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心理学研究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原文出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原刊地名】广州

【原刊期号】199803

【原刊页号】57~61

【分类号】B4

【分类名】心理学

【复印期号】199808

【标题】跨文化心理学研究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注:国家教委社科资助项目)

【作者】陶德清

【作者简介】作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510631)副教授、心理学博士

【内容提要】在跨文化心理研究设计中,研究人员常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有关专家的观点,结合自己所作的调查研究,就跨文化心理学研究设计阶段,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虚无假设的可靠性,假设的正确表述,和变量的控制等,做了一些初步讨论。

【关键词】跨文化/研究设计/假设/变量控制

【正文】

在一项研究的设计阶段,研究人员就希望他所搜集的资料最能反映所欲研究的问题。但在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由于文化间的差异往往十分明显,被试的团体身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先行出现的文化变量无法进行有效控制等原因,使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因素十分复杂。要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中讨论一些具体现象,研究人员经常会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特殊问题,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虚无假设的可靠性问题

假设是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方法,假设检验又是推论统计中最重要的内容。在进行一项研究时,需要根据已有的理论和经验事实,事行对研究结果作一种预想的、希望得到证实的假设。这种假设叫做研究假设(H1:U1≠U0)。在统计分析中,由于我们不能对研究假设的真实性进行直接的检验,而只能用“反证”的方法进行推论统计检验,所以,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对立的虚无假设(H0∶U1=U0)。虚无假设便是推论统计研究的出发点。在一般的研究中,我们运用统计方法检验H0是否为真。若能证明H0为真,则H1为假;反之若H0为假,则H1为真。

上述虚无假设统计检验(NHST )曾受到过很严厉的批评,甚至从Cohen(1994)的讨论,可以认为统计显著性检验不仅是无用的,而且是错误的。同时也有人据理力争,反对Cohen的观点,认为几十年中对虚无假设统计检验产生的误解和误用,这不是NHST本身的过错,而是我们研究人员的过错(Hagen,1997)。但在跨文化研究中,由于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明显差异,往往使研究假设(H1,即两个文化团体之间有显著差异存在)十分显然,所以,要拒绝虚无假设(H0,即两个文化团体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的先验概率经常是很高的。甚至会使人认为,对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来说,由于这种虚无假设对许多明显表现出已知文化差异的经验性证据很少给予恰当的估计,所以,文化团体间无差异的虚无假设意义不大。

当虚无假设在指定的概率水平(通常情况下a=0.05)被拒绝时,研究假设就可以在这个指定水平上被接受。符合研究假设的观测差异,就可以被认为是某些事先假定的特殊因素的作用。在随机分配被试到不同实验条件下,而这些实验条件的变化受到控制的研究中,这是一个合理的推论过程。但在跨文化研究中,它常常就不是十分合理的了。因为在跨文化研究中,被试的分配不是由他们在特殊文化团体里的资格来确定的。而且不同文化团体已观测

到的差异,来自于研究者未施加任何影响的某些前提条件。当我们以不同民族的中小学生被试做学习态度的调查研究时,对涉及到的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由此影响而形成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对教育的态度等因素,都无法做任何有效的控制。然而,这些因素在理论上来说,却都是影响学生态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既然在许多方面,人与人之间都具有文化差异的倾向,在原则上就可能会对任何观测所得的显著差异,提出一系列备择解释。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解释都是同样的合情合理,但在众多的供选解释中,很可能有一个可以被认为是重点解释的优选项。

在检验虚无假设时,可能会出现错误地拒绝虚无假设,或错误地接受虚无假设这两种情况。为了避免这两种错误,在研究中一般都采用扩大样本容量和重复实验的方法。但在跨文化研究领域里,未加控制的环境中,各种因素本身就稳定地交织在被试,以及对他们的测评程序上,加大样本容量和重复实验,将只能增加团体差异有偏估计的稳定性。事实上,增大样本容量增加了对虚无假设错误拒绝的概率,很容易把观测差异判断为是由文化因素造成的真实差异,从而作出错误的推论。

Malpass和Poortinga(见Lonner,Walter J.,ed.,1986,p.50- 51)表明,观测到的两样本之间统计上的显著差异,是已知某个偏见效应的概率。这种概率随着偏见(b)的大小和样本的大小而有变化。即使一个很小的系统误差的可能性未被排除的话,虚无假设就会变成一个无意义的命题。对于大样本研究来说,甚至偏见效应小到一个标准的1/16,其判定差异的概率也超过了0.10(即两倍于X值)。如果资料中出现更多的偏见,就会更进一步趋向于对虚无假设产生错误的拒绝。原本无差异的两个文化团体,就会被认为是有差异。例如,如果研究中使用的研究程序或工具带有某种文化偏见,所抽取的样本越大,重复实验的次数越多,就会使偏见所造成的误差更明显、更巩固。使你把这种由偏见造成的不同文化团体间的差异,误以为是真实的文化差异。必须承认,在跨文化研究中,某些偏见具有一种广泛的系统效应,在搜集追加资料时,它并不会消失。因此,只要类似的偏见效应在加大样本的研究和重复实验中仍起作用,就会使错误的推论得到强化。跨文化心理学家们把跨文化研究看作是“准实验”的,但在把文化作为一种变量而加以处理的研究中,随着文化复杂性的上升,由此而带来的问题也随之增多。

假设的正确表述

跨文化心理学方法论的特殊问题,是在重要的先行文化变量的效应上实施研究,而对其他环绕性文化差异可能影响因变量的现象,没有提供更为合理的解释。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依赖于把研究重点概念化的方式。这就需要对假设做出准确的表述。在大多数心理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中,假设或者是变量关系预期差异的系统描述(假设1,由于广泛的文化背景上的差异,造成不同民族的中小学生学习态度在表现方式和发展水平上有一定的差异);或者是表述为得分水平上的差异(假设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生学习态度的测量得分有一定的差异)。在研究变量关系时,任何一种统计资料都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即根据某种确定的标准,得到的结论或者是有差异,或者是相同。

如果发现显著性差异,就意味着不得不拒绝虚无假设。可是,研究人员不能不考虑,这种差异很可能是重要变量以外的那些因素引起的。其中就包含了测量程序上的偏见。因为偏见可能与因变量有关,所以它不可能被视为是随机误差。例如,如果父母的因素都是自变量,由于所有的教育水平较高的社会实际上都是男性社会,那么研究所涉及的任何因变量如果受教育影响的话,正规教育水平很可能具有一种系统效应。我们在学习态度的研究中,经常不得不考虑的是,各个样本取样点(即被试所在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师资水平,等等。因为,这些因素具有一种系统效应,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但这些因素又是我们研究人员无法控制,甚至无法用一种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估,以便把它也当做一个有效的自变量加以考虑。即我们知道,它对因变量有重要影响,但我们既无法控制它,也

