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作品中的传统文人色彩和建筑机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澍作品中的传统文人色彩和建筑机理
2010551048 王晨曦摘要:建筑的色彩和机理代表了一个建筑的精神,从欧洲的古典主义到柯布西耶引领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色彩和机理发扬了这种建筑理论的精神。

现在,流行于世界的几种风格中,有解构主义的欧美风格,有白色暧昧的日本建筑,然而有一种建筑突然出现在大家的眼中。

人们认为这种建筑是不合时宜,是不可理解的。

他的建筑中带着中国文人儒雅朴实的气息和色彩,他让中国建筑屹立在世界人们的讨论之中,这就是王澍和他的传统文人色彩中的建筑。

他利用最传统的材料创造出的生于自然的建筑,让人深思。

关键词:王澍材料机理文人思想自然
这样的校园,在中国很特别;这样的建筑,在世界上很罕见。

像座迷宫,没有大门,也找不到出口,初来乍到的人会迷惑。

骑山地车,沿着回廊,居然可以一直冲到楼顶观光。

山行水转,农田、树林、溪流和鱼塘在校园景观之中很自如地起伏舒展。

从各地拆房现场收集来的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穿插在屋顶与墙面,一股沧桑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这是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园,正是这所“特别”的建筑,使它的设计者——王澍,夺得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建筑师。

鼎鼎大名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1983年曾获此殊荣。

王澍的建筑语言是充满诗意的,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体悟。

王澍的作品并不多,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运用了中国传统造园术的精髓。

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在这里,水中那座亭子般的房子,是图书馆的“诗歌与哲学”阅览室。

王澍想表达的是一个中国文人看待世界的“观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澍的建筑是不合时宜的:非标准化、没有速度、不追求效益。

面对当下中国城市大规模拆迁重建,王澍有意识地循环利用建筑材料,有效地控制造价并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以数百万块不同拆迁现场捡回来的砖块重新聚合在一起的建筑物,它最重要的意义是提示人们去思考“我们是不是拆得太快了,是不是只顾拆除而忘了它们是怎么建造起来的”,“我们是不是要想一下怎么合理利用这些工艺,发挥它在建筑学上的价值。

因此,争议我不在乎。


曾以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而饱受争议的贝聿铭曾说:“批评是需要历史、需要时间的,要过几十年再看。

今天做了,明天就说不好,这样的评价我觉得没有价值。


如今,王澍说:“好的建筑就像植物长在上面,自然而充满生命力,有的建筑照片上好看,实地看会失望,有的建筑照片上看平淡无奇,实地看会很震撼,我的建筑应属于后者。


一、材料方面
以旧材料纪念过去,同时又采用现代形式
1.【砖瓦】回收,循环,利用,象征城市的变迁
1.1“这几年,大量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大量砖瓦废料,2000年开始,我们就有重点地回收旧料、循环利用。

中国民间早就有对材料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传统。

”王澍说。

王澍和许江设计完成的《瓦园》(800平方米),在一片建筑中,以花园的形态出现。

他们在地面上用6万片旧青瓦搭出了屋顶,游览者要踏上竹桥走入瓦园中,就像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上。

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王澍团队和3名来自浙江乡村的泥工、瓦工和竹工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几乎在全手工的状态下造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建筑。

1.2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王澍设计的宁波滕头馆,是一栋由回收旧砖瓦做成的建筑。

为了表达他的生态理念,王澍用“瓦爿墙”(用青砖碎瓦甚至破碎的缸片垒加起来的墙壁)来装饰







体。


瓦爿墙”是用回收的50多万块旧砖瓦做的,这些旧砖瓦都是从宁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来的,其中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都有着超过百年的沧桑。

旧砖瓦堆积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色彩和机理,王澍利用中国乡土主义风格将建筑立于自然。

1.3王澎对瓦片的情结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2004年,王澍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

为了发挥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他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

1.4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仔细看看,可以发现如果是直壁,采用的是浙东地区的『瓦爿墙』,如果是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

」戴宗品道出了细微处的奥秘。

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有其传统根基,历史上,以慈城地区为代表的瓦爿墙随处可见,是宁波地域乡土建造的特有形式。

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旧物。

其中,青砖的数量最多,它们的「出生」年代也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不等,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代的古砖。

