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核心知识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在考研的众多学科中,新闻传播学一直备受关注。
对于准备在 2025 年考研的同学来说,了解并掌握重点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解析 2025 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的重点内容。
一、传播学基础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在 2025 年的考研中,对于议程设置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仍将是重点。
考生需要掌握其核心观点,即大众传播能够通过对某些议题的强调和突出,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认知。
同时,要了解该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和变化,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自主议程设置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2、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了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形成之间的关系。
考生要理解为什么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保持沉默或者附和主流意见。
此外,还要思考在网络环境中,这一理论的适用性是否发生了改变,比如网络匿名性是否打破了沉默的螺旋。
3、培养理论培养理论关注的是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长期影响。
在备考中,需要明确培养理论的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媒介内容分析来验证这一理论。
同时,探讨在当下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中,培养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新媒体与网络传播1、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考研来说,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用户行为、信息传播模式以及其对社会舆论和公共事务的影响都是重要的考点。
例如,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信息传播机制,以及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播与治理。
2、短视频传播短视频在近年来成为了一种极具影响力的传播形式。
考生需要了解短视频的制作特点、传播规律、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
同时,要思考短视频如何塑造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交行为,以及其对传统媒体和新闻传播行业的冲击。
3、网络舆论与引导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和引导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
要掌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如情绪化、匿名性、快速传播等。
同时,学习如何运用传播策略和手段来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传播学重点知识整理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二、传播与信息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一)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1)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5)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但这种反馈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double contingency)的系统;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交往”(Verkehr)第一,如―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第二,如―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2024
传播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介绍传播学教学的大纲,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传播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大纲以五个主要部分为基础,涵盖了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知识。
每个主要部分又以五至九个小点展开,详细讨论了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教学内容。
正文:一、传播理论:1. 信息传播模型:介绍传统线性模型、交际模型和媒体效果模型的概念和特点。
2. 传播的效果:探讨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行为改变。
3. 社会认知理论:分析观众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和解读方式。
4. 社会网络理论:研究社交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5. 文化研究理论:理解媒体对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1. 新闻报道原则:传达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客观性。
2. 媒体伦理:探讨新闻报道和媒体操纵行为中的道德问题。
3. 媒体政治经济学:分析媒体所有权和政治经济背景对新闻内容的影响。
4. 社会舆论:评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塑造和引导作用。
5. 社交媒体:研究社交媒体在舆论传播和个人互动中的重要性。
三、广告与公关:1. 广告传播理论:介绍广告的构建、营销和影响因素。
2. 广告策略和创意:探讨广告设计和创意表现的重要性。
3. 公关原理和实践:解析公关活动的策划、执行和评估过程。
4. 品牌管理:研究建立和维护品牌形象的策略和方法。
5. 数字营销:讨论数字媒体在广告和公关中的应用和效果。
四、传播研究方法:1. 调查研究:介绍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技术。
2. 实验研究:探讨实验设计、因果推断和实施过程。
3. 访谈和观察:分析访谈和观察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4. 内容分析:研究文本和图像在传播中的语境和意义。
5. 数量和质性研究:比较数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五、国际传播研究:1. 全球传播流动:探讨跨国媒体和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2. 跨文化传播: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接收和解读差异。
3. 发展传媒:研究发展中国家媒体的现状和挑战。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1、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大一传播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大一传播学常考知识点汇总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对于大一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入门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了解传播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大一的学习中,常考的传播学知识点如下:一、传播与媒介在传播学中,传播与媒介的关系是常考的知识点。
传播是指信息或意义在媒介的帮助下从一个人或群体传递给另一个人或群体的过程。
媒介则是传播过程中的工具或平台,可以分为传统媒介和新媒体两类。
传统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而新媒体则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理解传播与媒介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和媒介对传播的影响。
