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抗震设计(精选5篇)

房屋建筑抗震设计(精选5篇)

关键词:抗震设计;建筑房屋结构设计;住房安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需要正确认识抗震设计的意

义和价值,并且加大了对建筑抗震设计要点的控制力度,从而优化和完善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研究抗震设计在

建筑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首先,能够完善

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工程人员可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增强建筑工

程结构承受地震作用的能力,从而维持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其次,有助于提高建筑工程结构整体刚度。在工程设计中,建筑工程结构的刚度

存在十分明显的不足,这也是其在地震作用下产生变形或塌陷的主要因素。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需根据工程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增加结构刚度,强化

抗震能力。最后,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也可减轻地震对建筑工程结构的负面

影响,以削弱地震灾害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2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性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优化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性能,完善建筑抗震设计,设计人

员应准确把握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原则。

2.1简单化原则

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结构形式越简单,计算简图越明确,地震作

用传递途径也越直接。与复杂的建筑结构体系相比,简单的建筑工程结构

体系可增加力学计算的准确性,从而有效平衡项目结构设计,最大限度地

避免结构设计过于复杂度高所引发的设计不全面问题。同时,建筑形体的规则性还可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的负面影响,弱化地震作用过程中的力学传递效果,优化建筑的抗震性能。

2.2抵抗性原则

为有效加强建筑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应在结构体系设计中全方位考虑地震作用。为此,设计人员在工程结构设计期间,要建立相对科学和完善的抗震体系模型,确保发生地震灾害时,建筑结构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性,抵御地震灾害的负面作用,也可充分展现模型的预防性作用和优势。上述工作也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点内容。为加强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合理设置抗震能力,且抗震性能设置不宜过大,需保障其自身结构体系力学的平衡性效果。

2.3合理性原则

科学合理的结构布局可以有效抵御地震作用时造成的冲击力,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因此,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要从结构的整体特点入手,将在地震作用下可能首先发生位移或形变的建筑部位找出来,并对导致这一部位出现形变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设计不合理之处,进而对现有的结构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然后再次重复同一的实验,直至整个布局受力平衡且无明显变形或形变位置为止。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遵循合理性原则,可对建筑结构形态、连接部位特征以及受力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与考量,合理调整结构性能参数,科学选择材料设备,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的影响,减少坍塌问题的产生。

3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建

筑作为生活及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其要求也在逐渐提升。若想

切实的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则就需要切实的做好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并在其中融入抗震设计内容,一方面避免建筑建立在危险区域的可能,另

一方面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对其性能及受力状态进行重新设计,以

提升建筑强度、承载性能,提高建筑整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1科学选址

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建筑选址尤为关键,虽然突发的地震灾害可能

使建筑物轰然倒塌,但科学合理的地理位置也可显著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建筑结构可能产生明显的移位现象。不同结构和

不同性质的土体上,位移的程度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建筑结构设置于

无法满足工程建设要求的土体上,不仅不利于完善建筑结构的性能,而且

也会加大建筑物坍塌的风险。为此,在建设项目选址的过程中,要以可有

效控制地震作用影响的地区为首选,并全方位考量附近地形和地貌概况,

将工程建设在平坦开阔的区域,注重建筑物周边土体的密实度和稳定性,

进而承受不同的荷载组合。若无法避开不利地质区域,设计人员可以发挥

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采取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根据建筑的抗震

能力,采取有效的地基基础设计和加大上部结构刚度的措施,最大限度地

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的负面影响。

3.2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在建筑物抗震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根据实际设置多道抗震防线,采取该设计模式可控制地震对建筑物的不利影响。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

在抗震体系中应用延性优势较为明显的构件,这也是建筑结构抗震的第一

道防线。或者也可设置多种其他的建筑构件,形成第二和第三道防线。发

生地震灾害时,如第一道防线受损,则可充分利用其他防线的作用和功能承受地震灾害所带来的冲击,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多到抗震防线的设置也能够消减地震作用力对建筑结构的威胁,尤其是对高层建筑的威胁,保证建筑在地震灾害中的稳定性,降低危险系数,减少对居民及周边环境的连带影响。

