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论题的研究背景
1、国内外古镇研究现状
从国内方面来看,对江南水乡古镇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是阮仪三教授带领下的同济大学,对许多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同济师生都作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做出了详细的保护性再开发规划,从理论到实践客观地看待了江南水乡的过去、现在并规划了将来。尤其是以周庄、同里、甪直、南得、乌镇、西塘为主的江南六镇,明确提出了“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展经济”的战略方针,为能完好地保留古镇风貌创造了条件。
从国外方面来看,较有影响的包括美国60年代的“新城市开发法”以及80年代的“都市化”村庄思想;法国的“革新农村”政策;前联邦德国的“多核分散型空间”理论等。
2、论题研究所针对的主要问题
(1)、水乡古镇的空间系统也有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但是到当代,为什么水乡古镇普遍面临衰败的危机,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水乡这样一个地理位置和人文底蕴都相当的地方,哪些因素是制约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2)、在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影响下,古镇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其现代与历史的空间关系。如何更好的解决保护与发展的
矛盾,能够在城市进步的同时延续历史的“脉”,使城镇化不再破坏到古镇,以什么方式去保护古镇,如何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城市发展与延续历史文脉的矛盾,今后又以什么方式发展等等,这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江南古镇保护实践的发展历程
1986—1995年,自发保护阶段:以《周庄总体规划(1986)》为主要标志的一系列保护规划的完成;周庄提出“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展经济”的全新发展思路。
1996—2003年,古镇保护与观光旅游互动阶段:以第一届周庄国际旅游节(1986)、江南六镇正式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0)、江南六镇荣获“联合国亚太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奖”(2003)等为主要标志。在周庄旅游经济强大的示范效应下,更多江南(乃至全国)古镇加入保护行列(乌镇、西塘、同里、用直、南浔)。2004—至今,古镇保护与城镇综合发展互动阶段:随着中国旅游业发展层次的不断提升,以及各古镇在观光旅游方面竞争的日趋白热化,单纯的古镇旅游经济发展进入了拐点。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快速崛起的发展背景下,各古镇纷纷开始结合自身实际,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定位(周庄、同里、西塘、乌镇)。尝试新的古镇保护与开发模式,带动城镇各项产业的综合发展。三、典型江南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模式比较
1、江南古镇的发展特色
以“江南六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作为一种典型地域城镇遗产类型的整体保护模式影响并带动了江南乃至更大地域众多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江南六镇在发展中形成了其一定的发展特征:
(1)、保护与开发并行,旅游与工业共兴。在“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展经济”的思想指导下,完整的保护古镇格局风貌,充分利用古镇历史人文遗存,强化历史特色,开展旅游,并将收益回馈于古镇保护中,同时兴工业,使旅游开发与经济共同发展。
(2)、法制与人制并进,居民参与,共同致富。引导居民参与到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中来,同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古镇保护和旅游管理机构,以确保古镇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证古镇历史风貌健康延续与继承发展。
(3)、宣传营销与品牌塑造同步,以市场为主体,共同拓展。江南六镇的保护在把握水乡共性的基础上抓各自特点,形成其独特韵味。如周庄:典型的江南河街式贸易集镇,以“中国第一水乡”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西塘:不以旅游为核心,追求文化价值和人居环境,以“生活西塘”为定位;同里:恬静的水乡居家小镇,打造为“颐养天年的乐土”;南浔: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财富,具有“财富南浔”特点;甪直:以祠兴庙、以庙兴镇的典型,展现宗教古镇特
色;乌镇:典型的人家尽枕河,以“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为理念,发展博物馆式的古镇。
2、古镇开发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过度商业化,古镇原真性面临挑战。以周庄为代表,古镇内店铺泛滥,不少居民开店后又将其租于外地经营者,强买强卖的恶性竞争使旅游环境日益恶化。“小桥流水”依旧,而“人家”不在,水乡意境渐失。
(2)、发展模式雷同化问题严重。六大古镇虽具其自身特色发展模式,但对于很多都只停留一天甚至半天时间的观光者而言,在景观上仍存在较强的替代性,开发过程中缺乏独具特色的吸引物,旅游开发仅停留于观光和门票收入上。
(3)、缺乏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体验,开发中存在“空心化”现象。以乌镇为代表,大量原住民的外迁,丧失了百姓生活其中所自然营造的那份传统意蕴,形成了“外壳尚存,内涵尽失”的空壳化现象。(4)、古镇超负荷接待,不可修复性破坏严重。古镇在很难满足超负荷游客旅游需求的同时,游客也很难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水乡原貌,水乡原始氛围破坏严重。
(5)、古镇在其周边诸多现代化建设和高新型消费场所的包围下,水乡古镇成为了新都市的缩微“盆景”,与小桥流水相伴的自然风貌无奈的被忽视了。
3、如何解决古镇发展与文脉延续的矛盾,做到古镇风貌的保护
延续与价值重现
在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中,一方面,古镇居民渴望自身的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他们拥护开发;另一方面,古镇作为游客的观光区、市民休闲娱乐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载体,作为地方政府,希望古镇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不要随便改造与开发。同时,他们希望能通过古镇来招商引资,满足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作为经营者,他们则更多地关注投资回报率,容易忽视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其各方利益间充满着矛盾,应统筹兼顾,处理好发展与保护间的矛盾。(1)、对古镇历史文化的保护。古镇的保护不仅意味着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的保护,
还应综合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成为社会发展的深层控制力。
(2)、基础设施的更新。古镇最大的弱势是基础设施的简陋,从而带来居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的脏、乱、差。严重影响古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要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改善居民环境应成为城市建设、历史保护的重要任务。
(3)、宜人尺度的保护。对主要街道两侧的建筑设计,其材料、色彩、形式、尺度都要严格控制。对户外广告、门面、招牌等采用传统的形似和和谐的色调,预防旅游发展与商店建设带来的冲击及视觉污染现象的发生。
(4)、新旅游空间的外拓展。在古镇周边进行新旅游空间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