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复习总结

机器学习复习总结
机器学习复习总结

第一章

基本设计方法和学习途径

选择训练经验选择目标函数选择目标函数的表示选择函数逼近算法最终设计

选择训练经验

第一个关键属性,训练经验能否为系统的决策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反馈

第二个重要属性,学习器在多大程度上控制样例序列

第三个重要属性,训练样例的分布能多好地表示实例分布,通过样例来衡量最终系统的性能最终设计

执行系统用学会的目标函数来解决给定的任务

鉴定器以对弈的路线或历史记录作为输入,输出目标函数的一系列训练样例。

泛化器以训练样例为输入,产生一个输出假设,作为它对目标函数的估计。

实验生成器以当前的假设作为输入,输出一个新的问题,供执行系统去探索。

第二章

一致,满足,覆盖的定义:

一致:一个假设h与训练样例集合D一致,当且仅当对D中每一个样例都有h(x)=c(x),即Consistent(h,D)?(?∈D)h(x)=c(x)

一个样例x在h(x)=1时称为满足假设h,无论x是目标概念的正例还是反例。

当一假设能正确划分一个正例时,称该假设覆盖该正例。

变型空间(version space):与训练样例一致的所有假设组成的集合,表示了目标概念的所有合理的变型,VS H,D={h∈H|Consistent(h,D)}

第三章

决策树适用问题的特征:

实例由“属性-值”对(pair)表示

目标函数具有离散的输出值

可能需要析取的描述

训练数据可以包含错误

训练数据可以包含缺少属性值的实例

ID3算法特点:

?搜索完整的假设空间(也就是说,决策树空间能够表示定义在离散实例上的任何离

散值函数)

?从根向下推断决策树,为每个要加入树的新决策分支贪婪地选择最佳的属性。

?归纳偏置,优先选择较小的树

观察ID3的搜索空间和搜索策略,认识到这个算法的优势和不足

假设空间包含所有的决策树,它是关于现有属性的有限离散值函数的一个完整空间

维护单一的当前假设(不同于第二章的变型空间候选消除算法)

不进行回溯,可能收敛到局部最优

每一步使用所有的训练样例,不同于基于单独的训练样例递增作出决定,容错性增强

ID3和候选消除算法的比较

ID3的搜索范围是一个完整的假设空间,但不彻底地搜索这个空间

候选消除算法的搜索范围是不完整的假设空间,但彻底地搜索这个空间

ID3的归纳偏置完全是搜索策略排序假设的结果,来自搜索策略

候选消除算法完全是假设表示的表达能力的结果,来自对搜索空间的定义

过度拟合:

对于一个假设,当存在其他的假设对训练样例的拟合比它差,但事实上在实例的整个分布上表现得却更好时,我们说这个假设过度拟合训练样例

定义:给定一个假设空间H,一个假设h∈H,如果存在其他的假设h’∈H,使得在训练样例上h的错误率比h’小,但在整个实例分布上h’的错误率比h小,那么就说假设h过度拟合训练数据

导致过度拟合的原因

1.一种可能原因是训练样例含有随机错误或噪声

2.特别是当少量的样例被关联到叶子节点时,很可能出现巧合的规律性,使得一些属性恰巧可以很好地分割样例,但却与实际的目标函数并无关系

避免过度拟合的方法特点

及早停止树增长精确地估计何时停止树增长

后修剪法被证明在实践中更成功

避免过度拟合的关键:使用什么样的准则来确定最终正确树的规模,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训练和验证集法

可用数据分成两个样例集合:

训练集合,形成学习到的假设

验证集合,评估这个假设在后续数据上的精度

方法的动机:即使学习器可能会被训练集合误导,但验证集合不大可能表现出同样的随机波动

验证集合应该足够大,以便它本身可提供具有统计意义的实例样本

常见的做法是,样例的三分之二作训练集合,三分之一作验证集合

错误率降低修剪(reduced-error pruning)

?将树上的每一个节点作为修剪的候选对象

?修剪步骤

?删除以此节点为根的子树,使它成为叶结点

?把和该节点关联的训练样例的最常见分类赋给它

?反复修剪节点,每次总是选取那些删除后可以最大提高决策树在验证集合上

的精度的节点

?继续修剪,直到进一步的修剪是有害的为止

?数据集分成3个子集

?训练样例,形成决策树

?验证样例,修剪决策树

?测试样例,精度的无偏估计

?如果有大量的数据可供使用,那么使用分离的数据集合来引导修剪

规则后修剪(rule post-pruning)

?步骤

?从训练集合推导出决策树,增长决策树直到尽可能好地拟合训练数据,允许

过度拟合发生

?将决策树转化为等价的规则集合,方法是为从根节点到叶节点的每一条路径

创建一条规则

?通过删除任何能导致估计精度提高的前件来修剪每一条规则

?按照修剪过的规则的估计精度对它们进行排序,并按这样的顺序应用这些规

则来分类后来的实例

解决反向传播算法中的过度拟合问题的方法:

权值衰减

? 它在每次迭代过程中以某个小因子降低每个权值,这等效于修改E 的定义,加

入一个与网络权值的总量相应的惩罚项,此方法的动机是保持权值较小,从而

使学习过程向着复杂决策面的反方向偏置

验证数据

? 一个最成功的方法是在训练数据外再为算法提供一套验证数据,应该使用在验

证集合上产生最小误差的迭代次数,不是总能明显地确定验证集合何时达到最

小误差

k-fold 交叉方法

把训练样例分成k 份,然后进行k 次交叉验证过程,每次使用不同的一份作为验证集合,其余k-1份合并作为训练集合。

每个样例会在一次实验中被用作验证样例,在k-1次实验中被用作训练样例

每次实验中,使用上面讨论的交叉验证过程来决定在验证集合上取得最佳性能的迭代次数,然后计算这些迭代次数的均值

最后,运行一次反向传播算法,训练所有m 个实例并迭代 次

前馈网络的表征能力

布尔函数:任何布尔函数可以被具有两层单元的网络准确表示,尽管在最坏情况下所需隐藏单元的数量随着网络输入数量的增加成指数级增长。

连续函数:每个有界的连续函数可以由一个两层的网络以任意小的误差逼近。这个结论适用于在隐藏层使用sigmoid 单元、在输出层使用(非阈值)线性单元的网络。所需的隐藏单元数量依赖于要逼近的函数。

任意函数:任意函数可以被一个有三层单元的网络以任意精度逼近。两个隐藏层使用sigmoid 单元,输出层使用线性单元,每层所需单元数不确定。

第五章

? 对有限数据样本集的采样方法

? k-fold 方法

? 随机抽取至少有30个样例的测试集合,剩余样例组成训练集合,重复这一过程

直到足够的次数

? 随机方法的好处是能够重复无数次,以减少置信区间到需要的宽度

? k-fold 方法受限于样例的总数

? 随机方法的缺点是,测试集合不再被看作是从基准实例分布中独立抽取

? k-fold 交叉验证生成的测试集合是独立的,因为一个实例只在测试集合中出现一次 ? 概括而言,统计学模型在数据有限时很少能完美地匹配学习算法验证中的所有约束。然

而,它们确实提供了近似的置信区间

()S error h z ±i

贝叶斯学习方法的特性

? 观察到的每个训练样例可以增量地降低或升高某假设的估计概率

? 先验知识可以与观察数据一起决定假设的最终概率

? 每个候选假设的先验概率

? 每个可能假设在可观察数据上的概率分布

? 贝叶斯方法可允许假设做出不确定性的预测

? 新的实例分类可由多个假设一起做出预测,用它们的概率来加权

? 即使在贝叶斯方法计算复杂度较高时,它们仍可作为一个最优的决策标准衡量其他

方法

一致学习器定义:如果某个学习器输出的假设在训练样例上为0错误率

一致学习器输出一个MAP 假设的条件

1.H 上有均匀的先验概率

2.。训练数据是确定性和无噪声的

在特定前提下,任一学习算法如果使输出的假设预测和训练数据之间的误差平方和最小化,它将输出一极大似然假设

误差平方最小化的法则寻找到极大似然假设的前提是:训练数据可以由目标函数值加上正态分布噪声来模拟

使交叉熵最小化的法则寻找极大似然假设基于的前提是:观察到的布尔值为输入实例的概率函数

贝叶斯最优分类器的定义:

特点:1。它所做的分类可以对应于H 中不存在的假设

2.在给定可用数据、假设空间及这些假设的先验概率下使新实例被正确分类的可能性达到最大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定义: 只要条件独立性得到满足,朴素贝叶斯分类vNB 等于MAP 分类,否则是近似

区别:没有明确地搜索可能假设空间的过程(假设的形成不需要搜索,只是简单地计算训练样例中不同数据组合的出现频率) 各学习器的归纳偏置:

机械式学习器没有归纳偏置

候选消除算法的归纳偏置:目标概念c 包含在给定的假设空间H 中,即h H

Find-s 的归纳偏置:除了假设目标概念须在假设空间中,还有另一个归纳偏置前提:任何实例,除非它的逆实例可由其他知识逻辑推出,否则它为反例。

ID3算法的归纳偏置:较短的树比较长的树优先。那些信息增益高的属性更靠近根节点的树优先。

反向传播算法的归纳偏置:在数据之间平滑插值

奥坎姆剃刀:优先选择拟合数据的最简单假设

误差平方最小化的法则寻找到极大似然假设的前提是:训练数据可以由目标函数值加上正态分布噪声来模拟

使交叉熵最小化的法则寻找极大似然假设基于的前提是:观察到的布尔值为输入实例的概率函数

arg max ()(|)j NB j i j v V i

v P v P a v ∈=∏arg max (|)(|)j i j i i v V h H P v h P h D ∈∈∑

对于不等式约束的条件极值问题,可以用拉格朗日方法求解。于是得到拉格朗日方程如下:

(3)

其中:

(4)

那么我们要处理的规划问题就变为:

(5)

(5)式是一个凸规划问题,其意义是先对α求偏导,令其等于0消掉α,然后再对w和b求L的最小值。为此我们把(5)式做一个等价变换:

上式即为对偶变换,这样就把这个凸规划问题转换成了对偶问题:

(6)

其意义是:原凸规划问题可以转化为先对w和b求偏导,令其等于0消掉w和b,然后再对α求L的最大值。下面我们就来求解(6)式,为此我们先计算w和b 的偏导数。由(3)式有:

(7)

为了让L在w和b上取到最小值,令(7)式的两个偏导数分别为0,于是得到:

(8)

将(8)代回(3)式,可得:

(9)

再把(9)代入(6)式有:

(10)

考虑到(8)式,我们的对偶问题就变为:

(11)

上式这个规划问题可以直接从数值方法计算求解。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2)式的条件极值问题能够转化为(5)式的凸规划问题,其中隐含着一个约束,即:

(12)

这个约束是这样得来的,如果(2)和(5)等效,必有:

把(3)式代入上式中,得到:

化简得到:

(13)

