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创造性研究
[文学,翻译,创造性,其他论文文档]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
![[文学,翻译,创造性,其他论文文档]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https://img.taocdn.com/s3/m/29b23dcb581b6bd97e19ea1e.png)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精品源自数学科摘要:文学的翻译是译者用另一种语言把厡作者的意图艺术地传达出来,使读者在阅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作者那样如身临其景,有同感同悟,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与读者对译文创造性叛逆的理解和反应的过程,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叛逆的限度与可接受性必须符合以下及格标准:符合知识的客观性,遵守理解的合理性、文本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可接受性一、文学翻译是创造性叛逆(一)文学翻译的创造性。
任何翻译,不管是一般的日常翻译、科技翻译,还是文学翻译,其本质其实都是把一种语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信息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但是文学翻译区别于其他翻译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文学翻译不是机械的去堆砌语言,而是为了给读者带来能够领略异国风情和不同民族文学的“创作”工作。
然而,已有的翻译实践表明,现有的文学翻译作品和文学翻译要达到的要求始终存在这一定的差距。
(二)文学翻译的叛逆性。
如果说,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那么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是反应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但是,这仅仅是从理论上而言,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创造性与叛逆性其实是根本无法分隔开来的,它们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
因此,法国文学社会家埃斯卡皮(RobertEscarpit)提出了一个术语——“创造性叛逆”(CreativeTreason),并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最根本的特点是:“它把原作引入了一个原作者原先所没有预料到的接受环境,并且改变了原作者原先赋予作品的形式。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意义是巨大的,正如埃斯卡皮所说:“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
![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5d925bb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a.png)
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一、引言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方式和跨文化传播工具,文学翻译在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外国文学的汉译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进行探讨,从历史、实践和理论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历史回顾文学翻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了对印度佛经的翻译,虽然这并不是文学的范畴,但可以看出翻译对于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性。
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开始了对西方文学的翻译工作。
1902年,鲁迅翻译了《安徒生童话》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作品,并在此后的创作中深受影响。
20世纪初,翻译界有许多热心的译者,包括林语堂、郭沫若、胡适等,他们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许多西方文学经典作品。
三、实践情况1. 翻译的难点外国文学翻译的难点在于语言、文化和文学背景的差异。
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及对目标语文化、文学的深入了解,这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沉淀。
同时,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和内涵也需要恰当地传达给读者。
翻译方法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在外国文学翻译中,意译普遍被采用。
因为文学作品的语言较为优美,难以直接翻译成中文,需要译者有创造性地转换语言和文化。
同时,意译也需要保持原作的思想内核和艺术形式。
3. 翻译的成果外国文学经过翻译后,能够帮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化及思想,拓宽文学视野。
同时,文学翻译也可以推动中外作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学界的交流合作。
四、理论研究1. 文学翻译的目的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作的艺术精神和思想内涵,同时也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译者需要全面了解原作的文化信息和文学特色,同时通过良好的表达方式向目标文化传达这些信息和特色。
2. 文学翻译的价值外国文学翻译对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价值。
通过翻译,可以让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互相了解、交流、学习。
同时,文学翻译还能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研究。
文学翻译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具体包括语言、词汇、形式等方面。
翻译理论概要-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及叛逆
![翻译理论概要-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及叛逆](https://img.taocdn.com/s3/m/e817097803d8ce2f0166231d.png)
由很简单,林纾的中文文笔比哈葛德的英文文笔 高明的多。(钱钟书:1984)
• 文学语言的含蓄性和模糊性译者所处的时代 文化历史时期不同,个人思维习惯和生活经 历不同,会产生不同版本的译文。
如: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 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卞之琳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
翻译是一个和语言有关的活动,而语言 又深深植根于和它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文化 之中,所以,译者本身的这种主观能动性则 必然带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案例
许渊冲先生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译文如下:
“I live upstream and you downstream, From night to night of you I dream. Unlike the stream you ‘re not in view, Though both we drink from River Blue.”
