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地力评价及其成果报告编写的探讨

合集下载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土地是人们获取粮食及其它农产品最基础的生产资料。

一切优质高产的农作物品种及其栽培模式都必须建立在安全、肥沃、协调的土壤之上。

近日通过验收的2005年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14个省27个项目县(市、区)的应用成果,展示了3个方面的指导作用。

指导种植业结构调整环太湖地区是江苏省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的良田被挤占,工业点源、生活废弃物、农业的面源污染对农业乃至整个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对更科学合理地利用本地有限的耕地资源、全面提高该区域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遏制耕地质量退化、确保地力常新十分必要。

根据调查结果,该省常州市武进区、常熟市等4个项目点制定了不同种植结构、不同地力水平的耕地平衡施肥方案,并应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布局调整。

其中,太仓市、无锡市惠山区农业局向农田环境不合格的地区建议调整种植布局,禁止种植粮食、蔬菜等食用农产品,改种花卉苗木、棉花等作物,通过生物修复逐步改良。

同样,海南省万宁市在这次调查的基础上,对耕地进行划分改良利用,因地制宜制订农作物发展规划来指导农业生产。

该市在适宜水旱轮作的东部平原及中西部丘陵农业生产区,实行水稻―蔬菜―水稻等轮作制,既提高了土壤肥力,又增加了作物产量。

在东部平原,还适当扩大甘蔗、菠萝、胡椒、益智、砂仁等经济作物面积。

中东部台地农业生产区,适宜胡椒、菠萝、腰果生长,又是甘蔗产区,也作为该市的重点经济作物区。

在西部山地农业生产区,则突出发展橡胶、木薯、槟榔、胡椒、茶叶、果树等作物。

云南省嵩明县应用耕地养分调查与质量评价结果和所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指导了农业结构调整,大大减少了盲目性。

这一成果还扩展到农业的其它领域,基于GIS技术的农业决策咨询系统,包括《种植业区划决策》、《农林牧优化结构决策》、《作物优化施肥咨询》和《作物产量及灾变预测》等方面,建立了完整的云南省农业空间信息系统。

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壤改良措施研究报告

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壤改良措施研究报告

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壤改良措施研究报告一、实施土地质量评价的必要性从科学发展观来看,耕地在数量上的扩张是有限的,而在提升耕地质量方面具有相对较大的空间。

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功能是有效补充耕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其本质就是有效提高土地质量。

而土地质量评价则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前后、验收之前必须完成的工作,其评价结果对于检验土地开发整理措施的实施效果、开展土地权属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可为土地估价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浙江省通过对多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前后的土地质量进行了比较评价,认为土地开发整理措施的实施能够使耕地质量平均提高两个级别(百分制,每10分一级)。

国务院29号文件明确指出“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各类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

目前,国内各地土地开发整理普遍存在重视耕地面积的现象,并将新增加耕地用于占补平衡。

为了有效贯彻落实国务院28号文件精神,十分有必要开展与土地开发整理相关的土地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二、土地质量评价方法由于针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之后的土地质量评价工作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还没有形成公认的相关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2003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农用地分等规程》,该标准适用于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

为了进一步提高北京市土地管理行政能力,促进土地开发整理与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衔接,该课题采用了《农用地分等规程》中规定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方法,即)(G i cj ij j Lij ij K K C a ⋅⋅⋅⋅∑β=(1) 式中i G 为第i 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土地等别指数;ij a 为第i 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第j 种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Lij C 为第i 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第j 种作物的土地自然质量分值;j β 为第j 种作物产量比系数;ij K 为作物土地利用系数;cj K 为作物经济系数。

关于安塞区耕地地力评价的研究与对策分析

关于安塞区耕地地力评价的研究与对策分析

1.土壤养分的调查与分析1.1 土壤碱解氮丰缺情况1.1.1 此次调查的碱解氮含量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有较显著提高,平均含量由当时的25.57mg/kg 增加到了目前的30.2mg/kg,变幅为20.12至51.79mg/ kg。

