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然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气是天地之本,万物之原

气概念在我国起源很早。上古先民观察飘荡的云烟和弥漫的雾霭,创造了象形文字“气”。【l3随着认识

的发展,后来古人认为自然界存在多种属性的气,它们的运动变化,决定自然万物的演化发展,如西周太史

伯阳父用“天地之气”的运行失序解释地震现象,春秋时期医和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运动说明气候

的变化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这种朴素的气化自然观基础上,战国时期古人开始把气看作构成自然万

物的基本材料。《管子·内业》认为,气“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庄子·知北游》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

为生,散则为死。”《苟子·王制》认为,水火草木禽兽和人均由气所构成。在他们看来,从地上五谷到天上列

星,从无机界到有机界,都是由气生成的。

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当战国后期的学者以思辨的方式追溯宇宙演化的源头时,进一步提出了“元气”概

念。“元者,万物之本。””o古人用“元气”表示宇宙演化的原始物质,即万物的本原。《鹃冠子·泰录》说:“天

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其中“元气”所表达的即是这种意思。关于元气说提出的时间,学术界一直存

有争议。不过至迟到汉代,元气本体论思想已相当流行。《太平御览》引成书于西汉的《河图》说:“元气无

形,汹汹蒙蒙,堰者为地,伏者为天也;”该书叉引《礼统》说:“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所自焉。”西汉杨雄

微灵赋》也明确认为:“自今推古,至于元气始化。”汉代《易纬·孝经钩命诀》也认为,“元气”是太初之时宇宙

【收稿日期)2001年2月24日

[作者筒介]胡化凯(19s4~)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

77

万方数据

最早的物质存在状态,由它逐渐演化出有彤有像的万事万物。在前人认识的基础I:,东汉王充在《论衡》中

充分沦述了元气本体论思想。他明确提出:“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大量资料表明,中国汉代已普遍用元气

概念说明宇宙演化的过程,将元气看作世界万物的本原。由此牢固奠定了中国古代元气自然观的基础。

汉代以后,古人无论是考察宁宙的起源,还是分析万物的构成,一般都用元气概念加以说明。他们认

为,气既是宇宙演化万物的本原,又是构成自然万物的本体。随着元气说的普及和发展,唐代以后,古人多

用一个“气”字表示“元气”,省略了“元”字。他们小仅用“气”说明宇宙起源问题,也用“气”解释事物的运动

变化过程,从而拓展了气概念的应用范围。在本体论方面,宋明时期的一些著名学者几乎都讨论过元气生

化万物的命题。宋代周敦颐主张: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130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

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40程颐强调:“万物之始,皆气化;”150朱熹主张:“灭地之间,~气而已。”【63明

代罗钦顺说:“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L71王廷相指出:“元气化为万物,万物各受元气而生。”【8]此

外,宋应星、王夫之、方以智等也都有类似的沦述。

J:述引文充分说明,气化本体论思想在中国古代长期盛行。

气是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构成,这是古人赋予气的重要属性之一。元气本体论是我国古代最为流行的

一元本体论,这种理论及其思想观念被古人广泛而持久地应用于各种认识领域。正是在这种应用过程中,

古人为满足认识的需要而逐步赋予了气概念更多的基本内涵,使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古人认为,气不仅

是大自然造化万物的原料,而且具有一系列基本属性。它不仅精细无形、微不可察,而且贯穿一切、绝对连

续;它不仅运动不息、变化不止,而且不生不灭、永恒存在;它不仅是构造万物的基本材料,而且是万物相互

作用的中介。

2.气精细无形,微不可察

古人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质料。这种本体论的气是古代哲人对生活中具体形态的气进行长期观

察、思考、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常识性气概念的升华。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各种气都是以混沌弥漫状态存在

的细微物质,古人由此推想,构造宇宙万物的本原之气应是比这些具体形态的气更为精微的物质。因此他

们认为元气精细无形,微不可察。

中国古代有大量关于元气形态的论述。战国时期的《鹄冠子·泰录》说:“精微者,天地之始也;”又说:

“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其中“精微者”显然是指元气。西汉《河图·括地象》说:“元气无形,汹汹隆

隆。”东汉《太平经》说:“元气恍惚自然。”这些都是说明元气弥沦无形。

唐代成玄萸对元气的存在状态描述的最为形象。他在《老子义疏》中写道:“元气太虚之先,寂寥何有?

⋯’’元气者,无中之有,有中之无;广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氲渐著,混茫无倪,万象之端,兆朕于此。”元气“微

不可察”,寂寥无形,所以是“有中之无”;但它是“万象之端”,可生化万物,所以又是“无中之有”。

为了论证元气既细微无形,又客观存在,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虚空即气”的观点。他认为,宇宙中除了

有形之物外,剩余的空间都是气的存在状态,都充满了气,即所渭“太虚无形,气之本体。”[43他指出,若“知虚

空即气”,则知事物的有与无,显与隐等都是气的存在形式。在张载看来,气是

以无形状态存在的宇宙物质,

由它凝聚而成的万事万物只是显示其客观存在的一种表现。

明代学者发展r张载的“虚空即气”思想。王廷相明确指出:“有虚即有气,虚不离气,气不离虚。’’[91针

对有人以气无形体为由而否定其存在,王廷相驳斥道:“气虽无形可见,却是实有之物,口可以吸而人,手可

以摇而得,非虚寂空冥、无所索取者。”¨03明末王夫之进一步论述了气与万物的有与无、显与臆的辩汪关系,

他指出:“虚空者,气之量。气弥沦无涯而稀微不形,则人见虚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

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此外尚有宋应星、方以智等人也都论述了气虽细微无形,但却真实存在的

道理。

由上述可见,从两汉至明清,古人始终认为元气是微不可察的精细物质。

元气无形无像,却又实际存在;它自己没有形体,却能构成有形之物。气的这种存在状态无法直接验

证,只可间接说明。因此元气概念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却有很大程度的思辨性。其实,任何宇宙本体理

论都有一定程度的思辨性。本体论在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时,要确定万物的统一本原。如何由一种或

7R

万方数据

几种本原物质演化出形态各异、属性有别的万事万物,这里存在着从一到多的形体转化和属性转化的矛盾。

把本原物质的形态及属性设定的越简单、越抽象,越有利于避免或减少这种矛盾。元气本体论假定,元气以

无形无象的状态存在,它聚而生成有形之物则显,散而归于太虚则隐。古人只用聚和散两种方式即可说明

气与万物的相互转化,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从一到多的形体转化矛盾。从这种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