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免名词解释

微免名词解释
微免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免疫学

1.免疫;"免疫"是生物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

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过程。

2.固有免疫(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或非

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免疫功能,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以遗传。

3.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

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受抗原刺激后获得的一类具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4.中枢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是指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在

人类包括骨髓和胸腺。

5.外周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是指成熟免疫细胞(特别是T、B细胞)定居的场

所,也是淋巴细胞对抗原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包括脾、淋巴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6.淋巴细胞再循环成熟的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淋巴液和血液中反复循环的过

程。

7.抗原;抗原(Antigen, Ag):指能与T/B细胞的抗原受体(TCR / BCR)特异性结

合,使其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效应淋巴细胞/抗体),并能与之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8.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又称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表面与抗原受体

及抗体形成空间互补结合的特定结构或化学基团.

9.半抗原;指具备免疫反应性而不具免疫原性的物质,又称不完全抗原。

10.免疫球蛋白;

11.免疫球蛋白;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

蛋白(immunoglobulin,Ig)。

12.抗体;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

结合的糖蛋白,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13.调理作用;IgG的Fab段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其Fc段可与巨噬细胞、中性

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FcγR)结合,通过Ig的Fab段与Fc段的桥联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此即抗体的调理作用。

14.ADCC;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当IgG与具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

合后,其Fc段可与效应细胞(如NK细胞)的FcγR结合,促使NK细胞释放细胞毒物质,导致靶细胞死亡。

15.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是由识别同一抗原表位的

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

16.补体(补体系统);补体系统是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

面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组成,激活后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

17.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指编

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

18.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指多种细胞受免疫原、丝裂原等刺激所合

成分泌的,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而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的一大类小分子蛋白质,是机体内细胞间信号传递的重要介质。

19.CD分子;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

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并以此代替分化抗原以往的命名,即CD分子是位于细胞膜表面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

20.黏附分子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AM)是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

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

21.APC;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APC)是指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

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22.专职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B细胞,可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

子和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分子;

23.免疫应答;是机体对外源性及内源性危险信号所产生的一种刺激-反应活动。与炎

症反应类似,这一活动既形成生理保护,也同时造成病理损伤。

24.PAMP;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PAMP)是一类或一群病原生物生存和致病所

必需的、共有的、非特异性的、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主要包括甘露糖、

脂多糖、磷壁酸、肽聚糖、细菌的鞭毛蛋白、病毒双链RNA和酵母多糖等。

25.PRR模式识别受体(PRR)是指主要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膜表面、胞内器室

(如胞内内体/吞噬溶酶体)膜上和血清中的可识别一种或多种PAMP/DAMP的受体。

微生物

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

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或几万倍后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指存在于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

道粘膜上、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无害的微生物。正常微生物群中以细菌为

主,故也通称为正常菌群( normal flora) 。

3.机会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之间,

通过营养竞争、代谢产物的相互制约等因素,维持着良好的生存平衡。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可成为致病菌,称这类细菌为机会性致病菌,也称条件致病菌。

4.消毒;指杀灭物体上病原生物,但不一定能杀灭细菌芽孢和非病原生物的

方法

灭菌;指杀灭物体上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病原生物和非病原生物的方法。无菌;物体中无任何活的病原生物的存在

防腐;抑制病原生物生长繁殖、防止物品腐败变质的方法。

无菌技术(无菌操作);防止病原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5.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中部分细菌可引

起多和疾病。

6.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

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信息。

7.荚膜;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形成的光镜下可见的黏液性物质。

8.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不适合其生长的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形成的一个

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9.菌落;将培养物划线接种于培养基表面,经过一定时间可形成肉眼可见的

孤立的细菌集团。

10.毒力;致病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

11.毒血症病菌侵人宿主后,只在机体局部生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并经血循

环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如破伤风等。

12.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人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

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如伤寒早期有菌血症

期。

13.败血症;致病菌侵人血流后,在血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

性中毒症状,如高热、皮肤和黏膜瘀斑、肝脾肿大等。

14.脓毒血症;指化脓性菌侵人血流后,在血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

其他组织或器官,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等。

15.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16.病毒;是以复制方式增殖,对抗生素不敏感,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数万

倍乃至几十万倍方可观察到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可在人、动物、植物、昆由真菌和细菌中寄居并引起感染。

17.慢性病毒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能完全清除,临床症状轻微

或无症状,迁延不愈而长期带毒,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等常形成慢性感染。

潜伏性病毒感染;在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宿主组织或细

胞中,但病毒不复制,也不出现临床症状。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增

殖,导致疾病复发出现症状。急性发作期可以检测出病毒。

18.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既不能分离出病毒也无症

状。经数年或数十年后,可发生某些进行性疾病,并导致死亡,此类感染又称迟发病毒感染。

19.包涵体;形成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出

现嗜酸或嗜碱性、大小和数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inclusionbody)。

20.垂直传播是指病毒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

21.真菌;是一大类具有典型细胞核和细胞壁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的细

胞结构比较完整,细胞核高度分化,有核膜和核仁,并有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的线状染色体。

