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影像中的后现代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影像中的后现代性

前言

后现代对于西方传统文化有着批判与反动性,并试图颠覆西方文化现代性之精神和基础核心。但是,基本上后现代主义仍称不上是一种严谨的主义,自身没有建构一套自证的思想理论体系,只表现出欲表达的意识形态,此种现象与其它文学、艺术、音乐、影、建筑、政治一样?对目前社会的现代性的批判,对近代科技知识内容合理性的质疑,也对各种既定的规则、条例、权力加以否定。然而,后现代带着批判与反动精神的发展,却是来自于现代主义的缺失。并依附现代性的腐植中成长。后现代现象中最基本的主题即是「复制」。从影像作品「电影」谈起,其在艺术领域上的定位,具有非个人化的集体创作性格,但却也有领导统驭的作者表现论述。不管它的性格如何,它依然需要工具的手段所「复制」出的电影作品。

「复制」这样的主题无不充斥现今整部影片的表达与呈现,透过平面的电影屏幕,观众就可以获得充满想像的立体空间的满足,视觉亦是感受空间最主要的感官媒介因素,身处于黑暗中所能体验到的空间感是模糊、不确定的,甚至是不知。相反地,从对空间的可辨识性经验当中,试图以后现代观点厘清与界定后现代设计产物中(尤其是空间),藉由电影空间中视觉感官解读影像空间意涵相对于真实空间所造成的差异性。前提为视空间(不管是电影中所营造出的空间或者是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真实空间)为文本,独立于创作者和大众。

后现代的叙述性

李欧塔(Jean Francois Lyotard)在「后现代情状」一书中提到叙事(narrative)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叙述故事」,故事包括了神话、寓言、小说等等不同的类型。亦概念为思考推理之前须有一个物象依据为基础的指涉,并建立在多重意义上的思维模式。

而所谓的「物象」是指一事物的形象反映,例如在有颜色表达语词出现前,对红色、绿色之类的表达概念可能以「像血那般的」、「像草坪那样的」。现在人的思维模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修正与改变之后,才逐渐到达较高层次的思考形式。然而,物象具有多重意义的,概念也往往简化了很多丰富意义的可能性。对李欧塔而言,「后现代」并非指历史上的一段时间或一个阶段,而是一个观念或意识,其价值与意义在于提出一种反省,用来批评「现代性」因偏失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一般而言,后现代与现代主义是延续而断裂的关系,后现代是在现代主义的架构中队现代主义进行颠覆、批判。因此后现代抗拒中心的存在,对于不同的声音、文化,采取开放、接纳的态度。

后现代影像空间论述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整体叙事着手分析与后现代文艺美学相对应的后工业社会结构变化是詹明信文化理论的一大特点,他将后现代文化视为突破狭义传统文化的界限,并扩展到各种新的领域,甚至,渗透到资本与商品的运作之中,分析各种形象复制的文化工业,除了他最重视的电影与空间论域外,还有录像、广告、绘画到各种艺术消费形式,詹明信在众多的理论著作中更尝试将后现代主义理论形成一种广泛的文化逻辑,并将它连结于晚期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因此,他认为当前的文化和社会组织有根本性的断裂,萎靡的现世主义抹煞了历史,也不再感觉到会有一个不同意义的未来,出现了一种迷失的超空间(hyperspace)并以此作为后现代文化的最重要特征。他的观点还和许多后现代理论脉络是相关的,一如德勒兹,詹明信分析了主体的那种精神分裂式的崩溃;又如布什亚,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影像与类像的文化,广泛地呈现虚拟真实。并也沿用后结构主义强调的不稳定与不确定性,用以分析后现代空间无从解读、无从标绘(unmappable)的特性。

詹明信也引入阿图塞关于意识型态的界定:「主体与其真实存在状况之想象关系之再现」,从而将空间分析推向社会结构的领域,因为,后现代的身体是被极端不连续的空间现实所包围,而且直接暴露在媒体下,所有的掩护和中介都被移除了,班杰明(Benjamin)所谓的氛围(aura)完全被抽离,在这种脉络中,詹明信认为「再现」这种复杂的空间辩论的模型,以影片和书的形式存在,但到了变成影像和景观的过程里,指涉物(referent)却消失了。另外,詹明信又提出如布什亚式