案例——散文诗
A Red Red Rose —— Robert Burns O,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 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https://img.taocdn.com/s3/m/9b268715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8.png)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翻译中的创新与自我表达当我们探讨文学翻译时,我们不仅要语言的转换,还要其中所涉及的创造性叛逆。
这种叛逆性并非对原作的背叛,而是翻译者在理解和表达原作时的创新和个性化。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翻译者,理解,表达文学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要求翻译者在理解和表达原作时展现出独特的创新。
创造性叛逆,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允许翻译者在忠实于原作的同时,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创造性叛逆的背景创造性叛逆最早由意大利作家安东尼奥·布奇奥里提出。
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会受到个人背景、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忠实于原作,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再创造。
创造性叛逆的主体创造性叛逆的主体是翻译者。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原作,还要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原作的意义和精神。
创造性叛逆允许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融入自己的观点、情感和理解,从而使译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创造性叛逆的结论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鼓励翻译者在忠实于原作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化,使译文更具创新和生命力。
通过创造性叛逆,翻译者不仅可以传递原作的意义和精神,还可以通过译文向读者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视野。
然而,创造性叛逆并不意味着随意篡改原作。
翻译者在进行创造性叛逆时,仍需尊重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以避免对原作的误解或歪曲。
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翻译者应尝试找到一种既能表达原作精神又能体现自己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创造性叛逆还要求翻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
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储备,翻译者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充分理解和表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
在总结中,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翻译策略。
它鼓励翻译者在理解和表达原作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化,从而使译文更具创新和生命力。
论翻译的创造性-最新文档资料
![论翻译的创造性-最新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def4b72f524ccbff02184ce.png)
论翻译的创造性、翻译的创造性翻译不是一门简单的技术,而是一门艺术。
之所以说它是一门艺术,和翻译本身具有创造性是密不可分的。
翻译的创造性,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发扌车其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的创造性阐释和再现。
旨在通过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来再现原作中的精神内涵与意境风貌。
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曾写道: “翻译与其说是出自原作之生命,不如说是出自其生命的延续。
”。
“译者的任务,就是在自己的语言中,把纯语言从另一种语言的魔咒中释放出来。
是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将囚禁在作品中的语言解放出来。
翻译具有创造性,但是这种创造性翻译并不是对原文进行随意的更改和延伸。
翻译的创造性要始终以原作为依据。
因此翻译中的创造也是一种有局限性的创造。
正如英国诗人莱德顿所比喻的那样,文学翻译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二、翻译的创造性在语言转换中的体现(一)词义的延伸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有些词语在词典中的意思放到另一种语言中,原封不动地照搬翻译过来, 放到具体语境中,会出现意思不通的情况。
这时候就要求对英语某些词语的语义进行适度的延伸。
如以下的情况:例1:A personnel deficit has existed for years.人员短缺的情况已经存在多年了。
名词deficit 在词典上意思是“赤字”,“亏损”或“逆差”。
但放在上面的句子中,显得很生硬,读起来很拗口。
因此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引申,在句中译为“短缺”。
例2:The man was lured to north London house and secretly filmed in a compromising position with the woman.这位男子被(一女人)引诱到北部伦敦的一所房子里。
他与这个女子在一起有卿卿我我之嫌的情景被人偷偷地拍录下来。
英语中单词compromise 常常可以作“妥协”,“损害”讲,也可以表示“放弃”,“改变”,“修正”,“修改”的意思。
改写理论观照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的开题报告
![改写理论观照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f4e75be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ae.png)
改写理论观照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的开题报告理论观照下,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既能够丰富原著作的语言和文化表达,又能够呈现译者个人的思想和风格。
因此,本文将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对翻译作品的影响,并试图通过理论分析找出其局限性和优缺点。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固守原著的语言和风格往往会导致过于保守的翻译结果,因为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都有所不同。
因此,译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创造性叛逆来达到翻译的目的。
这种叛逆可以包括增删原文的内容,改变语言的结构和风格以及创造全新的译文。
其中,增删原文的内容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技巧。
在文学作品中,有些细节或情节可能与目标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有所不同,而且有时可能会重复或冗长。
因此,译者可以酌情删除这些内容,同时在译文中添加一些解释性的信息。
此外,译者还可以创造性地增加一些新的情节或细节,以更好地符合目标读者的口味或文化背景。
此外,改变语言的结构和风格也是文学翻译中的叛逆之一。
有时候,原文的语言结构可能会太过复杂或难以理解,这时候译者就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例如,译者可以将长句分解成短句,或将被动语态改为主动语态,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