简答

免疫学:

1.简述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

(1)免疫防御:指机体防御和清除入侵病原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的能力。

若此功能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在清除病原体等抗原的同时,也可导致机体的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发生超敏反应;

若此功能过低或缺失,则发生免疫缺陷病。

(2)免疫自稳:是指机体及时清除自身衰老、损伤的组织细胞以及通过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等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能力。

此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免疫监视:指机体及时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被病毒等微生物感染细胞的能力。机体借此可发现和抑制体内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此功能下降则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感染。

2.免疫器官有哪些,各自的免疫学功能

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组成。

中枢免疫器官:是指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在人类包括骨髓和胸腺。骨髓的功能主要包括:①骨髓是成人各类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发源地②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③骨髓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包括:①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官。②胸腺是自身免疫耐受和维持的重要器官③免疫调节作用。

外周免疫器官:是指成熟免疫细胞(特别是T、B细胞)定居的场所,

也是淋巴细胞对抗原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包括脾、淋巴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脾的功能包括:①成熟T. 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②免疫细胞执行免疫应答功能的场所。③储存和过滤血液。④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淋巴结的功能包括:①成熟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②免疫细胞执行免疫应答功能的场所。③过滤淋巴液。④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MALT的功能包括:①执行局部黏膜免疫功能。②分泌SIgA。

3.简述抗体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一)中和作用

(二)激活补体

(三)结合具有Fc受体(FcR) 细胞介导的生物学功能

①调理作用( opsonization )

②ADCC作用

③介导I型超敏反应

④跨细胞输运作用

⑤免疫调节作用

4. 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1.溶细胞、溶菌作用

2.调理作用

3.炎症介质作用

4.清除免疫复合物

5. 补体活化三条途径的名称及各自的激活物

(一)经典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IC)是经典途径的主要激活物。(二)补体活化的凝集素途径

补体活化的凝集素途径起始于炎症期产生的蛋白与病原体结合之后,其主要激活物是含有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微生物。

(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激活物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某些革兰阳性菌、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的IgG4和IgA 及其他哺乳动物细胞,均可为补体活化级联反应提供接触表面,成为旁路途径的"激活物",从而直接活化旁路途径。

6.请比较HLA I类分子和HLA II类分子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

HLAⅠ类分子的分布广泛表达于体内各种有核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表面,但在神经细胞、成熟的红细胞和滋养层细胞表面不表达。

HLAⅡ类分子的分布主要表达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内皮细胞和精子细胞表面也可有少量的Ⅱ类分子。

7.简述细胞因子发挥效应的共同特点。

(一)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与分化

(二)(二)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三)参与炎症反应

(四)刺激造血

(五)其他作用

1.一些细胞因子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2.某些细胞因子在组织损伤的修复中具有重要意义

8. 根据细胞免疫效应功能不同,可将T细胞分为哪些亚群?

T细胞是高度异质性的群体,按其表面表达的膜分子类型及生物学作用的差别,可将T 细胞划分为不同类别和亚群(subpopulation)。

根据在应答过程所处阶段状态的不同分为初始T细胞(native T cell,Tn)、效应T细胞(effector T cell,Te)和记忆性T细胞(memory T cell,Tm);

根据TCR类型不同分为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

根据其表达CD分子不同分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两大亚群;

根据功能不同分为辅助性T细胞(help T cell,Th)、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CTL或Tc)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等。

9. 免疫应答的类型及特点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1.识别对象

2.①作为外源性危险信号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

如:脂多糖(LPS)、脂磷壁酸(LTA)、肽聚糖(PGN)、病毒、细菌的核酸等。

②作为内源性危险信号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

如:高迁移率组蛋白B1(HMGB1)、热休克蛋白(HSP)、尿酸结晶、ATP等。

2.识别受体Toll样受体(TLRs)、清道夫受体、甘露糖受体。

3.效应方式

①吞噬细胞产生的吞噬杀灭作用;

②以补体系统激活所代表的体液抗感染作用;

③干扰素分泌细胞所产生的抑制病原体作用;

④一些未明谱系的自然辅助细胞介导的2型免疫反应,以及炎症过程。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

1.识别对象抗原是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T、B淋巴细胞之主要识别对象。

2.识别受体

BCR可选择性识别天然抗原表面存在的对应表位。

TCR则选择性识别由APC提呈的各类抗原肽。

3.效应方式

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与炎症(细胞免疫)。

B细胞介导的抗体所表现的各类生物学效应(体液免疫)