不少青砖上,还镌有「福寿」等铭文;龙骨砖是传统建筑中用来压脊的较大的砖,带拱,与青砖拼砌,形成错落。

龙骨砖与零碎的瓦片和缸片一起,都成为了外墙的「装饰图案」。

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大概测算了一下,每平方米需要100块左右的旧砖旧瓦,整个博物馆的瓦爿墙的面积是1.3万平方米左右,也就是说,宁波博物馆所用的旧砖瓦在百万块以上。

」宁波博物馆在全国建筑界是第一个如此大规模运用废旧材料。

1.5 2004年建成的“宁波美术馆”( 2001-2004,2005年建成)建筑总面积约24000平方米
建筑材料:青砖、木材、钢、石块
石基座
不知道王是否受了须弥座的启发,在象山校区、五散房、美术馆里都运用了高约一层的石基座,而入口从二层进入。

建筑立面是明显的两段式构图。

建筑主体设计方面,建筑面向人民路的一部分并没有采用常见的广场或者台阶布局,而是利用一个入口的高台院落和栈桥的设计,寓意中国传统院落的结构。

面向甬江的一侧则利用两个扁平长方形相互叠加从而体现出船的形象。

建筑主体二层包含100扇高8米的衫木板门,装饰在100米长,6米宽的沿江长廊一侧,意图重建一种已经断裂的生活方式。

建筑的空间利用方面,设计者将建筑一层设计为开放展厅,可举办各种不限于艺术的展览,以支撑美术馆的日常运营[注 1]。

为此,设计者有意将室外的地砖一直延伸到展厅内部,寓意展厅的开放性。

而二层以上则为纯艺术展览和创作空间。

材料利用方面,美术馆的基座采用宁波传统建筑中常用的青砖,基部采用特质的城砖砌成,与周边老外滩的砖砌建筑保持一致,又体现出美术馆建筑自身的特点。

基座中嵌有洞窟,取材于敦煌,暗喻所在地轮船码头曾是宁波人乘船前往普陀山进香的始发地。

上部则为钢木结构,喻示船与港口的材料。

将废弃的航运码头改造成大型当代美术馆,空间格局的保留保存了城市人的记忆,入口的青砖高台大院修补了破损的城市结构和肌理,穿越美术馆的城市街道则尊重城市的结构,大量的钢材与木材的交替使用凸现了这块城与港交错的场所性质。

这种将砖石、木材、钢结构灵活的运用在一起,对许多人来说,宁波美术馆不只是现代的美术馆,还是一座回忆之城,一个生活的记忆。

有时他会重回这里,看着那些曾在这里居住过的人们,扶老携幼地前来,指着博物馆说:那里跟我家原来的墙是一样的。

建筑与从前和现在连接在一起,生活需要建筑,建筑为了生活。

王澍力图践行这一理念,为此有一种追求极致的状态,而这状态,是他艺术特色的精髓。

1.6“五散房”2004-2005,已建成
所采用的墙砖,有的完整有的残缺,有的厚有的薄,有的雕花有的没纹,有的平直有的带弧,都是从老房子中拆下来的回收利用砖,而且采用了最传统的夯土技术。

2.【竹子】象征苏州古典园林意向和古代文人气质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
五散房茶室入口的小径五散房咖啡厅主入口坡道
3.【木材】宁波传统、有历史的味道
3.1宁波美术馆外立面的木墙和钢柱,色调单纯,尺度超常,带给你视觉的冲击和不同凡响的感受。

整个建筑的体量在浑然不觉中增大了许多。

光线的介入是打破单调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让不同材质更显柔和协调的一个手段。

干净的线条,简约的色块,光的参与,影的投射,人的渺小感……这一切竟让你凝神无语。

如果说现代建筑主要还是一种“雕塑”的思维方式,那宁波美术馆偏重“空间”和“场所”的思考则明显地具有了“后现代”的意味。

3.2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二期
3.3五散房的一个茶室
二、在成为一个建筑师以前,你首先得是个思想家。

王国维是王澍极为欣赏的学术大家。

王国维在他的美学著作中,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提出了“造境”与“写境”之说,“有境者亦有情”,王国维注重体验,讲究主客观的交流,他以“诗境贵在不隔”强调人境交融,与物同化。

王澍的创作与教学体现着这种“人与境不隔”相谐相融的美学理念,他要求学生们去观察居民的生活方式,几点起床、买菜、做饭等,让学生明白建筑会影响人的生活起居,无论是造房子给人住还是干别的,都应该扎根于真实的生活之中。

不管是材料还是色彩,都必须是融入中国式的情与景,情景交融。

把建筑看得太神圣,是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王澍始终坚持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地对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地设计;先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