3.3合理布局,控制地震能量

采取减少地震作用的方法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造成的负面影响。为严格控制地震灾害产生的能量,在建设土木工程结构的过程中,还需认真分析建筑物位移动作的影响因素,且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因素的合理预测与定量分析,以期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减弱地震震动产生的能量。同样重要的是,发生地震时,为严格控制建筑物可能出现的破损和变形问题,需认真分析和设计建筑底部位置的塑性变形,这种方法在地质硬度较高的土木工程建设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在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将结构间的关系及力传导方向等进行思考和分析,合理利用结构间的协作关系,实现对地震能量的消减和把控,降低地震能量波集中传导对局部建筑结构带来的影响和威胁,保证建筑的质量。在力传导分析中,要做好应力均衡划分的思考,避免局部应力过大带来的威胁,保证建筑结构的质量。

3.4加强结构抗震设计

3.4.1防震缝设计

以预防地震为基本原则组织抗震结构设计,对于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的建筑,可以在特定位置设置防震缝,合理利用防震缝分解建筑内部结构,使建筑内部结构成为独立于其他结构的重要单元。缝隙两侧也需预留结构

宽度,保证防震缝两侧建筑完全分离。如出现地震作用,则防震缝可有效

减轻地震产生的波动,以规避建筑的一些部分影响建筑结构的其他部分。

3.4.2抗震墙设计

3.4.3构件设计

现代房屋建筑建设中,工程质量与结构稳定性关系密切。轻质高强的

工程受地震作用的影响较小,也可减少地震灾害所引发的生命财产损失。

为维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要求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结构的自重。在规

范施工的前提下,减轻结构重量,采用低质高强的材料能更好的维护房屋

整体结构稳定性,增强其抵御地震的能力。

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地震灾害发生频率显著上升,为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对

人们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在建筑结构设计期间,务必高度重视结构抗震

设计,分析和总结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过往经验,将总结的经验教训应用于

工程结构设计中,且做好建筑的防震缝设计、抗震墙体设计以及构件设计,以此提升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水平,优化房屋抗震性能,加快现代建筑行业

的前进脚步。

我国古建筑抗震篇

我国古建筑抗震篇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 ◆古建筑的结构 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 1、井干式 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 井干式结构房子 2、“穿斗式” 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

穿斗式结构房子 3、“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 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抬梁式结构房子 ◆我国古建筑的抗震性能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有不少经历多次强烈地震仍然完好无损的,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抗震的奇迹。柔性框架、台基隔震、斗拱承托、榫卯连接,这是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机理。 房屋类木结构古建筑从下到上分为台基层、柱框层、铺作层及屋盖,其中木框架承受结构绝大部分荷载作用,而墙体只起分割和围护作用。

木框架分层示意图 1、古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的抗震作用 木材属于柔性材料,材质匀而具有耐拉耐弯和富有弹性,在地震过程中,木材能很好地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并且具有较强的恢复变形能力,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可以产生较大的侧向变形而不致断裂破坏。

建筑抗震论文_共10篇.doc

★建筑抗震论文_共10篇 范文一:建筑抗震论文世界第一高楼 建筑抗震论文 学生:师震学号:08100106日期:2012年4月18——哈利法塔 现况:已完工投入使用 动土时间: 2004年9月21日封顶时间:2009年10月使用时间:2010年1月4日总高度:828米(2,716.53英尺)用途:综合建筑层数:168层结构形式:组合结构抗震能力:6.3级地震造价:70亿美元占地面积:34.4公顷设计单位:SOM--阿德里安·史密斯建筑工人:1.2万名建筑温差:底层-顶层:-10℃开发单位:伊玛尔地产施工单位:韩国三星工程、BESIX、Arabtec坐标位置:25°11'49.00"N55°16'26.92"E 1、建筑设防分类和标准 所以迪拜塔的目标不仅仅是成为世界的最高建筑,它是为了体现世界的最高愿望。当前正在建造的上层建筑,在2007年的夏天已经达到了135层。这个建筑最后的高度是一个“非常严守的秘密”。如果在中国实施此建筑应按甲类标准执行。 2.地震的影响 3.2.1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表征。