10.单核/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单核/巨噬细胞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不仅参与固有免疫,而且也是适应性免疫应答中的一类重要细胞。

1.吞噬杀伤病原体作用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激发免疫应答以前即可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并清除,这是机体固有免疫防御机制的重要环节。

由于其吞噬能力较强,故有人将单核/吞噬细胞称为机体的清道夫。

2.抗原提呈功能作为专职性APC,巨噬细胞可经吞噬、胞饮或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等方式摄取抗原,并加工处理,提呈给T细胞,激发免疫应答。

3.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巨噬细胞是大量炎症介质的产生细胞,在炎症的形成、维持与修复阶段起重要作用。

4.免疫调节功能活化的巨噬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如分泌IL-1、IFN-γ可以使APC表达MHC分子,TNF-α可促进CTL细胞的活化和分化,IL-12、IL-18可激活NK细胞,IL-10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和NK细胞的过度激活等。

11.T、B淋巴细胞的重要表面分子

T:(一)TCR-CD3复合体(二)共受体(三)共刺激分子

(三)负调节分子(四)细胞因子受体(五)丝裂原结合分子

B:(一)BCR复合物(二)共受体(三)共刺激分子(三)负调节分子(四)细胞因子受体(五)丝裂原结合分子(六)MHC分子

12. 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初次应答:抗体的形成水平较低,亲和力较低,维持时间较短。初次应答抗体产

生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①潜伏期,从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到可在血清中检测出针对此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的阶段。潜伏期的长短多数情况下从几天到几周不等。抗原的性质、剂量、进人机体的途径、是否同时应用佐剂及宿主的生理状态都可影响潜伏期的长短。②对数增长期,特异性抗体呈现相对较快的增长阶段,IgM 首先出现,并先于IgG达到较高水平,随后IgG呈现快速增长。③平台期,当机体内抗体的产生与在同- -时间被降解或被清除达到-一个相对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就进人了平台期,从数天到数周不等。④下降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内外来抗原被逐渐清除,免疫应答强度逐渐减弱,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的数量逐渐减少,而被降解和与抗原结合被清除的抗体逐渐增加,血清中的抗体浓度进--步下降。在几周或几个月后针对这-特定抗原的抗体会逐渐恢复到遇到这一特定抗原前的水平。

再次应答:抗体(效应T细胞)的效应水平较高,亲和力高,维持时间较长(表5-5)。其过程较初次应答也有所不同:①潜伏期较初次应答短;②对数期抗体浓度增加较快;③平台期抗体浓度较初次应答高,维持时间长;④高抗体水平下降缓慢。

微生物学

13.微生物的分类及各自特点

①真核细胞型:真菌、细菌、放线菌、螺旋体。

②原核细胞型: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

③非细胞型:没有细胞结构,没有完整的酶系统-病毒。

14.简述人体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

①生物拮抗作用: a. 有机酸作用; b. 占位性保护作用; c. 营养竞争作用; d.抗菌物质抑制作用

②营养作用

③免疫作用: a. 促进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 b. 持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c;对具有交叉抗原组分的病原菌有某种程度的抑制或杀灭作用。

15.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的主要因素

①多半因滥用抗生素,过度抑杀机体的正常菌群或导致耐药菌株增多,使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真菌和细菌得以大量繁殖,造成二度感染。

②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变;

③免疫功能下降。

16. 简述细菌细胞壁的功能。

主要功能: a.物质转运; b.呼吸作用: c.生物合成作用。

17.液体、固体、半固体培养基的主要用途

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增菌,固体培养基常用于分离和纯化细菌,半固体培养基则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及保存菌种。

18. 简述细菌的致病机制

①侵袭力:侵袭力包括了细菌的三种能力,即黏膜与侵入的能力、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构成细菌侵袭力的致病物质主要有黏附素、荚膜及侵袭性物质。

②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致热反应、白细胞反应、中毒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免疫调节功能)。

③细菌侵入的数量及侵入部位: 一般而言,细菌毒力愈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愈少反之所需菌量愈大。

④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

20.内毒素和外毒素的比较

21.病毒的结构及其功能

.病毒的基本结构是由核心和包绕在周围的衣壳组成,亦称核衣壳,有些病毒在核衣壳的外表面有一层包膜。

22.简述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答: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包括:细胞破坏、死亡;细胞膜结构与功能改变:细胞转化;包涵体的形成:病毒引起免疫应答导致宿主细胞损伤:导致免疫系统功能损伤或降低;垂直感染影响胚胎发育

