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巨著(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巨著(一)

———《资本论》的写作过程、体系形成和强大生命力

白暴力王胜利

提要:《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浇铸的一部伟大科学巨著,它一经问世,便强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论》既是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争取自身解放的指路明灯,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本文简要介绍《资本论》的写作背景和过程、理论体系,并说明它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强大生命力。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体系;生命力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浇铸的一部伟大科学巨著。它一经问世,便强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恩格斯曾称马克思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在千年交替的2000年,马克思又被西方多家媒体评选为“千年风云人物”或“千年思想家”之首。

《资本论》既是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争取自身解放的指路明灯,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经济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此时,我们更需要进一步认真学习《资本论》,全面、深入地掌握其理论体系和内容,用《资本论》的理论科学地认识世界经济的发展,科学地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一、《资本论》的写作背景

任何科学巨著都是一定社会时代的产物,《资本论》也不例外。《资本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条件下,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成分的基础上,结合亲自参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而写成的科学巨著。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十七世纪中叶,完成于十九世纪初,开始于英国的配第和法国的重农学派,结束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的矛盾占据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处于潜伏状态,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者把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试图说明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寻求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他们主张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在不同程度上考察了剩余价值的一些具体形态,并对社会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科学理论;这些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工人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看作自然的和永恒的社会制度,不能正确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因而理论上必然存在缺陷甚至错误。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法、德等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大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并上升为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烈,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开始由反对使用机器、捣毁机器,发展到有组织的要求缩短劳动日、增加工资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的经济斗争,最后发展为1831年和1834年的法国里昂纺织工人的两次起义、1835~1837年间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政治斗争。无产阶级在这些斗争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作为独立的、反对资产阶级统治和压迫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此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1](P17)。

在这种条件下,资产阶级经济学为了维护资本对劳动的统治,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背弃了真理,走向了庸俗化,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丧钟被敲响了,庸俗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产生了。正如马克思所说:“现在的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1](P17)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所谓“三位一体”公式是指:价值是由资本、劳动和土地三个要素共同创造的,因此,劳动成果理应由资本家、工人和地主三者共同分享,资本家得到的利润是资本的贡献,工人得到的工资是劳动的贡献,地主得到的地租是土地的贡献。三者各得其所,根本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为了科学地指导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为了经济学的科学发展,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在与庸俗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的斗争中,写出了这部科学的经济学巨著———《资本论》。

二、《资本论》的写作过程与体系结构的形成

(一)《资本论》的写作过程与体系的演进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始于1843年,直至1883年3月14日,呕心沥血40年,终于浇铸成了这部鸿篇巨制。马克思在研究经济学和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内容。这40年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马克思开始研究经济学并确定了写作主题,初步形成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个阶段大体是从1843年到1853年。

马克思在大学的主攻专业本来是法律,后来在1842~1843年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了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事件,例如,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分析的讨论。这些事件促使马克思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1843年10月,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在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克罗莎纳赫笔记》、《巴黎笔记》和《布鲁塞尔笔记》三本笔记。在1844年写下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范畴和理论是“异化劳动”。在1847年写的《曼彻斯特笔记》中,马克思认可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这个理论是论证社会主义的有效工具。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奠定了对资本主义研究的哲学基础。以此为基础,马克思于1847完成了《哲学的贫困》一书。

在这本书中,马克思一方面说明了经济范畴和生产关系的历史性,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另一方面肯定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因为它可以用来科学地解释利润、地租,说明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和社会结构。在1849年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中,马克思初步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基本经济关系。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经济学,建立科学的经济理论,从1850年到1853年,马克思重新系统地研究了19世纪40年代欧洲各国的经济史,探索经济状况和政治斗争的关系,并重新研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著作等其他资料,三年内写下了24本被后人称为《伦敦笔记》的经济学笔记。

第二阶段,马克思确定写作体系和内容,全面进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经济理论。这个阶段大体是从1853年到1859年。在这个期间,马克思写下了共7个笔记本约50个印张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称该手稿“是15年,即我一生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首先拟定了他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整体结构。马克思计划将其著作分为六册:

第一册,资本

(一)资本一般

1、商品

2、货币

3、资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