3.2.2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3.2.2的规定。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地区内的建筑,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应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和8度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注:g为重力加速度。 3.2.3地震影响的特征周期应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确定这个钢筋混凝结构的设计师根据ACI318-02(美国混凝土协会)的混凝土建筑规范要求。 迪拜市政局(DM)指定迪拜为一个UBC97加速度为2a的地震区(地震因数Z=0.15和土壤剖面)。地震分析包括一个特制的反应谱分析。典型的地震荷载不是支配整个钢筋混凝土塔架结构的设计。地震荷载控制着钢筋混凝土平台建筑和钢架塔的设计。 MaxIrvine博士(结构力学和动力学咨询工程师,位于澳大利亚的悉尼)发展了定位 地震报道的项目,其中包括一个地震危险性分析。潜在的液化根据一些可接受的方法被研究;所以深层的塔基液化没有被考虑。 3、基础和现场条件 塔基是筏板基础。这个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筏板有3.7m厚,由C50(强度)加强混凝土灌注(SCC)。除了标准的立方体测试,筏板混凝土在布局前由流动桌(图6)实地测试。L-箱,V-箱和温度。筏板分四块区域进行灌注(三翼和中心)。每块筏板

房屋建筑抗震设计(精选5篇)

房屋建筑抗震设计(精选5篇) 关键词:抗震设计;建筑房屋结构设计;住房安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需要正确认识抗震设计的意 义和价值,并且加大了对建筑抗震设计要点的控制力度,从而优化和完善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研究抗震设计在 建筑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首先,能够完善 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工程人员可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增强建筑工 程结构承受地震作用的能力,从而维持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其次,有助于提高建筑工程结构整体刚度。在工程设计中,建筑工程结构的刚度 存在十分明显的不足,这也是其在地震作用下产生变形或塌陷的主要因素。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需根据工程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增加结构刚度,强化 抗震能力。最后,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也可减轻地震对建筑工程结构的负面 影响,以削弱地震灾害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2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性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优化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性能,完善建筑抗震设计,设计人 员应准确把握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原则。 2.1简单化原则 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结构形式越简单,计算简图越明确,地震作 用传递途径也越直接。与复杂的建筑结构体系相比,简单的建筑工程结构 体系可增加力学计算的准确性,从而有效平衡项目结构设计,最大限度地

避免结构设计过于复杂度高所引发的设计不全面问题。同时,建筑形体的规则性还可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的负面影响,弱化地震作用过程中的力学传递效果,优化建筑的抗震性能。 2.2抵抗性原则 为有效加强建筑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应在结构体系设计中全方位考虑地震作用。为此,设计人员在工程结构设计期间,要建立相对科学和完善的抗震体系模型,确保发生地震灾害时,建筑结构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性,抵御地震灾害的负面作用,也可充分展现模型的预防性作用和优势。上述工作也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点内容。为加强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合理设置抗震能力,且抗震性能设置不宜过大,需保障其自身结构体系力学的平衡性效果。 2.3合理性原则 科学合理的结构布局可以有效抵御地震作用时造成的冲击力,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因此,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要从结构的整体特点入手,将在地震作用下可能首先发生位移或形变的建筑部位找出来,并对导致这一部位出现形变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设计不合理之处,进而对现有的结构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然后再次重复同一的实验,直至整个布局受力平衡且无明显变形或形变位置为止。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遵循合理性原则,可对建筑结构形态、连接部位特征以及受力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与考量,合理调整结构性能参数,科学选择材料设备,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的影响,减少坍塌问题的产生。 3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共4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共4篇) 第1篇: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讨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 1.1不够重视建筑抗震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地震,这些地震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无可弥补的损失,造成该损失的大部分原因是我国已有的建筑物缺乏足够的抗震性能。另外,还有一些建筑的设计人员不够重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在确定设计方案时不够重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的合理性,导致设计方案中的抗震计内容被忽视,这种情况在一些改建,扩建工程中尤为普遍,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就会留下致命的隐患。因此,这就要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抗震规范的条款,根据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来选择恰当的抗震级别和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必须考虑怎样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而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验证问题 为了检验建筑抗震结构分析结果的合理性、有效性,目前可采用三种验证手段:第一进行建筑抗震模型试验;第二对建筑地震反应监测;第三对建筑震害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试验是实践的一种近似体现。与航天工程、机械工程领域相比,由于建筑结构体型庞大,几乎不可能完成足尺建筑结构的抗震加载试验,因此通常采