二、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接收者的影响和效果。
在传播学中,常常研究传播活动的效果,并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理论进行评估和研究。
这些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观察和实验等。
同时,传播效果也可以分为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等不同层面。
理解传播效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和改进传播活动。
三、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一传播学考试中重点考察的内容。
传播理论是对传播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的模型或框架,包括传统的传播模型和新的传播理论。
传统的传播模型包括拉斯韦尔传播模型、香农与韦弗传播模型等,而新的传播理论则包括媒介依赖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等。
掌握传播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四、传播伦理与责任在传播学中,传播伦理与责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传播伦理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在传播活动中,传媒从业者应该秉持正直、公正、真实的原则,并且要承担起对受众和社会的责任。
传播伦理与责任的问题经常出现在大一传播学考试中,因此了解传播伦理和责任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五、新媒体与社交媒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和社交媒体成为传播学的热门话题。
新媒体是指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结合,而社交媒体则是指通过互联网实现用户之间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
了解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特点,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掌握与新媒体相关的传播技能非常重要。
传播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
传播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的方式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与发展。
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传播现象和传播过程的学科,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对传播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
一、传播:传播是信息从一个传播源传递给接收者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进行,如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视传播等。
传播不仅涉及到信息的传递,还包括传递过程中的媒介选择、传播效果、公众反应等方面。
二、媒介:媒介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和渠道,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传统媒介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而互联网的兴起则为传播媒介带来了新的变革与挑战。
媒介的选择和使用对传播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也反映了传播者的意图和价值观。
三、受众: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是传播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方。
受众可以分为平民大众、特定群体、意见领袖等不同层次和类型。
传播学研究关注着受众的媒体使用习惯、信息获取途径、意见形成过程等,以帮助传播者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受众需求。
四、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对传播活动影响的评估和衡量。
它可以从认知、态度、行为等多个层面来分析和研究。
传播效果不仅与传播内容相关,还与媒介选择、受众属性、传播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了解传播效果有助于传播者优化传播策略和提高传播效益。
五、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个体对媒介的适应能力和利用能力。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媒介素养成为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它包括媒介的选择与使用、信息的辨别与评估、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六、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建立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社交平台。
它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使用户能够分享和产生内容。
社交媒体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成为信息传播和意见交流的重要场所。
七、信息可信度:信息可信度是指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信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泛滥成灾,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传播学研究生主干课程
传播学研究生主干课程传播学研究生主干课程是培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的重要课程体系,涵盖了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介绍传播学研究生主干课程的内容和意义。
一、理论课程1. 传播学导论: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起源与发展、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
通过学习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传播学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 传播伦理学:传播行为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
通过学习传播伦理学,传播学研究生将了解到传媒从业者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传播行为和价值观。
3. 传播学方法论: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通过学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掌握调查问卷设计、访谈技巧、统计分析等方法,为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做准备。
4. 传播学理论:包括传播过程理论、媒介效果理论、公众传播理论等。
通过学习传播学的理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理论分析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践课程1. 新闻采编实务: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采访技巧和写作规范。
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亲身参与新闻采访和报道,提高新闻素养和写作能力。
2. 媒介经营与管理:媒体运营的基本知识和管理技巧。
通过学习媒介经营与管理,培养学生的媒体运营意识和管理能力,为未来从事媒体行业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3. 传播策划与营销:传播活动的策划与执行。
通过学习传播策划与营销,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思维和创意能力,提高传播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
