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发展问题研究_成果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发展问题研究”成果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由黑龙江科技学院赵庆年研究员主持的国家一般课题“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发展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BIA090038),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实践的总结分析,建立了若干评价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概念,并就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了静态分析,揭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差异水平、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二是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1998~2008年)进行了动态分析,揭示了各区域高等教育类型、科类结构、投入与办学条件等变化的特点。

三是从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入手,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状态以及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寻找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新型关系。

四是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高等教育的本质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证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揭示了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发展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初步提出了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发展的理论。

五是在差异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了区域高等教育的差异发展战略与平衡发展战略。

(二)研究方法

1.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

该课题借助经济学的研究手段和一些数学研究方法,对全国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对一些无法用定量分析方法分析的问题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努力将问题的本质揭示得更全面更深刻。

2. 比较法

主要有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两种。纵向比较方法主要用于某一个区域内历史与现82

实的比较分析,横向比较方法主要用于各个区域之间进行比较分析。

3. 文献研究方法

该研究利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各类教育和经济统计年鉴,区域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系统科学、高等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4. 调查访谈法

该课题对部分省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进行了访谈。

二、结论与对策

(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第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及其发展潜力存在较大差异。2008年,上海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60%左右,而贵州只有11.8%,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平衡系数接近0.2,2008年较1998年高等教育区域整体朝差异缩小方向发展,但仍一直处于严重不平衡发展状态。2006年上海的高等教育专业化水平最高,其专业化系数达到0.627,贵州最低,其专业化系数仅为-1.000。2006年北京的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潜力最大,江西的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潜力最小。

第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存在较大差异。2008年海南的高等教育发展层次指数为1.91,北京为27.5,是海南的14.4倍。1998~2008年高等教育发展稳定系数福建为1.54,处于发展稳定状态;新疆为3.41,处于震动发展状态。2006年高等教育发展活力最大的是浙江,其高等教育发展活力系数为0.28;最小的是新疆,其活力系数仅为0.01。2008年陕西高等教育开放指数只有0.07,北京为41.98,是陕西的599.7倍。目前,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高等教育发达地区较贵州、宁夏、青海、西藏、甘肃等高等教育落后地区拥有更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的差异既是导致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原因,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结果。

第三,区域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存在较大差异。2007年江西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1%,内蒙古仅为3.69%;2007年江苏的普通高等教育社会贡献率为25.74%,西藏仅为0.22%;2007年区域高等教育内部贡献率最高的江苏为66.95%,最低的西藏为0.94%。区域高等教育的经济贡献率、社会贡献率和内部贡献率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出高等教育发达、社会贡献率和内部贡献率高但经济贡献率未必高,高等教育落后、社会贡献率和内部贡献率小但经济贡献率未必低这样一种特性。提高高等教育社会贡献率在注重高等教育规模、结构的同时更要注重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能力。提高高等教育的内部贡献率既要考虑到类型结构和层次结构,还要兼顾办学条件。提高高等教育的经济贡献率不能将目光盯在高等教育规模上,尤其是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改善高等教育的结构比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更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经济贡献率。因区域高等教育存在增益与损益现象,故区域经济发达未必是发达的区域高等教育作用的结果,区域经济不发达也未必是区域高等

大学(学术版) 2012年第1期 83

教育落后所致。反过来,发达的高等教育也未必是发达的区域经济使然,区域高等教育不发达未必是落后的区域经济所为。由此决定了区域高等教育应加强分工与合作,不应完全本着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的思想建设区域高等教育。

第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山东省走的是“发达的经济—较低的高等教育投入—较低的高等教育产出”模式;西藏和宁夏是“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高等教育投入—较低的高等教育产出”模式;江西和湖北是“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高等教育投入—较高的高等教育产出”模式;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和广东是“发达的经济—较高的高等教育投入—较高的高等教育产出”模式;山西是“中等经济发展水平—中等高等教育投入水平—中等高等教育发展产出”模式;安徽是“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高等教育投入—较低的高等教育产出”模式。从经济的角度出发,高等教育规模大、投入大未必就好,高等教育规模小、投入小也未必不好,好的高等教育规模和高等教育投入应该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特征

1. 差异将长期存在,差异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

区域高等教育的形成是政治、经济、行政区划、区位、制度、历史、人口、信息和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因素的作用是不同的,从而造成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存在差异。

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长期的,差异发展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形态。主要原因有几个:一是由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的。从绝对规模上来看,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从相对规模上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7年只有23%,距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高等教育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和将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一个较为突出的矛盾。而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二是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需要的不均等性导致的。每一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目标、动力、重点、途径和外部因素等。这些纷繁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决定了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样性的、个性化的,这种多样性和个性化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规模上,还体现在层次、结构和质量上。三是由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基础、条件、环境、目标、能力等的非同一性而引发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今天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差异是客观的、显著的,明天各自发展的潜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只能在不平衡中发展。四是高等教育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本科较专科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个人收益率,因此本科的发展较专科具有明显的优势和速度,同理,研究生教育就比本科表现出了更强的发展优势,这是高等教育在层次上选择的结果。在科类上亦是如此,由于“大文科”专业具有比理工科专业较低办学成本的特点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近些年扩招速度最快的就是这些专业。

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