又因为约束(1)式和(4)式,有:

所以要使(13)式成立,只有令:,由此得到(12)式的

约束。该约束的意义是:如果一个样本是支持向量,则其对应的拉格朗日系数非零;如果一个样本不是支持向量,则其对应的拉格朗日系数一定为0。由此可知大多数拉格朗日系数都是0。

一旦我们从(11)式求解出所有拉格朗日系数,就可以通过(8)式的

计算得到最优分割面H的法向量w。而分割阈值b也可以通过(12)式的约束用支持向量计算出来。这样我们就找到了最优的H1和H2,这就是我们训练出来的SVM

机器人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机器人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机器人是102中的1项必修课程,几近没有想过自己有朝1日会学习如何拼装,操控机器人。但是在学习了1个学年以后,我也学会了1些技能,同时也发现机器人是很成心思的1门学科。 第1节课令我印象很深,老师让我们做1个陀螺。 我记得我做了恨多,我和同学们相互比试看谁转的时间较长。也在这次欢乐又简单的课当中逐步学会了零件的拼接与利用。这就是初步。 机器人制作的难易程度增加的很快。 我们逐步学到了制作简易的小车,使应用更加熟练。 随着课时的增加,我们的制作由易转难,终究到程序的编辑及设计。 我们班固然不缺善于机器人的能人,他们总能以最快的速度制作出1个个灵敏小巧的机器人。而我的机器人制作1直不突出。也不是最快的,也不是最好的。也就算能完成任务。 每次制作机器人时,我们都会在小组中分好工,仔细视察老师的机器人模型,再自己制作。编程时,我们会仔细参考机器人书上的教程,再编好。 学习机器人是1件很费脑力的事情,做每一个机器人之前要勾画出大概的结构,在毛病时还要做调剂。程序也需经过量次的调试,终究才能到达最完善的状态。 有时在做机器人不到位,输入程序后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就要1次又1次重试。有时编程序编错了,就要仔细对比书上的,或问问老师,1遍又1遍的修改完善。虽然进程很辛苦,但看到自己小组做出唯一无2的机器人时,就会有很大成绩感。

机器人课带给我们的不但是搭建机器人时的快乐,还有取得知识的那份快乐!上个学期,学校展开了机器人必修课,我们在课堂上动手实践,了解了1个机器人的基本构造:在课上,我们应用各种零件进行组合,搭建出不同构造的机器人,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然后根据不同的功能给机器人设计最为适合的机型,使其功能发挥最大作用。这使我们在物理方面有了最基础的了解,也对机器人的设计和制作进程有了1个大概的了解。 这个学期,主要以机器人的编程为主,了解了声感、光感、触感和超声波传感器的利用:在课上,我们主要学习了编程的基本要领,知道了如何使机器人依照自己想要的线路运行,学会了基本的程序设置,和各种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在机器人的课程学习中,我们进行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了1个又1个老师安排的任务,让我从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了解到许多关于机器人的知识,这将对我以后的生活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说,今后还有机器人课程的学习,我将更加认真的完成,争取更深入地了解机器人的构造,编写更加优化的机器人程序! 1月26日,我们1行人在清华大学为期5天的培训结束了。在这次培训中我们分享过欢声笑语,共度过曲折困难;旅游了清华校园,领略了机械魅力。我还记得初到北京的心绪难平,我还记得踏入清华的激动不已,我还记得凝听讲座的惊奇欣喜,我还记得解决问题的眉头紧锁。惋惜的是,5天的时间转眼即逝,我们就要告别首都,告别这片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校园,回首5天以来的经历,逐日充满着新鲜感的学习生活片断还记忆犹心。简而言之,时间短暂,收获颇丰。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物理知识点 复习梳理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 =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量程是指它的测量范围;分度值是指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2)使用时要注意 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③厚尺子要垂直放置④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2)卡尺法(3)代替法 时间的测量 1h=60min 1min=60s 运动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知识管理基本概念总结

知识管理基本概念总结 王连娟 E-mail: Phone:82235403, 绪论知识管理概述 1.企业知识理论 ?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是只是一体化的制度,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投入是知识,但知识有个人掌握,并专业化于某一特殊领域,由此知识的专业性就决定了生产活动需要拥有各种不同类型知识的各类专家的共同协作和努力,因此企业无非就是一种“团队生产”的组织形式。 2、知识管理的概念 ?巴斯(Bassi)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 ?奎达斯等(P.Quitas)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各种需要,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机会。” ?维格(K.Wiig)认为,知识管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自上而下地监测、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 ?艾莉(Verna Allee)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 ?法拉普罗(Carl Frappuolo)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马斯(E.Maise)认为,知识管理是系统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 ?达文波特教授(T.H.Davenport)指出:“知识管理真正的显著方面分为两个重要类别: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利用。 3、知识管理学派 ?技术学派 该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们一般都有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教育背景。他们常常被卷入到对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重组和群件等的设计、构建过程当中。对他们来讲,知识等于对象,并可以在信息系统当中被标识和处理。 ?行为学派 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一般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商业管理的教育背景。他们经常卷入到对人类个体的技能或行为的评估、改变或是改进过程当中。对他们来说,知识等于过程,是一个对不断改变着的技能等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安排。 ?综合学派 综合学派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成该学派的专家既对信息技术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又有着丰富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他们推动着技术学派和行为学派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融合为自己所属的综合学派。 4、数据、信息与知识 1)、什么是知识 经合组织(OECD)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中把知识分为四大类,知道是什么(即知事,know-what,又称事实知识)、知道为什么(即知因,know-why, 又称原理知识)、知道怎样做(即知窍,know-how, 又称技能知识)和知道谁有知识(即知人,know-who, 又称人力知识)。前两类知识即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是可以表述出来的知识,是显性的,而后两类知识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难以用文字表述,是隐性的。OECD知识分类不仅可看出显、隐性知识之间的区分,还详细地给出了显、隐性知识所包括的内容 2)、知识的分类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 ?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 ?实体知识和过程知识 ?核心知识和非核心知识 5、本课程对知识管理内容的理解 1)、知识管理主体——知识管理者 ?CKO(CIO) ?知识经理 ?知识工人(个人知识管理) 2)知识管理客体——知识 ?知识的积累——知识地图 ?知识共享 ?知识创新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2017.12 二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6.进位:加法运算中,每一数位上的数等于基数时向前一位数进一。 以个位向十位进位为例:基数为10(2进制的基数是2,类推),个位这个数位上的数量达到了10的情况下,则个位向前一位进1,成为一个十。 在十进制的算法中,个位满十,在十位中加1;十位满十,在百位中加一。 7.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8.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1-22=39. 1不能够减去2,所以必须向高位的5借位。 9.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1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11.加减混合:在运算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例如:67-25+28=70。 12.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符号:∠ 13.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指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知识管理系统:目标与策略

