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

1 前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十周年以来,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人民群众体育健身繁荣意识日益增强;群众选择健身方法的范围更加广泛;利用健身手段方式的种类逐渐增多。然而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理性认识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微观方面,还存在有不足的地方。比如,群众健身的科学理论知识有待提高;群众对健身功效的理性认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劳动、健身活动与养生生活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导致“过劳死”或“运动性猝死”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如果不给予正确引导,势必对人们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或损害,最终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同时,有必要更加正确地理解体育健身的实质问题;理性认识“生命在于运动”的普遍意义问题;辨证处理运动与静养关系的问题;坚持科学健身思想的问题,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今后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中,提高理性健身和科学健身的水平。

2 正确理解体育健身的实质

发展体育运动在于使更多的人参与体育建设活动,其核心在于增强人民体质。分析“增强人民体质”这一概念,不难看出体育运动对增强人们体质作用的正确概括,那就是体育健身活动,只能够对身体的健康起到“增强”作用。依据这一概括,我们还可以将体育运动的作用进一步理解和描述为“体育运动能够预防疾病、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但是体育运动有时是一把“双刃剑”。违背了自然科学规律、生物活动科学规律以及健身锻炼科学规律,就不能增强体质。虽然“人们身体上有许多疾病,多数是由于自身不良生活习惯而造成”,但是,体育运动实践证明人们身体上还有一些疾病,也是由于不健康的健身观念、方法和手段而造成的。为此,要大力树立科学的健身意识和思想,全民健身要有方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创造新法。

3 理性认识“生命在于运动”的普遍意义

运动能够增强人们的体质,因此,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但是我们要理性认识“生命在于运动”的普遍意义。应该改写为“生命在于科学运动”,它一方面从人的自然属性说明,通过运动增强人的自身身体素质,使人自身各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有资料显示,人的大多数疾病是在中年积累起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和组织结构即开始退化,进入老年期,这个时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开始下降,早衰现象会在不同人的不同组织、器官、系统方面出现。人们身体的全面发展,不但有阶段性发展过程,而且更是一个历史性、终身性的发展过程。因此要增强体质,抵抗疾病,预防过早、渐进地废用性早衰,就要通过体育运动来达到目的。另一方面,从人的社会属性说明了运动对于人与社会的积极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人是最宝贵的生命体,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增强,这样对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建设具

有重要意义。1990年国家体委科研所李力研研究员,曾对中关村的知识分子做过十年的跟踪调查。在抽出的23000人的大样本中,他们的平均寿命是58.52岁,包括陈景润等在内的知识分子精英都存在着英年早逝的现象。其平均寿命比全国期望寿命少10岁。但10年过后,他又对这部分精英再次抽查了12000人,结果平均寿命是53岁多,比10年前又提高了3岁多。而1999年北京市的人均期望寿命是73岁,这就少了20岁左右,这是国家人才资源的重大损失。由此看来,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大小,与他自身的知识、才华、能力成正比,更重要的还与他健康地为国家工作的年限成正比。最后,还应该从哲学和自然科学规律等方面,理性认识“生命在于科学运动”的普遍意义。长期以来,社会上有相当多的群众,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体育运动的作用进行了“扩大化和泛化”的理解和认识,出现了“生病不就医”“健身治百病”的奇怪论,如李洪志的邪教“法轮功”甚至出现危害社会的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迷信和超自然的伪科学活动现象。因此,全民健身活动的参与者,必须始终坚持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4 正确处理运动和静养的关系

运动和静养本身是对立而又统一的辨证关系。由此人们进一步理性的提出了“生命在于适量的运动”。不难看出,这一提法告诉我们“运动是有条件的”。运动健身要适当进行,这就要求我们要辨证的认识运动对健康的意义。然而,医学理论告诉我们,身体的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日本健康学者提出,人的健康包括七大要素,充足的阳光、清洁的水、新鲜的空气、丰富的营养、足够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合理的心理调节。体育运动在这里,只占了1/7,从这个意义上讲,运动对人身体健康的贡献率占14.28%,而且还只是“适量”的运动。

在全面健身活动中,我们应该正确理解“生命在于适量的运动”的思想,那就是既要注意健身中瞬时间爆增的人体消耗量,是否是当时身体状况可以承受;又要注意健身中单位时间内人体已经消耗量和追加练习次数后人体增加的消耗量的总消耗量,是否是当时身体状况可以接受;否则,健身活动的功效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坚持正确处理“运动与静养”的辨证关系,是我国养生保健的哲学原理。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很富有哲理的语言。但不宜简单化、绝对化地理解。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这样的道理并不深奥。在科学的健身活动中,许多体育专家和健康医学专家们已经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警戒。例如,少年儿童不宜从事拔河活动、中老年人不宜登楼梯运动、疲劳过度的白领不应剧烈运动。否则,会加速衰老,并使人容易得病。德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种“生命能量”的说法,认为每个人的生命能量都是有限的,消耗的快慢就决定了人的寿命的长短。人体在高能量消耗运动时,比人在放松和休息的时候身体产生的自由基多,而这种不稳定的氧分子正是加速人机体衰老的罪魁祸首。

动与静是对立统一体,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体也是动与静的统一体,如果片面夸大运动强度的一面,而忽视仍然需要“静养”的一面,人体的平衡统一就会被破坏,随之就是健康、甚至生命的丧失。所以,人体在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保持平衡的最佳方法不是“动”而是“静”。事实上,许多长寿老人的养生之道就是静养。那种偏激地认为体育活动可以冲抵体力劳动的疲劳,或者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休息可以缓解精神上和心理上疲劳的固有认识观念,应该得到更新。当然,我们说“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