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采收率》--面试问答题--前沿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述二氧化碳混相驱的机理
混相驱的基本机理是驱替剂(注入的混相气体)和被驱剂(地层原油)在油藏条件下形成混相,消除界面,使多孔介质中的毛细管力降至零,从而降低因毛细管效应产生毛细管滞留所圈闭的石油,原则上可以使微观驱油效率达到百分之百。

根据不同注入气体及其与原油系统的特性,混相驱可分为:一次接触混相(FCM)、多级接触混相(MCM)和非混相(IMM)几
种方式。

而CO
2混相驱一般属于多级接触混相驱。

通过适合CO
2
驱的油藏筛选标准可知稀油
油藏主要采用CO
2混相驱,而稠油油藏主要采用CO
2
非混相驱。

在稀油油藏条件下CO
2
易与原
油发生混相,在混相压力下,处于超临界状态的CO
2可以降低所波及油水的界面张力,CO
2

入浓度越大,油水相界面张力越小,原油越易被驱替。

水、气交替注入时,水对混相有不
利的影响。

通过调整注入气体的段塞使CO
2
形成混相,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

混相驱油是在地层高温条件下,原油中轻质烃类分子被CO
2
:析取到气相中,形成富含
烃类的气相和溶解CO
2
的液相(原油)两种状态。

其驱油机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当压
力足够高时,CO
2
析取原油中轻质组分后,原油溶解沥青、石蜡的能力下降,重质成分从原油中析出,原油黏度大幅度下降,提高了油的流动能力达到混相驱油的目的。

在适合的储
层压力、温度及原油组分等条件下,临界CO
2:与原油混合,形成一种简单的流体相。

(2) CO
2
在地层油中具有较高的溶解能力,从而有助于地层油膨胀,充分发挥地层油的弹性膨胀能,推动流体流人井底。

(3)油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原油表面张力减小。

随着压力的增加,原油一空气系统的表面张力减小不大,这是由于氮气(空气的主要成分)在油中的溶解度极
低,因此,系统的表面张力随压力变化缓慢。

对于原油一CO
2系统,由于CO
2
的饱和蒸汽压很
小,在原油中的溶解度大于甲烷在原油中的溶解度,因此原油一CO
2
系统的界面张力随着压力增加而快速下降。

对于原油一天然气系统而言,天然气中甲烷以及少量的乙烷、丙烷、丁烷等使得天然气在油中的溶解度要远大于氮气的溶解度,故界面张力随压力增加而急剧降低。

对有溶解气的油一水体系,溶解气量的多少,对油一水两相间的界面张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压力小于饱和压力时,压力升高,界面张力增大,这是由于当压力小于饱和压力前,气体在油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使油一水间极性差更大而引起的;当压力大于饱和压力时,随着压力增加,界面张力变化不大,因为在高于饱和压力后,增加压力不会增加气体的溶解度,而仅仅是对流体增加了压缩作用。

二谈谈聚合物溶液的稳定性
聚合物溶液稳定性
1 力学稳定性:结合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和本构方程,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Polyflow,计算了聚合物溶液作用在亲油岩石表面上的残余油膜的应力。

计算结果表明: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越大,作用在残余油膜上的应力越大,越有利于油膜的变形;流道宽度越大,作用在油膜上的偏应力越大,越有利于提高驱油效率。

2 溶液粘度对温度的依赖性:拿酪蛋白溶液来说明,酪蛋白溶液的粘度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 相同温度条件下, 酪蛋白溶液的粘度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 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 粘度随时间延长下降的幅度增大, 温度越高, 酪蛋白溶液粘度越早趋于平稳. 在较低温度时,酪蛋白溶液中加入Cu2 + , 溶液粘度增加; 而在较高温度时, Cu2 +的加入对酪蛋白溶液粘度影响不大。

3溶液的热稳定性:对于交联聚合物溶液的热稳定性,在较低温度下(40~60℃),HPAM 与ALCit反应所形成的LPS能够长时间的稳定存在,对于1.2um的核孔膜有很好的封堵效果。