无法评价它的作用大小。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差异都是人为的,是这些不可控制的因素造成的。但研究者应该尽力防止偏见的影响,努力保证自己的解释不出现误差。要做到这一点,最显然的方式是证明,在对某种观念的直接测量中,不同团体间存在着量化差异。而这种观念应该是积差相关或因素结构中观测差异的决定因素。人格研究中,相关模式上的差异,也经常被认为是由诸如性别、年龄和教育水平等所谓的调控变量引起。在这个意义上,所谓“文化”也可以被看作是能引起差异的一种调控变量。所以,要把引起结构差异的文化变量,当作一种独立的可量化标准进行研究。

如果发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实质性含义是十分重要的。Malpss和Poortinga (1986.p.63)认为,这个结果通常表明了同时发生的两种情况:有关行为方面的所有文化现象,在相应的测量得分上都得到了适当反映;在测量这种现象的量表中,文化因素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可以认为,如果发现了相同得分,就不可能存在着真实的偏见效应。要接受团体之间在有关的某种变量上没有差异的最重要证据,是不同团体在得分分布上的大量重叠。当处理间差异的期望效应可以得到详细描述时,无差异的结论一般是可以解释的。根据Cook 和Campbell(1979,p.45 )的观点,只要对两种文化处理间特殊差异最低预期效果的大小提前做出假定,研究者就可以在假定差异与观测差异之间进行检验。事先假定的最低差异,在概念上等于创造了一种数值区间,这将被认为是团体间相似性的证据。目前的研究过分强调了文化的差异。如果把虚无假设作为一种有意义的假设,就会为文化特征的研究提供一个方法学的基础。没有差异的结果就不是一种消极的,而是一种积极的研究结果。

当虚无假设不可拒绝,研究假设不能接受时,经验性证据的解释就可能更为直接。可是,虚无假设比研究假设更有意义的研究设计本身有一些重大缺陷。在典型实验研究中,虚无假设不可能得到合乎逻辑的证明,我们只能假定虚无假设是真实的。因此,未发现统计上有显著意义的差异,可能意味着所运用的这个测量程序不太精确,测量中的误差太大,样本容量太小,或者是所用的统计检验的检验能力不够。然而,在跨文化研究中,也有可能的是,先行文化变量本身事实上就没有区别。这一点需研究者给予谨慎的甄别。

变量的控制

任何研究方法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赖于对变量的控制水平。变量的控制尤其被用来拒绝因变量观测资料的那些可能会与重点先行变量发生矛盾的环绕性解释。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变量的控制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1.对重复处理单位,即人或人的团体的分配(被试的分配)进行控制;2.对处理本身进行控制,既采用什么形式的处理;3.用等同化,以及由此而排除差异的方法(如通过随机或平衡化)来控制存在于实验单位间的差异;4.有测量和统计程序中修订差异的方法来控制。

正确的实验设计,是预先排除众多供选先行变量的最有效方法。成功地完成了的真正实验,通过把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处理的办法,来排除那些相互矛盾的备择解释。但对跨文化心理学显得更重要的也许是,一个正确的实验排除了许多混淆因素,而不必使研究人员了解它们,并且也无需使它们的结果成为重点理论的部分内容。由于被试的随机分配。许多混淆因素的影响被随机分配到各种处理中,并由此而被消除了。可是,跨文化研究人员无法控制人们所受到的文化“处理”,而且也不可能单独操纵其他先行文化变量的“处理”。因此,他们不可能满足一个正确实验的要求。这意味着严格实验的强有力的推论方法,对跨文化研究是不适用的,除非它符合了典型实验的要求。

在严格的实验研究中,把一个被试随机分配到特定的处理中,这意味着他也恰好能被分配到另一个处理中。这种随机性使被试在各个处理间的可交换性就更为加强。在准实验研究中,“不等”团体通常是从前处理表现为同质差异的总体中选出,这也会使所有被试都具有高度的可交换性。然而,在跨文化研究中,各种变量把被试确定为是属于两种文化的某一种,并包括了认为被试是某个扩大家族的一个成员,是否为文盲,是以农牧业为生,还是以手工

业为生,等等。其结果,被试的可交换性就很低了。被试的可交换程度,尤其是从可交换性高的团体中划分出现实团体的分类标准,是跨文化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

在实验和准实验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对形成特殊处理的整个刺激提供一个操作性定义,准实验研究中错误解释结果的可能性,倾向于与那些未经控制的因素有关。除了给定的处理以外,这些因素会对其他某些处理产生影响。由于大量的“文化变量”,使人不清楚前测在概念上究竟是什么,因此,如何解释那些无法控制的处理效应,往往会使我们感到束手无策。

Malpass和Poortinga(见Lonner,ed.,1986.p.55 )根据控制的两个维度(处理条件和被试分配),对不同类型的实验研究作了说明(见表1)

表1处理条件的控制程度和被试分配不同的实验研究的说明

对处理和对处理但对处理

大多数周围很少对周围“事后归因”

事件控制事件控制的了解

对被试随机分严格意义时间系列

被配到处理中上的实验实验

分团体身分对有搜集资有时间上扩后处理

配可变化性有料时间的延了处理的的测量

的微弱效果准实验准实验

制团体身分对时间上不跨文化

可变化性有同的变化比较研究

强烈效果

在表1中我们看到,每一个维度又区分出三种水平。表中左侧中间位置表明的情况,是对跨文化研究很少有兴趣的例子,而左侧下端空白处表明,由于团体成员的资格和文化处理的影响是无法摆脱的,因此,在跨文化心理学里,不宜进行严格意义上实验研究。这是因为,尽管文化团体间的差异可能是相当的,但先行的文化变量却无法控制;或者是因为团体差异与研究中的变量无关。表中右侧上端的空白处表明,提前分配被试,但对处理只有事后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研究是没有充分意义的。右侧中间位置的情况,表明的是具有后处理结果的文化内研究。这种研究尽管有方法学上的不足,但对心理学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跨文化

研究就是表中右侧下端的情况。这种研究中,被试在文化团体中的身分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研究涉及的先行文化变量,无法给予有效的控制,只能进行事后了解。

