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应对幼儿园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如何应对幼儿园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孩子常见的一种行为,每个孩子发展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先天性原因,但更多的是与后天的教育环境因素有关,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首先我们要了解攻击性行为是什么回事,它在学龄前幼儿的身上又是如何的产生,如何体现的同时作为他们的教养者,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方式是什么,怎样的方式方法才是对“问题幼儿”最好的。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产生因素;现状;教育方法

(一)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 (aggressive behavior)通常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经常性发生对他人、周遭物体进行的行为或言语上的严重攻击表现。0——4岁的幼儿常采用直接的吵架,打架等进行身体攻击,4——6岁的幼儿常采用间接的语言攻击,漫骂、诋毁,故意给其他幼儿造成心灵伤害等。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

1.生理因素

幼儿时期,大脑仍以兴奋为主,所以幼儿显得喧闹和冲动.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有一种急不可待的冲动.本世纪30年代,西方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受挫折有关。例如:5岁的丁丁要与同伴去大型玩具上玩,但老师不许丁丁离开教室,于是他很生气.如果过去他因为对老师不礼貌而受到过半严厉的批评的话,则在案前后联想下,他产生了另一种转移性的攻击性行为,如:撕老师的书本﹑拆坏班内的玩具﹑用脚踢桌椅等.生理因素又包括体制因素,应该承认儿童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决定于后天的强有力的社会因素,但也有先天的本能的生物学基础。对儿童来说,体质因素在攻击性行为中有较明显的表现。例如,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就比女孩发生得多而强;体格强壮的孩子比体格瘦弱的孩子攻击性行为变发生得多而强。但是,体质只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之一,并不起决定作用。

2.心理因素

(1)挫折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挫折威胁一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剥夺某某活动动机的需求,因而当儿童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当然,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一般讲,独立性强的儿童,挫折后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大的儿童,挫折后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

(2)模仿也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而模仿学习的能力却很强,因而成人如果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孩子。孩子就会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付其他儿童:成人如果放任孩子收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像片,孩子就会学会打斗,增强攻击欲,强化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幼儿如果在生活中常看到成人、同伴的

攻击性行为,也会不知不觉仿效。一般来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多是直接指向同伴而不是成人,而遭受攻击的那个幼儿的反应却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对方也“以牙还牙”,则发起进攻的孩子以后就不太敢再侵犯对方:反之,如果对方哭了,退缩了,则发起进攻的孩子以“胜利者”自居,以后对这个孩子可再度侵犯或欺侮。另一方面,看电视和录像中的暴力片而学得不少。幼儿每天花很多时间看电视或录像,电视起了“保姆”的作用,而家长见孩子一看电视便一动不动,目不转睛,也乐意给孩子看,许多成人的武打片、儿童的节目中都含有不少进攻的镜头,往往给孩子输入一种极端的想法,似乎只有采取强有力的进攻,才能打败对手。

3.社会因素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个体社会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因而社会因素是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决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家庭影响:如果儿童生活在一个成员之间矛盾重重,你争我夺,吵嘴打架,情感气氛极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长期熏陶,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些攻击性行为习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如果父母对孩子采取溺爱的教养态度,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样,娇宠和放纵能导致孩子的为所欲为,使孩子稍有不如意就会采用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另外,父母的一些偏激的教育观念,引起的不当的教育方法运载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边产生较大的影响。

(2)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同龄人之间交往,通过交往同龄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一个儿童很少与同龄接触,很少与同龄人交往,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这个儿童的身心状态就会偏离太多数儿童的正常发展,产生种种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如性格孤僻、固执,情感冷漠、冲动,甚至导致儿童孤独症、儿童抑郁症等。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效应,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同龄人之间相互接纳、相互谦让、相互关心等是相互作用的积极效应,而同龄人之间相互排斥、相互争斗、相互攻击等则是相互作用的消极效应。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引导儿童发扬正效应,消除负效应。

(3)玩具的作用:一些家长投孩子所好,特别是给男孩子买手枪、大刀、宝剑等玩具,许多孩子便在游戏中经常使用这些“武器”对着同伴比划。还有的家长孩子买拳击袋或拳击手套,目的在于当孩子发火时,用拳击的方式发泄,岂不知这只会增加孩子更多的进攻性行为。

(4)环境刺激:经验表明,不良环境刺激的影响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渠道,是大众传媒渠道和社会小团伙渠道。大众传媒渠道,如电视、电影、游戏机等,给儿童间接提供学会攻击性行为样例,影响极坏。社会小团伙渠道则通过种种手段,直接教会儿童进行攻击性行为的技术和技巧,危害极大。因此,对前者严格控制,对后者要严加打击。幼儿形成攻击性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其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

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将来可能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但是,研究者们在谨慎地出上述结论的同时反复强调,这些生理特征只是综合影响因素的一部分,它们总是社会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的因素才能体现影响。比如,“难带型”的婴儿,其攻击性行为并不直接由其气质类型所导致,而是由于该类型婴儿的某些特点,使抚养在教养过程往往更多地采用规则、要求等控制手段,使得该类型婴儿形成急躁、易怒、易反抗等特征,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倾向。可见,即使在这类幼儿身上,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其环境、教育的某些因素也是密切关系的。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

在幼儿园里,常常会见到教师们因幼儿有过度的侵犯行为而苦恼,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他们自控能力弱,而语言和动作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很容易受到外界众多因素的影响。在自己的家长身上也能发现有攻击性行为的倾向。这些在我们生活中不难见到,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吃亏,便会过分的维护自己的孩子,并且还有教育幼儿用武力解决问题之类的问题存在,这是孩子们产生了一种随时可以攻击别人的想法,长此以往,很多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便会加重。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慢慢适应了集体生活,身心各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此时的他们辨别能力差。同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幼儿的情绪很容易冲动。因此可以看出,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存在一定危害。因此,作为孩子们的启蒙教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必须从小给予重视和彻底矫治以及正面的、积极的强化教育。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方法

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日常中多阅读有关书籍,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根据自己班幼儿发生的不良行为,结合教育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及善良、谦让、合作等良好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土壤,切忌当孩子有了过失或攻击他人时,便对孩子态度冷漠,粗暴对待,这样只能使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对立。其次,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家庭成员间对孩子的态度也要一致,否则教育的作用就相互抵销,造成幼儿思想的混乱或行为上的矛盾。其次,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不少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间接、委婉的办法,努力改变家长的儿童观和教育方法。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逐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在与“攻击性行为”幼儿家长的联系中,应改变以往那种只是一味告状的做法,而是首先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具体要求,这样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对各种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学习模仿,因此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