游资 源 • 本次开工项目有两个:水巷口骑楼修 缮;五条老街道路改造,只是一期工 程的一部分。 • 在骑楼一期工程的改造与保护中,将 对海口骑楼的文物和历史建筑修缮, 对通过文物及优秀历史建筑修缮和骑 楼街区的历史文化、人物、事件进行 深入地整理挖掘,将街区内的历史文 化转化为旅游资源,同时,恢复街面 传统老字号,寻找老街真正的“魂”。
保护和管理
• 第十七条 在骑楼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扩建、改建建 筑时,应当符合 《海口名城规划》和《骑楼整治规划》的建设控 制要求,严格控制建筑的内 容、高度、体量、形式、造型、色彩 等,并与骑楼街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 貌相协调。 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扩建、改建道路时,不得破坏骑楼街 区的 整体风貌。 • 第二十七条 根据历史建筑的历史、科学、艺术和人文价值 以及完好程度,经 专家委员会评审确定,将历史建筑的保护分为 以下三类: (一) 历史文化价值 高、保存完好、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 建筑原有的立面造型、表面材质、 色调、结构体系、平面布局和 有特色的室内装饰不得改变。 (二) 历史文化价 值较高、保存基本完好、具有一定代表性 的历史建筑,建筑原有的立面造型、 表面材质、色调和主要平面 布局不得改变,其他部分允许改变。 (三) 具有一 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保存基本完好的历史建筑, 建筑原有的立面造型、表面 材质和色调不得改变,建筑内部允许 改变。 ——海口市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老街历史
• 街区价值特色 海口旧城历史街区内骑楼 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纪20-40年代, 大多由旅居东南亚归国的华人华侨所建 造。 • 随着当时海运和商贸的蓬勃发展,海口 的海运航线可到达曼谷、吉隆坡、新加 坡、西贡、海防以及香港、厦门、台湾、 广州、北海等。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 海海域的商户和劳工将各地的建筑风格 带到海口,构建了欧亚混交"南洋文化" 特征的城市风貌。 • 这些骑楼建筑数量众多、布局集中、规 模庞大,较完整地记录了城市从古老城 镇发展为沿海繁华商业城市的重要历史 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 -19世纪中叶海口开埠后,海口街道大多 为石板路面小巷。1924年拆城墙扩街后 方能通行车辆,形成现今街道的雏形。
老街文化
老街的形成
• 1924年,海口拆墙扩城,城区面积由原来所 城内的不到1平方公里扩大了许多。第二年, 拆城墙的石头被用来筑成长堤,这就是如今 的长堤路。当时的政府扩建原来天妃庙前的 庙前大街,并改名为中山路,长388米,原 西门外顺城墙位置的街道被扩成今天的新华 北路和新华南路。原所城内的南北大街被拓 为博爱路,东西方向则被拓为新民东西路。 “商贾络绎、烟火稠密“,城市马路的形成、 沿海贸易业的繁荣、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使 这一带成为海口的闹市区。如今,以前卖米 卖盐卖油的得胜沙路已建成海南第一条商业 步行街,以卖煤油和火柴出名的中山路成为 五金灯饰一条街;新华路、博爱路也都分别 成了家电、小商品及纺织面料一条街。沿着 五条街漫步踱溜,会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 文化氛围,这些地方白色骑楼建筑虽然十分 欧化,可墙面上细致雕刻全都是中国民间特 色的吉祥图案,形成一座骑楼就是一副风景 画,一条街就是一个文化景区。
——海口市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骑楼街区历史建筑的确定
• 第十条 骑楼街区历史建筑的名录,由市文物部门会同市规 划部门组织调查, 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后, 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依法确定的骑楼街区历史建筑名录不得擅自调整或者撤销。 因不可抗力导致 历史建筑灭失或损毁、确已失去保护意义,或者 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 撤销的,依前款规定的程序报批。 骑楼街区内建筑物、构筑物的所有权人、 使用权人以及其他 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市文物部门推荐历史建筑。 ——海口市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建筑文化