跨文化研究中的控制只能是上述四种控制中的第三种和第四种,即由等同化,或统计程序的消除效应来“控制”。当我们谈到文化效应,或谈到被认为是处理的文化变量时,我们通常即没有实验能力,也没有准实验的推论程序来帮助我们。这样,主要方法就只有靠采取特别的程序步骤去消除,或者就去测量那些除了重点先行变量以外的差异,以此来保证所做出的重要结论符合事实。但是,这些差异并非都是可预期的和预先能消除的。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跨文化研究必须在极大程度上保持与实验方法的推论程序相脱离,并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一个简单的调查,也必须被看作是研究的一个程序。

既然跨文化心理学家在原则上无法控制自变量,即文化因素对行为的效应,只能做事后的推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令人信服的证据总是在研究之外,而仅仅是说,要获得这些证据可能更为困难。所以,对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人员来讲,应该始终带着一种理论观点去工作。这种理论观点可以使结果的探讨成为一种可行的预期。而且,对文化间无差异的探讨,有时是比有差异的探讨更为有用的研究。在研究设计阶段,若能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备择解释的出现,研究者就会获得极为宝贵的资料。

【责任编辑】南子

【参考文献】

1. Cook, T. D. , &Campbell, D. T.( 1979 ) . Quasi-experimentations: Designs and analysis issues for fieldsettings.Chicaho:Rand Monally.

2. Cohen,J(1994), The earth is Round( p<.05=.Americanpsychologist,49,977-100

3.

3. Hagen,R.L.(1997). In praise of the null hypothesisstatistical test.Ametican psycholhgist,52,15-2

4.

4.Lonnet,W.J.,ed.,(1986).Field methods in cross-culruralresearch.Beverly Hills,Calif:Sage Publisher.?

智慧树跨文化沟通心理学章节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跨文化沟通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B.仅仅发生在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中 C.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D.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事件 2.文化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B.文化是可以共享的 C.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文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3.你怎样让一个法国人知道你很不耐烦了? A.拍拍你的嘴唇并且打一个长长的哈欠 B.无声的模仿吹长笛 C.用中指和食指按你的鼻子 B 4.在Belay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中,跨文化敏感性是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A.对 B错 A 5.文化意识是指对影响自我、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让人们理解差异性和共同性。 A.对 B.错 A 第二章: 1.美国的主导文化模式包括下列哪些特征? A.个人主义 B.集体主义 C.物质主义 D.竞争 ACD 2.根据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以下倾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有? A.美国 B.澳大利亚 C.中国 D.日本

AB 3.请判断以下观点的对错: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多重文化身份,例如种族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网络或幻想身份等,这些身份彼此合作,任一身份都是环境的产物。 A.对 B.错 A 4.男性气质文化是指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文化。 A.对 B.错 B 5.开放思维包括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A.对 B.错 A 第三章: 1.在高情境文化中,情境和非言语对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吗? A.对 B.错 A 2.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中性文化 B.感性文化 C.高情境文化 D.低情境文化 B 3.相比于高情境文化中的人,在谈话中,当双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时,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会觉得不舒服。 A.对 B.错 A 4.下列关于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不正确的描述是: A.在附属型文化中,将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所属的组织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 B.在附属型文化中,初次见面的人可能相互问“你学的是什么”、“你从哪里毕业的”。

动画的文化传播及跨文化传播策略

动画的文化传播及跨文化传播策略 摘要: 中西方动画作品中的传播过程都是经历了很长的历史,经受了岁月的沉淀与磨练,在中西方丰 富多彩的动画作品中淋淋尽致地发挥出来。我们了解到,在进行动画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时,都会在无形之中给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延伸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而推动了社会文化更好、更快地向世界前行。整体而言,中西方动画作品中的文学艺术的传播形式不尽相同,却是表达着同样的艺术内涵,而大致方向不变。并且动画都是通过文化的传播来达到动画作品的大力宣传,然后供本土及世界的观众来欣赏。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研究与探讨,如何才能大力地推进动画的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传播,进而实现动画文学的全球化。 关键词: 动画;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策略;深远影响 无论是中国动画作品,还是西方动画作品艺术,都会在无形之中给人类文化水平的发展提供了 便利的条件,这些都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产物,能够推动社会的动画艺术,为社会的文化发展创造财富。 尽管中西方动画作品中艺术传播的形式各显神通,不尽相同,却是表达着同样的艺术内涵,同样是运用 动画作品来表达艺术的文化气息,反映出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是社会环境的缩影,从而让儿童乃至大人认识到文化知识真正的力量,所谓的真善美的真实所在。 一、动画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 1)由于动画的深入人心,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属于自己心中的动画偶像剧,从而使得人们对于简单的动画内容都能够脱口而出,比如说:《熊出没》这部动画的兴起,成为多少儿童心中的所爱,家喻户晓。在平常的生活中,孩子都会模仿其中的话语,进行通话的交流。千万不要觉得这些简单 的话语通俗易懂,就不值得一提,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当你通过看动画而有了这些话语感觉的时候, 说明你对语言的交流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就证明你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进步。动画的传播和跨文化传播,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不同的语言,了解许多简单的跨国文化知识、简单的短语,经过反反复复地 观看,重复地听取,自然而然深入人心,久而久之,达到了文化宣传的效果,看的动画越多,对文化学 习的开展越有利。 2)动画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儿童解决这些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对于文化交流来说,观看动画让人们在身心愉悦、身临其境的同时轻松地了解各国之间的文化,这个过程既简单又方便,还不需要刻意地去记忆,听多了画面中的描述,自然就刻在脑海中了,至少也会给我们 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动画化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比如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在不经意

智慧树跨文化沟通心理学教程考试复习资料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教程考试 ?名称跨文化沟通心理学 ?对应章节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6-06-09 23:59 ?题目数35 ?迟交处理允许迟交 ?总分数 120 ?说明: ?评语: ?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20 ? 1 【单选题】(3分) 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 中性文化 B. 感性文化 C. 高情境文化 D. 低情境文化 正确答案是:B 查看答案解析 2 【单选题】(3分)

对新语言的理解总是受限制于我们原有的知识,而知识又可以被我们的语言所反映。 A. 对 B. 错 C. 无法判断 D. 视情况而定 正确答案是:A 查看答案解析 3 【单选题】(3分) 下面描述的是哪种时间观的特点?时间是为关系服务的,不按时间表做事也是可以接受的,或者在一个时间段里可能会同时做几件事情,多头并进是正常的。 A. 轮回时间观 B. 线性时间观 C. 灵活时间观 D. 短期导向 正确答案是:C 查看答案解析 4 【单选题】(3分) 在哪个国家的餐厅就餐时给服务员小费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A.