用建筑抗震模型结构试验。近几年,国际上陆续举办多次不同类型建筑抗震结构的盲测试验,以检验现有的各种抗震设计计算模型的模拟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软件甚至采用同一软件所模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结果相互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说明我们目前的结构地震反应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此外,由于在已有的建筑安装监测设备数量很少或甚至没有,而地震灾害又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这也大大降低了利用地震反应监测检验抗震建筑结构设计的可行性。 1.3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意识问题 现在不少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专业设计能力,导致设计出来的建筑物缺乏足够的抗震性能,留下一定的抗震安全隐患。另有一些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抗震安全意识不足,建筑设计时强调、注重建筑的外观美感,轻视建筑抗震整体协调问题,也对该建筑留下了一定的抗震安全风险。所以,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要继续专业学习,丰富自身的专业设计能力,要具有建筑抗震的危机意识,一定要站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立场上考虑建筑结构设计:并要结合该建筑的具体使用功能,这样才能设计出抗震安全、外形美观、经济合理的建筑物。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2.1建筑结构平立面体型的确定 建筑结构平立面布置也是影响建筑物抗震效能的一大重要因素。合理的建筑结构布置,不仅可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还可以提高建筑物自身的抗震能力。在抗震设计中,如果该建筑的结构平立面布置合

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摘要:如何从我国的地震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水平,使之更安全可靠、更合理经济,是结构设计人员的重要任务。本文阐述了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探讨了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几个要点。 关键词: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的迅猛发展给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机遇和挑战,房地产市场的日趋成熟和完善要求建筑功能越来越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如何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设计出安全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对设计人员是一种不小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提高。 一、抗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据统计,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均发生过较强的破坏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如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2010年4月14日发生的玉树地震都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大量人员伤亡。因此,抗震设计是结构设计人员的一大课题,把好抗震设计关,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才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 1、结构的抗震设计还不能完全依赖“计算设计”,更应该重视“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一种基于震害经验建立的抗震基本设计原则和思想。其目标是避免出现会导致结构过早破坏的敏感薄弱部位。结构抗震设计中特别要注意贯彻“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强柱弱梁就是要求柱的抗弯能力高于梁的抗弯能力,强剪弱弯就是防止构件受剪破坏,要求杆件的受剪承载力高于受弯承载力,强节点弱构件就是要防止节点破坏先于构件。大量的工程设计中我们发现框架梁上部配筋一般比较大,这是因为考虑了梁翼缘作用和梁裂缝宽度验算后增加了较多梁纵向钢筋,从而增大了梁端的承载力,相对减小了柱端承载力,可能会形成“强梁弱柱”,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地震发生时可能使得塑性铰出现在柱端而未按照预期出现在梁端部,我们的做法是严格控制梁端裂缝验算宽度刚好满足规范要求,不因裂缝宽度过小而使得梁端增加过多的钢筋。 2、当地下室顶板不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一层框柱底端及二层楼面梁的配筋有可能偏小,整体计算除建立从基顶至屋顶的计算模型外,还应采用不含地下室的模型进行复核。 3、个别构件应采取的构造措施在抗震设计中也容忽视,如嵌砌入框架柱内的半高墙如走道栏板提供了较大刚度,在震害中可以看见框架柱常常在此类墙顶部发生破坏,我们为避免此类破坏发生,通常在框架柱边20mm以外设置构造柱与其强拉结,框架柱和构造柱之间柔性连接。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分析7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分析7篇 第一篇:谈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1建筑的地质 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在地震面积范围内建筑体都会受到严重的损害。这是因为地震时的地壳运动,会对建筑结构造成直接性的伤害,因此地质的条件也是影响建筑物安全性的一大因素。建筑师在选择建造房屋的同时,需考虑地质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规划。有以下四方面需要注意:1)建造房屋时更可能选择地势平坦开阔、地质坚硬有助于防震抗震的地质条件,因而在灾害发生时,能有效的降低地基土在震动期间的凹陷情况,达到防范建筑物的塌陷状况。2)建造房屋时要尽量避免在地质松软、地势狭窄高低不平的地方,如河岸、山坡等地。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地震时地面的坍塌下陷不良情况。若无法避免在其不良地质建造时,应多采用其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达到抗震防震的目的。3)建造房屋时不能选择自然灾害频发区的地质条件,如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地。因自然灾害有并发症情况,应注意避免在地震灾害来临之时,带来其他的自然灾害,从而加重建筑结构的损坏。4)建筑房屋时的覆盖物厚度和地质刚度又是影响建筑结构防震抗震性的两大要素。有研究表明,建筑体地质坚硬程度、覆盖物的薄厚程度都会影响其自身的减震抗震能力。因而,建筑师在选择建造地质时,也应注意地质的刚度和覆盖物的厚度。 2建筑的地基 第一,建筑房屋时,任何一个相同的建筑体不能建筑在不同类型的地基之上。为达到良好的抗震防震作用,建造地基时,应尽可能的使用天然地基或