同时,译者还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和规范进行调整,以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最后,创造全新的译文也是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之一。
在面对某些难以翻译的内容时,译者就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构思新的翻译方式。
这种方式可能会比传统的翻译方式更加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使译文更加生动、有趣。
在进行创造性叛逆时,译者需要注意的是,要保持对原著作的尊重和忠诚。
即使是在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改变时,也不能改变原著作的核心思想和文化内涵。
此外,译者还应当注意其自身的风格和偏好,并避免过度个性化的翻译结果,以免影响读者对于原著作的理解和感受。
总之,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它可以使译者的思想与风格在译文中得到展现,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文化内涵并吸引目标读者的注意力。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9654bf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7.png)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在文学的浩瀚海洋中,翻译艺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不仅是语言之间的桥梁,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
许渊冲,作为当代中国翻译界的佼佼者,其翻译理论与实践成果为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及实践,揭示其背后的艺术魅力。
二、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他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美学平衡。
他认为,文学翻译不仅要忠实传达原文的意义,还要在语言、文化、情感等方面实现美的传递。
许渊冲的理论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三、许渊冲的实践探索许渊冲的翻译实践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文的美学风格,同时充分考虑译语的接受度。
他善于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意译、音译、化译等,使译文既符合原文的意义,又能在语言上实现美的再现。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而且在国际上也获得了高度评价。
四、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层面的转换,还要关注文化、情感、意境等方面的传递。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他通过精妙的翻译技巧,将原文的美学元素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在欣赏译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原文的美学魅力。
这种美学传递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形式上,更体现在文化的内涵上。
五、许渊冲翻译理论的美学价值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他的理论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这种观念打破了传统翻译观念的束缚,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他的实践成果也充分证明了其理论的可行性。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语言上实现了美的再现,而且在文化、情感、意境等方面也实现了美的传递。
六、结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为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他的理论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文学翻译中译者创造性
![文学翻译中译者创造性](https://img.taocdn.com/s3/m/255bc485680203d8ce2f24cd.png)
试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摘要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对译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表展现出文学作品的艺术意味及美感。
当文学翻译者进行翻译时,由于语言、文化等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
因此,译者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其创造性,力求实现文学美感的创造性发挥。
本文同时分析了文学翻译中影响译者创造性的主要因素,这在文学翻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创造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有学者说,“文学翻译永远是一门艺术,因为真正的艺术永远是艺术。
既然文学是艺术,文学翻译也就不能不是艺术”。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交往中最直接的方式。
但由于地域、环境等因素,人类语言在发音和书写符号上存在差异,这对于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产生了不小的困难。
为了使彼此之间能够顺利地进行思想文化交流,便产生了翻译。
翻译的出现,促使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加快了。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翻译更侧重于人类思想文化的交流,这在文学翻译之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文学翻译不仅要转换原著的语言文字信息,更要传递原著中所渗透的思想文化信息及美学气息。
一部好的文学翻译作品,往往是译者充分发挥其创造性的结果。
一文学翻译在多种翻译类型中,文学翻译具有自己的特色,这关键在于“文学”二字。
而“文学”是什么?有学者认为文学是“为满足人类审美的精神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学问,它生成于主体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它要求必须以想象而不是摹写或复制的方式把握社会生活,因此文学又往往高于生活。
文学的基本性质与主要特征,均源于文学与生活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
”很多文学作品不仅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还可以陶冶情操。
文学创作是一门艺术,它源于社会生活,文学的产生有它的自然性,它源于我们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文学翻译也是一门艺术。
当一部文学作品进入了跨越民族、跨越地理、跨越时代、跨越语言的跨文化传播领域,当作品的文学性越高,美学气息越浓,译者所承担和面临的翻译问题就越多。
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探究
![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80222cd47f1922791688e842.png)
必然会 造成译 者在翻 译 时的取舍 。 因为我们 知道 , “ 理解 ” 是一个积极 、 主动 的过程 , 它不是对 知识的被
三、 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存 在的形式
我们知道在文 学翻译 中,创造性叛逆分 为多种 形式 , 包括有意误译 、 节译 、 编译 、 改编等 。下面 , 笔者 分 别对这四种创造性叛逆的形式进行论 述。 ( 一) 有 意误译 所 谓有意误译指 的是 ,译者 为了符合本 民族读 者 的接受 习惯和文化心 态 ,或 者是为 了与外 来文化 的模式和语言方式保 持一致 ,故 意不用正确 手段或 违 反译语 的语言规 则来进 行的一种 文学翻译 。
一
处译文就 引起 了人们 的争议 :
C e c a s t e v i s a g e p e r c e ’ c o mme o n e ’ c i L mo i r e .
