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项目商业计划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宿项目商业计划书写作大纲
第一章执行摘要
1.1 公司简介
1.2 项目简介
1.2.1 项目背景
民宿是乡村旅游的新业态,是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民宿经济在乡镇的兴起,外来资本和本土风俗两股力量推动着民宿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它被开发出多种可能性,也面临着多样的路径。
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民宿经济,在二十多年农家乐发展的基础上,把乡村旅游推向一个更新更高更好的境界。这是一个农村发展的大市场,是一个农民致富的大平台。
目前中国的民宿处于起步阶段,并且正在慢慢地壮大队伍。而“民宿”是在闲置
的房屋,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
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此定义完全诠释了民宿有别于旅馆或饭店的特质,民宿不同于传统的饭店旅馆,也许没有高级奢华的设施,但它能让人体验当地风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并体验有别于以往的生活,因此蔚为流行。这股潮流民宿旅游风潮,从一片原属于低度发展的行业为基础的
理念之上建立的。
民宿像一扇窗户,打开了乡村旅游和农村建设崭新的世界。民宿也像一面镜子,
折射出经济转型和人文回归复杂的面向。但无论如何,我们的民宿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应该是区别于中国台湾地区,也区别于日本和欧洲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视野,立足于更远的未来来看待民宿。
1.2.2 业务概述
1.2.3 市场机遇
1.2.4 项目亮点
1.3 经济效益
1.4 融资需求
第二章目标群体分析
2.1 项目定位
为谁提供什么服务?
2.2. 价值诉求
2.2.1 需求描述
2.2.2 当前获取的方式
2.2.3 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三章商业模式
3.1 业务概述
我们的业务是什么?
3.2 价值诉求解决方案
如何满足客户价值诉求的?
3.3 盈利模式
如何赚钱的?有哪些盈利来源
3.4 项目核心竞争力
可从成本、产品差异化、服务专业化、模式创新等方面阐述。
第四章行业与市场分析
4.1 民宿行业发展概述
4.2 市场定位
民宿的主要发展趋势将向着高质量、独有特色以及特点发展。我们将目标市场细分为以在校大学生、背包客驴友以及自驾亲子游群体为主,同时接纳高端会议人群(如公司团队新品发布会)。
中国客栈民宿的预订用户有50.7% 在26~35 岁之间,38% 在18~25 岁,主要
集中在年轻的一代。
4.1 市场容量
4.1.1 市场容量现状
民宿在中国的火热发展有目共睹。在《2015 年中国民宿发展研究报告》中显示,截止2015 年上半年,我国民宿超过四万家,民宿行业从业人员约84.7 万人,
市场规模112 亿元。
4.1.2 市场容量预测
预测到2018 年,中国民宿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300 亿元。
4.2 竞争分析
4.2.1 竞争格局
4.2.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4.2.3 国内外经典案例
4.3 市场机遇分析
4.3.1 市场潜力
4.3.2 进入壁垒
4.3.3 进入时机
第五章战略规划
5.1 SWOT 分析
5.2 竞争策略
5.3 战略目标
5.5 发展规划
我们选择走稳中求胜的发展路线,定位明确,整个发展过程都把背包客以及自驾游群体作为主要市场,做到稳中求胜。注重短期目标和中长期战略相结合,稳步进军,最终实现成为一支中国民宿业领域的领导者的共同愿景
发展初期(1~2 年),立足XXX,收回初期投资,可根据盈利情况适当扩大规
模,树立起品牌在驴友圈的知名度,积累无形资产;
发展中期(3~5 年),在旅游资源较集的地区开设分店,力图改善创新,成熟经营模式,打响品牌知名度;
发展后期(6~8 年),在全国旅游资源城市招引加盟,调整资产结构,传播品牌形象,向中国主题式民宿酒店的知名品牌进军。
5.4 实施计划
第六章营销策略
6.1 客户行为分析
6.1.1 信息获取途径
6.1.2 决策影响因素
6.2 推广策略
6.2.1 推广内容
品牌宣传、产品与服务推广
6.2.2 产品策略
6.2.3 价格策略
6.2.4 渠道策略
6.2.5 促销策略
第七章组织结构和管理团队7.1 组织架构
7.2 创始团队简介
第八章投资与财务预测8.1 投资估算
近、中、远期分阶段投资估算
8.2 预测假设
8.3 财务预测
8.4 财务指标
第九章融资方案
9.1 融资需求
融资金额:
融资方式:
资金用途:
9.2 投资者股权价值
在多轮融资完成后,本轮投资者股权价值是多少?9.3 退出机制
转让、回购、二级市场退出
第十章风险控制10.1 风险识别
10.2 控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