4. 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社会调查的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掌握科学调查的方法和技巧,为研究提供实证数据支持。
传播学研究生主干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理论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框架,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批判能力。
实践课程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1、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
传播学核心理论第一讲传播学一、传播学产生与确立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其形成是许多因素促成的:第一、传播媒介发展。
在这个时期,大众报刊和电影已经高度普及,作为新的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发展也是十分的迅速。
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使得许多的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
第二、历史和社会环境。
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战争和革命的时代,信息心理战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
第三、社会科学的发展。
这一时期,与传播有着许多衔接的一些社会学科,如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研究的方法。
2、诞生于美国的原因第一、在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还是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和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第二、在经济上,一方面传播学的兴起与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在美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在两次大战中和以后日益壮大,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
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
第三、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在美国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兴起发展的。
第四、1933年纳粹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法西斯的迫害而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
3、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源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欧洲源流,二是美国源流(1)欧洲源流:塔尔德:模仿理论。
著有《模仿的法则》,是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创始人,模仿理论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后出版《舆论与群集》对舆论的结构及其形成、运动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理性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学知识点重点
1、积极的受众:被动的受众:2、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一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受众进行沟通时,被称为大众传播。
3、媒介理论发展的五个时期:1、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时期2、大众传播科学研究视角时期3、有限效果论时期4、文化批评理论时期5、适中效应出现时期4、大众社会理论:1、根本论点:媒介对传统社会秩序起到破坏作用5、大众传播的科学研究视角1、背景:纳粹的宣传控制6、有限效果视角:媒介在加强现有的社会趋势,对社会现状起到加强而不是威胁的作用7、精英多元论:认为具有多样性的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会丰富民主8、新马克思主义:媒介使得有统治权的社会精英维持他们的权力的社会理论9、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关注大众媒介和它们在社会不同子群中推行的霸权世界观和主导文化的角色10、文化批评:关于社会中各种利益冲突以及传播有助于某个集团对其他集团的永久统治的看法的集合11、社会符号学理论:将传播科学和关注受众积极性的批判理论及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理解受众如何获取媒介信息的理论12、媒介素养: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媒介中讯息的能力13、第三者效应:我们没那么容易被影响,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确信其他人会更容易被媒介影响14、大众社会理论1、时间:19世纪晚期2、概述:将具有负面影响力的角色归于媒介的关于西方工业社会的视角3、媒介通过对毫无防备的“普通”人的影响,破坏着社会秩序,是一种腐化堕落的影响力4、其最根本的观点是媒介对传统的社会秩序起到了破坏作用,为了避免破坏,必须采取办法恢复旧有社会秩序或建立新的社会秩序5、评价:这种观点过于夸大媒介迅速破坏社会秩序的能力,没有考虑到媒介的威力最终还是取决于受众对他们的自由选择6、缘起:大众社会理论是对黄色新闻实践的回应:反对迅速成熟且高度竞争的媒介产业的不节制行为的理论7、大众社会理论家认为媒介毁掉了礼俗社会,鼓励了非道德的、软弱的法理社会的发展。
15、功能置换:当现有媒介的功能被更新的技术所代替,旧有媒介将寻找新的功能16、媒介产业重构的力量:1、技术的变化;2、内容的革新;3、消费者的需求17、大众社会理论的假说:1、媒介是一种有害的社会力量,必须对媒介进行净化或者对它进行彻底重构2、媒介能直达普通人的大脑3、一旦普通人被媒介腐蚀,不良的且长期的后果不仅破坏个人生活,还会产生大规模的社会问题4、普通人之所以容易受到媒介的影响,是因为他们被从传统社会机构的关系中隔绝和孤立出来5、建立集权社会秩序就一定能够解决媒介引发的社会混乱6、大众媒介不可避免地降低文化的高度,从而带来文明的总体衰落18、礼俗社会:又称为民间社会,指传统的民间文化。
传播学复习重点
1,传播:一词“共享”的基本内涵,表明其本意是双向、互动的,它是指信息、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2,传播五要素:(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信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3,传播模式简介:(1)线性传播模式;(2)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3)社会系统模式;(4)网络传播模式4,“5W”模式: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1948年,他在一篇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5W。
“5W”模式或“拉斯韦尔模式"。
被视为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研究中的经典式模式,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原因是:(1)“5W”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简洁、直观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反映了传播过程的基本面貌。
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2)“5W”模式注意到了传播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依次作用并显示出其社会问题意识。
“谁”提出了信息的控制权问题;“说什么"提出了传播的内容问题;“何种渠道"提出了媒介的问题;“对谁”提出了受传者的问题。
线性模式5,香农--韦弗模式:1949年,即“五W“模式”问世后的第二年,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从信息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过程模式,称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或香农-—韦弗模式。