意大利 B. 新加坡 C. 法国 D. 美国 正确答案是:B 查看答案解析 5 【单选题】(3分) 在典型的美国文化中,沟通强调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把要沟通的信息用明白无误的可编码的文字语言传达出去,常常没有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 A. 对 B. 错 C. 无法判断 D. 视情况而定 正确答案是:A 查看答案解析 6 【单选题】(3分) 以下哪一个不属于跨文化适应的特点: A. 和其他文化必须直接并且第一手接触 B. 和其他文化的接触短时间即可 C.

跨文化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精品

第一章跨文化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意见、情况、方法、条件、成就、成绩、空间、模式、地方、问题、矛盾、合作、沟通、保持、发展、建立、了解、特点、网络、情绪、意识、思想、地位、精神、基础、需要、环境、政策、倾向、能力、制度、主导、方式、差距、水平、反映、关系、增强、宽容、增进、协商、尊重、丰富、严格、整合、管理、服务、解决、适应、提高、协调 1.跨文化沟通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B.仅仅发生在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中 C.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D.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事件 ACD 2.文化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B.文化是可以共享的 C.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文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A,B,C,D 3.你怎样让一个法国人知道你很不耐烦了? A.拍拍你的嘴唇并且打一个长长的哈欠 B.无声的模仿吹长笛 C.用中指和食指按你的鼻子 B 4.在Belay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中,跨文化敏感性是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A.对 B错 A 5.文化意识是指对影响自我、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让人们理解差异性和共同性。 A.对 B.错 A 第二章: 1.美国的主导文化模式包括下列哪些特征? A.个人主义 B.集体主义 C.物质主义 D.竞争 ACD 2.根据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以下倾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有? A.美国 B.澳大利亚 C.中国

AB 3.请判断以下观点的对错: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多重文化身份,例如种族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网络或幻想身份等,这些身份彼此合作,任一身份都是环境的产物。 A.对 B.错 A 4.男性气质文化是指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文化。 A.对 B.错 B 5.开放思维包括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A.对 B.错 A 第三章: 1.在高情境文化中,情境和非言语对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吗? A.对 B.错 A 2.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中性文化 B.感性文化 C.高情境文化 D.低情境文化 B 3.相比于高情境文化中的人,在谈话中,当双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时,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会觉得不舒服。 A.对 B.错 A 4.下列关于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不正确的描述是: A.在附属型文化中,将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所属的组织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 B.在附属型文化中,初次见面的人可能相互问“你学的是什么”、“你从哪里毕业的”。 C.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群体内。 D.成就型文化的管理者总是希望别人能够顺从他。 D 5.普遍主义文化中的人在管理中强调:(多选) A.就事论事。 B.不偏离规则。 C.因人而异,特殊处理。 D.制度一旦建立,人人都应该遵守。 ABD

浅谈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

浅谈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如何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是当今中国广告界乃至企业界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大课题,它的解决需要广告界和教育界,不断地从实践中操作摸索。本文就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关广告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差异广告策略跨文化传播 文化的发展一直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特点,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广告传播对文化的影响日益显著。跨文化传播顾名思义就是指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广告跨文化传播是指广告信息在不同文化域之间的运动,其研究范围是文化相异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由于跨文化广告的传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东西方文化差异,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的差异,语言的局限性,广告创意水平与广告传播效果,广告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冲突等。故研究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广告的“本土化思维与行动”策略 实践证明,广告的全球化思维战略难以在具体的本土化行动中产生满意的效果,亦不能适应当今多极化广告的发展,而惟一的出路也就只有将全球化广告置于“本土化思维与行动”之中,融入到当地文化的广告诉求之中,才能将国际化的产品与本土消费习惯有机结合,并

说服本土消费者去接受全球化产品。因此,近年来许多全球性大广告 公司的本土化策略正在逐渐发生变化,由以前的全球化思维策略,转 变为广告的“本土化思维与行动”策略。当然这种策略转变并不是说 国际大广告公司放弃了全球化的。 二、文化互动广告策略 广告宣传中积极主动地利用文化融合,实现文化互动,可以有效地 占领目标消费市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同一广告内容会有不 同感受和解释,同样的广告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产生不同的宣传效果。由此可见,联想意义是不稳定的,它可能会因每个人的经历不同 而变化。只有深入了解异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打 开心灵之门。美国的麦当劳快餐店广告总是携带着美国文化,遍布全球,但麦当劳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菜单。这种融合两种文化优势的原则 在广告中同样很重要,一方面要有本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吸引受众,另 一方面适应受众文化才能被接受。 三、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要随机应变调整广告诉求点和表现形式” 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所处的地理位置都不相同“对广告的接 受和理解方式也是大相径庭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广告跨文化传播 中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针对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心理和喜好制作适 合的广告,这样才能引起目标消费者的共鸣。美国的“万宝路”香烟 广告在美国展现的一直都是粗犷,充满男性气的牛仔形象在荒凉西部 驰骋的场景。在香港,“万宝路”广告就把牛仔形象换成了衣着高雅, 时尚新潮的成功中产阶级形象,才成功地打开销路。