1.1.2 对于玉米和马铃薯来讲,碱解氮的丰缺分级一样。

碱解氮含量介于15至25mg/kg之间的耕地面积为12630.72hm2,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19.27%,主要分布在化子坪镇、王家湾乡、建华镇和坪桥镇,该部分耕地土壤的碱解氮含量不能满足玉米和马铃薯的正常生长需要;由于该区的玉米和马铃薯生长对碱解氮需求较小,当土壤中的碱解氮含量介于25至40mg/kg之间时,即可基本满足玉米和马铃薯的生长需要,本区共有51003.24hm2的耕地,其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这个等级,这相对玉米和马铃薯生产需求而言,碱解氮水平处于高水平,主要集中在真武洞镇和砖窑湾镇,该部分耕地土壤的碱解氮含量能够满足玉米和马铃薯的正常生长需要。

因此,本区绝大多数耕地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可以满足玉米和马铃薯生长需求,但仍需进行培肥,提高碱解氮含量。

1.1.3 对谷子而言,土壤碱解氮含量介于15至25mg/kg之间时,不能满足谷子的正常生长需要,该部分耕地的面积有12630.72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9.27%,主要分布在化子坪镇、王家湾乡、建华镇和坪桥镇;当土壤碱解氮含量介于25至40mg/kg之间时,基本可以满足谷子的正常生长需要,面积有51003.24hm2,占总耕地面积的77.80%;碱解氮含量介于40至50mg/kg之间的耕地面积为1901.10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90%,该部分耕地土壤的碱解氮含量能够满足谷子的正常生长需要;当碱解氮含量大于50mg/kg,土壤碱解氮含量完全能够满足谷子的生长需要。

因此,本区绝大多数耕地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可以满足谷子生长需求,但仍需进行培肥,提高碱解氮含量。

9.3方城县耕地地力评价专题报告

9.3方城县耕地地力评价专题报告

方城县耕地地力评价与平衡施肥技术夏书贞(方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09年9月)第一节平衡施肥是农业生产中施肥技术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且耕地后备资源又相对贫乏的国家,农业增产依赖于单产的提高,肥料的使用对作物单产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在各项农业增产措施中,如肥料、种子、栽培、植保、灌溉等,肥料的增产作用可占到40%以上。

因此,要获得优质高产的农产品,必须科学施肥。

根据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分数量及土壤所能提供的养分数量,通过用各元素肥料补充不足部分的施肥方法就是平衡施肥技术。

我县通过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中对科学施肥的大力宣传,大部分农民对科学施肥技术知识有很大的提高。

认识到单一施肥对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各种复合肥料得以推广应用。

但施用复合肥不等于平衡施肥,目前的施肥技术与平衡施肥技术的要求还有相当大差距,开展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一、当前农业生产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肥料品种选择不当当前市场上肥料品种很多,大量元素肥料、中微量元素肥料、底施肥料、追施肥料、各种叶面喷施肥料等。

大部分农民凭经验选用肥料品种,即某种肥料施用效果较好,就连年施用,也不管什么作物都用同一化肥品种,且用肥量随着对产量的要求量不断增加,有多大效益并不清楚。

有的看别人用什么肥料就用什么肥料,听广告宣传购买肥料,不去考虑土壤条件和作物需肥特性,长期施用一个肥料品种,造成土壤养分失衡。

(二)施肥数量不合理,带有盲目性大多数农民不考虑经济效益及品质因素,片面认为多施用肥料就能多增产,效益就高。

造成不少农民过量施肥。

特别是价格较高的作物,肥料投入量较大,氮、磷、钾三要素肥料施用比例不协调。

通过调查,在小麦施肥上,多数氮肥用量过大,造成肥料流失、利用率低、小麦倒伏现象及病害加重、品质下降,污染地下水的不良后果,并造成资源和经济上的浪费。

(三)施肥方法不科学主要是为了减少劳动量、图省事,不管什么品种的肥料在作物追肥时采用地表撒施,大水浇灌,造成肥料流失,利用率下降。

耕地地力监测点自评报告范文

耕地地力监测点自评报告范文

耕地地力监测点自评报告范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耕地地力监测点自评报告一、引言耕地地力是农田生产力的重要指标,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准确评估农田地力状况,加强对土壤的管理和保护,我单位建立了耕地地力监测点,并对其进行自评。

本报告旨在总结自评结果,提出改进建议,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参考。

我单位建立了10个耕地地力监测点,分布在不同种植作物的田地中,包括小麦、水稻、玉米等。

监测点面积约1000平方米,周边环境各异,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黑土等。

监测点设立时间为2年,每年进行一次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土壤养分含量、酸碱度、结构状况等。

