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归纳(认识论)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包括原理方法论)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包括原理方法论)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包括原理方法论)《生活与哲学》是高中政治必修四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人们的生活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学习《生活与哲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并对个体如何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真理、追求幸福给予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原理与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下面将对其进行总结。

一、原理《生活与哲学》的原理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与人生、精神世界与人的存在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原理包括:1. 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原理:人生观是人类对于自身存在的基本看法和评价,它是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个体的人生观受到社会、历史、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实践中不断变化和发展。

2. 人的本质与存在的关系原理:人的本质是人的存在的根源和决定因素。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3. 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

人对自然的认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

4. 科学与人生的关系原理:科学是对客观世界进行客观研究和客观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和发展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二、方法论《生活与哲学》的方法论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其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研究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科学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用唯物史观来看待、研究、分析历史事实和社会现象的方法。

具体方法包括:1. 辩证法:辩证法是研究矛盾的普遍规律性和事物发展的科学方法。

辩证法强调对矛盾和矛盾的斗争的认识和处理,对事物发展的总揽和把握。

2.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实践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对理论的检验,才能认识和把握真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归纳(认识论)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归纳(认识论)
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认识论
1、实践的特征
【原理归纳】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是因 为实践的构成要素和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 客观的; 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 识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性,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 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 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 存在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 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 展认识; 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 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原理归纳】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 的哲学范筹,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条件和范围;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 定的过程而言的,都是主管和客观,理论和实践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具有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 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 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⑤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它可以把人们头脑 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归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 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 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 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 ,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 不能照搬过去的认识或 者超越历史条件和范围,把适用于一定条 件和范围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到 另一条件和范围之中; 要以过程为推移,随着历史条件的 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否则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六课(认识论)复习

《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六课(认识论)复习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考点1](理解) 1] 2、基本形式(了解): 基本形式(了解) (1)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
①生产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人 生产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提示】 提示】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通过实践,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通过实践, 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两者对照, 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 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考点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考点2](说明) 2]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1)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 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 提出新问题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 认识的发展; 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 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改造着主观世界, 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提高自己 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动力。 一动力。
(2的制定、 表现为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 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阶级社会中, ②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 为阶级斗争。 为阶级斗争。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_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大全-推荐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_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大全-推荐下载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辨证唯物论)(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在高中政治必修4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认识论的知识点。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一、认识的本质和作用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对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认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实践。

人们通过认识来了解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2.认识世界。

通过认识,人们能够了解到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3.改造世界。

人们通过认识世界的规律,不断改造和完善世界。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过程既是主体(人)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复杂的辩证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联系。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获得对事物的直观认识,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和抽象的过程。

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是认识的基础,但同时也要遵循客观规律来进行认识。

3.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它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过程。

三、认识的方法和过程认识的方法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认识的工具和方式,它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和抽象。

2.分析和综合。

认识一个事物时,需要将其进行分析,逐步深入了解其各个方面,并进行综合,将各个方面的认识进行统一。

3.抽象和具体。

抽象是从具体事物中提取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

四、真理的判断和反思真理是认识的目标,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

在判断真理时,我们要进行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事求是。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以实事为依据。

2.辩证思维。

在判断真理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综合各种因素,防止片面性。

3.批判精神。

对于已有的知识和观点,应该持有批判精神,不断进行反思和修正。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四大板块的划分及识别的关键词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四大板块的划分及识别的关键词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四大板块的划分及识别的关键词板块一、唯物论(又叫辩证的唯物论,教材第四、第五两课的内容)该板块的关键词共六个大字:物质、意识、规律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经常出现的关键词:“根据或针对…情况,制定或实行…方针、路线、政策、发展战略”/立足或着眼于…情/2、原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经常出现的关键词:意识的双重作用,取得成功或失败/强调科学发展观/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克服困难/3、原理: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

方法论: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受到规律的惩罚(如环境)/做事遭遇失败/办事情要讲究科学态度/讲科学/办事情要坚持实事求是/板块二、认识论(教材第六课的内容)该板块的关键词共六个大字:实践、认识、真理1、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共包括四点内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如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等等。

格言:实践出真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路遥知马力/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寻真理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得出某种认识,需要再认识/山外有山,学无止境/3、原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经常出现的关键词: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认识/对某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板块三、辩证法(又叫唯物辩证法,教材第七、八、九、十课内容)该板块的关键词共十二个大字:即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否定观(一)联系观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普遍性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影响/制约/关系到/引起/相结合/合作/协作/协调/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一体化、系统化/有利于/会促进/会带来/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①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认识论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认识论

相识论实践观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题、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建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建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肯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肯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肯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究世界规律的科学试验活动。

4、原理:实践与相识的辩证关系内容:(1)实践是相识的基础,相识依靠于实践,实践对相识有确定作用①实践是相识的来源②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相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相识的目的和归宿(2)相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①正确的相识,科学的理论促进实践的发展;②错误的相识,不科学的理论则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详细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只强调实践确定作用的形而上学,反对夸大相识反作用的唯心主义。

真理观原理1、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区分:①真理的含义: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相识就是真理。

真理是标记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的含义:与客观对象不符合的相识是谬误。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②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二者泾渭分明,相互对立,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

2)联系:真理和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相伴而行。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及方法论《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及方法论》一、辩证唯物论1.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这就好比我们每天的生活,肚子饿了(身体的物质需求)就会产生找东西吃的想法(意识)。