而在较高温度下(70~110℃),所形成的LPS很快降解,不能对核孔膜形成有效封堵;温度
越高,降解速率越快,对核孔膜的封堵性能越差。

LPS高温降解后封堵性能下降的原因是LPS
中交联聚合物线团(LPC)尺寸变小,平均表现流体力学半径从降解前的292nm减小到39.9nm 左右。

HPAM高温降解后与ALCit反应所形成的交联体系不能对1.2um的核孔膜产生有效封堵。

4 化学稳定性:以往的前人实验结果可知:随着Ρ H 值的减小, 粘度将迅速降低。

非离子型聚合物HEG, 水溶液的粘度几乎不受ΡH变化的影响;溶液粘度随盐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高;实验结果, 可知在聚合物溶液中适量添加STP , 可使溶液粘度增高。

5 微生物酶解作用:天然植物胶衍生物HEG耐微生物酶解作用甚差, 在空气中存放3天后的溶液粘度显著下降。

其它试样耐酶解性尚好。

三某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进行论述
注CO
2
提高采收率技术
随着我国石油供需缺口逐年增大,以及石油价格的急剧攀升,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我国受
到了空前的重视。

近几年,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迅速,其中又以注CO
2
技术的发展速度最
快。

注CO
2 的效果非常明显,而且利用CO
2
可以减轻温室效应,因此注CO
2
技术在全球得到推
广运用。

目前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石油作为有限非再生能源,再发现较大储油油田的机遇减少,已开发油田正在老化,未开采的油田多为稠油油田,这就迫使人们把注意力投向提高老油田采收率技术上。

因此,提高油田的原油采收率(EOR,即Enhanced Oil Recovery) 日益成为国际上石油企业经营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1CO2驱油现状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提高采收率四大技术系列,即化学法、气驱、热力和微生物采油,CO2驱油法便是气驱的一种。

在国外,注CO
2
技术主要用于后期的高含水油藏、非均质油藏以
及不适合热采的重质油藏。

推广CO
2驱油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天然的CO
2
资源、CO
2
的输送及CO
2
向生产井的突进问题以及油井及设备腐蚀、安全和环境问题等。

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就地CO
2
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这种技术是向地层中注入反应溶液,使其在油藏条件下充分
反应而释放出CO
2气体,CO
2
气体溶解于原油之中,降低原油粘度,膨胀原油体积,从而达到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该项技术优势在于可在地层中就地产生CO
2
驱替剂,不需要使用过多的地面设备,不会对设备产生腐蚀,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费用增加投入产出比[2]。

2.注CO2驱油机理[3]
根据注CO2的作用机理,分为CO
2吞吐、非混相驱、混相驱。

CO
2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
作用有促使原油膨胀、降低粘度、溶解气驱、降低界面张力等。

2.1 CO
2
吞吐
CO
2
吞吐的实质是非混相驱,其驱替机理是:使原油体积膨胀,降低原油界面张力和粘度,
溶解气驱,驱替吮吸滞后产生相对渗透率变化,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另外,气态CO
2
渗入地
层与地层水反应产生的碳酸,能有效改善井筒周围地层的渗透率,提高驱油效率。