三、自评结果1. 土壤养分含量: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监测点的土壤养分含量存在差异。

部分监测点的氮、磷、钾含量偏低,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发育。

而有些监测点的养分含量较高,可能导致土壤肥力过剩,影响耕作环境。

2. 酸碱度:土壤的酸碱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监测结果显示,部分监测点土壤酸性过高,需进行中和处理;而有些监测点土壤碱性过强,需要调节土壤pH值。

3. 结构状况:土壤结构对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监测结果表明,部分监测点土壤结构疏松,容易发生水土流失;而有些监测点土壤结构过于紧密,不利于根系生长。

四、问题分析通过自评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耕地地力监测点存在如下问题:1. 土壤养分不均衡:部分监测点土壤养分含量偏低或过高,缺乏平衡营养供应。

2. 土壤酸碱度不稳定:部分监测点土壤酸碱度过高或过低,不利于植物生长。

3. 土壤结构失衡:部分监测点土壤结构疏松或紧密,影响了土壤通气、保水等功能。

五、改进建议1. 调整施肥方案:根据监测结果,合理调整施肥量和种类,保持土壤养分平衡。

2. 中和土壤酸碱度:对酸性土壤进行石灰中和处理,对碱性土壤进行酸性处理,维持土壤pH值稳定。

3. 改良土壤结构:对疏松土壤进行覆盖保护,对紧密土壤进行翻耕换土,促进土壤结构改良。

汝南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报告

汝南县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报告

目录xx耕地地力评论工作报告,,,,,,,,,,,,,,2一、目的和意义 ,,,,,,,,,,,,,,,,,,,,,,,,2二、组织工作 ,,,,,,,,,,,,,,,,,,,,,,,,,3三、主要成就 ,,,,,,,,,,,,,,,,,,,,,,,,,5四、主要做法与经验 ,,,,,,,,,,,,,,,,,,,,,6五、资本使用状况 ,,,,,,,,,,,,,,,,,,,,,,9六、成就应用 ,,,,,,,,,,,,,,,,,,,,,,,,,9七、大事记 ,,,,,,,,,,,,,,,,,,,,,,,,,,10xx耕地地力评论工作报告一、目的和意义土地是人类赖以生计的物质基础,是从事物质生产最基本的源泉。

而耕地是土地的精髓,是人们获得粮食以及其余农产品不行代替的生产资料。

耕地地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是保证农业可连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近些年来,耕地与人口,耕地与环境、耕地地力建设、耕地合理利用与管理愈来愈遇到关注。

所以,按期展开耕地地力评论,掌握耕地地力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就地取材地搞好农业构造调整、耕地质量保护、耕地的改进与应用、指导农民科学施肥以及粮食生产安全、退耕还林、旱作节水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供给科学依照。

对提升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等资源浪费、防备土壤污染、促使农业可连续发展等均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国以来,我县曾于 1959 年和 1980 年分别组织展开了两次全县范围的土壤普查工作。

汝南县第二次土壤普查从1980 年 4 月开始,到1982 年 7 月结束,历经三年时间,经过田间检查、室内化验剖析以及资料整理汇总的所有工作,获得了丰富成就。

在农业区划、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和科学施肥等方面获得了宽泛应用,为基本农田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构造调整、农业科研和新式肥料的开发,供给了科学依照。

进入新的世纪,农业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既面对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又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机会和挑战。

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在指导县域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在指导县域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在指导县域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在多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及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强的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利用模式: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中的土壤养分测试数据和肥料田间试验数据建立粮食、蔬菜和大宗特色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提出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土壤类型、土壤养分、大权重评价因子及主要改良方向;利用测土施肥配方技术指标体系中的产量回归方程估算主要农作物的产量。