知识管理:目标与策略 摘要:知识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内容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本文旨在界定知识经济的概念,探讨知识管理的目标,比较分析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之异同,以促进我国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关键词:管理;组织;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组织而言,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

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知识管理为组织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

哈工大机器人技术课程总结

第一章绪论 1. 机器人学(Robotics)它包括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主要研究内容有:(1) 机械手设计;(2) 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和控制;(3) 轨迹设计和路径规划;(4) 传感器(包括内部传感器和外部传感器);(5) 机器人视觉;(6) 机器人语言;(7) 装置与系统结构;(8) 机器人智能等。 2. 机器人学三原则:(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2)机器人应执行人们的命令,除非这些命令与第一原则相矛盾(3)机器人应能保护自己的生存,只要这种保护行为不与第一第二原则相矛盾。 3. 6种型式的机器人: (1) 手动操纵器:人操纵的机械手,缺乏独立性; (2) 固定程序机器人:缺乏通用性; (3) 可编程机器人:非伺服控制; (4) 示教再现机器人:通用工业机器人; (5) 数控机器人: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 (6) 智能机器人:具有智能行为的自律型机器人。 4. 按以下特征来描述机器人: (1)机器人的动作机构具有类似于人或其他生物体某些器官 ( 如肢体、感官等 ) 的功能; (2)机器人具有通用性,工作种类多样,动作程序灵活易变,是柔性加工主要组成部分; (3)机器人具有不同程度的智能,如记忆、感知、推理、决策、学习等;(4)机器人具有独立性,完整的机器人系统,在工作中可以不依赖于人的干预。 5. 机器人主要由执行机构、驱动和传动装置、传感器和控制器四大部分构成 6. 控制方式主要有示教再现、可编程控制、遥控和自主控制等多种方式。 7. 示教-再现即分为示教-存储-再现-操作四步进行。 8. 控制信息顺序信息:位置信息:时间信息: 9. 位置控制点位控制-PTP(Point to Point): 连续路径控制-CP(Continuous Path): 10. 操纵机器人可分为两种类型:能力扩大式机器人:遥控机器人: 11. 第三代智能机器人应具备以下四种机能:运动机能感知机能: 思维能力:人-机对话机能: 智能机器人是一种“认知-适应"的工作方式。 12.目前我国机器人的发展正朝着实用化、智能化和特种机器人的方向发展。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 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 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 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 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 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 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机器人技术期末总结

1、已知点u 的坐标为[7,3,2]T ,对点u 依次进行如下的变换:(1)绕z 轴旋转90°得到点v ;(2)绕y 轴旋转90°得到点w ;(3)沿x 轴平移4个单位,再沿y 轴平移-3个单位,最后沿z 轴平移7个单位得到点t 。求u , v , w , t 各点的齐次坐标。 2、如图所示为具有三个旋转关节的3R 机械手,求末端机械手在基坐标系{x0,y0}下的运动学方程。 θ1 θ2 θ3 L 2 L 1 L 3 x 0 y 0 O 3、如图所示为平面内的两旋转关节机械手,已知机器人末端的坐标值{x ,y },试求其关节旋转变量θ1和θ2. θ1 θ2 L 2 L 1 x y P 4、如图所示的两自由度机械手,手部沿固定坐标系在手上X 0轴正向以1.0m/s 的速度移动,杆长l 1=l 2=0.5m 。设在某时刻θ1=30°,θ2=-60°,求该时刻的关节速度。已知两自由度机械手速度雅可比矩阵为 1121221121221 2 l s l s l s l c l c l c θ θ---??=??+??J θ1 -θ2 l 2 l 1 x 0 y 0 O x 3 y 3v 3 5、如图所示的三自由度机械手(两个旋转关节加一个平移关节,简称RPR 机械手),求末端机械手的运动学方程。 θ3 d 2 θ1 L 1L 2L 3 1、解:点u 的齐次坐标为: u = []7,3,2,1T V= Rot( z,90° )u = 0100731 000370010220 00111--????????????? ?????=?????????????????? w = Rot(y,90°)v = 00103201 007710002300 0111-????????????? ?????=??????-???????????? t = Trans(4,-3,7)w = 1004260 1037400173100 111????????????-? ?????=?????????????????? 2.解:建立如图1的参考坐标系,则 x 0 y 0 O x 1 y 1x 2 y 2 x 3 y 3 10 T =11 1 1000000100001c s s c -???????? ? ???,21T =2 2122000001000 01c s L s c -???????? ???? , 32 T =3323 300000100 01c s L s c -???????? ???? 30 T =10T 21T 32T =12312311212123 12311212000010 01c s L c L c s c L s L s -+????+?????? ?? 3.解:如图2所示,逆运动学有两组可能的解

