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讲解
编稿:董海娜责编:王娜
课前导入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的人,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了解烛之武这个人。
学习目标
1. 了解《左传》和先秦散文。
2. 积累常用文言实虚词,概括全文内容。
3. 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字、通假字、句式等知识。
4. 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
知识汇总
1. 史书体例
①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成的史书。《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备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的十倍)。
②国别体:先分别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时间先后编写的史书。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战国策》也是国别体史书。
③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所编写的史书。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情况。
2. 历史背景知识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时代是以封建的政治制度而著名。所谓封建就是国家政权封而建之,通过封王、封地来治理一个国家。封建制度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各个权利阶层嫡长子式的世袭制度。
东周(前770年—前221年)历史学家又将东周分为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3. 春秋五霸
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另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4. 《春秋》、春秋三传与“春秋笔法”
《春秋》是鲁国的国史,也是中国现存典籍中年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它是由史官实录,后经孔子修订,以鲁国十二公为序,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开创了史传散文的新体裁。《春秋》记事比较简略,于是就有了解说《春秋》的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相传孔子所著《春秋》,常寓褒贬于一字一语之中,后称文笔隐晦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5. 《左传》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它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又名《左氏春秋》,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6. 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7. 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8. 词类活用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A.既东封郑封,使……为边界。
B.越国以鄙远鄙,以……为边境。
②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夜,在夜里。
9. 重点虚词“以”、“焉”、“夫”、“其”
以A.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B.敢以烦执事用
C.越国以鄙远相当于“而”
D.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
E.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
F.以乱易整用
焉A.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怎么
B.朝济而夕设版焉于此,在那里
C.将焉取之:“于何”,到哪里
D.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夫A.夫晋,何厌之有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指示代词,那
其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代郑国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这样做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使者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代晋国的
E.失其所与,不知代自己的
F.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1. 理解主旨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 概括每段内容。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3段,烛之武说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郑国。
课文分析
1. 烛之武是怎样退秦师的?
课本选文的第三段,叙述了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共有十句话,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句话为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表明郑国对于形势有清醒的认识,知道郑国将要灭亡,但仍要发表自己对于形势的看法,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使秦伯易于接受他的观点。第二、三、四、五句为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郑无益于秦。原因之一是秦国跨越晋国把郑国当作远方的边邑是艰难的事,原因之二是灭掉郑国,对晋国有好处,就削弱了秦国自己的力量。第六句话为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指出存郑有利于秦。第七句话为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回顾历史指出晋君言而无信。第八、九句第五层“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展望未来,预测晋国贪得无厌。第十句为第六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奉劝秦君好好考虑攻打郑国之事。
烛之武的分析中言辞恳切,处处为秦国着想,充分利用了秦晋之间的矛盾,使秦国不仅答应退兵,还助郑防晋。
2. 烛之武为什么能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是由主客观多种原因决定的,主观原因是烛之武不仅有报国之才,还具有报国之愿。第二段中他的抱怨“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他有建功立业的愿望,所以在危难时刻才能挺身而出。
客观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贤臣佚之狐的举荐,其次是明君郑伯的纳谏,再次是秦晋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冲突,还有当时秦军与晋军分营驻扎,都是使烛之武退秦师成功的条件。
问题思考
1. 佚之狐为什么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必能退秦师?
烛之武才智过人,能言善辩。国危之时,他可能流露出其能退秦师救郑之意。
2. 烛之武为什么说了推辞的话?怎么看这推辞的话?
对郑文公未能及时重用自己不满,仅是发发牢骚而已,并非不想救国,且有试探郑伯是否诚恳之意。
3. 郑伯的话可看出是怎样一个人?
敢于认错,能自责,坦诚,是开明之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