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及分类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及分类原则”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显花植物
2. 单子叶植物
3. 双子叶植物
4. 植物化石
二、判断与改错
1. 配子体进一步退化是被子植物的一个进化特征。( )
2. 种子植物的胚乳都具有相同的功能和来源。( )
3. 被子植物大多为草本、灌木,而裸子植物大多为高大乔木。所以裸子植物孢子体更为发达,被子植物的进化趋势是孢子体逐渐退化。( )
三、填空
1.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进化,这主要体现在被子植物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和。
2. 关于被子植物各性状的演化趋势,一般认为:木本比草本_____ ,落叶比常绿,两性花比单性花,花各部多数且无定数比少而有定数,花部离生比合生;种子有胚乳比无胚乳,寄生、腐生植物比绿色自养植物。
3. 依据个别性状确定一分类群是进化还是原始,是容易犯错误的,这是因为
和。
4. 双子叶植物花部常基数,极少基数。
四、选择填空
1. 被子植物又称。
A. 显花植物(狭义)
B. 有花植物
C. 颈卵器植物
D. 雌蕊植物
E. A、B和C
F. A、B和D
2.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均属于。
A. 种子植物
B. 高等植物
C. 有花植物
D. 颈卵器植物
E. 雌蕊植物
F. A、B和C
G. A、B、C和D
H. A和B
3. 被子植物中,是颈卵器的残余。
A. 胚囊
B. 反足细胞
C. 极核
D. 卵器
4. 被子植物的配子体与孢子体的关系是。
A. 共生
B. 寄生
C. 竞争
D. 各自独立生活
5. 裸子植物一般无。
A. 导管
B. 管胞
C. 伴胞
D. 导管和伴胞
6. 下列各种果实类型中是最原始的类型。
A. 聚花果
B. 聚合果
C. 真果
D. 假果
7. 下列各种输导组织特征中,的性状最为进化。
A. 具网纹、孔纹导管
B. 具环纹、螺纹导管
C. 无导管而具管胞
D. 无伴胞
8. 下列各性状状态中,最为进化。
A. 两性花
B. 雌雄同株
C. 杂性同株
D. 杂性异株
E. 雌雄异株
9. 下列结论中,是正确的。
A. 凡胚内子叶仅1片者,为单子叶植物,2片者为双子叶植物
B. 凡叶为网状脉者皆为双子叶植物
C. 花部三基数者绝大多数为单子叶植物
D. 须根系极少见于双子叶植物
10. 双子叶植物花部常基数。
A. 2
B. 3或4
C. 4或5
D. 5或6
11. 某一种植物生活史中出现种子,但不出现花被,那么该植物属于。
A. 被子植物
B. 裸子植物
C. 双子叶植物
D. 单子叶植物
E. 以上选择均不可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显花植物广义的显花植物指种子植物;狭义的显花植物指具真正的花的植物,即仅指被子植物,而不包括裸子植物。现在多采用狭义的“显花植物”概念。
2. 单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的一个纲。该类植物胚内具一片子叶,一般主根不发达,常为须根系,茎内维管束散生,无形成层,叶脉常为平行脉或弧形脉,花部常三基数,花粉具单个萌发孔。禾本科、百合科植物即属单子叶植物。
3. 双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的一个纲。该类植物胚内具二子叶,主根发达,多为直根系,茎内维管束作环状排列,具形成层,叶具网状脉,花部常五或四基数,花粉具三个萌发孔。葫芦科、菊科植物即为双子叶植物。
4. 植物化石植物化石是指在地质历史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植物的遗体。大多是茎、叶、花粉等硬体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等作用,形成保持原来形状,结构或仅是印模的钙化、硅化、矿化及碳化的植物遗体。植物化石是古植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植物系统演化的直接证据。
二、判断与改错
判断:1. +2. -3. -
改错:2. “和来源”改为“,但裸子植物的胚乳是配子体(N),来源于大孢子,被子植物的胚乳是由受精极核(3N)发育来的”。3. 孢子体发达并不意味着高大,而是指其在形态、结构、生活型等方面更完善、多样化。所以本句可改为:“被子植物的孢子体多为草本、灌木,而裸子植物大多为高大乔木。前者在形态、结构、生活型等方面更完善化、多样化,对复杂的陆生环境适应性更强,所以被子植物的孢子体更为发达。”
三、填空
1. 具有真正的花、具雌蕊、具双受精现象、孢子体高度发达、配子体进一步退化(简化)
2. 原始、进化、原始、原始、原始、原始、进化
3. 同一种性状在不同植物中的进化意义不是绝对的、各器官的进化不是同步的
4. 五或四、三
四、选择填空
1. F
2. H
3. D
4. B
5. D
6. B
7. A
8. E
9. C10. C11.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