机器人社团总结

小学机器人社团总结报告 2017年9月~2018年1月2017年9月到2018年1月,机器人社团之编程社团教学工作悄然结束。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同学和老师一起积极参与,收获颇丰。现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情况、课程实施成果等几个方面整理总结如下。 1.课程目标 1)知识:学习scratch编程软件,认识了程序积木、说xxx、移动到坐标、等待、重复执行、切换造型、侦测等等。 2)技能:提高学生的对作品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对作品的自我调试和修改的能力。 3)情感:增加学生对编程这一领域的兴趣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分为:认识积木、使用积木、制作小游戏、制作小动画、综合运用五类 社团教学时间短、课时少。但是教学过程中,按照体系化思路,努力建立认识、分析、运用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下,制作各种作品,为以后的机器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内容如下:

3.课程实施情况 课程内容能按照预期安排正常进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制作,通过不断的尝试思考将自己的作品完善化。 4.课程实施成果 1.学生成长 社团成员为四年级同学,经过1学期机器人社团学习,参与的同学们初步认识了scratch中各种积木,使用不同的积木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将程序积木排列组合起来做出一个完整的作品。通过不断的尝试、思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1基本科学素养 通过编程教学,同学们对什么编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以后学习机器人打下编程的基础。 1.2机器人综合知识 编程作为综合学科,涉及到语文、数学、等各方面知识。通过制作不同的作品,对编程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同学,你好!中认识了说xxx的积木,控制角色说话。在说话的同时要面

知识管理心得体会

知识管理心得体会 田志刚提到了知识显性化是知识管理工作者的必备能力,这句话很赞同,很多知识或信息平时大家都在说,都了解,或者有些经验完全在自己脑袋里面,经验本身没有喜欢为方法论和模式。 为什么要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德鲁克说过,没有人为你负责,除了你自己,而你唯一的资本就是知识。在这里我还需要补充一句就是,你唯一的能力就是应用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PKM的最终目标仍然是提升自我的核心竞争力,体现知识创造价值,因此就需要再次强调了不能脱离了某个场景或领域来单独的谈个人知识管理,否则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在我们平时的问题管理,工作,技术研究,学习,时间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无处不体现知识管理的影子。 个人知识管理涉及到个人战略,个人效率和个人资产三个方面的问题。个人战略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导向,个人资产如知识库的积累,知识的转化等是基础;而个人效率则核心是时间管理和生产率,各种工具的使用。在目标导向下,我们注重平时个人资产的积累,利用好各种工具做到又快又好的解决问题即个人知识管理的初衷。 如果从个人知识管理涉及到的技能谈,应该包括收集分类资料的能力,根据问题快速检索资料能力,分析信息能力,整合信息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演讲能力(知识

分享),归纳和演绎能力,结构化思维能力,工具应用能力,知识融合贯通和显隐性转化能力。如果用一句话说还是应用知识并创造价值的能力。 田志刚提到了知识显性化是知识管理工作者的必备能力,这句话很赞同,很多知识或信息平时大家都在说,都了解,或者有些经验完全在自己脑袋里面,经验本身没有喜欢为方法论和模式。而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文字系统和结构化的整理出来,因为沟通的时候我们很难想得这么系统,沟通的时候往往很能说但是一让正式的写出来往往就手足无措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考虑在知识从显性转为你隐性的经验和技能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沉淀,还得讲其显性化出来,这一方面是结构化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是我们知识管理里面谈到的分享创造价值的体现。所以我们平时不仅仅关注阅读,也关注写作,阅读往往是显性到隐性的转化,而写作则是隐性到显性的转化,两者必须要相互融合并贯通。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我们的学习速度是远远无法跟上知识和信息的指数级产生速度的。每个人必须设置自己的信息过滤器,许多东西就不应该在读完了才知道是垃圾,这样也浪费了你的资源---时间!那究竟应该怎么办?这就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你需要知识你的领域方向和关注哪方面的知识,一个是你需要知道如果从一

工业机器人培训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工业机器人培训心得 篇一:机器人应用培训心得 机器人培训总结 培训已近尾声,回想学习中,多位机器人领域专家的讲座为我们的思想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饱享了高规格的“机器人大餐”,我感受着新思潮、新理念的激荡,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我分享到了收获的喜悦,接受了先进自动化机器人理论的洗礼,受益匪浅。 下面将我的学习心得小结如下: 一、机器人发展历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一种代替人们从事某些特殊工作的科技产品——机器人,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什么是机器人呢?人们一般的理解来看,机器人是具有一些类似人的功能的机