因此,利用地力评价系统提供的土壤有效养分测试数据和空间数据,扩大了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的使用范围,提高了应用的可操作性和智能化程度;利用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提供的施肥数学模型,地力评价系统可对规划的农作物进行目标产量的估算,提高了地力评价系统评价内容的准确性。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arrying out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subsidy programs implementation and using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 for years,feasible utilization models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 were put forward:using soil nutrient testing data and field fertilizer experiment data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the technical index system of soil testing and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 of grain,vegetables and staple crops were established;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 were also used to put forward suitable planting district,soil type,soil nutrient,major evaluation factor and modified direction of different crops;using yield regression equation of the technical index system of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yields of staple crops were estimated.Therefore,through using the soil available nutrients test data and spatial data from 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 system,usable range of crops fertilization index system was extended,operability and intelligent degree were increased;using fertiliz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from the crops fertilization index system,target yield of crops can be estimated through 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 system,accuracy of evaluation content of 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 system was also improved.Key words farmland;productivity evaluation;agricultural production;utilization model;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2005年农业部在全国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以来,各地项目实施县开展了大量的土壤测试、肥料效应田间试验,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实施县完成了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各地在利用县域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指导测土配方施肥、改良中低产田、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我省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试点成果分析

我省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试点成果分析

[工作研老□邸延顺馨蠶g和耕地轟评价试康霁析为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强化耕地资源利用和保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 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和耕地 产能评价制度,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定期对全国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并发布评价结果。

本文以黑龙江省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试点汇总成果为 基础数据,研究黑龙江省耕地质量和耕地产 能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及规律,旨在探析我省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情况,为新时期耕地保护、耕地空间优化、质量提升等提供科学依 据和重要基础。

—、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次工作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即根据工作评价的目的,设置多个评价指 标,并按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有序的递阶层结构,形成一个由总目标层和若干个子准则层组成的递进的“金字塔”型层次结构;根 据一定的标度,计算各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形成指标单排序权重,再计算各层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排序权重;通过计算权重与指标值的乘积和,逐级得到总目标的综合评价值。

本文以黑龙江省2016年度耕地质量等级调査评价与监测省级汇总成果为基础,依据《耕地质量调査监测评价规范》(试用稿),同时结合农业、水利、气象、环保、地调等部门 相关资料,运用ArcgislO.2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叠加分析、比较分析、统计分析等相关功能,研究我省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

二、结果与分析1.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分析我省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分为优等、良等、中等3个等别,无差等地,耕地质量指数主要分布在46-119之间,但比例相差较大。

其中,优等耕地质量指数在76-119之间,面积为14301377.27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89.76%;良等耕地质量指数在51-75 之间,面积为1317979.90公顷,占&27%;中等耕地质量指数在46~50之间,面积为314096.16公顷,占1.97%。

《2024年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范文

《2024年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范文

《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湖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农业大省,其耕地地力评价对于农业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进行评价,探讨其应用研究,为湖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地势复杂多样,气候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然而,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地力逐渐下降,土地资源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开展湖北省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一)研究内容本研究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以区域耕地地力评价为核心内容,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对湖北省耕地的地力进行全面评价。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 湖北省各区域耕地地力的评价与分析;3.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应用研究。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献综述法: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 实地调查法:对湖北省各区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第一手数据;3. 数据分析法: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建立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4. 空间分析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一)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数据,建立了包括土壤理化性质、耕作制度、农业生产水平等在内的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土壤理化性质包括土壤类型、pH值、有机质含量等;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轮作制度等;农业生产水平包括作物产量、农业生产投入等。

(二)湖北省各区域耕地地力的评价与分析通过对各区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湖北省各区域耕地地力的评价结果。