傅雷将这句 话翻译 为:阔大的麻子脸 像个脚炉 盖。而 同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句话 , 许 钧却认 为翻 译为 “ 阔大的脸
动接受 , 这样就 必然造成 了翻 译者在翻 译的过程 中 ,
不可避 免地 带有主观性。 我们知 道 , 只有 当读者 接受 作 品、 参 与 阅读时 , 作 品才会 有生命 , 才会体现价值。由于译者在 阅读原 文作 品前 , 已经 形成 了自身的艺术鉴 赏力 、 文化修养 以及 某种思维 的倾 向 , 因此 , 对作 品 中所叙述 的故事 和人物 自身特定 的感情 因素 ,从 而导致 了译 者对原 作 阐释时 , 带 着一种主观再创作 的成分 , 因此 出现 翻 译 中的创 造性叛逆 的现 象也 就成 为了必然。 ( 二) 译者 对读 者反应 的关怀 所谓 对读者反应 的关怀就是译 者照顾到读 者 的 感 受和读者的需求 ,根 据这些来确定 适 当的审美距 离 。翻译实际上就是一个交 际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 中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研究的开题报告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fa262d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3.png)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
记》研究的开题报告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儿童文学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经典作品的翻译不仅是一项文化转化的艰难任务,更是一项需要深入思考的学术研究领域。
本研究将以赵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翻译为例,探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阿丽思系列是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所著的儿童文学名著,被译为多种语言并广为流传,其中最著名的翻译版本之一就是中国翻译家赵译的译本。
赵译的翻译在保留原作风格的同时,也展现了其独特之处。
赵译在翻译中常常将“表达”这一基本翻译单元视为一项需要探究和挑战的任务,不仅通过词汇、语调、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而且还明显从卡罗尔的写作风格中获得灵感,以创造性的方式进行改编,使翻译的作品呈现出新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本研究旨在探讨赵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
笔者将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和文化研究法对赵译翻译版与原版进行对比,分析赵译在翻译中所进行的创造性叛逆,着重探讨以下问题:
1.赵译的翻译中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展现其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2.赵译的翻译中涉及哪些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如何体现?
3.赵译的翻译中具有哪些新的艺术表达和文化内涵?
