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铀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信息2013年第1期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1地质情况

相山铀矿田位于华南板块与杨子板块碰撞对接带附近的华南板块北缘,北东向遂川深断裂与北北东向宜黄—安远深断裂交汇部位。从区域铀成矿区带划分上,位于我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成矿带“赣杭构造火山岩铀成矿带”与最大的花岗岩型铀成矿带“桃山-诸广铀成矿带”的交汇部位。

相山铀矿田位于赣杭中生代火山岩带的西南端一个火山盆地,区内主要的区域性大断裂为崇仁-永丰断裂。相山火山盆地构造受燕山运动制约,华夏构造发育。矿区内华夏式构造与火山构造的交合部位常常是矿床展现的有利场所,控矿构造以北东向的断裂为主。相山火山盆地总体上为基底、中间层和盖层三层结构。基底主要为震旦系,部分为下石炭统、上三叠统;盖层主要为上侏罗统中酸-酸性火山岩系,盆地北西侧火山岩之上尚有少量上白垩统红层覆盖。矿田内最主要的成矿构造是密集裂隙带,在由火山塌陷构造引起的变陡部位和组间界面及深部流纹英安岩中,裂隙群特别发育,常控制富大矿床的产出。现已发现铀矿床主要密集分布在矿田北部和西部。北部的铀矿床多定位于北东向断裂、近东西向的基底断裂、推覆构造和火山环状构造的复合部位。控矿的次火山岩体形态复杂多变,其内外接触带成为主要的成矿空间。西部铀矿床主要受北东向邹家山-石洞断裂带与火山塌陷构造联合控制,或受北东与北西向断裂构成的菱形隆起断块内次级断裂或裂隙带控制。东部的铀矿床则定位于云际南北向断裂的弧形拐弯部位。矿体倾角从缓倾斜到急倾斜均有,以急倾斜为主。矿石类型内主要有铀-赤铁矿型、铀-绿泥石型、铀-萤石型、铀-硫化物型等四种。矿石中铀存在形式主要以沥青铀矿、钛铀矿为主的铀矿物形式存在。矿石构造最常见的是脉状、网脉状、浸染状和角砾胶结状以及条带状构造。

2矿床赋存特点

2.1侵蚀程度

张万良等相山地区新构造运动明显,地表总体侵蚀严重,铀矿床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剥蚀作用。相山峰顶剥蚀深度约为3000m,邹家山一带剥蚀深度>757m,约达1800m,邹家山铀矿床刚好剥蚀到矿化的前峰位置。从矿田西北部到东南部,地表侵蚀深度逐渐加大。西北部矿床保存条件较好,多数铀矿完整或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是深入找矿、扩大远景的主攻方向。

2.2控矿因素

矿田内主构造决定各矿床分布,如邹家山—石硐构造带上的邹家山、居隆庵、石硐三个矿床等。矿体主要受构造控制,次级构造为控矿构造,构造(或破碎带)的膨大、变异和分支复合部位往往是成矿最为有利部位,如山南矿床产于矿田北部东西向矿化集中带与北东向邹家山—石洞构造带北东延伸段的交汇部位。矿田岩性控矿次之,矿体主要产于火山熔岩构造带中,碎斑酸性熔岩和花岗斑岩为主要含矿岩性,两种岩性含矿约为整个储量的2/3。整个矿田50%以上的储量集中于酸性熔岩内,其次有近1/3的储量集中于次火山岩内。

蒋振频等认为相山铀矿田的变质基底,自晋宁期以来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变质变形演化历史,至中生代为止,共经历了四个期次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中元古代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中元古代后的热接触变质作用,中生代动力变质作用,中生代晚期的热接触变质作用。多期次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反映了本区自元古宙以来一直是一处地热异常区。相山地区铀成矿期的成矿作用,是一系列构造-岩浆-变质作用叠加的结果。

3物质来源及成矿作用

铀源分析是铀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在分析区域铀丰度特征的基础上,邵飞等根据区域成矿物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时空演化,结合相山矿田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及岩、矿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矿田铀源分析的指示,认为下寒武统地层为区域铀源层,相山火山盆地是区域成矿物质的“汇”区,岩浆及期后热液是铀的载体,即岩浆作用实现了铀从“源”到“汇”之间的物质转移。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铀向气液转移,为铀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岩浆期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也促使了基底片岩、流纹英安岩中的部分铀进入成矿溶液。指出:(1)相山矿田成岩成矿作用,在时间尺度上是相对连续的过程;(2)早寒武世地层构成了区域铀源层,相山火山盆地是区域成矿物质的“汇”区,岩浆作用实现了铀从“源”到“汇”之间物质转移的动力学过程;(3)区域铀源层中的铀融入岩浆,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铀向气液转移,岩浆演化过程中铀的预富集为成矿提供了物质前提;(4)岩浆期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可能使得基底片岩、流纹英安岩中的部分铀进入成矿溶液。

邵飞等根据相山矿田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结合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溶液来源、成矿物质迁移、富集及矿质沉淀机理综合分析,对相山铀矿田成矿模式进行探讨。认为相山矿田铀成矿是受区域地质背景控制的特定时空域内的客观产物,区域富铀地层是成矿的物质基础,成矿溶液源自岩浆水和混入的雨水,岩浆及期后热液是铀迁移的载体。铀成矿模式强调了火山岩成岩过程是成矿物质的富集过程,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演化孕育了相山火山盆地50Ma的成矿过程,流体降温、浓缩、混合等成矿机制的耦合,促使了铀沉淀、成矿。

蒋振频等认为相山铀矿田变质基底的元古代变质岩,至中生代为止,共经历了四个期次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1)中元古代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2)中元古代后的热接触变质作用;(3)中生代动力变质作用;(4)中生代晚期的热接触变质作用。多期次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反映本区自元古宙以来一直是一个地热异常区,不断地发生着构造-岩浆-变质作用。矿田铀成矿期的成矿作用,是这一系列构造-岩浆-变质作用叠加的结果,与矿田基底变质岩的演化过程有着重要的关系。

4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研究

相山铀矿研究分析

马崇军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相山铀矿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也是地质找矿与研究工作比较全面和成熟的地区,找矿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期间投入了大量的勘探工作量。科研上投入了大量经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其开采实践进行总结对指导今后的矿山科研生产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铀矿;相山;成矿条件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Uranium Deposits in XiangShan Orefield

MA Chong-jun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chang Jiangxi,330013,China)

【Abstract】Uranium deposits in XiangShan is the largest volcanic type uranium deposits of China,the geological prospecting and research work is comprehensive and mature regions,the prospecting work from the1950s has been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and put a lot of exploration work.The re-search invested a lot of money and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Summarize its mining practice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guide future mining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of its mining practice.

【Key words】Uranium mine;Xiangshan;Metallogenic conditions

作者简介:马崇军(1987—),男,硕士,主要从事地质矿产普查、评价与科研。

○矿业论坛○

4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