该模式是以电路原理的直线性的单向过程类比人类的传播过程;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了。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一、传播学的定义和范畴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效果的学科,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和影响等各个方面。
二、传播学的历史1.印刷术的发明和电报的出现标志着传播学的起源。
2.传播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取得了较为系统的发展,以美国和英国为主要发展地区。
3.20世纪60年代以来,传播学经历了快速发展,出现了多个不同的传播学派别和理论。
三、传播过程模型1.马斯洛的传统线性模型:源头→编码→媒介→解码→接收者。
2.舆论导向模型:意见领袖/门户→传播渠道→公众。
3.交互模型:源头与接收者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4.文化+符号-行动模型:传播过程中包含多个要素,如文化、符号和行动。
四、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1.信息传播与接收:涉及信息的编码、传递、解码和接收等环节。
2.意见领袖理论:指导性影响人群的关键人物。
3.媒介效应理论: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4.种族主义理论:在社会中存在的种族不平等与歧视现象。
5.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社会群体的成员如何建立和维持自我认同。
6.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与传播。
7.传播伦理学:传播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五、传播学的应用方向1.媒体与传媒公司:如新闻机构、广告公司等。
2.公共关系和公共事务部门:帮助组织管理与公众的关系。
3.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利用传播手段进行宣传与信息传递。
4.教育与学术机构:培养传播学专业人才。
六、传播学的发展趋势1.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传播学的影响。
2.国际传播学的发展:关注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
3.传播学与社会变革:关注社会问题、公众参与和社会变革。
以上是对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的大致整理。
传播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广泛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因此以上内容只是一些基础概念和理论,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内容。
对于进一步学习传播学领域,推荐进一步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论文,深入学习和研究。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②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3.人内,人际,群体,组织传播的定义和相关概念①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②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人际传播的动机:a获得信息b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d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人际传播的特点:a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b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丰富复c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d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③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图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④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主要有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和形成共识。
传播学引论核心知识点之语言符号
传播学引论核心知识点之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是指用来表示意义的语音或文字。
在传播过程中,语言符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信息传递的核心。
以下是传播学引论中关于语言符号的核心知识点:
1. 意义与符号:符号是一种表示事物或概念的标记,而意义是对这些符号的理解和解释。
意义是主观的,可以因人而异,而符号则是客观存在的。
2. 符号的构成:语言符号由字母、音节等基本单位组成,这些基本单位可以组合成词汇、短句或长篇文字。
不同的符号组合可以传达不同的意义。
3. 符号的表达方式:语言符号可以通过口语或书写来表达。
口语符号是通过声音传递的,如说话、歌唱等;而书写符号是通过文字表达的,如书面文字、标志等。
不同表达方式也会对符号的意义产生影响。
4. 符号的意义共享:语言符号的意义是通过社会共享的。
人们在学习语言时,通过社会互动和共同经验来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
符号的意义是动态的,会随着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变化而改变。
5. 符号的多义性:同一个符号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意义,这就是符号的多义性。
多义性使得信息的传递存在歧义和误解的可能性,因此在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符号的正确理解和使用。
总之,语言符号在传播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信息传递的基本单位,通过符号的使用和理解,人们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核心知识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核心知识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于那些立志考研新闻传播学的学子来说,掌握其理论核心知识是通往学术深造之路的关键基石。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其理论体系丰富多元,涵盖了众多关键概念和理论模型。
首先,“议程设置”理论是新闻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简单来说,媒体虽然无法直接告诉我们怎么想,但能影响我们想什么。
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中,这一理论的体现无处不在。
比如,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媒体通过突出某些议题,引导公众的关注焦点,从而影响社会舆论的走向。
“沉默的螺旋”理论也是不可忽视的核心知识。
这一理论指出,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就不愿意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
这种沉默的扩散最终会导致优势意见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劣势意见则逐渐沉默下去。
在网络时代,这一理论虽然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但仍然在许多场景中发挥着作用。
比如,在一些热点话题的讨论中,那些少数派的声音可能因为担心被网络暴力而选择沉默,从而使得主流观点占据主导地位。
“培养理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它认为,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长期接触大众媒体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与媒体内容相一致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观。
例如,长期观看某些类型的电视剧或综艺节目,可能会影响观众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和态度。
谈到新闻传播学,“把关人”理论也是绕不开的核心要点。
“把关人”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
在传统媒体时代,编辑和记者扮演着重要的“把关人”角色,决定哪些信息能够被传播给大众。