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和提高翻译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从译者的角度谈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与叛逆性
![从译者的角度谈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与叛逆性](https://img.taocdn.com/s3/m/de3c1834647d27284b7351d6.png)
文学 翻译事 业和 提高 翻译 质量 而奋斗 》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 矛盾
明确指 出文 学翻译 是一 种创 造性 的活 动 。 “ 面对新 的 读 者群 ,译 者不 仅要把 一种 语言 用另 一种语 言传 达 出来 ,而且 要对 一个 完全 崭新 的文化 及美 学体 系进
是 被局 限 于语 言之 中的。 因为语 言本 身有历 史 文化
是一种 很 困难 的工作 。 但 文 学翻译 的 主要任 务 , 既然 在于把 原作 的精 神 、 面貌忠 实地 复制 出来 , 那 么这种
艺术 创造 性 的 翻译 就是 完 全必 要 的 ” 。[ 3 1 在《 为发 展
( 二) 文学本 身 的特点
与音 乐 、 绘画 、 雕 塑及 电影 相 比 , 文 学作 为艺 术
一
三、 文 学翻 译 的创 造 性 与 叛 逆 性
( 一) 创 造性
“ 这样 的翻译 , 自然不 是单纯 技术 性 的语 言 外形 的变易 , 而 是要求 译者 通过 原作 的语 言外形 , 深 刻地
种将 原 作 家 通 过形 象 思 维创 造 出 的 艺 术 世 界 重
塑、 再 现 的语言 , 也 为文学 翻译 树 立 了 目标 。但 是要 达 到这 一 目标 的确不 易 , 本 文 从 译 文接 受 者 的角 度
G o d a r d在 L a n g u a g e a n d S e x u a l D i f f e r e n c e一 文 中我
学 家 艾斯 卡 皮 ( R o b e a E s c a r p i t ) 所说“ 翻译 总是 一 种
究 其 不易 的原 因之 一 。
体 会 了原作 者艺 术创造 的 过程 , 把 握住 原作 的精 神 .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https://img.taocdn.com/s3/m/0875f5fa4693daef5ef73ded.png)
定 义为 “ 把
和想法转换 成一种新 形式 ”( 自 付瑛瑛 引
2 ) “ 造 性 ”来源 十 “ 造 ” 现 代 汉 语 词 典 》将 “ 造 ” 5。 创 创 ,《 创
定 义为 “ 出新方法 、建立新理论、做 出新 的成绩或 东西” 想 。 据 此 , 译 也 可 以 被视 作 具 有创 造 性 的活 动 ,因 为 译 者 用 另 翻 种 削 哿 译本创造 了出来 。在近来 的解构主义 、阐释学 、 接 受荚 学等 理论和学科的影响下, 翻译被,‘ 泛认为是一种创 造性 的活动。B yadOzrf 在 19 e l — eo r 9 8年 出版 的 《 翻译策略
行 为 。一 些学 者 甚 至提 出 , 目前 的翻 译 研 究 在 经 历 了 “ 化 文
的“ 创造性 ”体现在对 原语文本 的重新创造上 ,包括对文化 的移植,意象 的重现 ,语言形式 的转换 以及新词 的确立 。方 梦之将这里的 “ 重新创造 ” 解释 为 “ 当原语语 言和译 语语 言 无法对等时译者运用 非对 等的方式来达到相似的效果 ”( 方 梦 之 20 :1 ) 一 解 释 将 “ 等 ”一 词 作 为 标 准 来 判 定 0 4 1 。这 对
金 凯
( 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浙江 杭 州 3 00 ) 1 06
[ 内容提要] 传统观念 认为,“ 创造 性”是一种创新能力 , 与翻译毫无 关系 ,因为翻译 ( 尤其 是文 学翻译 )
通 常被看作原语文本的复制或模仿。然而 ,近来的翻译研究却显示 ,译者的重要性在文学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一些学者甚至提 出, 目前的翻译研究在经历 了 “ 文化转 向”之后正在经历着 “ 创造 性转向 ” 。因此 ,在发挥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探究——以庞德的诗歌翻译为例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探究——以庞德的诗歌翻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64409006c85ec3a87c2c586.png)
J o u r n a l o f Gu a n g d o n g P o l y t e c h n i c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No . 1 , 2 01 4
准 。在 中 国 。 严复的“ 信、 达、 雅” 和鲁 迅 的 “ 宁信 性 背 离 ” . 这 个 术 语 最 早 是 由法 国 文 学 社 会 学 家 而不顺 ” 也 强 调 了忠 实性 的绝 对 重要 。 然 而 翻译 罗 贝 尔 ・ 埃 斯卡皮 ( R o b e r t E s c a r p i t ) 在《 文 学 的 关 实践 , 尤其是文学翻译实践告诉 我们 , 翻 译 中绝