温医专升本微免名词解释

温医专升本微免名词解释

资料仅供参考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生理平衡的一种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超抗原:某些抗原性物质,具有强大的刺激能力,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体内大量的淋巴细胞克隆,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效应,这类抗原性物质称为超抗原。基因工程抗体:由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抗体,由B细胞获得编码抗体的基因,经体外DNA重组后,转化受体细胞,使其表示特定抗体。包括人一鼠嵌合抗体、改型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小分子抗体等。 过敏毒素:补体激活过程中由C3和C5裂解释放的小分子多肽C3a和C5a,能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支气管痉挛,引起超敏反应,故将C3a 和C5a称为过敏毒素。 白细胞分化抗原(LDA):是指细胞在不同分化阶段、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受不同刺激而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抗原。此类抗原除在白细胞表示外,也可在红系和巨核细胞/血小板谱系表示;亦广泛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等非造血细胞。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此类细胞为CD4+、CD25+ 双阳性细胞,其功能是抑制CD4+T和CD8+T细胞活化与增殖,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负调节作用,故被称为调节性T细胞;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经过直接接触抑制;表示CTLA-4、mTGF-b分子;下调APC表面的B7分子等。 模式识别受体(PRR):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也包括少分泌型PRR,如C反应蛋白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膜型PRR是胚系基因直接编码的产物,较少多样性,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和 Toll样受体。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是模式识 别受体(PRR)识别结合的配体分子,主 要是指病原微生物表面某些共有的高 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如G+菌的脂多糖, G-菌的肽聚糖和真菌的酵母多糖等; 也包括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的 特定分子结构,如磷脂酰丝氨酸等。 PAMP数量有限,但在病原微生物中分 布广泛。 抗原递呈细胞(APC):即抗原递呈细胞, 是体内具有抗原递呈作用的一类细胞, 包括有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内皮细胞和B 细胞等。 T细胞突触:又称为免疫突触。是指成 熟T细胞在与APC识别结合的过程 中,多种跨膜分子聚集在富含神经鞘磷 脂和胆固醇的“筏”状结构上并相互靠 拢成簇,形成细胞间相互结合的部位, 其中心区为TCR和抗原肽-MHC分子, 以及T细胞膜辅助分子(如CD4和 CD28)和相应配体,周围环形分布着大 量的其它细胞黏附分子,如整合素 (LFA-1)等。 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阶段以及T、B 细胞发生过程中所形成的免疫耐受。 超敏反应: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 一抗原后,发生的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 或组织细胞病理损伤为主的异常特异 性免疫应答。 免疫忽视:是指体内自身应答T细胞 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并存, 而在正常情况下不引发自身免疫病的 状态。 DiGeorge综合征:是由于先天性胸腺 发育不全引起的T细胞缺陷病。除细 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缺陷外,此类患 者可伴有甲状旁腺、大血管及面部发育 障碍。 肿瘤特异性抗原:是指只存在于某一种 或几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 的新抗原。此类抗原可用动物肿瘤移植 排斥试验证明,故又称肿瘤特异性移植 抗原。 肿瘤相关抗原:是指非某一种肿瘤细胞 特有、在其它肿瘤细胞或正常细胞上也 存在的抗原。此类抗原如甲胎蛋白、癌 胚抗原的表示量在发生肿瘤时明显增 加。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指供者移 植物中的免疫细胞识别、攻击宿主组织 细胞,导致宿主受损。 DNA疫苗:亦称基因疫苗或核酸疫苗, 乃将编码免疫原的基因与细菌质粒构 建的重组体直接免疫机体,在体内转染 宿主细胞,使其表示保护性抗原,从而 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疫苗。也称 为第三代疫苗。 表位:即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 特殊化学基团。它是与TCR、BCR或 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一般 由5~15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多糖残 基组成。抗原特异性取决于抗原表位。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 胞毒作用,当靶细胞及其抗体同时存在 时,凡有Fc受体的多核白细胞、巨噬 细胞、NK细胞都能与结合了靶细胞的 IgG抗体的Fc段发生结合,引起靶细 胞的溶解或杀伤,因这种杀伤需要抗体 存在故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 胞毒作用。 免疫耐受:指机体经某种抗原诱导后形 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状态。 分化群(CD):以分化群(CD)代替以往 的命名,即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 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 体所识别的同一白细胞分化抗原称之 为CD。 T细胞受体TCR:T细胞抗原受体。 由异源二聚体组成,αβ或γδ,与 CD3形成复合物,,与Ig有同源性,是 T细胞特征性标记;编码V区的基因 重排,形成TCR的多样性;TCR是T 细胞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基础,只能识别 细胞膜上与MHC结合的抗原分子,其 识别的是抗原肽中的线性决定簇。 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IgM抗体结