耕地地力评价及其成果报告编写的探讨

耕地地力评价及其成果报告编写的探讨

1、耕地地力评价的概念
✓ 耕地地力是指在特定气候区域以及地形、地貌、成土母质、 土壤理化性状、农田基础设施及培肥水平等要素综合构成 的耕地生产能力,由立地条件、土壤条件、农田基础设施 条件及培肥水平等因素影响并决定。是耕地内在的、基本 素质的综合反映。因此,耕地地力也就是耕地的综合生产 能力。
✓ 耕地地力评价是以利用方式为目的,评估耕地生产潜力和 土地适宜性的过程,主要揭示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潜在生 产力,其实质是对耕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
✓ 地形坡度影响水土流失;地表岩石露头影响耕作的难易; ✓ 灌、排水条件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比土壤、地形等自然因素更大。它
们都是影响农用地生产力的因素。
•。
根据空间变异性原则选取指标 (与尺度有关)
✓ 诊断指标在空间上变异应该越大越好。因为空间 变异越大,越能区分出不同耕地质量。
✓ 空间变异大的土地质量因素有:坡度、质地、土层 厚度、pH、盐渍化程度等等。
耕地地力评价及其成果报告 编写的探讨
报告内容
✓ 耕地地力评价原理与方法 ✓ 耕地地力评价报告的编写(含
成果总结)
耕地地力评价原理与方法
✓ 1、耕地地力评价的概念; ✓ 2、耕地地力评价的目的与任务; ✓ 3、耕地地力评价的程序; ✓ 4、评价指标的选取; ✓ 5、权重确定的方法; ✓ 6、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7、评价方法简介; ✓ 8、指标体系的验证
要素名称
气候 ≥00积温 ≥100积温 年降水量 全年日照时数 光能幅射总量 无霜期 干燥度 立地条件 经度 纬度 高程 地貌类型 地形部位 坡度 坡向 成土母质 土壤侵蚀类型 土壤侵蚀程度 林地覆盖率 地面破碎情况 地表岩石露头状况 地表砾石度 田面坡度
代码
AL301000 AL302000 AL303000 AL304000 AL305000 AL306000 AL307000 AL308000 AL309000

土地质量评价的实践报告(2篇)

土地质量评价的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土地是国家的根本资源,土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质量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全面评价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本报告以某地区为例,对土地质量评价的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土地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意义1. 目的(1)全面了解该地区土地资源现状,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揭示土地质量变化规律,为土地整治和改良提供指导。

(3)评估土地利用潜力,为土地开发、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2. 意义(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

(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经济效益。

三、土地质量评价方法1. 资料收集与整理(1)收集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土壤、水文、气候、植被等基础资料。

(2)整理和分析各类资料,建立土地质量评价数据库。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目的和意义,选取评价指标。

(2)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影响。

(3)构建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 评价方法(1)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

(2)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土地质量评价。

四、实践过程1. 资料收集与整理根据评价目的和意义,收集了该地区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土壤、水文、气候、植被等基础资料。

整理和分析各类资料,建立了土地质量评价数据库。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目的和意义,选取了以下评价指标:(1)土壤肥力: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pH值等。

(2)地形地貌:坡度、坡向、海拔等。

(3)水文地质:地下水埋深、水质等。

(4)气候条件:年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

(5)植被覆盖:植被盖度、植被类型等。

3. 评价方法(1)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

(2)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土地质量评价。

五、评价结果与分析1. 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该地区土地质量可分为以下等级:(1)优等土地:占评价总面积的20%。

耕地地力监测点自评报告范文

耕地地力监测点自评报告范文

耕地地力监测点自评报告范文耕地地力监测点自评报告。

一、监测点基本情况。

我们的耕地地力监测点位于XX省XX市,地理位置优越,土壤类型主要为XX,占地面积XX亩。

该监测点周边环境良好,气候适宜,是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场所。

二、土壤肥力评估。

通过对监测点土壤进行抽样检测和分析,我们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XX%,全氮含量为XX%,全磷含量为XX%,全钾含量为XX%,PH值为XX。

综合来看,土壤肥力处于中等水平,有机质含量较低,需要加强有机质的补充和保持。

三、作物产量监测。

我们在监测点种植了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并对其产量进行了监测。

结果显示,小麦平均亩产XX公斤,玉米平均亩产XX公
斤,水稻平均亩产XX公斤。

虽然作物产量整体表现良好,但与潜在
产量相比还有提升空间。

四、土壤理化性质。

监测点土壤通透性良好,保水性较强,土壤质地细腻。

但在土
壤肥力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加强施肥和土壤改良工作。

五、改进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加强有机质的补充,
合理施肥,采取轮作休耕制度,加强土壤保护和改良工作,以提升
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以上是一个可能的耕地地力监测点自评报告范文,希望能对你
有所帮助。

在实际撰写报告时,建议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农业地质评价工作成果与前景展望

农业地质评价工作成果与前景展望

——四川省政府文件
(三)国外农业土壤调查研究现状
北欧十国

1996-1997年芬兰、挪威、德国、 拉脱维尼亚等北欧10个国家开展了 一项农业土壤联合调查项目。该项 目在180-190万km2范围双层采集 了752-773个土壤样品,采样密 度为1个样/2500km2,分析了62个 元素。2003年出版了北欧农业土 壤地球化学图集。