键 问题 —— “ 创造性叛逆 ” 》 一 文 中 提 出 来 的 。他 认为, 任何一个概 念 , 一旦被表达 、 传达 , 它 就 被 “ 叛逆” 了. 对 文 学 作 品 尤 其 如 此 。[ ] ( H 8 谢 天 振
认为. “ 如 果 说 .文 学 翻 译 中 的 创 造 性 表 明 了 译 者 以 自 己 的 艺 术 创 造 才 能 去 接 近 和 再 现 原 作 的
叛 逆 在翻 译 中普遍存 在 , 在 文 学 翻 译 中表 现 得 尤 为 明显 。以 文 学 翻 译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 在 明 确 了 创 造 性 叛 逆 的涵义 及 其 必要 性 的基 础上 , 以庞 德 的翻译 思想及 其 译作 的影 响 为个 案 , 探 讨 文 学 翻 译 中 的 创 造 性 叛 逆 对 于 推 动 目标 语 文 学 的 发 展 以及 推 广 源 语 文 化 方 面 的 积 极 作 用 。忠 实 与 叛 逆 的 关 系 应 该 在 准 确 并
论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论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https://img.taocdn.com/s3/m/5290119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da.png)
论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引言比较文学研究是一门跨国交叉的人文学科,旨在探寻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点和联系,进而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启示。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同时也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因为译者需要面对不同国家、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差异。
本论文将就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第一部分:翻译的挑战翻译作为一项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其目的是让读者能够理解原作的意义和精神。
然而,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挑战。
1.语言差异在进行翻译工作时,翻译人员需要面对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自己的文化和语言特点,因此,翻译人员需要将一个文本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同时还需要考虑语言之间的差异,包括词汇、语法、发音等方面。
2.文化差异文化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共同创造的,因此,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将一个文本的文化内涵转化到另一个文化中,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对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3.文学差异文学风格、色彩等方面对比较文学研究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翻译人员还需要掌握目标语言的文学风格、特点和解释方式。
第二部分: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翻译中的叛逆行为在许多情况下都是必要的,因为译者需要创造性地思考如何将源语文本转化为目标语文本。
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通常会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在翻译过程中增加或删除某些内容有时候,翻译人员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增加或删除一些内容,以确保翻译结果更符合目标语言的口味和文化背景。
例如,“茶杯犬”在英语中是一种品种独特的狗,但在中国文化中,它是一种流行的小狗品种。
因此,在翻译中,翻译人员可能会将其翻译成“狮子狗”。
2.为翻译结果增加注释注释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工具,可以使翻译结果更加准确和信息量更充分。
翻译人员可能会增加一些注释来解释一些生僻的文学、历史或文化知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意义。
解读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发挥
![解读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发挥](https://img.taocdn.com/s3/m/b3f6c4721711cc7931b716ee.png)
解读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发挥摘要文学翻译也是一种艺术,随着人们对翻译活动不断的认识和理解,文学翻译从单一的译作、译本逐渐发展到译者的主体作用。