CO
2
吞吐石油提高采收率的原因在于:
(1)CO
2
在原油中的溶解度高,因体积膨胀,油相渗透率提高,致使驱油效率提高6%~10%。

CO
2
溶于原油中,能大幅度的降低原油的粘度,促使原油流动性提高。

(2)CO
2
易溶于水,可导致水的粘度增加,流动性降低,从而使油水的粘度比随着水的流动
性的降低而增大。

CO
2
溶于水之后形成碳酸水,有一定的酸化作用,可提高储层的渗透性,
注入井的吸收能力增强。

室内试验表明,砂岩渗透率可以提高5%~15%,白云岩渗透率可以
提高6%~75%。

同时,CO
2
溶于水后,可降低油水的界面张力,提高驱油效率。

(3)CO
2的注入能很大程度影响相渗曲线特征,最终使残余油饱和度明显降低。

因为CO
2

油水系统中有很好的扩散作用,而使CO2在油水系统中得以重新分配和相系统平衡稳定。

CO
2可促使原油中的轻质烃抽提出来,提高石油采收率。

2.2 CO
2
混相驱
混相驱的基本机理是驱替剂(注入的混相气体)和被驱剂(地层原油)在油藏条件下形成混相,消除界面,使多孔介质中的毛细管力降至零,从而降低因毛细管效应产生毛细管滞留所圈闭的石油,原则上可以使微观驱油效率达到百分之百。

根据不同注入气体及其与原油系统的特性,混相驱可分为:一次接触混相(FCM)、多级接触混相(MCM)和非混相(IMM)几
种方式。

而CO
2混相驱一般属于多级接触混相驱。

通过适合CO
2
驱的油藏筛选标准可知稀油油
藏主要采用CO
2混相驱,而稠油油藏主要采用CO2非混相驱。

在稀油油藏条件下CO
2
易与原油发
生混相,在混相压力下,处于超临界状态的CO
2可以降低所波及油水的界面张力,CO
2
注入浓
度越大,油水相界面张力越小,原油越易被驱替。

水、气交替注入时,水对混相有不利的
影响。

通过调整注入气体的段塞使CO
2
形成混相,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

2.3 CO
2
非混相型
从混相原理上可知,随着压力增加,即使是用贫气驱动含中间分子量烃较少的重油,它们之间也有可能达到混相,但要求的混相压力极高,这在油藏注气工程中有时是不可能达到的。

此时注气只能是非混相驱替。

烃气在原油中有一定的溶解度,一定压力下溶解气可以改变油流特性,同时不混相的气液之间存在传质作用。

因此,非混相驱替也会使原油采收率有所提高。

非混相驱采油的主要机理是:(1)有限量的蒸发和抽替;(2)降低原油粘度;(3)原油膨胀;(4)降低界面张力。

非混相驱的特征是:
(1)注入溶剂时,一些溶于油藏流体中,一些保留为上相,因此形成两相体系。

(2)形成的上相向前运移,与更多的油藏流体接触,从油藏流体中抽提(萃取)出一些中间烃组分,或原油从溶剂中抽提一部分中间烃组分。

上相抽提的组分不足以在排驱前缘或后缘达到混相。

(3)由于高的流度,上相继续在前面流动,一些溶解于液相(油藏流体),更多的是从原油中抽提或从上相凝析中间烃组分,但永远达不到单相体系。

3 CO
2
驱油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CO
2
驱油效果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储层参数、地层流体性质以及注气方式三大类[4]。

其中,储层参数主要包括油藏的非均质性、油层厚度、渗透率性等,流体性质主要包括原油粘度及原油密度等。

3.1 储层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1)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影响
因为低渗透率可提供充分的混相条件,减少重力分离,渗透率太高容易导致早期气窜,从而造成较低的驱油效率。

改变平面非均质系数,计算不同平面非均质系数下的原油采收率,分析可知,随着非
均质性的增强,采收率变小。

因为非均质油藏中,注入的CO
2
优先进入高渗透层,导致当低
渗透层中的原油尚未被完全驱扫时,CO
2
已从高渗透层突入到生产井中,产生粘性指进[8],
从而使驱油效率降低。

因此,储层岩石的非均质性越小越好。

(2)垂向横向渗透率比值kv/Kh 的影响
随着Kv/Kh 的增大,采收率有所下降。

随着纵横向渗透率比值的增大,浮力的作用加剧,层间矛盾更加突出。

3.2 流体性质影响因素分析
(1)浮力、重力影响因素。

随着原油密度的增大,其采收率减小,变小的主要原因为由于油气密度差越大,浮力
作用越明显,CO
2气体越容易沿着油层的顶部流动,气体突破的时间就越短,大大降低了CO
2
气体的体积波及系数,导致采收率下降。

(2)扩散、弥散作用
随着横向扩散系数的增大,其采收率也在增大,变大的主要原因为考虑了扩散的影响,
CO
2气体分子扩散作用、对流弥散作用延迟CO
2
的突破时间。

使CO
2
向周围迁移,减缓了CO
2

生产井的推进,提高了波及系数,因而可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在不考虑分子扩散作用情况
下,CO
2向生产井推进较快,波及效率较低,从而使CO
2
较早突破,生产井CO
2
的含量很快上升,
所获得的采收率偏低。

3.3 CO
2
注气方式
为对比不同注入方式的开发效果,设计衰竭后注气、连续注气和水气交替注入(WAG)三种方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WAG 效果最佳。

水气交替注入过程中,由于气相和液相交替驱扫不同的含油孔道,有效地提高了驱油效率,水气交替注入时,产生气相渗透率滞后效应,并形成较大的滞留气饱和度,降低气相渗透率,水相主要驱扫油层中下部,而加入的气相则会由于重力作用向上超覆,主要驱扫油层上部,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率[5]。