水样:国家灌溉水、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指标 降尘、肥料、污染源样品:8个重金属 土壤有机污染物:19个有机氯农药 植物、根系土样品:重金属、F、微量元素Se等,HCH、DDT
三、调查和评价工作方法


3、遥感综合调查(遥感解译、收集资料)
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壤类型调查 植被覆盖调查 土地整理区规划利用现状调查
二、目标任务



“金土地工程”区农业地质调查评价是为土地整理和 整理后的规划开展的基础调查和评价工作,决定了其 主要的调查和评价工作必然要围绕土地整理工作的目 标任务而进行。 目标是为项目区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改善土地利用结 构和生产生活条件、生态条件,新增有效耕地,提高 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土地的生态 管护、合理规划提供地质-地球化学依据 任务是通过项目区岩石、土壤以及大气环境、水环境 现状、人居环境现状调查,结合农业生产现状,从地 质-地球化学角度提出优选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名特 优产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改善当地生产生 活条件以及土地生态管护、合理利用的建议。

3、6个试点研究项目区投入资金380万元,将成果应 用于生产,仅配方施肥一项,一季油菜或小麦种植增 收即超过投入的资金,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调查和评 价所取得的成果,在土地分等定级、土地利用规划、 提高土地产出率、金土地工程实施完毕后项目区的土 地生态管护、改善和保护人居环境、保障居民身体健 康等多方面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4、土地整理项目区开展农业地质评价,可确保整理 后的土地获得更高的利用价值。预期每年土地整理项 目100个左右,每个项目区投入45-55万元左右,每年 项目经费可达5000万左右。