者是地桩基,防止出现一个建筑物的地基有两种不同的组成成分,提高建筑物地基的刚度和强度。第二,在建造地基的基础设施时,应注意调控地基的埋置深度。一旦基础设施的深度埋置太浅,则会大大减少建筑物的镶嵌作用,降低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建筑物的稳固性,提高地震灾害的发生概率。因而,建筑师在设计房屋的地基时,应注重地基基础设施的深埋位置,尽可能加深埋置距离。并监督做好基础凹槽的回填工程和夯实地基土的工程等,保证回填的土质紧密切合的重合接触,加大建筑物的稳定性,降低发生灾害的几率。第三,基础建筑和上层建筑是构成建筑物的两大主体,建造室外的下地坪时,不能利用内外的交圈作为基础的梁圈,这会阻碍基础建筑和上层建筑的一致性。另外,上层建筑的结构应被镶嵌进入基础的梁圈中,加强上层建筑和基础建筑间的紧固程度。若建筑物处于地基的条件较差,应在其底部加入梁圈来增添稳固性。 3建筑物的屋顶和墙体 可想而知,在地震时,建筑物的质量轻,随之受损害的程度也低;建筑物质量重,随之受损害的程度也高。换句话说,建筑质量与地质灾害发生时的损伤程度是正比例的关系。建筑的稳固性也是影响其受灾害程度的一大因素,越稳定伤害程度越小。建筑房屋,应注重其建筑的质量和建筑物的稳固性,从而降低灾害的损伤程度。从一个角度来说,降低建筑周围结构的质量,能有效的减少建筑物墙体的质量。建筑物墙体的质量较重,则会降低防震抗震的能力,在发生地质灾害的同时,建筑体受到的损伤也就越大,造成伤害更多。因而,建筑师在设计房屋时,应格外注重减少墙体的质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在建造屋顶时,应选用质地较轻、强度高的材料。尽可能的不在屋顶的设计中添加任何的装饰物,