的类像物(simulacrum)的新空间逻辑,而且揭示其对以前历史时间的重大影响,过去本身因而被修改,所有历史性和社会性都被消除,而变成现在巨大的影像群,对过去而言,只是犹如众多照片一般的类像物而已。他亦质疑后现代怀旧艺术与言语真实的历史性不兼容;但这种矛盾却将怀旧模式推向复杂而有趣的新形式创作,他认为怀旧电影绝不是某种老旧样式的历史内容的「再现」,而是由风格上的涵意(co nnotation)来接近过去,藉由影像的特殊性质来承载「过往」。在詹明信的观点里,影像与空间都成了这种新美学的帮凶。在后现代的理论建构之中,「再现」取代了真实,涵意成为想象的承载体,空间作为影像叙适中符参的正文,用以标示其时间或历史感的建构参考地点,变成一种不可靠的想象形式,而影像所为空间呈现的其再现不同世代、不同风格的种种经验,也成为可疑的神话。以下几点将他的特质描述,用以开发影像与空间思考的后现代向度.

平面感

作品审美意义深度的消失,后现代主义尝试打破现象与本质对立式的深度模式。消除表层与深层、真实与非真实、符指与符征之间的对立;因此,从真理走向正文,从意义追寻走向正文的不断替代与翻新。空间不再仅作为电影意义追寻的

载体,而自成影像中的正文而一再更新替换,而两者作为符指与符征的关系不再对立,甚至成为一种

无深度的任意组合对应,但却又拒绝挖掘任何意义。

断裂感

康德对时间与空间作为人类思维的命题在此消失,历史性可理解为个体对人类时间一种存在的意识或对过去历史兴衰变革规律的意识,但这两种历史意识皆已消失,后现代的表征是以无意识的拼贴(collag e),取代有意识的组合剪接(montage)。在此,影像与空间的组织规范也消失了,只剩下纯粹的符指,一种非连续性的时间观,过去影像叙事中的时序关系所呈现的体验关系改变了,时间永驻或永变的状态产生特殊的空间形式,拼凑却又切断种种复杂符号及其语法,产生全新的电影空间的可能。

零散化

主体作为现代哲学的话语,标示着人的中心地位,但后现代主义中,主体丧失中心地位,已经「零散化」而没有自我的存在,如同无情节的小说或蜡像的解真实化,以此对后现代主体性异化提出抗议。(ib id:240-241)电影所杜撰的空间经验,或空间重构的影像经验,都呈现了某种后现代式的感知麻木,主体零散成碎片后,以人为中心观点被打破,主观性在支配性意识的丧失中,失去空间或影像调性统一的绝对性。

复制性

詹明信所描述的复制的核心在于本体的丧失,商品物化的最终阶段是形象,指涉物退隐,过去传统美学要求的审美尺度的距离感消失了,当今影像时代注定被形象文化(包括电影、电视、广告、摄影)改变人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以电影来说,很难明白的指出电影的原作是什么,谁也没有清楚的见过,简单的说,电影就是一门可以藉由机械来无穷复制的艺术。电影场景取代真实空间,如同班杰明所说的,机械复制使艺术从仪式中解放出来成为另一种实践,这种被正文与类像包围的时代,空间与影像的非真实化是同步而具全面性的。这也就说明了电影中所具有的后现代性最基本主题之一「复制」。在复制的过程中又有「摹本」与「类像」的区别,「摹本」就是因为有原作,进而对原作的模仿,所复制出来的作品皆被定位为「摹本」,原作仍具有真正的价值,而摹本的价

值只是从属于原作,而且借着摹本的帮助可以获得现实感,使人知道自己所处的定位关系。另一种复制的结果「类像」,就与「摹本」有着根本的差异性,简言叙述,「类像」即是没有模仿对象的「摹本」,就如工业化下大量生产的对象产品一般,产品从生产线一个接一个的完成,但不管生产的数量多少,每一个皆具相同的外观与功能,并拥有完全相同的价值。「原作」和「摹本」都是由人来创作的,而「类像」看起来不像任何人为的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