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等

1、微观经济:研究的是经济活动个体决策者的行为及后果。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宏观经济: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宏观经济中运行的主要问题: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和与此相联系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 2、需求的概念: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每一个价格下对一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Qd=f(p)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点之间的弹性;需求的点弹性是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3、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的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4、均衡:经济中的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均衡数量:均衡价格水平下相等的供给与需求的数量。 5、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定量的商品所获得的总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MU):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引起的总满足程度的变化。效用函数: U = f ( X1 , X2 ) 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7、无差异曲线:给消费者带来同等程度的满足水平或效用指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等产量线:经济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所有轨迹。 8、预算线: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预算线的方程:I = P1X1 + P2X2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需求表: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4.需求规律: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5.供给规律: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6、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7、均衡价格: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8、经济模型: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9、动态分析:研究不同时点商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这种动态模型作出的分析。 10、需求的价格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1、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2、需求的收入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13、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过高,控制通货膨胀。 14、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15、蛛网理论: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情况,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16、发散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大于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动越来越大,离开均衡点越来越远,称为发散型蛛网。 17、封闭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等于需求弹性的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动始终按同一幅度进行,称为封闭型蛛网。 18、收敛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小于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小,最后恢复均衡,称为收敛型蛛网。 19、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20、基数效用: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 21、序数效用:指按第一、第二和第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序的方法。 22、总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23、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24、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应增量即边际效应是递减的。(原因:边际效应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可以是由于随着相同消费品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都是递减的。还可以是由于在一种商品具有集中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如此等等。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应便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下降而递减。)

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

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 半数感染: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的途径使一定体重的某些实验动物半数感染的最小毒素量或最少细菌数。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DNA的片段转移到受菌体内,使受菌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溶源性转换: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整合了染色体上的前噬菌体改变了宿主细胞的DNA 结构,使溶原性细菌获得某些生物学性状。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繁殖提供所需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在其中不能合成子代病毒的结构,或者合成后不能装配和释放,此感染过程称顿挫感染。 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过程中,细菌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引起独特的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不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或仪器可检出的沉淀现象。 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种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成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显性感染:当机体免疫软弱或入侵的病原菌毒力较强时,则病原微生物可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性物质,经过一定时间相互作用,机体组织细胞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显现感染。 固有免疫应答:指体内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中产物或其他抗原性异物后,被迅速活化并产生相应生物学效应,从而肾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杀伤、清除过程。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同时可赋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超敏反应:指机体接受某些抗原刺激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絮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抗原表位: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

会计考试名词解释答案

需要掌握的名词: 1、收益性支出(资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的对称。是指企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 发生、其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因而由本年收益补偿的各项支出。(资本性 支出是指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 2、可比性原则: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与其他企业的同类会计信息尽量做到口径一 致、相互可比。P6 3、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对于属于估计性质 的事项,要稳妥、谨慎从事,留有余地。通常的处理原则是:应预计可能产生 的损失,但不预计可能产生的收益,不过高估计资产的价值。P26 4、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而不 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确认、计量的依据。P28 5、重置成本:现在重新购置同样资产或重新制造同样产品所需的全部成本。 6、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 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 7、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 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 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8、存货: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 程中的在产品、准备在生产或者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或物料等。(明显区 别于固定资产的特点:不是自用)P86 9、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如:企业以赚取差 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上购买的股票、债券、资金,以及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 衍生金融资产等。P101 10、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是即被指定为口供出售的非衍生性金融资产,以 及除以下各类资产类以外的金融资产:(1)、贷款和应收款项;(2)、持有至到 期投资;(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例如:企业 购入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基金,没有划分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 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等。P109 11、无形磨损:固定资产由于科技进步而在价值上的损失。(有形磨损:又称实物磨 损,是指设备在使用或闲置的过程在所发生的实体上的磨损或损失。) 12、无形资产: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 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P152 13、货币性资产: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收取的资产。(非货 币性资产: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收取的资产以外的其 他资产。)P154 14、资本公积:由投资者投入但不能构成实收资本,或从其他特定来源取得的由 投资人共享的部分。它属于投入资本的范畴,是所有者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P206 15、股本溢价:股本溢价是指股份有限公司溢价发行股票时实际收到的款项超过股 票面值总额的数额。(资本溢价:投资者缴付的出资额大于注册资本而产生的 差额,它是资本公积中最主要的项目。P206) 16、期间费用:企业本期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不能归属于特定核算对象的成本,因而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P228 17、现金等价物:现金等价物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