跨文化心理学-参考资料

注意:(1)本文件仅供苏州大学内部使用,请勿外传,更不要私自上传到网络上。任何人和任何网站在互联网上公开本文件内容都属于侵权行为。(2)考试的时候请将手机和书面资料放入书包,并将书包拉链拉好。(拷贝或打印本文件时,不得删除本段内容) 一、名词解释 ratchet effect 棘轮效应 The concept that humans continually improve on improvements, that they do not go backward or revert to a previous state. Progress occurs because improvements move themselves upward, much like a ratchet. 人类在改善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不会倒退或回到原先状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发展进程是因为改善驱使人类不断前行,就像棘轮一样。这个现象叫做棘轮效应。 back translation 回译 A technique of translating research protocols that involves taking the protocol as it was developed in one language, translating it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having someone else translate it back to the original. If the back-translated version is the same as the original, they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equivalent. If it is not, the procedure is repeated until the back-translated version is the same as the original. 将文稿由第一语言翻译成第二语言以后,让另一个人(这个人没有看过第一语言版本)将第二语言版本翻译回到第一语言。第一语言的两个版本如果意思相同,就可以认为翻译是对等的。如果意思不同,还需要重新进行翻译。这种翻译技术叫做回译。 cultural attribution fallacies 文化归因谬误 A mistaken interpretation in cross cultural comparison studies. Cultural attribution fallacies occur when researchers infer that something cultural produced the differences they observed in their study,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y may not be empirically justified in doing so because they did not actually measure those culture factors. 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差异,就认为这些差异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而事实上研究者并没有对文化因素进行测量,没有就心理差异和文化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跨文化研究中的这种错误叫做文化归因谬误。 equivalence 对等性,等价,等值,对等 Equivalence is a state or condition of similarity in conceptual meaning and empirical method between cultures that allows comparison to be meaningful. 为了使跨文化比较有意义,必须使不同文化中的概念意义和研究方法达到基本相同,这个状态叫做对等。 acculturation 跨文化融入(跨文化适应,文化融合)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to, and in many cases adopting, a different culture from the one in which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影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向人们提供感官娱乐、精神审美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传递着自己民族的文化,潜移默化中影响甚至支配着人们的价值观、精神状态、人生态度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跨文化传播手段。 一、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分析美国电影中的中国文化 《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两部电影中都包含许多中国元素,但是由这些中国元素构成的动画电影却蕴含着美国风情。 《花木兰》中,花木兰虽然有着细眉、丹凤眼、樱桃小嘴和瓜子脸,但是从整体上看却不像“中国人”。木兰一出场就穿着吊带背心和齐膝短裤,与保守的中国形象相去甚远。另外,影片虽然注意到龙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但却把中国龙设计成无厘头的木须,一只除了说大话以外什么都不会的干瘪动物。花家的祠堂里不但供奉着女性祖先,而且设在一个开放的亭子内,不但谁都可以进,甚至连一只狗都能在里面捣乱。祖先在祠堂议事的格局俨然就是西方的圆桌会议。每个人都在喋喋不休,现场显得混乱不堪,一个家族会议失去了它应有的凝重、严肃。虽然对中国观众而言,这个木兰“太美国化”了,但是观众在觉得诧异的同时也在渐渐接受这部影片。中美两国的文化就在这样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达到互相影响与促进的作用。 在《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是鸭子的儿子,吃面条长大,成天做着英雄的梦,却又好吃、懒惰。中国功夫讲究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但是在《功夫熊猫》中,所谓的功夫更多是倾向于实战的“美国功夫”。每逢格斗的时候,我们除了看到几只动物以高速移动来博取胜利之外,几乎看不到任何招式。乌龟大师口中经常出现许多哲理,听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但是《功夫熊猫》真正理解中国的道家思想吗?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当熊猫打开天书时,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这一桥段的设置,貌似符合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但是熊猫阿宝从龙之典上得到的启示是“相信自己”。当太郎发现龙之典里什么都没有的时候非常愤怒,阿宝反而安慰他说没关系,他第一次打开的时候也没有领悟,而且他还告诉太郎,没有什么绝密的奥义,而只是你自己。《功夫熊猫》中有熊猫、功夫、道家语言、金元宝、山庄布置、碗筷、福字等等一系列中国元素,然而在这华丽的元素外表下,蕴含的是美国“相信自己”的精神。相对于《花木兰》而言,《功夫熊猫》将中国元素与美国文化结合的更为精致。这也是《花木兰》一直没有在中国获得市场而《功夫熊猫》却在中国获得高票房的一个原因。 二、以《卧虎藏龙》为例分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卧虎藏龙》中充溢着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京鼓、琵琶、二胡、笛汇成的东方天籁,江湖侠士,神奇玄妙的中国武术等等。然而影片着意表现的并非是表象上的东方文化奇观,而是更为内在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反思。《卧虎藏龙》的片民隐喻着人性中奔放和隐忍的两面性,影片分别提供了典型的东方气质人物李慕白和西方气质的人物玉蛟龙。李慕白这个角色承载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侠义精神,他修为高深,沉稳大气,重情重义,深受传统礼节的束缚,对个人感情一味隐忍克制,而玉蛟龙则敢爱敢恨,蔑视江湖权威与世俗成规,追求自由生活。这一人物的创造,很大程度上尊重了西方文化崇尚的主体精神和个人本位。影片通过人物展现了感情与道德伦理、个人欲望与江湖道义、生命冲动与心灵自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

《跨文化心理学》2012年秋季学期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默许反应偏差:对研究者呈现的大多数或所有的陈述和问题,都给予同意而不是反对的倾向。 2.生态谬误:认为在不同的分析层面,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仍然相同的错误信念。过去通常指从国家层面关系到个人层面关系的不合逻辑的推断。(“生态谬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3.主位法和客位法:主位研究是从研究的直接背景中抽取材料,对其发现的跨文化的普遍性并不做假设。而客位研究是做出一个暂时的假设,认为正在研究的现象是可比较的和普遍的。主位研究是指研究者不凭自己的主观认识,尽可能的从当地人的视角去理解文化,通过听取当地提供情况的人即报道人所反映的当地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观点进行整理和分析的研究方法。主位研究将报道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把他的描述和分析作为最终的判断。同时,主位研究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有深入的了解,熟悉他们的知识体系、分类系统,明了他们的概念、话语及意义,通过深入的参与观察,尽量像本地人那样去思考和行动。客位研究是研究者以文化外来观察者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以科学家的标准对其行为的原因和结果进行解释,用比较的和历史的观点看待民族志提供的材料。这样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要求研究者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并能够联系研究对象实际材料进行应用。 4.强加式客位研究:在某一种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客位的测量。事先没有评估它的适用性或者它的意义是否等值,就应用与其他的文化背景的研究的。(采取绝对主义的哲学预设,认为西方心理学者所建构出来的理论和研究典范具有一定程度普适性,可以运用到不同文化之中,不必做任何的调整与修改) 5.社会文化适应:通过学习当地社会系统的运转和获得必要的技能和方式,以在不熟悉的文化情境中完成一些事物,从而去适应新的文化背景。 6.自主-关系型自我诠释:自我知觉的一个维度,既重视自主行动的能力又强调与他人关系的重要性。 7.心理依赖型家庭模型:一种对持续的亲缘关系和后代行动的自主性都给予强调达到代际关系系统。 二、简答题 1.列出跨文化心理学中的三种家庭模型,并举例分析。 依赖型家庭模型(中国):一种特别强调持续的亲缘关系和代际依赖的代际关系系统。强调的是顺从和服从,不管是在子女们年幼时还是已经长大成人,原生家庭在生计上均对子女有很强的依赖性。每个子女对于年老的父母都有经济上的贡献。在依赖型家庭模型中,倾向于对孩子进行服从性导向的教育,并不会促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独立性不被当成有价值的东西,甚至可能会被看成是对家庭完整和生计的威胁。代际之间的依赖性是通过家庭

