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文:2815-基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教育教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教育教学研究
(一)问题提出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和根本途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指出,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强调学生学习与就业的结合,就是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开放性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教学环境和资源,将学校的理论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形成互派,充分利用企业实验实训的条件开展实践教学,采取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就业的质量,保障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
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上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更是大力提高了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列的问题,从我国现行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情况来看,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停留在以学校为主企业相对被动的较浅层面上,校企双方“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普遍存在,校企之间缺乏深度合作的难题亟待解决;企业方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的利益不足以支撑更深度的校企融合;学校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能力不强,缺乏针对企业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企业以经营为目标的性质决定了在某些方面的投入与产出不等;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给职业教学带来的推动效果,促使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于行业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培养毕业后能到企业直接上岗的技术人才,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学校教师加强企业的技术攻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引入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标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等等。
本研究选取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当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它们发挥的作用,剖析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选取仙桃职业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在该人才模式下培养人才的建议和对策。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育教学研究为研究主题,选取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出现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和对策。(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都是国内高职院校研究的热点,各种应用研究颇多,如沈云慈,刘胜林(2010)对市场机制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进行了对比,提出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总体发展不平衡,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行业协会的作用也没有很好的发挥。针对上述问题和我国实际,建立市场机制主导的校企合作应多方面着手,应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挖潜行业协会的作用;转变企业的合作观念;创新校企合作机制。高宏梅(2012)以基于双赢文化视角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是要合作双方的利益兼顾,校企双方的社会职责不同,其利益诉求也必然有所不同,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人才,而企业主要以利润为导向,盈利性是企业作为经济实体的本质特征。因此,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考虑,收获利润永远被置于战略决策的第一位,要想让企业也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就必须使校企合作模式在满足学校育人需要的同时,也能够满足企业发展追求更高利润的需要。王芳,倪勇,任聪敏(2014)对高职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现有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存
在的问题,并从机制体制和组织绩效的角度对高职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途径。
这些研究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高职教育的促进作用,也提出了相对应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思路。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高职院校的众多专业都采用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次研究,选取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与区域内众多企业采取这种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对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度的剖析,提出一些解决的思路和对策,供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参考。
(五)课题理论依据
2014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要强化校企协同育人,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国务院2014年公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2013)在“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指出加强校企合作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从调研结果看,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着利益主体相关度差异、合作质量不高、合作深度不足的特点。但在意愿层面,校企双方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认同程度很高,校企合作未来充满希望。而管理体制有待改进、行业组织作用有待加强、法律制度有待完善、院校市场意识有待加强等体制因素是造成校企合作现实与愿景差距的主要原因。
这些研究都表明,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性,以及提高职业能力培养的迫切性,为本研究提供了课题理论依据。
(六)研究内容与目标
研究将调查了解湖北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分析出当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并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对专业建设的促进,对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各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实际合作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七)研究假设
1. 研究的对象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 研究案例有三届在校生及三届毕业生;
(八)创新之处
本研究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以仙桃职业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案例进行分析和对比,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优势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思路,并提供给其他相关专业进行借鉴和探讨,为解决校企合作难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九)研究思路
本研究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