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工作报告耕地

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工作报告耕地
济概况。 ? (3)农业生产概况 ? 主要阐述:当地农业发展简历;农业发展现状,包括农作
物种植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及在大农业中所占比重;人 均占有情况与其对应的农业生产水平和主要生产问题。肥 料施用情况。
(2)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 (图文表)
? (4)耕地改良利用与生产现状 ? 包括:①当地主要的耕地改良模式及效果。主要总结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农
? 内容包括土壤类型主要特征、分布、面积及主要生产性能 等。面积要统计到乡镇,分布要具体到主要区域。
? 注意土壤名称:由于第二次土壤普查在由县至市、省级资 料汇总过程中,土壤分类已发生了变化,所以现行的土壤 分类与县土壤志中已不一致,所以土壤名称应作适当的调 整。也可列个对照表。
报告分类
?**县(市)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报告 ?**县(市)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报告 ?**县(市)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专题利用
、项目来源与计划任务 ? 二、工作组织 ? 三、主要工作成果(计划任务完成情况 ) ? 四、主要作法与经验 ? 五、资金使用情况 ? 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建议
(3)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技术路线
? (四)技术准备 ? 一是确定耕地地力评价因子。根据浙江省农业厅土肥站建
议的耕地地力评价因子,集中专家智慧,通过专家技术组 会议商议,选取耕地地力评价因子。选取的因子应对耕地 地力有较大的影响,在评价区域内的变异较大,在时间序列 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子之间独立性较强; ? 二是确定评价单元。用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为1:50 000),土壤图(比例尺为1:50 000)叠加形成的图斑作为评价 单元。评价区域内的耕地面积要与政府发布的耕地面积一 致。
? 七、附件
? 附件一:测土配方施肥与耕地地力评价大事记 ? 附件二:测土配方施肥与耕地地力评价主要参加人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码
AL101000 AL102000
要素名称
气候 ≥00积温 ≥100积温 年降水量 全年日照时数 光能幅射总量 无霜期 干燥度 立地条件
代码
AL301000 AL302000
要素名称
剖面性状 剖面构型 质地构型
代码
AL509000 AL510000 AL511000
要素名称
有效铜 有效硅 有效锰
条件及培肥水平等因素影响并决定。是耕地内在的、基本
素质的综合反映。因此,耕地地力也就是耕地的综合生产 能力。
耕地地力评价是以利用方式为目的,评估耕地生产潜力和
土地适宜性的过程,主要揭示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潜在生 产力,其实质是对耕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
耕地地力评价的对象是耕地的生产能力,是一种一般目的
较多的指标来区分。
县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首先,从全国耕地地力评价因子总集66个因子中
初步选取对当地比较重要的评价因子作为拟评因 子;或从省确定的指标中选择(或增加);然后
逐一进行分析,对不合适的因子进行排除,最后
确定一定数量(一般是8~12个因子以上)作为
本县的评价因子。
一个县范围较小,气候因素可以不考虑。
(58%)、土层厚度(50%)、全钾(45%)、全磷(45%)、
CEC(43%)、水解氮(40%)、水分(38%)、粘粒(30%)、地 貌(28%)、成土母质(25%)、容重(18%)、孔隙度(18%)、
地下水埋深(12%)、土体构型(15%)。
实际工作中如何选取耕地地 力评价指标
尽可能选择少的指标;选择的指标能反映区内耕地质量
AL103000
AL104000 AL105000 AL106000 AL107000
AL303000
AL304000 AL305000 AL306000 AL307000 AL308000 AL309000
有效土层厚度
耕层厚度 腐殖层厚度 田间持水量 旱季地下水位 潜水埋深 水型 耕层理化性状
AL512000
CV% = 标准差*100%/平均值。
根据主导性原则选取指标
依土壤学知识可知: 土壤质地影响着土壤结构、土壤结持性、土壤耕性、土壤 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容重、土壤空隙状况等;土壤质地还
影响吸湿水含量和土粒密度;矿物化学组成和原始矿物组
成与土壤质地有关;因此,选择土壤质地作为农用地分等 定级的主导因素。
的差异(相对差异);指标之间相关性较小。重点可考 虑选取指标;
(2)根据生产性原则选取指标; (3)根据空间变异性原则选取指标(与尺度有关); (4)根据主导性原则选取指标。
根据稳定性原则选取指标
即选择相对稳定的性状作为指标(长期影响)。 特征响应时间大于10000年的土壤障碍层;特征响应时 间大于1000年的土壤质地和由不同质地变化组合的剖
面土体构型;特征响应时间在100-1000年之间的土层
厚度;特征响应时间为10~100年之间的土壤有机质含 量等作为农用地分等野外诊断指标。
而特征响应时间小于10年的土壤性质,如土壤速效养分
含量、养分形态等可以作为小范围耕地分级诊断指标。 此外 ,地形坡度、地表岩石露头度、灌溉条件、排水 条件等也是相对稳定的农用地质量影响因素。
土壤存在的问题来选择指标。
评价指标选用时也应注意评价尺 度
空间越大,土壤质量异化越复杂,许多指标都有
差异,而且变化规律有所不同;空间越小,土壤 质量的异化越简单,主要体现在个别质量指标上。
县域的评价指标一般要比省级的少。
用主成分分析表明,较小的评价空间土壤质量可
用较少的指标来区分,而大的空间土壤质量需要
经度 纬度 高程 地貌类型 地形部位 坡度 坡向 成土母质 土壤侵蚀类型 土壤侵蚀程度 林地覆盖率 地面破碎情况 地表岩石露头状况 地表砾石度 田面坡度
AL401000 AL402000 AL403000 AL404000
灌、排水条件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比土壤、地形等自然因素更大。它
们都是影响农用地生产力的因素。
• 。
根据空间变异性原则选取指标 (与尺度有关)
