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病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荞麦病害

荞麦立枯病

彩版23·183

症状养麦立枯病主要为害幼苗。初在茎基部生红褐色凹陷斑 , 影响荞麦生长发育 , 严重时引致死亡。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称立枯丝核菌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菌分为三大群 , 其中一群是多核的立枯丝核菌 , 具 3 个或 3 个以上的细胞核 , 菌丝较大型 , 直径约 6~10μm, 其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 称瓜亡革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质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 , 产生的担子桶形至亚圆筒形 , 比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一些 , 担子具 3~5 个小梗 , 其上着生担孢子 ; 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 , 基部较宽 , 大小 7.5~12 × 4.5~5.5(μm), 担孢子能重复萌发 , 在担子上形成2 次担子。该菌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是由尖端紧密地和菌丝密集而形成菌丝结。菌丝融合群不同 , 在形态、病理、生理和生态方面也不完全相同。至于各融合群的致病特异性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明确。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 , 且可在土中腐生 2~3 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 , 通过水流、农具传播。病菌发育适温 24 ℃ , 最高 40~42 ℃ , 最低13~15 ℃ , 适宜 pH3~9.5 。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病菌除为害荞麦外 , 还可为害多种农作物。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2) 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3) 提倡施用移栽灵混剂 , 杀菌力强 , 且能促进植物根系对不良条件抵抗力 , 也可在发病初期喷淋20% 甲基立枯磷乳油 ( 利克菌 )12 00倍液或 30% 倍生乳油 1000倍液、 5% 井冈霉素水剂 1000倍液、 95% 恶霉灵精品 3000倍液。

荞麦褐斑病

彩版23·184

症状又称褐纹病。叶片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 , 边缘深褐色 , 微具轮纹 , 病斑中央灰绿色至褐色 , 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呈不规则形 , 叶片早枯 , 有的脱落。叶背病斑在潮湿条件下密生灰褐色或灰白色霉层 ,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该病在甘肃多雨年份发病率达 8%~15%, 为害呈上升态势。

病原Cercospora fagopyri Nakata et Takimoto 称荞麦尾孢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斑上的分生孢子梗浅色至淡褐色 , 单生或 2~12 根丛生 ,1~5 隔膜 , 曲膝状 ,1~5 个膝状节 , 不分枝 , 大小 53.8~160.3 × 30.8~5.5(μm) 。分生孢子顶生 , 披针形端尖 , 基部平截 , 无色 , 具孢痕 ,1~9 个隔膜 , 大小 70~142 × 2.1~3.4(μm) 。 20 ℃分生孢子萌发率高。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块和分生孢子在荞麦等病残体上越冬 , 翌年由此

引起本病。东北 8 月发生。

防治方法秋收后及时深耕 , 将表土翻入深处。

荞麦叶斑病

彩版24·185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上生大小不一的近圆形病斑 , 病斑边缘不明显 , 病斑中央灰白色 , 四周略带浅褐色至灰白色 , 整体病斑色浅多呈灰白色 , 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小粒点 ,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

病原Phyllosticta fagopyri Miura 称荞麦大孢叶点霉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表生近球形 ,35~40(μm) 。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椭圆形 , 大小 4~5 × 3~3.5(μm)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 , 翌年产生分生孢子 , 通过风雨进行传

播蔓

延 ,8 月普遍发生。个别地块因此病而早期落叶。

防治方法 (1) 收获后注意清除病残体 , 以减少菌源。 (2) 必要时喷洒 40% 百菌清

悬浮剂600倍液或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50% 腐霉利 ( 速克灵 ) 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

荞麦黑斑病

彩版24·186( 左 )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病斑褐色 , 有轮纹。本病有时随Cercospora fagopyri后侵

入 , 在褐斑病病斑的周围引起具有轮纹的褐斑。东北 9 月发生 , 长江以南 6 月可见。

病原Alternaria tenuis Nees 称链格孢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形态特征、传

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防治方法见粟假黑斑病。

荞麦白霉病

彩版24·186( 右 )

症状主要侵害叶片。初发病时在叶面产生浅绿色或黄色无明显边缘的斑驳 , 病斑扩展有时受叶脉限制。

病原Ramularia anomala Peck 称异形柱隔孢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实体生在

叶背 , 子座仅数个细胞 ; 分生孢子梗无色 ,密集 , 无隔膜 , 顶端偶而分枝 , 无膝状

节 , 顶端圆形 , 大小 15~60× 2~3(μm);分生孢子数个串生 , 单胞端尖 , 无色透

明 , 最上部的分生孢子顶端呈钝圆形 , 大小 12~18 × 3~4(μm)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南方该病终年存在 , 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水滴溅射辗转

传播 , 不存在越冬问题 ; 北方则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表越冬。翌年以分生

孢子进行初侵染 , 病部产生的孢子又借气流及雨水溅射传播进行再侵染。湿度是该病发生

扩展的决定性因素 , 雨水频繁的年份发病重。

防治方法(1) 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 (2) 适当密植 , 避免浇水过量。(3) 喷洒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 50% 福·异菌 ( 灭霉灵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40%

多·硫 ( 好光景、灭病威 ) 悬浮剂 600倍液、 50% 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2000倍液 , 隔 7

~ 10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

荞麦斑枯病

彩版24·187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圆形至卵圆形 , 褐色 , 四周有淡黄色晕圈。病斑中心灰

白色 ,病斑大小 5~lOmm, 轮纹不明显 , 中间褪色部分生有小黑粒点 , 即病原菌的分生

孢子器。

病原Septoria polygonorum Desm. 称蓼属壳针孢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

器散生 , 褐色 , 壁薄 ; 分生孢子梗短 ; 分生孢子线形 , 无色 , 多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 ,

分生孢子器吸水后 , 逸出分生孢子 , 借风雨传播蔓延 , 进行初侵染。经几天潜育显症

后 , 又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高温季节、高湿条件下易发病。肥料不足、管理粗

放、杂草丛生 , 植株长势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加强田间管理 , 及时拔除杂草 , 必要时使用除草剂灭草。 (2) 发

病初期开始喷洒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 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