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摘要: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结构抗震的本质就是延性,提 高延性可增加结构抗震潜力,增强结构抗倒塌能力。结构主要靠延性来抵抗较大 地震作用下非弹性变形。本文分析了结构延性在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影响结构延性的主要因素以及结构延性的抗震设计。 关键词: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前言 地震是一种能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破坏的自然灾害,为了预防地震 灾害,减轻地震损失,我国加强了地震预报、工程抗震和地震控制方面研究工作,其中工程抗震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其目的是寻求最合理的抗震设计,保证建筑物 的安全。工程中结构抗震的设计是依据抗震设防烈度通过地震作用的取值和抗震 措施的采取来实现结构抗震设防目标。 一、框架结构延性的作用 对于受弯构件来说,随着荷载增加,首先受拉区混凝土出现裂缝,表现出非 弹性变形。然后受拉钢筋屈服,受压区高度减小,受压区混凝土压碎,构件最终 破坏。从受拉钢筋屈服到压区混凝土压碎,是构件的破坏过程。在这过程中,构 件的承载能力没有多大变化,但其变形的大小却决定了破坏的性质。当结构设计 成为延性结构时,由于塑性变形可以耗散地震能量,结构变形虽然会加大,但结 构承受的地震作用不会很快上升,内力也不会再加大,因此具有延性的结构可降 低对结构的承载力要求,也可以说,延性结构是用它的变形能力来抵抗罕遇地震 作用;反之,如果结构的延性不好,则必须有足够大的承载力来抵抗地震作用。 结构或构件的延性具有以下作用: 1、防止脆性破坏 脆性破坏是突然的、无明显征兆的破坏,因此破坏的后果较严重。工程设计 中应避免脆性破坏,应按塑性破坏的原则进行设计,使结构或构件具有一定的延性,保证结构或构件在破坏之前有足够的变形能力,防止突然的脆性破坏发生。 2、对脆性构件起稳定作用 在实际建筑结构中,延性构件与非延性构件(脆性构件)往往是并存的。例 如框架结构的长柱与短柱。实验研究说明,在保证延性构件与非延性构件一定比 例的条件下,延性构件对脆性构件起稳定作用,使结构有较好的变形能力而不致 失效。 3、实现内力重分布 延性构件在强震作用下,随着裂缝的形成和开展,某些临界截面有一定的转 动能力,形成塑性铰,改变了原有的超静定状态,结构中的内力分布不再服从弹 性状态,产生塑性内力重分布,从而使结构更符合实际内力分布。在保证极限承 载力不变的条件下,利用塑性内力重分布规律,调整设计弯矩,减少梁支座配筋 的密集程度,便于施工。 4、提高框架结构抗震性能 在我国,抗震设计的原则是:小震不坏,基本地震可修,大震不倒。地震作 用时,延性结构通过塑性铰区域的变形,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同时,这种变形降低了结构的刚度,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减小,即减小了地震力。因此,结构的延性措施增加了结构在大震下的变形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二、框架结构的延性抗震设计

房屋建筑的防震研究2篇

房屋建筑的防震研究2篇 (一) 一、房屋建筑的防震措施 1)确保房屋建筑的质量。 首先,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必须是整个建筑过程的严把关。确立以人的工作质量来促进施工质量,确保工程质量的理念。百年大计,以质为本。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质量管理是核心,只有做好房建工程施工质量策划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才能有优质工程。针对一些偷工减料、管理混乱、安全防护不足问题必须严查,以生命为重。除了严查,更应该做到的是增强质量意识,提高建筑工人的素质。人在建筑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目前一部分施工单位,管理技术人员技术力量薄弱就仓促上岗,这样做,不仅是对工程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员工生命安全的忽视。因此,预控教育便显得非常重要,保修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人,明确责任。质保体系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施工期间能否真正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谨防豆腐渣工程。必须从质量上做硬做强,才能树立良好的品牌。要想节省建筑成本,更多的应该是考虑如何能将废物利用完善。所以从工程调研和任务承接、施工准备、材料采购、施工生产、试验与检验、建筑产品功能试验、施工交验、回访用户与保修这8个环节完善和改进质量体系结构,只有人人提高质量意识,才能确保质量的提高。