微经考试用名词解释

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效用。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够阿米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收入弹性: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的收入量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规模报酬: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显性成本: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隐成本:指厂商本身自己所用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会计利润:根据会计准则计算的结果。计算的基本方法是,按照实现原则确认企业在一定会计期内的收入,按照配比原则确定在同一期间内的费用成本,将收入与相关的费用成本相减,即为企业在这一会计期间的利润。 自然垄断: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需要在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于整个行业的产量只有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水平。 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钟产品。 一级价格歧视:如果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照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这就是一级价格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纳什均衡: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各自的最优策略。 优势策略均衡:由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所构成的均衡。 卡特尔:联合起来行事的企业集团。(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了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而达成有关划分销售市场、规定产品产量、确定商品价格等方面的协议所形成的垄断性企业联合。)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复习资料 第一章引论 欲望:指人们的各种需求或需要的总和 稀缺性:相对于人的多方面的、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本和经济物品是相对不足的 选择: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欲望 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别种产品的最大产量(产值),这就是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说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的产量组合曲线,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 边际分析法: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 均衡分析法:对研究的问题所涉及的诸经济变量(因素),假定自变量是不变的或已知的,然后分析当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时会出现的情况及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即均衡条件 局部均衡:指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或供求量所达到的均衡,是一个市场的均衡 一般均衡论: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和产量结构如何实现均衡的一种经济理论,也称为总均衡分析过程分析方法:将经济运动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期间”,以便考察有关经济变量在相继的各个期间

的变化情况的分析方法。所以,过程分析又称“期间分析”或“序列分析” 静态分析法:分析经济现象在某一时点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具备的条件,它完全抽象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的变化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种经济事物的 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法: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即对经济现象有关变量一次变动(而不是连续变动)的 前后进行比较。比较静态分析不考虑经济变化过程中所包含的时间阻滞 动态分析法: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所进行的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变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个时点上变动 的速率等等。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并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 实证分析方法:在分析经济问题和建立经济理论时,撇开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作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分析和预测人 们经济行为的后果。 规范分析方法: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行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处理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欢迎下载 2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 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4.抗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 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5.免疫球蛋白: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 6.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 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7.补体: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 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群紧密连接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 相容,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基因群。 9.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的MHC。 10.B细胞受体(BCR):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受体(TCR):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12.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以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13.免疫耐受: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某种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4.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 性免疫应答。 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后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这种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够生长和分裂的细菌称为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细菌。 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特性。 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历年考古试题

2007北大 -------------------------------------------------------------------------------- 解释:奥都威技术,魏敦瑞,西阴村,黄肠题凑,小河墓地,和林格尔壁画墓,湖州镜,世说新语,波斯陶,酋邦 论述: 1、考古发现稻作起源 2、二里头文化宫殿及其特点 3、东汉洛阳城特点 4、唐代西安地区墓葬类型与等级制度 北京大学2005 考古学通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五分) 1、金石学 2、裴文中 3、碳十四测年技术 4、朱封大墓 5、夏商周断代工程 6、易县燕下都 7、低温釉陶 8、汉代铁官 9、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 10、天龙山石窟 二、论述题(每题25分) 1、长江中游地区新“时期”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及阶段性特征 2、概述东周列国都城类型多样化的现象及原因 3、举例说明汉代诸侯王墓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4、北宋皇陵的建制及特点 北大2003年考题 考古学通论 名词 金沙遗址李济湖州镜萨珊银币 论述 1莫维斯线述评 2商周时期陶鬲的分期特点 3龙山时代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 4铁器的产生及其意义 5大明宫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北大2004年考题 广谱革命,葡萄镜,安伽墓,华清池,里耶秦简,沂南汉画像石墓,石器拼合, 柴尔德,还有一个想不起来了 还有长沙窑 还有什么来得,好像是个以前考过的,肯定是以前考过的