企业品牌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企业品牌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作者魏丽宏中国社科院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企业品牌跨文化传播 【正文】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跨国企业的商品、资本、服务和信息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而随着各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越来越广泛,企业品牌的跨国传播日显重要。在利用种种现代资讯手段不断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给企业品牌传播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最为直接也最深刻。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是构成一切方面相互理解的基础;同样,文化的差异和误解及其引发的冲突与碰撞,也往往会造成企业品牌跨国传播的困难和阻碍。正如美国学者拉里·A·萨默瓦(Larry A Samovar)和理查德·E·波特(Richard E Porter)在其编著的《跨文化传播》(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一书中所阐释,“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他们在文化认知上的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本身。”因此,依据对不同文化因素的认真考量而制定和实施跨文化传播策略,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品牌跨国传播和企业跨国经营成败与否的关键要素,而只有高度重视和策略地实施跨文化品牌传播,企业才能真正有效跨越不同文化障碍,规避文化冲突,克服先天文化差异形成的阻力,并在努力寻求文化融合中,实现传播诉求,获得良好传播效果,彰显品牌魅力,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从而使企业品牌赢得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认同、选择和喜爱,使企业更好地经营发展、走向世界,实现品牌和市场的国际扩张。 一、本土化传播:企业品牌跨国传播中规避文化冲突的有效策略 任何一个企业品牌本身都承载着文化,而在其跨国传播中,也都不可避免地将直面目标国的本土文化,并有可能因种种文化差异和传播策略不当,而引发文化的碰撞与冲突。统计和分析表明,全球大约有35%—45%的企业品牌在跨国传播中失败,其中绝大多数是由于不能适应文化差异造成的,国际营销案例中因跨文化传播引发冲突的实例不胜枚举,尤以品牌广告传播的创意领域为甚。种种实战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在跨文化品牌传播中,企业应充分认识不同文化差异的事实,尊重目标国的文化与传统、情感与信仰等文化理念,通过入乡随俗、本土移植的品牌传播策略,形成文化对接,从而规避和缓冲文化差异带来的疏离、震荡和冲突,并在跨文化传播中不断提升品牌认知度和品牌美誉度,最终赢得目标国市场。 那么,在企业品牌跨文化传播中,究竟如何参照考量本土文化因素,才能制定有效的本土化传播策略呢?拉里A·萨默瓦和理查德E·波特在其合著的《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中指出,“不同种类的文化是根据一系列按照某些基本的尺度或核心的价值特征建立起来的变量来表现差异的”,这些变量包括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与法律、审美心理等等,如果忽略或漠视这些信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传播变量,就会在传播过程中间引发文化误读并给品牌本身带来认知的紧张与压力,品牌传播的效果就可能受到极大的影响与冲击,甚至导致品牌在目标国市场被拒绝接受。 1、语言符号: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符号都蕴藏着约定俗成的意义,并与文化密切相关。由于语言文字往往被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经验赋予远超过其本身的更丰富的意义,这就造成企业品牌的跨文化传播在语言符号方面的难度,即“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意味着必须超越这种文化的词汇和语法本身,必须将对文化的理解范畴扩大延伸到一种更宏阔的视野”因此,出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下,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理解非常容易达成认知的共识;但是一旦置于一个多元的或者迥异的文化背景和国际市场中,品牌传播面临着众多语言文化差异包括语言文字的种类、使用范围、使用习

跨文化沟通经历报告

跨文化沟通经历报告 这是我的一段跨文化沟通的经历。 我认识3个美国朋友,他们都是交换生,来昆明理工学中文的。一个高高帅帅的Matt,一个矮矮胖胖的Jessica, 一个黒黒爱笑的Will。他们友善,而且跟我一样都酷爱运动,特别是篮球。为了完成一次真正的跨文化沟通,我把他们都出来,一起打篮球,然后一起进餐。 我只有Matt的电话,很奇怪Will 和Jessica在中国没有手机号码,所以我约了Matt,Matt帮我约到那俩。其实他们都有MSN,只是我们中国人大部分都用了QQ,所以我的MSN几乎都是脱机状态。 我们的沟通真正开始了。 为了出于友好,我提前到了篮球场,并且给他们一人买了一瓶“脉动”。他们果然很准时,说好了5 o’clock .pm ,不到这一刻他们不出现。 见了面,Matt 就第一个主动跟我握手,说话时还算客气,面部表情丰富。”Nice to meet you, Matt.”我这样跟他招呼. 然后是Jessica,似乎又胖了,我跟他开玩笑说“Hey,look your waist,can you still dunk onto me?”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Uh… maybe… aha , but I can still pass you a good ball! ” 最后是Will,他又是那样似乎很兴奋的语调:”Hey! Hey! It is a fine day today. How do you do?”美国人似乎很叫人很涨精神。而我的中国朋友们似乎这样打招呼的:点头,微笑,来啦?这也很温暖。 然后就是打球,我的英语不怎么好,但是得益于对NBA的热爱,还是懂得几句篮球术语,wonderful、pass、shot、what a teamwork、you make it 。当遇到我不懂得表达的情况下,我会用完成一些动作来演示我的疑问。他们的大脑不小,很容易就理解我要表达的。”Oh,you mean a T-foul , right ?” Yes! 大概一个半小时后,我们都累了。”Have a rest, I am a little tired.” Jessica最先发话,然后我们都同意了。我们休息了一会,然后边走边聊走向“师生一食堂”。更精彩的内容发生了。 我所在学院的饭卡在这食堂用不了,所以我刷了Matt的卡,然后刷了多少钱,我就还他多少,他也很自然地接过去。因为在美国流行AA制,而在我们中国,习惯上是相互请客。如果他们是我的老乡,我来他们学校,我非得让他们请客不可。 我们各自打好了饭菜,四人围着一张桌子坐着。 Will的口味和我差不多,都是打了一汤一菜一肉,而且看起来都是偏淡的。Matt就不同了,他打的3个都是蔬菜,因为他是一个vegetarian(素食主义者)。Jessica跟他截然不同,3个都是高蛋白的,两个肉一个豆腐!我的天啊,我跟他说“No wonder you become so heavy,too much protein you’ve got.”他反驳说:“No, Bingo, generally I don’t have too much meet. But now I am hungry.”好吧,不说他了,这样他在篮板底下就更有优势。 他们来了中国也有两个月了,但是对这里的很多都充满疑问。比如他会问我们怎么会煮蔬菜汤,在他们国家,好的蔬菜会被做成沙拉。我只能回答这是这是饮食习惯吧,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我问打了汤的Will喜不喜欢喝,他说味道不错,他以前吃得太少了,他说他想学会怎么煮。他们问我Tofu (豆腐)是怎么做成的。我只能跟他们说,“It’s made from beam or soy. Matt, you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2020章节测试答案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2020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 1、本课程将在()个站点停下。 A:4 B:5 C:6 D:7 答案: 【D】 2、学习到最后你需要回归到一个原点: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A:对 B:错 答案: 【对】 3、根据本节视频讲到的可知:越是身处全球化的进程中,人们越要明确自己的民族身份感。 A:对 B:错 答案: 【错】 第一章单元测试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面对面的沟通中情感性的信息更容易被别人接收到 B:文化是个人的知识 C:在选择沟通媒介时,只需要考虑沟通目标和沟通对象