4 二氧化碳驱油意义
在传统的意义下,很多低渗透油气藏是难动用储量,但如果采用二氧化碳驱油的方法,可能将成为优质储量。

“我国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这是我们的现实国情,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改变。

这决定了我国电力以煤电为主的装机结构,占整个发电装机的70%以上,提供了我国80%的发电量。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胡兆光表示。

不容忽视的是,以煤电为主的电力结构带来了相当大的环保压力。

相关测算表明,燃烧一吨标煤将平均排放2.6吨二氧化碳。

“火力发电厂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排放量占总量相当大的比例。

”南化集团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毛松柏介绍。

“因此,将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后注入地下用于油田驱油,既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又能提高了原油采收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显著。

研究与实践表明,二氧化碳驱油可以提高油田采收率10%至20%。

”张永刚表示。

随着陆上油田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大,低渗透油藏已成为我国油田的重要增储阵地。

“在传统的意义下,很多低渗透油气藏是难动用储量,但如果采用二氧化碳驱油的方法,可能成为优质储量。

”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部油田处副处长胡凤涛说。

数据显示,我国低渗透油气藏约63.2亿吨,尚有50%左右未动用。

而已动用的低渗透资源,由于技术水平的制约,平均采收率仅为23.3%。

胡凤涛介绍,对于中高渗水驱油藏,也可通过注入二氧化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中原油田濮城水驱废弃油藏就通过试验二氧化碳驱油再获新生。

据了解,中原油田濮城水驱废弃油藏已连续14年综合含水达到98%以上,水驱开发已无经济价值。

2008年6月开始进行二氧化碳驱油试验,井组日产油由0.6吨最高上升到15.9吨。

截至今年3月,累计注入二氧化碳1.23万吨,累计增油3272.7吨,预计实施二氧化碳驱油后井组采收率可提高7.9%。

他表示,如二氧化碳驱油在中原油田高含水油藏中推广应用的话,将覆盖地质储量3亿吨,预计可增加可采储量2000万至3000万吨。

王增林认为,利用火电厂烟道气捕集纯化驱油技术属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与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CCS)相比,可以将二氧化碳资源化,能产生经济效益,更具有现实操作性。

5 存在的问题[6]
(1) 腐蚀CO
2
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对管线、设备、井筒有较大的腐蚀性。

腐蚀产物被
注入流体带入地层会堵塞储层孔隙。

CO
2的腐蚀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CO
2
分压、温度、
含水量、流速、氧、硫化氢、氧化物浓度等。

近年来随着防腐技术的进步,这一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2) 气源国内注CO
2采油技术发展较晚的最根本原因是CO
2
气源不足,不像美国、加拿
大等国在油田附近就有大的CO
2
气藏。

随着江苏、胜利、吉林油田相继发现一些中小规模的
CO
2气藏,我国的注CO
2
技术有了很大发展。

(3) 投入大注CO
2
技术一次性投资大,需要铺设从气源到油田的输气管线,要有大型气
体压缩机注气,但一旦形成规模,生产效益还是很可观的。

(4) 气窜CO
2黏度很低,CO
2
混相驱过程中黏性指进较严重,CO
2
趋向流入高渗透地层或
水驱后油藏中油气饱和度低的地层,加上密度差引起的重力分异,致使CO
2
过早突破含油带,
影响驱扫效率,因此注CO
2
前必须进行有效的调剖处理。

参考文献
[1] 刘中春.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现状及其在中石化的发展方向[J].特别关注,2008:5-8.
[2] 姚胜林陈明强王克伟等.提高采收率研究的现状[J].石油化工应用,2009,28(4):1-4.
[3] 李星涛郭肖王万彬.低渗透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
学报,2010,12(1):27-29.
[4] 王娟,郭平,张茂林,徐艳梅,徐鹏. 油藏注烃气影响因素研究[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 29(4):69-70.
[5] 李凤华,王静,祁凯等. 气水交替驱技术在稠油油藏中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
[6] 马涛汤达祯蒋平等.注CO2提高采收率现状[J].油田化
学,2007,24(4):379-3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