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民为主体开展乡村文化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农民为主体开展乡村文化建设

2014年01月17日09:28 来源:2014-1-17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韩庆龄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68

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民大众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塑造有重要引导作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助于构建和谐有序的村落秩序。但笔者近来在浙江省的村落调研时发现,各式各样的基层文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农民需求、流于形式,同时,文化建设的开展忽视了农村文化主体的复杂性。

文化下乡活动纷繁多样却不受农民欢迎。据调查,2008年,笔者调查的一个镇恢复电影下乡活动,可只有放电影的人在空播空放,没有观众,按计划本该每月每村放一场电影,而各乡镇的电影放映员多是每季度连续放3—4场,甚或一年集中几天放12场,一次性放完,结束任务。1990年代,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电视机走进了千家万户,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乡村社会集体性的文娱活动开始受到冷落,农民对村庄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大大减弱,出现了放电影的热闹场面开始退温、各种农民自发组织的剧团解体的现象,公共性的文化娱乐活动逐步向私人空间转向,农民更愿意与自己的小家庭一起分享闲暇时间。

随着乡村社会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该镇许多农业型村落的人口流动性大,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老人和儿童成为村庄的主体。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下乡活动却忽视了农村人口结构变化这一事实。村庄里的老年人以务农为主,且多不识字,而镇里每个行政村几乎都设置了农家书屋,开展送法下乡、送科技下乡的活动,农家书屋的书籍,老年人根本看不懂,也不感兴趣。有些村的农家书屋除了管理员外没有第二个读者;送戏下乡多为地方样板戏,老年人对《智取威虎山》之类的经典剧段感兴趣,但现在样板戏的题材多围绕乡镇中心工作编排,因此,该类演出也不能吸引农村大众的眼球。

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质应该是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通过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适合农民欣赏和参与的文化活动,以此培育村民对生活的满意感;通过集体活动的开展,在共同的活动空间里培育村民的集体意识,增强彼此之间的团结感,从而从侧面增强村庄认同。在村庄开放和现代化背景下,笔者认为乡村文化建设应从“文本型”建设中走出来,真正扎根于农村土壤,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从农民需求出发,结合不同农民群体的口味,开展能促进农民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