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的气候特点与契丹人文化习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造就了契丹人特殊的服饰习俗。辽代寒冷的气候在史籍中多有记 卷半空抛,云重阴山雪满郊。”欧阳修于至和二年(1055),出使契丹,
载,如《辽史·食货志》记载“:辽地半沙碛,三时多寒,春秋耕获及其 贺辽道宗即位,途中作《书素屏》云“:旷野多黄沙,当午白日昏。风力
时,黍稌高下因其地,盖不得与中土同矣。”除了《辽史》外,到过辽国 若牛弩,飞沙还射人。”[3]53 又有《北风吹沙》诗“:北风吹沙千里黄,马
除了“重裘”、 “皮毛以衣”外,契丹人还头戴毡帽,足登毡靴,以 饰的作用。《全史宫词》卷十八记载“:夏至年年进粉囊,时新花样尽
抵御寒风侵袭。元代人李孝光《题辽人射猎图》中说“:美人貂帽玉骢 涂黄。……中官领得牛鱼鳔,散入诸宫作佛妆。”
马,谁其从之臂鹰者。”[5]1“79 正是为了与严寒作斗争,契丹人才充分
二、气候与饮食习俗
契丹人所生活的东北西部地区是茫茫草原,在盛夏季节草木茂
气候寒冷使辽地的农作物生长期短,产量低,粮食不足。苏颂
盛,有的地方有齐腰深的密草,《胡峤陷北记》记载“:至汤城淀,…… 《发柳河》诗“:辽土神沃,而地寒不可种,春深始耕,秋熟即止。”[13]176
其水泉清泠,草软如茸,可藉以寝。……至褭潭,始有柳,而水草丰 此外,飞沙扬天种植作物也非易事。宋人王曾使辽时目睹了这一现
人类的文化习俗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独特的自然地 便于涉草。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予至胡
理环境塑造了颇具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文化习俗,这其中气候条件就 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裤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7]2。
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不同地域特定的气候特点造就了与其相适应的
辽地不但多寒,而且多风多沙。史籍中关于辽地风沙的记载很
马、牛、羊,草宜荔挺、臬耳,谷宜粱荞而人不善艺。四月始稼,七月毕 记录其父朱服出使辽国的见闻“:先公言使北时,见北使耶律家车马
敛;地寒多雨,盛夏重裘。七月陨霜,三月释冻。”[4]123 从辽国境内的 来迓,毡车中有妇人,面涂深黄、红眉黑吻,谓之‘佛妆’。”[10]766 契丹
“三时多寒”,以及局部地区的“七月,寒如深冬”“,七月陨霜,三月释 妇女在“冬月,以栝蒌涂面,谓之佛妆。但加傅而不洗,至春暖方涤
史 料 研 究 SHILIAOYANJIU
辽代的气候特点与契丹人文化习俗
□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夏宇旭
摘 要 辽朝地处我国北部草原地带,独特的气候条件塑造了契丹人特有的文化习俗,大漠多寒多沙的气候使契丹人形成了与 此相适应的服饰文化和饮食习俗,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辽代 气候 契丹人 文化习俗
风俗文化。契丹人世代生活在东北草原地带“,大漠之间,多寒多风, 多。《辽史·营卫志》记载“:广平淀,……地甚坦夷,四望皆沙碛,木多
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1]373。就较准确地描 榆柳。”苏辙《木叶山》“:奚田可耕凿,辽土直沙漠。蓬棘不复生,条干
述了辽代气候特点与其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辽国境内的茫茫大草 何由作。”[8]864 这些地方的沙漠化“,可能主要是气候原因和气候的干
的中原人也多有记载,如《胡峤陷北记》中记载“:至黑榆林。时七月, 行确荦悲摧藏。穷冬万物惨无色,冰雪射日争光芒。一年wenku.baidu.com日风尘
寒如深冬。又明日,入斜谷,谷长五十里,高崖峻谷,仰不见日而寒尤 道,安得朱颜长美好?”[5]281
甚。”[2]237 路振《乘轺录》“:炭山,即黑山也,地寒凉,虽盛夏必重裘,宿
多寒、多风、多沙的气候条件,使皮肤极易受伤害。为了使“朱颜
草之下,掘深尺余,有层冰,莹洁如玉,至秋分则消释。……地苦寒, 长美好”,契丹女人有用“佛妆”护面的习俗。《契丹国志·张舜民使北
井泉经夏常冻。”[3]20 沈括《熙宁使契丹图抄》“:永安地宜畜牧,畜以 记》载“:北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宋朱彧在《萍州可谈》
总之,为了抵御塞外多寒多风,契丹妇女形成了与这种气候相
利用他们在畜牧和渔猎生产中获得的动物皮毛等原料,加工成了形 适应的服饰和化妆习俗,这种习俗是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色
形色色颇具东北地域和契丹民族特色的御寒服饰,亦才大大丰富了 民族文化,为北国所独有。
他们与寒冷相关的服饰习俗文化中的‘特质’内容”[6]29。
原,冬季漫长而严寒,白雪皑皑,滴水成冰,春季风大而多沙,这决定 旱化”[9]238 引起的。
契丹人的衣食住行等习俗都需与此种气候条件相适应。
由于气候干旱化等因素导致的土地沙化,加之辽代常刮西北大
一、气候与服饰习俗
风,《辽史·萧惠传》记载:兴宗十三年,萧惠与夏人战“:大风忽起,飞
辽代夏季短暂多雨,春季风大多沙,冬季漫长严寒,这种气候特 沙眯目。”大风席卷着沙粒漫天飞舞。赵延寿《失题》诗亦载“:黄沙风
冻”看,辽地高寒低温毋庸置疑。
去。久不露风门所侵,故洁白如玉也”[11]330。“栝蒌”是一种草本植物,
由于气候寒冷,契丹人“虽盛夏必重裘”。裘是用各种动物的皮 很多医书上都记载其有药用和美白之功效。契丹妇女用这种“栝蒌”
毛制成的衣服,皮毛厚且抵抗寒风,是契丹人御寒的最好衣物。《契 做成面膜涂在脸上,既有效地抵御了塞外的严寒和风沙,同时又美
美;有息鸡草尤美而本大,马食不过十本而饱。”[2]237 这浓密的草场在 象“:自过古北口,即蕃境。居人草庵板屋,亦务耕种,但无桑柘;所种
雨后或早、晚,草上会有露珠,为了便于在草地上行走,契丹人在夏 皆从陇上,盖虞吹沙所壅。”[2]231 由于多寒多风的气候条件不利于耕
季穿短衣、长靴。沈括出使辽国时亲见契丹人此种服饰“窄袖、绯绿 种,粮食显得尤为珍贵,契丹人把粮食做成粥或炒面,即“食止麋粥、
丹国志》记载,契丹人“贵者被貂裘,貂以紫黑色为贵,……贱者被貂 白皮肤。皮肤细腻白皙的妇女,宋人称其为“细娘”,宋彭汝砺诗“:有
毛、羊、鼠、沙狐裘”[2]225。“皮毛以衣”的习俗正与他们所生活的高寒 女夭夭称细娘,珍珠络臂面涂黄,南人见怪疑是瘴,墨吏矜夸是佛
地区的气候环境相适应。
妆。”[12]436 此外,契丹妇女还用牛鱼鳔做成花,贴在“佛妆”上,起到装
短衣、长腰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靴)皆 粆糒”[2]232。而且多用来待客。至和元年(1054)宋人王洙使辽就亲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