嗯嗯 大题是北魏洛阳城,农业起源,铜石并用期主要文化,秦楚墓比较 -------------------------------------------------------------------------------- 2006高校考古学考研试题 北京大学:名词解释: 三大气候信息库 AMS测年蛋壳陶瑶山墓地吴城文化涂金工艺石阙模型明器虞弘墓号墓为陵 论述: 1 什么是考古学文化史研究?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任务史什么? 2 概述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其早期的发展情况 3 概述汉代工官的设置和其产品 4 概述六朝墓葬的墓壁装饰内容及其演变 山东大学:考古学通论论述题(每题30分) 1、论述大汶口文化的分期、类型及基本文化特征。 2、论述二里冈文化的发现、命名及基本文化特征。 3、论述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的平面布局及其重要性。 名词解释(每题5分) 山顶洞人、裴里岗文化,石家河文化,半坡类型,夏家店上层文化,琉璃河燕国墓地.虫鸟书体,东下冯遗址,走马楼简牍,马王堆汉墓,镇墓兽,长沙窑 川大 一、名词解释 考古学文化细石器半坡遗址妇好墓侯马晋城模印拼砌画像砖墓影青瓷永乐宫 二、简答 1、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的断代研究方法并比较其异同 2、唐高宗至德宗时铜镜的类型和艺术风格 三、论述 1 、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谱系关系及近十年来的新发现 2、三星堆及蜀文化发现与蜀文化的研究新进展 3、西汉长安城布局及近十年考古的发现(附西汉长安城平面图)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页码为高鸿业微观经济学课本页码)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考察对象,运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分析的是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研究这些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p3) 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除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化所导致的市场需求数量的变化,通常称为需求的变动。(p22)把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的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化。 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必须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p15) 供给:一种产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p18)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当所有其他影响买者计划的因素都保持不变时,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敏感程度的一个无单位衡量的指标。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p24) 基数效用:把效用用基数1,2,3……等来度量,并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比较运算。基数效用不仅可以表示出组合A的效用是大于还是小于组合B,还可以表示出组合A比组合B效用大/小多少。 序数效用:把效用按偏好大小从低到高排列,并标号。这样可以表示出组合A比组合B效用大还是小,但并不能知道大/小多少。序数效用论有三大假设:偏好的完全性,偏好的可传递性,偏好的非饱和性。 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购买一定量商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的总和。用字母TU表示。 边际效用M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用字母MU表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时,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1、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部分,它分析像消费者厂商和资源所有者这些个体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与之相反,它分析像国内总产品这样的经济总体行为) 2、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4、均衡价格:均衡的最一般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数量和实际支付的总数量之间的差额。 6、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7、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8、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两变动的反应程度。 9、需求的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是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

10、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11、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12、基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13、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登记来表示。 1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15、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或者说表示能飞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16、预算约束线:又称预算线,消费可能线,价格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组合。 17、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九品中正制: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2、六学二馆 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广文馆一馆。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广文馆则是为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提供学习的地方。这些学校构成了唐代中央官学的主题,都直属国子监统领。 3、学田: 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学田在宋代开始盛行,一般由官府赐予书院或地方官学,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书院一般都拥有数量较多的学田。 4、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5、三舍法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微观经济学思考题名词解释

导论 1.微观经济学P1 2.个量分析P2 3.边际分析P2 4.实证分析P3 5.规范分析P3 第一章 1.需求量P6 2.供给量P9 3. 4.需求弹性P12 5.互补品P18 6.替代品P18 7.价格机制P23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P31 2.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指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最终会减少的规律。该规律另一种等价的说法是:超过某一水平之后边际投入的边际产出下降。P32 4.消费者均衡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收人和各种商品价格的限制下选购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以达到最满意的程度,称为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P34 5.无差异曲线是指这样一条曲线,在它上面的每一点,商品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它表示人们从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却是相同的。P38 6.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P36 第4章 名词解释 1.短期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对一个企业来说通常就是其一个或几个营业周期,而且会存在一些不可变的因素,如你为生产而建的厂房等。长期是指在这个时期内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调整的。在经济学中分辨长期和短期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短期中一定有不可变得因素,而在长期,一切都是可变的”P68 2.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P65 3.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也称之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P67 4.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规模经济的优越性在于: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下降的特性。但这并不仅仅意味着生产规模越大越好,因为规模经济追求的是能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生产规模。一旦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到超过一定的规模,边际效益却会逐渐下降,甚至跌破趋向零,乃至变成负值,引发规模不经济现象P74 5.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P79 6.显性成本(Explicit Cost)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即企业支付给企业以外的经济资源所有者的货币额P80 7.隐性成本指公司损失使用自身资源(不包括现金)机会的成本。相对于显性成本(explicit cost)而言,指厂商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P80 8.机会成本的英文为Opportunity Cost,(又称为择一成本、替代性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P80 第6章

微观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

1. 完全竞争市场: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在完全竞争市场,买卖人数众多,买者和卖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资源可自由流动,产品同质,买卖双方拥有完全的信息。 2. 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只有一个卖方的市场类型。 3. 买方垄断市场:只有一个买方的市场类型。 4. 垄断竞争市场:许多厂商销售同种但有一定差别的产品,且新厂商进入不受限制的市场。 5. 寡头垄断市场:只有少数几个厂商相互竞争,且新厂商的进入是受到阻碍的市场。 6. 卡特尔市场:某些或所有的厂商公开共谋使得他们的共同利润最大化的市场。 7. 名义价格:商品的绝对价格。 8. 实际价格:经过通胀调整过的价格。 9. 需求量: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商品的数量。 10. 供给量: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某商品的数量。 11. 替代品:如果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的增加,则这两种商品被互为替代品。 12. 互补品:如果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的减少,则这两种商品被互为替代品。 13. 市场机制:在一个自由市场里,价格会不断变化直到市场出清为止的趋势。 14.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供给的各种弹性类似。 15.效用: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获得的满足程度。 16. 边际效用(MU): 消费者消费额外一单位商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16. 边际效用递减: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额外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17. 无差异曲线:描述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的所有商品组合的曲线。 18. 边际替代率(MRS):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为了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所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19. 预算线:在既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用给定的收入可能购买的所有商品组合点的轨迹。 20. 价格-消费曲线(PC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某一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所对应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由价格-消费曲线可以得到个人需求曲线。