• 骑楼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是源远流长的,甚至可以追溯至2500年前的世 界经典建筑古希腊的“帕忒 侬神庙”、中国的孔庙和书院建筑。 • 由于海南独特的强晒多雨气候条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在海口“外沙”一带 (即现在的博爱路,得胜沙路)建造市场街时, 已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 屋”。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在异乡打出一片 天地后,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叶落归根”,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安 老终生。 • 祖辈们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海南也由此出现不少南洋风格的欧式骑楼建 筑。那时,几座或十余座骑楼参差错落毗连一起,店屋前连廊连柱的长廊连接 起整个街区,即可为往来的行人撑起一片遮挡烈日暴雨的天地,营造出相对凉 爽的环境,又可成为商家谋业招徕顾客的开放交流场所。骑楼,成为了当时的 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 功能定位:通过综合保护开发与整治,以历史文化街区为载体,打造 海口市内最具吸引力及品质、具备国际化品位的商业、文化综合区域, 兼具购物、休闲、文化等综合功能。
共分三个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规划协调区
一期总平面
• 海口骑楼老 街综合整治 一期工程启 动范围总面 积约13.37公 顷,位于新 华北路-长 堤路-水巷 口-博爱北 路-解放东 路所围合的 区域。
• 第五条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规划部门)负责 骑楼街区的规划管 理工作,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文3 物部门)负责骑楼街区的保护、 管理、监督工作。 发改、住建、土地、财政、公安、消防、工商、市容、市 政、 旅游、商务、环保、环卫、地名管理、交通管理等部门,应在各 自职权 范围内,协同做好骑楼街区保护的相关管理工作。 市政府设立海口市骑楼街 区保护管理机构(简称市街区管理 机构),具体负责本市骑楼街区的保护和 管理工作。 市政府授权的骑楼街区保护和综合整治项目业主单位负责 骑楼街 区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
老街历史
• 1858年,清咸丰八年, 《天津条约》签 订,海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成为中 国近现代最南端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 1684年,清政府撤除禁海令,海口开埠 后,港口"帆樯之聚,森如立竹"。海口 的贸易和海运活跃起来,潮州、福建、 台湾、浙江乃至日本、新加坡、泰国等 地的商船都停靠在海口。 • 清代光绪元年(1875)海口海关设立,白沙 门建港,对外贸易发展迅速,骑楼街区 也开始兴起。 • 民国时期,1924年,海口所城城墙被拆 毁。城内主要街道均被拓宽,形成新华、 博爱、新民、中山、得胜沙等5条主要骑 楼街道,商业活动达到繁荣的顶期
老街概况
• 海口骑楼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骑楼老街)位于海甸溪南岸,长堤路以南,龙华路以东,和平路以西, 解放西 路、文明中路以北,地处旧城区中心地带,主要是得胜沙路、博爱北路、中山路、新华路、长堤路等五条老街, 是海口城市的重要发源地。 • 海口最早地名已不可考究了,历史记载中,“海口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于港口贸易的兴起, 为防海盗袭扰,明代建起了方圆仅0.48公里,后慢慢在城内形成了东门街、西门街、四牌楼街、振龙街和龙牙巷 等多条石板路面的街道小巷,城外则形成了振东街、水巷口街、得胜沙街、义兴街等街道。随着贸易和海运的逐 渐开辟后,海口被辟为国内外的贸易口岸。 “帆樯之聚,森如立竹”,正是当年海口开埠后港口热闹景象的真实 描述。
• 老房子里的花总是开得无比灿烂。 • 仿佛汲取了建筑的生命。
• 更多的老房子上,是天生天养的杂草。
这几个漂亮无比的女儿墙上次应该都拍过,可是见着了还是不肯放过它们。
中山路水巷口
Fra Baidu bibliotek
骑楼老街
• 海南粉
相关性法规
总 则
• 第二条 骑楼街区的保护和管理遵循“统一规划、科学管理、 有效保护、分步 实施、合理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 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