诊断指标在空间上变异应该越大越好。因为空间
变异越大,越能区分出不同耕地质量。 空间变异大的土地质量因素有:坡度、质地、土层 厚度、pH、盐渍化程度等等。 可通过计算变异系数,进行比较。
水和盐渍化,地下水埋深可以不再考虑; 土壤盐渍化受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的矿化度影响,考虑到
盐渍化度数据资料容易获取,就将其作为诊断指标,而不
要再考虑地下水矿化度。
评价指标选用时应注意区域特征
由于不同地区土壤质量分异规律不同,在
评价不同地区土壤质量时,选用的评价指
标也有所不同。
不同县的专业人员可根据自己对当地农业
根据生产性原则选取指标
大量研究结果证明,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以及由不同质地的土层 组成的土壤剖面构型对土壤的水、肥、气、热影响重大; 有效土层厚度不但影响作物根系立地条件,并通过对土壤水分而间接 影响作物生长;
土壤盐渍化程度影响作物生长;土壤pH影响植物营养元素,特别是微
量元素的有效性; 地形坡度影响水土流失;地表岩石露头影响耕作的难易;
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影响土壤结构、土壤结持性、土壤耕性、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容重、土壤空隙状况和土壤养分 等;
根据主导性原则选取指标
根据相关分析:土壤内排水状况或渗透性与土壤质地、地 形坡度、剖面构型相关,所以不将土壤内排水状况作为诊 断指标,而将后三者作为诊断指标;
地下水埋深影响着土壤排水和盐渍化,既然已经考虑了排
生的图斑作为耕地地力评价的基本单元,使评价单元空间界
线及行政隶属关系明确,单元的位置容易实地确定,同时同 一单元的地貌类型及土壤类型一致,利用方式及耕作方法基
本相同。
程序
4)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将建立的各类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按照“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的要求导入。并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联接,建成县域耕地资 源管理信息系统。
(5)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与评价单元赋值
根据空间位置关系将单因素图中的评价指标提取并赋值给评价单元。 (6)综合评价
采用隶属函数法或其它方法对所有评价指标数据进行隶属度计算,算
出每一单元的耕地地力指数。采用耕地地力指数累积曲线法划分耕地 地力等级。
耕地地力评价中的几个关键 问题
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
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
耕地地力评价及其成果报告 编写的探讨
2010-11-16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章明奎(E-mail:mkzhang@)
报告内容
耕地地力评价原理与方法
耕地地力评价报告的编写(含 成果总结)
耕地地力评价原理与方法
1、耕地地力评价的概念;
2、耕地地力评价的目的与任务;
我国土壤质量评价研究中所选取 的指标情况
根据文献统计,我国在土壤质量评价中,所选取的土壤的 指标范围很广,涵盖了土壤质量的各个方面,其中土壤物 理性质的因子达到22个,环境指标和肥力因子分别是17
和10个,而生物指标仅有2个。
最常用的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有机质(100%)、速效钾 (65%)、速效磷(65%)、pH(63%)、全氮(60%)、土壤质地
考虑土地的差异,体现评价土地的特点;
选取比较稳定的因子;
选择差异性较大(空间上有明显变化)、相关性
较小的因子等。
耕地地力评价指标选择的其它原则
(1)生产性原则:野外诊断指标应选取那些影响农用地生 产性能的土地性质。 (2)标准化原则:最好是采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以便获取或
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料;如耕地分类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
3、耕地地力评价的程序;
4、评价指标的选取;
5、权重确定的方法;
6、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7、评价方法简介;
8、指标体系的验证
1、耕地地力评价的概念
耕地地力是指在特定气候区域以及地形、地貌、成土母质、 土壤理化性状、农田基础设施及培肥水平等要素综合构成 的耕地生产能力,由立地条件、土壤条件、农田基础设施
程》,地形坡度按照《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土壤盐化程度根据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盐渍土分级标准》。
(3)区域性原则:根据区域特点选取指标、指标分级、指标赋
值、指标权重。我国地域辽阔,土地类型复杂,影响土地质量的因素 各不相同。
(4)简单、易获取原则:所选指标应尽可能是野外可以鉴别的,
或是可以从已有的土地资源调查成果资料或相关成果资料中提取的。



(3)在此基础上,编写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报告、技术报告以及耕
地改良利用、作物适宜性评价和种植业布局等专题报告。 (4)项目县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最终体现:
一个系统:即《XX县城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耕地地力分级图、耕地养分图以及属性、空 间数据库; 一套图件:包括《XX县耕地地力分级图》、《XX县XX养分图》等; 一组数据:包括耕地地力分级面积统计、中低产田类型与面积统计、耕地养分分级面积统计数据; 一批报告:技术报告、工作报告、专题报告(内容自拟);
评价的方法选择;
评价单元确定(前面已讲);
田间调查与采样(已经完成)。
4、评价指标的选择
评价指标可分为:
定性指标(描述性指标):简单的分成差、
一般和好等3个等级或获得土壤的部分描述
性指标,如坡度、坡位和质地。 定量指标(分析、测定指标):分成4方面: 化学指标、物理指标、生物学指标和其它 非土壤方面的指标。
AL513000 AL514000
有效铁
交换性钙 交换性镁 障碍因素
AL601000 AL602000 AL603000 AL604000 AL605000 AL606000 AL607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