械电子装置,或者叫自动化装置,它仍然是个机器,它有三个特点,一个是有类人的功能,比如说作业功能,感知功能,行走功能,还能完成各种动作,它还有一个特点是根据人的编程能自动的工作,这里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可以编程,改变它的工作、动作、工作的对象,和工作的一些要求,它是人造的机器或机械电子装置。但从完整的更为深远的机器人定义来看,应该更强调机器人智能,所以人们又提出来机器人的定义是能够感知环境,能够有学习、情感和对外界一种逻辑判断思维的这种机器。机器人的起源要追溯到3000 多年前。“机器人”是存在于多种语言和文字的新造词,它 体现了人类长期以来的一种愿望,即创造出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或人造人,以便能够代替人去进行各种工作。直到四十多年前,“机器人”才作为专业术语加以引用,然而机器人 的概念在人类的想象中却已存在三千多年了。 从历史来来看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出现在1959年,经 过了五十多年的发展,机器人种类达数十种,它们在许多领域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大多数工业机器人都不能走路,一般是靠轨道滑行,如汽车制造机器人等。现代工业机器人主要有四大类型: (1)顺序型——这类机器人拥有规定的程序动作控制 系统; (2)沿轨迹作业型——这类机器人执行某种移动作业,

心理测量学重点知识整理

1、著名美国学者波林指出;在测验领域中.“19世纪80年代是高尔顿的10年,90年代是卡特尔的10年,20世纪头10年则是比奈的10年。 2、比奈与其助手西蒙发表《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在这篇文章中介绍的就是第一个智力量表——比西量表。 3、心理测量的性质:(1)心理测量的间接性(2)心理测量的相对性(3)心理测量的客观性 4、心理测验的种类:(一)按测验的功能分类1.能力测验 2.学绩测验 3.人格测验 (二)按测验的对象分类 1.个别测验 2.团体测验 (三)按测验材料分类 1.文字测验 2.非文字测验 (四),按测验的目的分类 1.描述性测验 2.诊断性测验 3.预示性测验(五)按测验的难度和时限分类1.速度测验2.难度测验(六)按测验的要求分类 1.最高作为测验2.典型作为测验 (七)按测验的性质分类 1.构造性测 2.投射性测验(八)按测验的应用分类1.教育测验 2.职业测验 3.临床测验 5、下面是两种常见的排列方式: 1.并列直进式 2.混合螺旋式 6、对测验项目的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 7、误差的种类:一种是随机误差,又叫可变误差,这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它使多次测量产生了不一致的结果。此种误差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完全是随机的,无规律可循。另一种是系统误差,又叫常定误差,这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引起的一种恒定而有规律的效应,稳定地存在于每一次测量中,此时测值虽然一致,但不正确。8、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思想:把任何一个测验成绩都看做是真分数和测量误差的和,即:X=T+E (这里X为实得分数或观测分数,T是假设的真分数,E是测量误差) 9、估计信度的方法:①再测信度②复本信度③分半信度④同质性信度⑤评分者信度 10、信度系数有两个实际用处:一是用来评价测验,二是用来对分数作解释。 11、效度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校标效度。 12、测验间法:①相容效度②区分效度③因素效度 13、分数的合成类型:①项目的组合②分测验或量表的组合③测验或预测源的组合 14、根据测量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形式的测量可分为:物理测量、胜利测量、社会测量(对社会现象的测量)、心理测量。 15、测量的参照点:a) 绝对参照点: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b) 相对参照点:以人为确定的零点为测量的起点 16、Stevens将量表从低到高分为4个等级:a)命名量表: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对事物进行分类b)顺序量表:给个体赋值,使数值的大小次序与个体在所测量的心理特性上的多少、大小、高低等的次序相符合c)等距量表:给个体赋值,使数值间的差不仅能够反映出对应个体在所测量心理特性上的排序,而且能够反映出对应个体在该特性上的差异程度d)比率量表:给个体赋值,使数值间的比率能够反映对应个体在测量心理特性上比率 17、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1918年,桑代克曾提出:“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具有其数量”。1939年,麦柯尔进一步指出:“凡是有其数量的事物都可以测量。” 1、心理测验: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一种科学手段 2、难度: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 3、区分度:指测验项目对被试的心理特性的区分能力 4、误差:是在测量中与目的无关的变因所产生的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效应。 5、真分数:就是在测量没有误差时所得到的真值。 6、信度:人们通常把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称之为信度。 7、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质准确测量的程度。 8、内容效度:是指项目对欲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程度。

知识管理总结

1、什么是知识: 从经济和资源观点定义:知识是一种包含了结构化的经验、价值观、语境信息、专家见解和直觉等要素的动态的混合体,它为评估和利用新经验与信息提供了环境和框架。它源于知者的头脑,并为知者所用。在组织中,知识不仅常常内嵌在文件或数据库中,而且还存在于日常活动、流程和规范中。简单地说,知识是可用于行动的信息。可用于行动”是指在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背景下以恰当的方式获得相关的信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用它来帮助决策。知识是决策、预测、设计、规划、诊断、分析、评估和直觉判断的关键资源。它形成于个人和集体的头脑,并为之共享。它无法从数据库中产生,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经验、成功、失败和学习中产生。 2、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有意义的数据,并以数据的形式存储、传递,数据通过加工转换 成信息。信息二数据+背景。 4、知识创造的模型:(1)一个动态交互:知识转移