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的角色变得更加多元化和模糊化,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研究陆军部拍摄的军事教育影片对军人的影响。 他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 域,大大开拓了传播学的视野研究领域,二是他从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巧、受众属性等影响说服效果的 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 重要的依据。 (5)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8) 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创始人,人称"传播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对于传播学的巨大 贡献在于:首先,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 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传播学,这是其最大功绩。1949 年其第一本权威性 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传播学的创立。其次,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主要有《大众 传播学》 《传播过程与效果》 《报刊的四种理论》等 第三,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
六。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6) 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4、苏维埃主义理பைடு நூலகம்(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世界报业体系的一种众所周知的划分方法,《报业四种理论》将世界报业系统分成四大类:集权主义、自 由主义、社会责任和苏维埃—极权主义,这些类型的划分源于规范理论即来源于观察,而非来源对假设反 复检验的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 产生于 16、17 世纪的英国,其主要目的是支持推进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在集权主义体制下,报刊 可以公有或私有,但媒介控制十分严谨,政府要对媒介使用者颁发特许执照并进行新闻检查是加强政府统 治的工具,现在很多地方仍广泛使用。 2、自由主义理论 18 世纪最先由英国发展起来,理论来源主要是弥尔顿、洛克等人的思想著作。该理论认为:报刊的主要功 能是帮助人们了解真相,监督政府,同时具有告知娱乐销售之功能,报业主要为私有,任何有经济手段可 以使用媒介的人都可拥有媒介。主要依靠"观点自由市场"实行"自我修正"和依靠法庭来实行媒介控制,是
四。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4)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区别比较 美国传统学派 欧洲批判学派 研究目的 ①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传播制度②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③实用性、经验性 明显。 ①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②利用对现有的传播状况的研 究改变既有事实社会变化。 研究焦点 ①关于如何传播、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②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自身规律③落脚点在传播效果和受众 (微观)④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 ①关心为谁传播之类问题②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宏观)③落脚点在 传播意义上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 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辩、理 论宏观、全面 社 会 观 资本主义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即可消除社会矛盾,认为媒体可以帮助改进社会问 题 资本主义制度、传播制度本身并不合理,大众传媒本质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对大多数人实现统治的意识形 态的工具,必须批判
"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所谓"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并非是显示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 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人们通常意 识不到这一点,但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 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刻板成见"(stereotype),所谓"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 它统称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 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因而它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五.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5) 大众传播的功能 基本功能 负面功能 基本功能 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为:
①传播信息: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播大量的信息,是大众传播的首要功能,大众传媒通过持续公开地向 大众提供各种事件发展变化的信息,对周围环境进行监视,并满足社会各团体组织及个人的信息需求。 ②引导舆论:舆论:是社会公众共同的强烈持久的意见,态度与信念的总汇。它的发生发展以共同关注的 问题存在前提,一定程度地讲舆论所代表的就是民意,可以自发形成,可以外力引导而起,大众传播的重 要社会责任之一是将社会舆论引导现在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来,传者应据受众反馈不断调整,加强传 播效果 ③教育大众:通过传播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内容,保存发展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化逐渐完善,大众传媒 已成为现代人获取知识主要载体。 ④提供娱乐:很多人选择大众媒介作为娱乐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一方面放松,一方面提高艺术鉴赏力。 负面功能 ①大众传播媒介易混淆"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媒介环境) ,大众对媒介过分依赖,而媒介带来的事 实只是部分再现生活情景,不能代表一种社会趋向,若被人利用则会造成不良后果。 ②麻醉精神,过度沉溺于表而信息和通俗娱乐中, 沉醉在虚幻满足中,失去社会行动力 ③信息的大量涌入造成信息过量,使人们对信息产生冷漠态度。并促长了"社会服从主义"削弱公众的 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把人变成顺从现状的单面人。 ④媒介以兼价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人们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后人际间的社 会交往互动逐渐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陌生。"电视人""容器人"——指那些将闲暇时间完全用于大众 媒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等完全与媒介内容相连结的人,思想观念乃至行动方式都源于电视,极 端自我内化,心理封闭,无法应付现实世界的种种变化,而完全成为一种收集媒介信息的"容器"。 ⑤大众文化过于通俗使观众、读者,观众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下降了。 ⑥电影电视作品中,大量的暴力血腥、色情内容和场面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影响观众是青少年的身 心健康。 ⑦卫星直接电视的发展,扩大了节日覆盖范围,带来了跨文化传播中国家主权问题,对社会制度构成 潜在威胁。对第三世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造成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