译者在整个文学翻译过程中是主要参与者,他们在传递原文思想内容时,还要将作品的独特性表现出来,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才能实现让目的语境读者完美欣赏原文的目的。
关键词:翻译活动社会环境语境创造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人类在社会交往中使用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语言,而不同的国家、地域、文化环境、社会风俗、历史背景都会产生语言上的差异,翻译就是为了能够使思想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文化艺术活动。
将文学翻译称为艺术活动是因为它不仅打破了人类语言交流的障碍,还有效地传递了原著中包含的思想文化及美学内容。
为了达到人们交际和信息良好的沟通,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还要通过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进行创作,力求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
一关于文学翻译与译者概述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翻译将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人们联系起来,实现思维与心灵的沟通,使我们的世界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翻译从一开始为了克服语言交流障碍,随着文化、科学、物质的发展,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翻译的作用更多的是加强交流,把原作的艺术意境进行传达,以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之上进行浓缩,是对现实生活体验和感悟之后的艺术创造。
文学翻译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想跨越时代、民族、语言以及文化传播领域,就需要译者进行恰当地翻译。
作品的文学性越高,包含的审美学内容也越多,译者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越多,面临的各种跨文化差异也越多。
所以,对于译文读者来说,能够充分地理解、欣赏原作中的情感和思想,获得与原文读者审美的阅读感受是最大的目的,而这个目的需要文学翻译者进行翻译来完成。
文学翻译的核心创造性再现
![文学翻译的核心创造性再现](https://img.taocdn.com/s3/m/96b01408eff9aef8941e0693.png)
文学翻译的核心创造性再现【摘要】文学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文学翻译中究竟应该翻译什么?如何翻译?翻译是否有效?这离不开对文学翻译中“核”的本体研究。
各翻译派别站在不同的角度阐述对翻译的认识,或众说纷纭,规范性理论也好,描述性理论也好,各派之间似乎很难完全说服对方,这一方面体现了理论的可发展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理论还有待完善、提高。
本文作者在纵深研究主要中西译学的基础之上,发掘其中的问题和共性,认为文学翻译要理解原文的核心要素,并创造性再现原文的核。
【关键词】文学翻译;核;创造0 引子在中国,大约公元224年,佛经翻译界围绕《法句经》的翻译引发“文丽”、“质朴”两派的争论,随后支谦写了《法句经序》,就佛经翻译阐述了他的思想理念(谭载喜,2000:187)。
这一思想后来演变成了严复的“信、达、雅”。
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引进西方的理论并加以批评创新,著书立说,提出了许多见解与主张,掀起了一股翻译研究的高潮。
当我们把“翻译”当作思考与研究的对象时,首先就会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翻译?翻译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具有双重的含义。
首先是翻译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应该在哲学的意义上,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弄清楚它的存在本质: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活动?其次是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的具体活动形式到底是什么?人们力图翻译的是什么?若我们研究一下翻译历史,看一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是如何思考翻译问题的,我们就会发现在某种意义上,翻译是什么与翻译什么往往被当作一个问题的两面,加以探讨。
国内外许多翻译学者对翻译的定义或界定,可以作为佐证。
文学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那么在文学翻译中究竟应该翻译什么?如何翻译?翻译是否有效?这离不开对文学翻译中“核”的本体研究。