那方法论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比如在制定学习计划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能力、时间安排等,不能天马行空,想着一天学24小时,这是不现实的。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就像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意识)会让我们学习进步,而消极厌学的态度(错误意识)会让我们成绩下滑。

方法论就是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比如在面临考试压力的时候,要树立自信、乐观的意识,克服焦虑、恐惧这些负面的意识。

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转,不管我们怎么想,它都是按照这个规律运行的。

同时规律又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那我们的方法论就是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比如说我们不能违背生物生长的规律,想让植物冬天像夏天一样快速生长,要是违背规律,可能会适得其反,把植物养死了。

但是呢,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就像我们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发射卫星,探索宇宙。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就像我们对苹果味道的认识,只有亲自尝一尝(实践),才知道是甜的还是酸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会不断深化。

比如随着科学实验(实践)的不断进行,我们对微观粒子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知道。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不要怕得不到,勇敢地去面对,努力地付出。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论(又叫辩证唯物论)唯物论共有8个哲学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6、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7、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变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整理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整理

《生活与哲学》主要的原理及方法论(28条)一、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正确的思想意识的作用。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1)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2)〖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2)〖方法论〗:要求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因为:①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A、要把握事物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2)〖方法论〗:要求我们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认识论》默写提纲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认识论》默写提纲

世界观 真理的客观性
方法论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 努力学习和发展科学 作用。(或认识对实践 理论,充分发挥真理、 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 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尤其是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 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 合的原则 活动引入歧途
原理
2、真理 的பைடு நூலகம்性 (特点)
真理只有一个,真 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的条件性 坚持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具体 真理的具体性 的历史的统一 3、认识 认识具有反复性 与时俱进,开拓创 的特点 认识具有无限性 新,在实践中认识 (追求 和发现真理,在实 认识具有上升性 真理的 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过程) 理
认识论原理
归纳: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 真理,在实践中检验 和发展真理 1、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 (或实践决定认识) 与认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识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辩证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关系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才智与时代精神(哲学概论)核心提示:哲学的产生哲学的起源哲学的作用哲学的本义哲学的任务哲学的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两个对子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课美妙的生活导向1课1框生活到处有哲学P41.哲学的产生:P4哲学的才智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的起源:P5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索。

3.哲学的作用:P5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哲学的本义:P6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才智、使人聪慧的学问。

5.哲学的任务:P6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课2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P73.详细科学与哲学:P8①从本质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②从特点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从产生看,哲学是对详细学问的概括和总结。

④从本义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才智、使人聪慧的学问。

哲学的本义是爱才智或追求才智。

其次课百舸争流的思想2 课1框哲学的基本问题P101.哲学的基本问题:P10-2课2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P121.哲学的基本派别:P123课1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P163课2框哲学史上的宏大变革P18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P18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P18其次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辨证唯物论)核心提示:物质运动规律意识相识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4课1框世界的物质性P281.自然界的物质性:P282.物质:P294课2框相识运动把握规律 P31一.运动:1.运动的含义:P3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更和过程。

3.运动的特点:P32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确定的。

静止的特点:静止是有条件的,短暂的和相对的二.规律:1.规律的含义:P332.规律的特点:P33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5课1框意识的本质P352.物质确定意识:P37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确定意识。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一篇: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的来源:哲学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不是凭空产生的。

常见错误说法“哲学是哲学家头脑里自发产生的”。

2.哲学的定义:①本意角度:爱智慧。

注意爱智慧≠智慧本身。

哲学给人以智慧,使人变聪明,而不是等同于智慧本身。

②世界观角度:哲学是系统理论化的世界观。

注意:从主体角度看——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是哲学家,并非人人;从特点角度看——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③方法论角度:哲学是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的统一,而不是仅包含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④具体科学角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常见错误说法:第一种情况颠倒二者的顺序,如哲学是具体的基础,或是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第二种情况乱加定语,如“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直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从性质上来看,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非科学的哲学不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故而,简单的说哲学能促进社会或是人的发展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第三种情况混淆关系,误认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实际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此外常见错误说法还有夸大哲学的作用,如哲学=科学、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与具体科学互为前提、没有哲学就没有具体的产生或发展等等。

⑤时代精神角度: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注意不是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精神,只有正确反映时代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

高中政治必修四必背

高中政治必修四必背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必背一、从宏观层面上必须两论七观:1.唯物论(或辩证唯物论)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重视精神的力量。

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 不能违背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⑤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要求我们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⑥自然界是客观的, 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要求我们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要求我们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③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实践, 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④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要求我们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⑤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3.联系观①联系是普遍的, 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是客观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 建立新的联系。

③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 立足于整体, 统筹全局, 选择最佳方案。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 搞好局部。

⑤整体处于主导地位, 统率部分, 因此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 立足整体, 统筹全局, 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⑥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 搞好局部, 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⑦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统筹考虑, 优化组合。

高中政 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 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它引导我们思考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哲学知识,下面就为大家进行总结。

一、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零散的,而哲学则是将这些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

哲学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的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论】 不能照搬过去的认识或 者超越历史条件和范围,把适用于一定条 件和范围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到 另一条件和范围之中; 要以过程为推移,随着历史条件的 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否则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原理归纳】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 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 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 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 升的过程。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 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 发展真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 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 展认识; 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 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原理归纳】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 的哲学范筹,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条件和范围;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 定的过程而言的,都是主管和客观,理论和实践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具有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 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 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⑤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它可以把人们头脑 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归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 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 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 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 ,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认论1、实践的特征【原理归纳】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是因 为实践的构成要素和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 客观的; 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 识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 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 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 存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