2)重视抗震因素。 近几年,地壳板块处于活跃期,地震发生的频率高,所以我们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必须把抗震因素放在重要地位。从全球重大地震灾害调查结果中得出:所有的地震灾难都是因为“四不、一没有”造成的。“四不”也就是建筑物抗震设防标注不足、设计不当、施工不良和使用维护不善,“一没有”就是没有防灾意识。总之,以上因素存在两个以上,当地震突袭的时候,倒塌的危险就随时存在了。在此,我建议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多做些补助,不要等到真正发生地震了,才采取措施。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金,而且是对人权的保护和尊重。建筑过程中要积极参考抗震设防标准。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快速发展,为了节省建筑面积,楼房越来越多的取代了窑洞,可是我们也可以参考窑洞的建筑设计原理。对钢筋水泥的使用也一定要符合规定。只有这样纵使遭遇超过设防标准的地震而破坏,人员的伤亡也不会危及到生命。如果说设计图纸只是用来纸上谈兵的话,那么它真的没有存在的价值。特别是现在的钢筋水泥建筑的房屋,除了钢筋水泥的强度需要符合标准外,还有许多施工细节必须切实遵守,诸如钢筋摆放数量、位置、弯钩角度都对抗震能力有决定性影响。再者就是使用者的问题了,房屋购买者必须有维护这一意识。在装修过程中特别注意维护房屋构架。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树立防灾意识。地震灾害跟其他灾害不同,没有预警。对于那些早期建造的、抗震不足的房屋进行加固工程,这样,地震的伤亡必定也会大大降低。建议使用的抗震材料有:加气混凝土、碳纤维复合材料等等。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要点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要点 摘要:随着近年来地震的不断发生,人们愈加重视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地 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不可控性与突发性的特点,目前对于地震发生的预测性很低, 因此,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经济财产,结构设计时应格外注重抗震设计。科学的抗震结构设计能够有效的减小地震发生时产生的能量冲击对建筑物的损害。为了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健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从设计层面如何有 效提升结构抗震性能,尤其是建筑在地震作用影响下的预防倒塌性能,成为我们 应主力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结构设计;抗震设计;强柱弱梁 前言:我国属于地震多发国家,地震的发生为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对城市 的发展造成阻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虽然不能阻止与有 效预测地震的发生,但可以通过不断发展新科技、不断提高建筑技术来减小地震 灾害,有效的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结构抗震设计能够从建筑物的最初出发,充 分考虑地震作用,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建筑物具备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其 可以延长结构整体的使用寿命,提供一定的安全储备,因此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 意义。 1结构抗震设计原则 1.1结构的规则性和均匀性 (1)沿建筑物竖向,建筑造型和结构布置应比较均匀,避免刚度、承载能 力和传力途径的突变,从而限制结构整体在竖向某一位置出现敏感的薄弱部位, 这些薄弱位置会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者变形,影响结构整体安全性,降低结构 抗震性能,导致结构在地震过程中过早的坍塌。

(2)建筑平面应比较规则。平面内结构布置比较均匀,使地震对建筑物的 能量冲击能够以比较短和直接的途径传递并使质量分布与结构刚度分布协调,减 小质量与刚度之间的偏心。 1.2 结构简化原则 结合前人设计经验及力学模型可知,在结构整体抗震设计过程中,建筑物结 构形式越简单,传力越清晰明了,同时设计过程中的力学计算模型愈接近结构实 际受力情况,结构的计算模型、内力和位移分析以及限制薄弱部位出现都易于把握,其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更容易保证。对此,在实际设计中,应尽可 能简化结构形式,规整布置结构构件,同时在建立结构抗震计算模型时,可以结 合实际情况适当简化模型,优化结构构件的传力路径,这样能够有效提升结构整 体对地震所产生作用力的承载能力,全面提高建筑物在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性能。 1.3 保证结构刚度与强度 抗震结构设计主要为了有效减少地震灾害给建筑物造成的损失,因此,抗震 结构具备一定的刚度与强度也是十分重要的,整体结构的刚度能够从各个方向对 地震作用力进行抵抗,同时足够的强度能够避免地震力作用下结构产生过大变形。在结构设计中使结构整体刚度与强度符合建筑标准,才能尽可能避开地震带来的 不利影响。 2优化抗震设计效果的有效方法 2.1优化房屋建筑结构的构件设计 在地震作用中,导致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地震所产生的横波与混合波, 横波与混合波首先会对建筑物进行强烈的冲击,进而导致建筑结构整体的晃动, 此时,当结构某一位置的结构构件存在缺陷时,就会导致建筑的局部倒塌或整体 坍塌。因此,进行结构设计时,要确保整体结构中每个结构构件设计的合理性, 加强结构构件之间的协调性,提高建筑构件的承载力,严格遵守结构抗震设计的 基本原则及抗震设计规范。优化结构的构件设计,从而提高结构整体的抗地震倒 塌能力

房屋建筑设计要求(精选5篇)