1 “核”作为普通词条的“核”指的是“核果中心的坚硬部分,里面有果仁”(现代汉语大词典),可以理解为事物的中心(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部分,也就是最接近事物本质的中心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学方法 , 从技术手段和语 言系统层面考察文学文 本各构成要素 。上述观点 的出发点是将命 题文本 等同于文学文本 , 混淆 了两种分属不 同认知范畴的 文本类型 。文学文本 的生成者 即作者或 由其创造 的叙述者并非明确面向某一或某些读者 , 或者说文
学话 语 的 意 向并 不 在 于直 接 向他 人传 达 信 息 , 因 为 文学 语 言 属非 指称 性 语 言 , 文 学作 品的符 号 排斥 与 明确 意 义 的对 应关 系 , 不 具 真 值功 能 。文 学 文本 是
一
思维所取代 , 译语文本的生产不再 只局限于对原作
简单 机 械 的编 码 和解 码 , 而 是基 于特 定历 史 语境 和 文化 张力 , 充分 考 虑 接受 视 域 的对 原作 的创 造性 再 现 。文学 译 作 既是 原 作生 命 力 的延 展 , 又 是译 者 主 体 阐释 行 为 的结 果 。文 学 翻 译 的文 化 创 造 功 能 不 仅 有 助于 理解 原 语 文化 , 也 能够 促进 译 语 文化 的发
学翻译进 入 了文化 的多维语 境 中。文学翻译不仅 要传 递原语意 义,还要进行创 造性活动 。创 造性是文 学翻译 的 内在要素 ,是 文学翻译 的重要生成条件 。文学翻译创 造性是 以原语 文本和 以 目的语文本为 导 向的交集 ,是 “ 直 译”和 “ 意译”的统合,在文学翻译活动 中要将 两者统筹兼顾,并协调统一翻译过程 中的隐性创造与显性创 造。 [ 关键词 ] 文学翻译 ;创造性 ;直译 ;异译 [ 中图分类号 ] H 0 5 9 [ 文献标识码 ] A
中西 翻 译 理 论 的创 造 性 研 究 从 历 时 角 度 贯 穿 了传 统 语 文学 、 结 构 主 义语 言 学 和文 化 转 向三 个 阶
际行为 , 原则上与所有其他形式 的语用表述并无二
致, 文 学 翻译 研 究 完全 可 以依 照 以语 言 学 为 导 向 的
段。共时方面则呈现 出由文本间的形式对等 、 功能 等效等向文化视野下效果历史及 主体行 为的延展
[ 基金项 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 目 “ 认 知与阐释 的关联—— 巴金德语 文学翻译研究”( L 1 4 B W W 0 0 4 ) ;
大连 外国语 大学创新 团队项 目 “ 跨 文化视域 下的文学翻译研 究”( 2 0 l 5 C X T D 0 3 )
[ 作者简介] 付天海 ( 1 9 7 2 一 ) ,博 士,教授 ,研 究方 向为文 学翻译 。
是升华到思想和精神层面 的现实 , 而非对客观世界
中某 一 原 型 的 映像 。这 里 所 说 的 “ 意向” 非 指 作 品 的交 际 目的抑 或 作者 的表达 意 图 , 而 是按 照胡 塞 尔
二分法模式 , 明确提出语言形式 的意义建构功能 , 认 为“ 原型艺术作 品是对客观 现实的主体重构 , 其
V o J _ 2 9 No . 6
NO V . 201 6
文 学 翻 译 创 造 性 研 究
付 天 海
( 7 2 连外 国语大 学德语系 ,辽宁大连 ,1 1 6 0 4 4 )
[ 摘
要] 文学文本 的特质决定 了文学翻译 的创造性本质 。在 文学翻译的描写性研 究取代 了传 统翻译 观后 ,文
而在于本体论层面 。构成文学翻译理论 的基石始
终是 文学理论 , 从 狭义上讲 就是文学 文本 的本体
论。
括文学文本“ 实际上都是 由某一文本生成者对某一
文 学作 品虽 在某 种 程度 上 能 够反 映 社会 现 实 , 能 够 深 化 认识 、 激发行为和震撼心灵 , 但 它 的存 在
受众 的信 息提供 ” 。 n 据此观点文学无 异于一种交
方 式 从不 体 现 物质 的 真实 性 特征 , 而 总是 一种 能 够 被 随 时激 活 和调 用 的意 向存 在 。文 学 作 品 展 现 的
文学 翻译应专注于语言艺术作品的美学功能 和语
义 层 面 。他 的翻 译 主 张 打 破 了 多 年来 统治 译 坛 的
第2 9 卷第 6 期版 )
J o u r n a l o f Ch a n g c h 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展。
一
种 能够 自我 张弛 、 自娱 自乐 的 意 义 结 构 , 它所 创
设 的世 界不 同于语 用 话语 所 指称 的世 界 , 这 两种 世
界 的 区别 不 在 于 时 间 、 空 间 或 思想 内 涵上 的差 异 ,
、
文 学文本 的特 质及 文学翻 译研 究 的方法 依循
德国译论家赖斯和弗米尔认 为 , 所有 的文本包
结 果 是 生成 某 种特 定 的 、 由语 言 的 物质 形 式加 以实
的现象学理论 , 意指主体对客体的意识行为和意识
结 构 。不 同于描 述 客观 物 体或 进行 科 学 论证 , 文学
现的精 神及美学 内涵 。参 与这一创造性过程 的两
个 要素 即形 式 与 内容 互 为辩 证 统一 的关 系 : 通 常 情 况 下形 式都 具 有 某种 语 义有 效 性 , 反 之 内容也 总是
以某种 方 式被 建 构或 安 排 。 ”
作 品的“ 意向存在 ” 在经验现实世界 中并非一定要
有 相 应 的指 称 当量 。 “ 日常语 言 经 过 ‘ 陌生 化 ’ 而 升
华成的文学语 言其 内在机制是一体双向的 , 既有表 层 的形象性 、 情意性 、 多样性 、 音 乐性等特征 , 又具 有深 层 的情 境 性 、 变异性 、 暗 示性 、 独创 性 等 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