D: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 答案: 【A】 2、Samovar的跨文化沟通模型图 A:包括两种文化 B:形状相似就象征着文化距离是比较近的,沟通更容易 C:内部个体文化在颜色和形状都与外部总体文化有略微不同的文化属于紧文化 D:说明成员能掌握文化中全部的共享知识 答案: 【B】 3、关于心理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提倡文化的相对性 B:心理学既关注人的共性,也关注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C:心理过程可以看到 D:强调即使是同一文化、民族或性别的人,也并非完全相同 答案: 【ABD】 4、Belay的三维度模型中: A:行为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是跨文化敏感性 B:认知角度要有跨文化的沟通意识 C:情感角度需要有跨文化机敏性 D: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中包括自我概念的内容 答案: 【BD】 5、在跨文化沟通当中,沟通顺畅、不存在障碍是正常的。 A:对 B:错

答案: 【错】 第二章单元测试 1、下列哪项不属于精确文化在管理中的特点? A:从性格、人际、绩效等方面全面考虑 B:在管理中对事不对人 C:为员工制定明确的目标 D:把工作关系与私人关系分开 答案: 【A】 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集体主义可以与松文化并存 B:文化的松紧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一回事 C:松-紧文化对国家中个体的长期心理过程有着密切而重要的影响 D:紧文化的社会监督力度更强,这一点被映射在个体水平上,表现为自我监控的严格 答案: 【B】 3、在文化中,反映人们的宗教观和哲学观的是什么时间? A:正式时间 B:非正式时间 C:技术时间 D:轮回时间 答案: 【A】 4、在做事取向的文化中,对个体绩效评价的标准是 A:根据关系亲疏进行评价 B:即使一个人什么都没有做,但也有可能被评价为是顺应天时、无为而治

开题报告 中美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对比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中美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对比研究学生姓名: 院(系):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 第一、梳理在当今时娱乐化、商业化的背景下,中国和美国(以好莱坞为代表)电影在全球化市场中的发展现状,使读者对中美电影的市场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二、比较分析中美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成功案例和目前面临的困境,以从现实案例中寻求电影跨文化发展的启示。 第三、从传播学和营销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中美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和未来发展趋势,吸收美国电影的有益经验,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真正实现强势的跨文化传播。 第四、分析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电影发展经营策略,以求得华语电影的良性发展。 选题的意义: 第一、跨文化传播既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同时也加速了文化全球化进程。在全球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传播新秩序下,好莱坞电影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人文科学研究的热点。好莱坞电影的全球传播商业上与文化上的成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极好的经验借鉴,值得探讨研究。 第二、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实现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价值和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如何实现文化产品的增值,增加国家收入,同时实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中国形象的国际塑造,都成为中国电影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中国电影需要走出国门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但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在出口时会碰到的最大问题是文化折扣(a cultural discount,即指的是“进口市场的观众通常难以认同进口电影中描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制度、神话以及物理环境。语言的不同也是文化折扣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配音、字幕、不同口音的理解难度等干扰了欣赏”。文化折扣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观众的接受程度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效益。文化折扣高的产品,难以提起观众的兴趣;文化折扣低的产品,则容易为观众所接受。所以,中国电影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考虑如何降低文化折扣的影响,采用更加“普适性”的内容和形式来促进跨文化传播。 第三、研究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在对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中,审视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寻找适合中国电影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产业在跨文化传播的正确思想、路径与方法,树立正确的电影跨文化传播观。

智慧树跨文化沟通心理学章节答案

第一章: 1跨文化沟通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 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B. 仅仅发生在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中 C. 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D. 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事件 2. 文化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 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B. 文化是可以共享的 C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文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3. 你怎样让一个法国人知道你很不耐烦了? A. 拍拍你的嘴唇并且打一个长长的哈欠 B. 无声的模仿吹长笛 C用中指和食指按你的鼻子 B 4. 在Belay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中,跨文化敏感性是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A 对 B错 A 5. 文化意识是指对影响自我、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让人们理解差异性和共同性。 A对 B错 A 第二章: 1?美国的主导文化模式包括下列哪些特征? A. 个人主义 B. 集体主义 C物质主义 D竞争 ACD 2.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以下倾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有? A. 美国 B. 澳大利亚 C. 中国 D. 日本 AB 3. 请判断以下观点的对错: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多重文化身份,例如种族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网络或幻想身份等,这些身份彼此合作,任一身份都是环境的产物。 A对 B错

A 4. 男性气质文化是指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文化。 A对 B错 B 5. 开放思维包括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A对 B错 A 第三章: 1?在高情境文化中,情境和非言语对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吗? A对 B错 A 2. 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 中性文化 B. 感性文化 C高情境文化 D低情境文化 B 3相比于高情境文化中的人,在谈话中,当双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时,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会觉得不舒服。 A对 B错 A 4. 下列关于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不正确的描述是: A. 在附属型文化中,将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所属的组织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 B. 在附属型文化中,初次见面的人可能相互问“你学的是什么”、“你从哪里毕业的”。 C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群体内。 D.成就型文化的管理者总是希望别人能够顺从他。 D 5. 普遍主义文化中的人在管理中强调:(多选) A. 就事论事。 B. 不偏离规则。 C. 因人而异,特殊处理。 D. 制度一旦建立,人人都应该遵守。 ABD 第四章: 1.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文化身份感适应性策略:

论析平面广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策略

论析平面广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视觉语言;文化符号 论文摘要:从平面广告角度谈广告跨文化传播问题,指出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一方面应跨民族,跨地域传播“共通性”的视觉符号和文化符号,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掘和运用广告目标受众所熟悉的民族性的、区域性的视觉符号和文化符号,从而达到广告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全球化扩张,其产品必然涌向世界各地。与此同时,跨国广告业也必然追随其客户进行跨区域、跨国界的广告经营和运作,广告国际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广告国际化,或称广告全球化,是指在世界各地市场上通过采用基本一致的广告传播方式,实现全球市场的营销战略。这种全球化的广告给生产和经销厂商以及广告业者都带来了明显的利益,例如降低了广告成本,树立了品牌和企业形象,提高了迅速推广产品基本概念的能力,简化了市场和促销计划的协调控制程序,等等。 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一体化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多元文化将长期存在。跨国广告的运作不能不考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从文稿、符号意义、文化象征、诉求主题、视觉形象,到广告经营策略、人才组合与培训、管理模式、公共关系建构都有一个与各地本土

社会文化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广告的国际化进程中也包含了本土化过程,广告的跨国传播也就是跨文化传播,国际化和本土化双向趋势是广告跨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 如何处理好看似矛盾实则相关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乃 是实现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本文将就平面广告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略做探讨。 一、文化符号 在世界文化多元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文化符号有的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区域特征;另一方面,长久以来通过思想的相互交流和文化的相互影响,也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现代科技提高了媒体的传播能力和覆盖范围,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出现了更多超国界,超民族的“世界性文化符号”。 20世纪90年代,受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在中国年轻人中出现了一些张扬个性和自由的个人主义文化 符号。因此,平面广告在传播中,就曾运用这些“世界性文化符号”进行跨文化传播。因为这种‘世界性文化符号’具有共通性,它可以跨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中国大量出现的以自由和个性为主题的‘Me(我)广告’,如‘我选择,我喜欢’(安踏运动鞋),‘我有我可以’(佳得乐饮料),` I’m loving it’(麦当劳)等等,便是这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可见,在跨国广告中,充分利用这些“世界性文化符号”,能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2019尔雅答案100分

。。。。。。。。。。。。。。。。。。。。。。。。。。。。。。。。。。。。。。。。。。。。。。。。。。。。。。。。。。。。。。。。。。。。。。。。。。。。。。。。。。。。。。。。。。。。。。。。。。。。。。。。。。。。。。。。。。。。。。。。。。。。。。。。。。。。。。。。。。。。。。。。。。。。。。。。。。 1.1丝绸之路 1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D)提出的。 A、张骞 B、汉和帝 C、汉武帝 D、李希霍芬 2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B)。 A、贸易作用 B、军事作用 C、外交作用 D、文化交流作用 3

“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没将(B)运输到东南亚、南亚、东非以及欧洲各国。 A、瓷器 B、茶叶 C、香料 D、丝绸 4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指陆上丝绸之路,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对 5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人将四大发明传到欧洲;西方人将印度哲学、阿拉伯的历法和医术传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 1.2东西方文化传播 1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就曾修建过许多反映佛教文化的石窟,其中下面那个不是敦煌莫高窟与(A)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A、固原须弥山石窟 B、天水麦积山石窟 C、洛阳龙门石窟

D、大同云冈石窟 2 希腊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方法论》手稿重写本经美国科学家研究终于在X射线下回复了原有内容。A A、对 B、错 3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获成功,受到了汉武帝的称赞,被封为太中大夫。A A、对 B、错 4 马可?波罗著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后来这本书在欧洲非常畅销。错 5 公元3到13世纪,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羊皮纸书写文件,从14世纪起羊皮纸逐渐被中国的纸所取代,羊皮纸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错

2016常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沟通与协调能力》题库及答案

常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全部试题(单选题集合)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哪种情况下,为上级出谋划策最好() (A) 别人听从指挥的时候(B) 你的建议是有利于工作进展的(C) 别人在越级时(D) 上司对你刮目相看时 2. 在关键时候表现自己是说() (A) 在关键时候发现上司的错误要勇敢的提出来(B) 在关键时候发现事态严重的问题要不顾一切的提出 (C) 在关键时候发现上司的错误如果改正能使公司免受损失,则勇敢的提出来 (D) 在关键时候在你怀疑上司能力的情况下勇敢提出你的建议 3. “欲交易,必先交友”是()的表现 (A) 阿拉伯商人(B) 土耳其商人(C) 北欧商人 (D) 爱尔兰商人 4.曹操在清理从袁绍军营中收缴来的文书材料时,发现了自己下属的那些信件。他连看也不看,命令立即全部烧掉的做法有什么意义() 5.(A) 曹操的心胸很大(B) 曹操自己都担心不能自保(C) 它将已经开始离心的势力又收拢回来 (D) 对于那些无关大局的事情,不要同下属锱铢必较 5. 高团队绩效的根本保证是() (A) 激发中低水平的恶性冲突(B) 解决冲突(C) 避免冲突(D) 激发良性冲突 6. 与同事相处不应() (A) 为别人保全面子(B) 友好协作(C) 表现自己的优越感(D) 做出让别人认可和敬佩的事情 7. 各种具体的利益冲突是引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 (A) 基础性根源(B) 政治因素(C) 文化因素(D) 导火索 8. 下面那些做法不是协调与上级关系的艺术做法() (A) 展其长,避其短(B) 及时汇报,反复疏通(C)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D) 完全服从指挥 9. 领导者在处理下属人际冲突时不应() (A) 冷静公正(B) 晓以大义(C) 坐山观虎斗(D) 折中调和 10. 人民群众向政府表达意愿的制度不包括() (A) 信息公开制度(B) 请愿制度(C) 信访制度(D) 申诉制度 11. 两个领导职位对某人都有同等重要的吸引力,但他只能选其一,属于() (A) 双趋向型(B) 双回避型(C) 趋避型(D) 角色型 12. 关于信息沟通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实施领导的基本条件(B) 是统一下属意志不可缺少的领导艺术 (C) 基本要素有信息传播者,信息接收者,信息内容,信息传播媒介和方式 (D) 是人们之间传达、反馈思想、观念以及情报、信息的过程 13.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直接影响人们顺利有效地完成活动的主观特征 (A) 心理状态(B) 能力(C) 气质(D) 性格 14. 组织系统部门间出现矛盾冲突时,如果涉及范围小,可以() (A) 不予理会(B) 协调解决(C) 仲裁解决(D) 诉讼解决 15. 论述式考试的缺点是() (A) 试题灵活(B) 考查内容层次深(C) 评分困难(D) 标准绝对 16. 提出一个被别人接受的远景目标,组建组织是()管理 (A) 沟通(B) 信息(C) 自我(D) 注意力 17. 管理游戏的优点在于() (A) 操作不便(B) 具有趣味性(C) 准备时间短(D) 容易观察 18. 领导协调的根本目的不在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