(2)两种知识形式:隐性和显性知识 (3)三个知识聚合层次:个人,小组,组织 (4)四种知识创造模式:社会化:个体之间通过联合活动和接触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外部化:以易于理解的形式表达和描述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化:将显性知识转化成更复杂的显性知识,包括显性知识的交流、分发、系统化等过程;内部化:在个体或组织规模内将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的过程。 (5)四个知识转移场所(Ba):起源场:指个人可以分享经验、感觉、情绪和心智模式的场合。起源场是一个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的空间,个人借助同理心与同情心而超越人际间的藩篱,以关怀、爱、信任与承诺构筑人与人知识转换的基础。该空间为“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共享的组织网络;对话场:这是提供团体分享心智模式与技能的场合,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沟通而成为共享的知识,关键成功要素在于选择具有不同特殊知识或能力的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或是跨部门的团队,通过对话平台使得这些人的心智模式和技能转化成显性知识。因此,对话场提供一种良好的“外部化”组织网络;系统化场:系统化场针对“组合化”提供一种良好的组织网络,使得显性知识能以较便利或是书面的方式在整个组织间流通。信息技术(如网络、视频会议等)为组织知识创造提供一种虚拟化且更具效率的合作环境。 行动场:行动场为“内部化”提供共享的组织网络,个人利用虚拟的沟通媒介,内化显性知识成为己身的隐性知识,例如操作手册或虚拟实境演练方案。 (6)知识创新的螺旋过程:组织内的各个场所具有动态性,能将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然后再进而将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从个人层次到群组层次再到组织层次,最后到跨组织层次,并借此一周期循环而持续的创造新知识。 5、德鲁克的《后资本主义》中的三个发展阶段:工业革命:知识被用来改良生产工具、流程和产品。生产力革命:知识被用来解决工作的问题。管理革命:知识运用于“知识”本身之上。 6、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的流程:(1)现状评估:从资源和能力两方面分析。(2)差距分析:如组织缺口分析。(3)策略制定:包括知识愿景的确定;优先试点的 确定;战略规划模型的确定。 7、简述知识的生产所用的工具、方法、手段:(1)个人方面:专家目录或黄页;知识地图(2)集体方面:知识产权;人际网络架构;核心流程;项目经验与教训(3)外部方

kuka机器人学习报告

kuka机器人学习报告 篇一:工业机器人报告 工业机器人报告 在工业铝深加工可以大幅度增加产值的大势所趋下,集团成立了工业铝深加工分公司。深加工分公司的一个重要的深加工项目就是车体轨道车辆铝型材焊接。为了保证焊接质量,目前国内各大型工业铝型材生产企业深加工工厂都使用自动焊接机器人生产线进行车体轨道车辆铝型材焊接。 一、工业机器人历史 日本是当今的工业机器人王国,既是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制造国也是最大消费国。但实际上工业机器人的诞生地是美国。美国人英格伯格和德奥尔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他们发现可以让机器人去代替工人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而且不需要报酬和休息,任劳任怨。接着他们两人合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生产unimate工业机器人。美国是工业机器人的诞生地,基础雄厚,技术先进。现今美国有着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供应商,像Adept Technologe、American Robot、Emersom Industrial Automation等。德国工业机器人的数量占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和美国,其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在普及第一代工业机器人的基础上,第二代工业机器人经推广应用成为主流安装机型,而第三代智能机器人

已占有一定比重并成为发展的方向。世界上的机器人供应商分为日系和欧系。瑞典的ABB公司是世界上最大机器人制造公司之一。1974年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全电控式工业机器人IRB6,主要应用于工 件的取放和物料搬运。1975年生产出第一台焊接机器人。到1980年兼并Trallfa喷漆机器人公司后,其机器人产品趋于完备。ABB公司制造的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在焊接、装配铸造、密封涂胶、材料处理、包装、喷漆、水切割等领域。德国的KUKA Roboter Gmbh公司是世界上几家顶级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之一。1973年研制开发了KUKA的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一万台左右。所生产的机器人广泛应用在仪器、汽车、航天、食品、制药、医学、铸造、塑料等工业,主要用于材料处理、机床装备、包装、堆垛、焊接、表面休整等领域。意大利COMAU公司从1978年开始研制和生产工业机器人,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其机器人产品包括Smart 系列多功能机器人和MASK系列龙门焊接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铸造、家具、食品、化工、航天、印刷等领域。(The Comau Smart NS1)日系是工业机器人制造的主要派系,其代表有FANUC、安川、川崎、OTC、松下、不二越等国际知名公司。 二、焊接机器人介绍 焊接机器人是从事焊接(包括切割与喷涂)的工业机器

机器人课程设计报告

机器人课程设计报 告

智能机器人课程设计 总结报告 姓名: 组员: 指导老师: 时间:

一、课程设计设计目的 了解机器人技术的基本知识以及有关电工电子学、单片机、机械设计、传感器等相关技术。初步掌握机器人的运动学原理、基于智能机器人的控制理论,并应用于实践。经过学习,具体掌握智能机器人的控制技术,并使机器人能独立执行一定的任务。 基本要求:要求设计一个能走迷宫(迷宫为立体迷宫)的机器人。要求设计机器人的行走机构,控制系统、传感器类型的选择及排列布局。要有走迷宫的策略(软件流程图)。对于走迷宫小车控制系统设计主要有几个方面:控制电路设计,传感器选择以及安放位置设计,程序设计 二、总体方案 2.1 机器人的寻路算法选择 将迷宫看成一个m*n的网络,机器人经过传感器反馈的信息感知迷宫的形状,并将各个节点的与周围节点的联通性信息存储于存储器中,再根据已经构建好的地图搜索离开迷宫的路径。这里可选择回溯算法。对每个网格从左到右,每个网格具有4个方向,分别定义。并规定机器人行进过程中不停探测前方是否有障碍物,同时探测时按左侧规则,进入新网格后优先探测当前方向的左侧方向。探测过程中记录每个网格的四个方向上的状态:通路、不通或未知,探测得到不同状态后记记录,同时记录当前网

