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产业结构指的是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部门配置的比例关系。一般由两个指标来说明:一个是价值指标如某一产业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另一个是就业指标,如某一产业部门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也有人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理解把生产力的地区分布、生产技术结构、企业结构等等都包括在内。不过产业结构主要是指产业的部门结构。
三次产业的分类法最早由费舍尔(A.G.B.Fischer)提出,后经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Colin G.Clark)作了进一步研究,形成了三次产业分类法,于1940 年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一书中公布于众的。他把产业结构划分为三大部门:第一部门以农业为主;第二部门是制造业;其他的经济活动归入第三部门;称为“服务产业”。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研究证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相对比重越大,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相对比重越小;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相对比重越小,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相对比重就越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上升更快。因而三次产业间劳动力的分布结构可以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20 世纪70 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一般都超过一半以上,有的更达到2/3。在目前看来,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力分布在三次产业间分布和演变情况都呈现出如下趋势: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都在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当前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已经很小,为3%左右,发展中国家为30%左右。所不同的是发达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先升后降,发展中国家则仍然在上升,因为这些国家还处在工业化阶段。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即各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组成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实际上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产业群体。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一个部门的兴起和发展或者消退都会对其他部门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产业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生产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改造同社会再生产的其他环节和因素都紧密相关。因此,产业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化,受着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有:社会最终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状况以及国际交换的发展等等。产业结构的变化就是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其中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则是两个最关键的因素。
科技进步是生产发展的巨大杠杆也是促成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因素。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力是由于科技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每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都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一批新的产业群,大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进步促使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形成。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一方面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某些产品或原有生产过程的某一阶段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需求的扩大而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科技革命又促进新的生产部门的形成。这是因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发明和利用,扩大了社会分工的范围,创造生产活动的新领域,形成了原来没有的新的生产门类和生产部门。同时还应当注意到,科学技术革命使得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改造日益加速。科技进步促使科学——技术——生产的周期日益缩短,新产品和新部门不断涌现,产品更新速度加快,因而使得产业结构处于不断改革和迅速变动之中。科技进步在加速产业结构改造的同时也促进了劳动力结构的重大变化,尤其是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比例发生很大变化。在机械化初期阶段两者之比为9:1;在半机械化半自动化阶段两者之比为6 :4 ;在自动化条件下两者之比为1:9。
2、科学技术进步不仅使新兴产业诞生而且也使得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得到改造从而使
产业结构发生大变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便有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来改造原有产业,提高其技术水平改变其生产面貌,促进原有生产部门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并提高产品质量,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产品。
3、科技进步刺激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科技进步对需求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直接的和最基本的,因为没有社会需求的产业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但是需求结构却受到科学技术进步的制约。即使有科学合理的需求只要技术上还不可能制造出产品以满足这种需求,新的产业就不可能出现。然而技术上一旦有了重大突破,就会极大地刺激新的需求,推动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在需求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之前,必须先有某些技术突破或革命。没有技术进步做先导,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将是缓慢的渐变。因此,需求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
科技进步对需求结构的影响并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具体有如下三点解释:
(1)技术进步使产品成本下降,市场扩大,需求随之发生变化。
(2)技术进步使资源消耗下降,可替代资源增加,改变了需求结构,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3)技术进步使消费品升级换代,改变需求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变化。
4、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发生转移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一般说来,劳动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总会游离出一部分劳动力,分流到产品需求上升的新兴产业部门,或者服务部门使劳动力在产业部门间的分配比例发生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越快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也就越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的迅猛兴起和快速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5、科技进步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所谓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指生产日益更少依赖于自然资源,更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是指把新而又新、先进又先进的技术应用于生产所形成的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整体中日益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起着更大的,乃至主导的作用。有人认为,高级化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应当是农业所占比重最小,工业比重较高,服务业比重最高,且其中信息业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2)基础结构极为发达通信业的发展更快。(3)产业部门的自动化程度高。(4)在国际贸易中技术贸易所占的比重显著增长。(5)在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的学者把上述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料消耗减少技术和脑力劳动的成分增加的现象称之为产业结构的“软化”。
6、科技进步改变国际竞争格局,促使产业结构变化。在当今技术发达时代,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再也不能靠资源优势来维持了,必须更多地依赖科技进步来增强竞争力。科技进步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近几年,我国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加剧,突出表现为高投入低产出。有关资料表明,如果钢铁生产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达到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我国每年可节省5000万吨标准煤;如果国民产值单位能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则每年可节省3亿吨标准煤。在工业用水方面,我国单位产品用水量高出发达国家达5—10倍。资源消耗方面,《世界资源报告》一书指出,每万美元GDP中,我国的铝消耗是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的2倍,是英、意、法等国的3倍;铜消耗是美国、意大利、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粗钢消耗是韩国和印度的2倍多,巴西的4倍,日本、意大利的6倍多,美、英、法等国的10倍多;更有甚者,铁矿石的消耗是巴西、印度的5倍多,日本的13倍,英、法的25倍,美国的37倍。在当今资源匮乏之际,这些数字确实让我们不得不敲响警钟。我国这种“高耗能、高投入、高污染”的产业结构,显然与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低下有关。为此,国家调整了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向,即通过技术创新,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