微免试题及答案

微免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荚膜 2、灭菌 3、毒血症 4、超敏反应 5、菌落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有、、、。 2、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和。 3、既有又有的抗原称为完全抗原。 4、免疫的功能包括、和。 5、免疫球蛋白中,在体内出现最早的是,能通过胎盘的是,与I型超敏反应有关的是。 6、补体系统可经和两条途径激活,发挥其生物学作用。 7、适应性免疫应答基本过程可人为分为3个阶段:、 和。 8、病毒的增殖周期包括、、、和。 9、正常菌群对人体的生理作用有、、和。 10、病毒体的基本特征包括、,必须在内生存,以方式繁殖;对不敏感,可抑制其增殖。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免疫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抵抗力。() 2、病毒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Ⅰ型超敏反应为体液免疫反应。() 4、破伤风梭菌经伤口途径感染机体。() 5、淋病的病原体是绿脓杆菌。() 6、内毒素的特点之一是可制备成类毒素。()

7、消毒剂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强。() 8、所有的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 9、真菌的孢子起繁殖作用。() 10、我国规定新生儿出生6个月后,接种卡介苗。() 四、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肥达试验可诊断下列何种疾病( ) A.斑疹伤寒 B.肠热症 C.中毒性痢疾 D. 鼠伤寒沙门菌所致食物中毒 E. 恙虫病 2、补体经典激活途径顺序() A、C9 B、C124536789 C、C9 D、C9 3、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 A、发热 B、休克 C、DIC D、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症状 4、金黄色葡萄球菌一般很少引起下列哪种疾病( ) A.皮肤化脓性炎症 B.产褥热 C.假膜性肠炎 D.食物中毒 E.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5、研究细菌性状最好哪个生长期的细菌() A、迟缓期 B、对数生长期 C、稳定期 D、衰退期 6、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A、基本结构 B、特殊结构 C、分解代谢产物 D、侵袭力和毒力 7、湿热灭菌法中效果最好的是() A、高压蒸气灭菌法 B、流通蒸气法 C、煮沸法 D、巴氏消毒法 8、一病人皮肤伤口感染,形成化脓性病灶,可能的病原菌包括()A.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B.霍乱弧菌、痢疾杆菌? C.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D.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 9、下列哪种疾病是由Ⅲ型超敏反应引起的() A、血清过敏性休克 B、接触性皮炎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急性荨麻疹 10、构成病毒核心的化学成分是() A、磷酸 B、类脂 C、蛋白质 D、核酸

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历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doc

中央电大本科《社会学概论》历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说明:试卷号:1282 课程代码:02354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9.代沟:在社会学中是指两代人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的差距、隔阂,甚至冲突。 20.社会问题:是妨碍大多数社会成员正常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 21.弱关系理论:在社会网络研究中,格兰诺维特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弱关系理论”。他认为测量社会关系强弱的四个维度是互动的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通过研究劳动力市场中寻找工作或交换工作的过程,可以发现在群体之间使用的主要纽带是联系不多、情感投入较少的弱关系。有学者指出,弱关系理论适用于两方社会,在重视人情与关系的中国社会,寻找工作时所使用的社会网络主要是强关系。 22.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研究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维度。按照一定的标准,人们之间也可以区分出不同层次,而人们所属的不同层次是高低有序的。因此,社会分层研究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不平等。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9.初级群体:是指群体内部成员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 20.镜中我: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自我发展理论的重要概念。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具体的说,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 的反射。 21.社会的麦当劳化:美国社会学家瑞泽尔指出效率至上、可计算、可预测,以及可控制是麦当劳餐厅的四项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表明现代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理性化”。麦当劳的这些理性化原则正在美国社会以及世界其他地方主宰越来越多的领域。瑞泽尔用“社会的麦当劳化”这一概念来强调全球范围内各种组织的高度理性化的过程。 22.科层制:也称官僚制,是建立在系统地划分组织权力基础之上、以有效地实现目标为取向、由专业人员按照正式规则来运行的管理体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