格的四个方向是否已被探测过。若某网格四个方向全部探测过则利用标志位表示该网格已访问。为了寻找到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佳路径,记录当前网格在四个方向上的邻接网格序号,由此最后可在机器人已探测过的网格中利用Dijkstra算法找到最佳路径。并为计算方便,记录网格所在迷宫中行号、列号。并机器人探索过程中设置一个回溯网格栈记录机器人经过的迷宫网格序号及方向,此方向是从一个迷宫网格到下一个迷宫网格经过的方向。设置一个方向队列记录机器人在某网格内探测方向的顺序。设置一个回溯路径数组记录需要回溯时从回溯起点到回溯终点的迷宫网格序号及方向。 考虑到迷宫比较简单,且主要为纵横方向的直线,可采用让小车在路口始终左转或者始终右转的方法走迷宫,也就是让小车沿迷宫的边沿走。这样最终也能走出迷宫。本次课程设计采用此方法。即控制策略为机器人左侧有缺口时,向左进入缺口,当机器人前方有障碍是,向右旋转180°,其余情况保持前进。 2.2 传感器的选择 由于需要检测机器人左侧和前方是否有通路,采用红外传感器对机器人行进方向和左侧进行感知。红外避障传感器是依据红外线的反射来工作的。当遇到障碍物时,发出的红外线被反射面反射回来,被传感器接收到,信号输出引脚就会给出低电平提示信号。本机器人系统的红外避障信号采用直接检测的方式进行,直接读取引脚电平。传感器感应障碍物的距离阈值能够经过调节

个人知识管理读后心得

个人知识管理读书心得 看完同事分享的知识管理的ppt之后,感触非常深,感触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1、信息时代的竞争已经是“知识学习速度”的竞争,快速掌握知识已经成为生存的基础。 信息时代,时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以无法估量的速度在进行,在这样的时代,知识的刷新速度也飞速进行,这点体现在软件行业更为突出,几年前C++、COM、OCX的开发还很主流,不过几年过去了,java已经大行其道,因此在开发领域,非常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在新的开发技术出现之后,谁能够快速地掌握该技术,并将此技术应用于实践,谁就能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2、知识是需要分享的 将自己的知识进行分享,除了在分享过程中,使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高,将知识显性化之外,还会增进别人对自己的了解,在此了解基础上还会增进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 知识的分享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学习笔记、带徒弟、写博客、BBS、微博、微信等途径,以做学习笔记为例,通过学习获取了知识,但是如果你将学习到的知识再组织下,形成读书笔记,那么你对这些知识的印象就更深刻,带徒弟或者教别人你会的知识也一样,这一点在上学的时候就很有感触,如果有个同学问了你一个问题,你就给她讲啊,在讲解的过程中,可能发现对方没有听明白你的讲法,于是你可能换个讲法,或者会发现你的理解可能也有偏差或者不深刻的地方,这时候略加思考,再讲给对方听,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会更深刻、更具体。 个人觉得,写博客、BBS、微博、微信等在公众平台或者朋友圈中分享知识的过程,同时具备使知识显性化、具体化,并且加深个人理解之外,也让你的朋友和同事等了解了你掌握的知识,你的思维方式,你的能力等,在此过程中,加深了朋友和同事对你的了解,遇到可以与你合作,或者可以托付给你的工作时,就会想到你,所以在此过程中,你树立了自己的个人品牌形象,增加了别人对你的了解和信任,同时为自己赢得了更多潜在的机会,提高了自己的竞争力,增强

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总结()

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总结 任课: 班级: 学号: 姓名: 之前在工厂实习见识和操作过很多工业机器人,有焊接机器人,涂装机器人,总装机器人等,但是学习了盖老师教授的工业机器人课程,才真正算是进入了工业机器人的理论世界学习机器人的相关知识。以下是课程总结。 一、第一章主要是对机器人的概述,从机器人的功能和应用、机器人的机构以及机器人的规格全面呈现学习机器人的框架。 研制机器人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摆脱繁重劳动或简单的重复劳动,以及替代人到有辐射等危险环境中进行作业,因此机器人最早在汽车制造业和核工业领域得以应用。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领域的焊接、喷漆、搬运、装配、铸造等场合,己经开始大量使用机器人。另外在军事、海洋探测、航天、医疗、农业、林业甚到服务娱乐行业,也都开始使用机器人。本书主要介绍工业机器人,对譬如军用机器人等涉及不多。 机器人的机构方面,主要介绍了操作臂的工作空间形式、手腕、手爪、和闭链结构操作臂。工作空间形式常见的有直角坐标式机器人、圆柱坐标式机器人、球(极)坐标式机器人、SCARA机器人以及关节式机器人。手腕的形式也可分为二自由度球形手腕、三轴垂直相交的手腕以及连续转动手腕。同时手爪也可分为夹持式手爪、多关节多指手爪、顺应手爪。机器人的其他规格主要介绍驱动方式、自动插补放大、坐标轴数、工作空间、承载能力、速度和循环时间、定位基准和重复性以及机器人的运行环境。第一章的内容主要是对机器人各个方面有个简单的介绍使机器人更形象化和具体化。工业机器人定义为一种拟人手臂、手腕和手功能的机电一体化装置,能将对象或工具按照空间位置姿态的要求移动,从而完成某一生产的作业要求。工业机械应用:主要代替人从事危险、有害、有毒、低温和高热等恶劣环境中的工作;代替人完成繁重、单调重复劳动。它带来的好处:减少劳动力费用提高生产率改进产品质量增加制造过程柔性减少材料浪费控制和加快库存的周转消除了危险和恶劣的劳动岗位。机器人的直角坐标型:结构简单;定位精度高;空间利用率低;操作范围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