房屋建筑设计要求(精选5篇)房屋建筑设计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绝进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绝提高,因而对房屋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不绝引进先进的 设计理念,在设计中应用县级的技术,不绝讨论新型的高强、轻质、环保建材,进而促进房屋建筑设计的进步。 一、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 (一)绘制房屋建筑结构的平面图 很多设计师在绘制结构平面图的时候都很怀疑是否要输入相应 的结构软件进行建模,依据相关的规定,假如房屋建筑地处六级防 震区,那么就可以省略截面抗震验算,可是要设置肯定的建筑抗震 措施。所以,对于一般的砌体房屋结构可以不在软件中建模,实行 直接设计,可是在设计中肯定要注意受压和局部受压的情况。在时 间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输入建模会更好,由于利用它设计师可以对 荷载进行快速、精准的导算。当然,假如房屋建筑的地区抗震级别 在六级以上,就必须输入软件,进行建模设计。 (二)房屋建筑的屋顶结构图 假如建筑是坡面,那么目前对结构的处置方式重要有两种,即 有梁式和折板式。二者适用的房屋建筑情况不同。一般量版式比较

适用于那些建筑面不足规整、板破跨度比较大、屋面坡度和屋脊线 转变比较多而杂的坡屋面设计。二板式则与有梁式适用的情况相反。两种方式的板都是偏心受拉构件。在进行板配筋的时候要注意设有 部分或者全部的板负筋拉通,这样才略有效防范拉力。而板厚也要 依据不同的房屋建筑做相应的设计和要求,厚度一般不能低于120厚。对于梁板折角处的钢筋如何布置也要有大样示意图。对于那些 坡屋面板进行平面画图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设计师会采纳剖面示意 图加上大样详图的方法,从而使施工人员能够更好的理解图纸。要 想设计出并绘制出一份房屋建筑结构图,设计师就肯定要做到心中 有数。设计师不止要有肯定的空间概念,更要具备正确理解房屋建 筑图纸和意图的本领,只有这样施工人员才略清楚明确的理解设计 图纸。由于屋面的起坡很简单造成建筑物阁楼层部分的墙体会超高,所以设计师就要充足结合门窗顶设置相应的圈梁减低墙的高度。 (三)房屋建筑结构的大样详图 假如能够确保建筑详图精准无误,那么就可以在建筑详图的基 础上直接绘制大样详图,当然,也可以在之前做过的大样详图上进 行局部的改进。在这个阶段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建筑 结构受力合理、施工便利,当然这必须在抱枕建筑外形的条件下进行。要使房屋建筑的标高、外形尺寸同建筑专业协调一致。 二、建筑房屋基础及上部结构的设计基本要求 所谓的建筑凡物结构设计重要是指多房屋基础结构及上部结构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设计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设计 一、前言 对城镇临街建筑及居民小区建筑,经常要考虑到商业经营和办公的需要,做成底层框架-抗震墙、上部多层砌体房屋,以增加底层空间、便于灵活布置。对于这种结构形式,从抗震上讲是不利的,但因其在使用上的方便性、灵活性以及造价低廉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本文将结合工程实例以及当前普遍使用的PKPM软件,对这种结构形式的设计作些阐述。 二、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震害及其分析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是由底层或底部两层为框架-抗震墙,上部为多层砖房构成。这类结构的底层或底部两层具有一定的抗侧力刚度和一定承载能力、变形能力以及耗能能力;上部多层砖房具有较大的抗侧力刚度和一定的承载能力,但变形和耗能能力相对较差。这类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既决定于底部和上部各自的抗震能力,又决定于底部和上部的抗侧力刚度和抗震能力的相互匹配程度,也就是不能存在特别薄弱的楼层。 震害调查和试验研究表明,当底层无抗震墙或抗震墙数量较少时,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震害集中在底层框架部分,且墙比柱重,柱比梁重。破坏状态显示:抗震墙沿对角线方向发生剪切破坏(出现交叉斜裂缝),框架柱上下端产生水平裂缝并局部压溃,形成柱铰机构,个别框架梁两端出现竖向裂缝。震害原因在于结构上刚下柔或抗侧力

刚度上强下弱,加之底层所受地震作用相对较大,造成底层框架-抗震墙变形过分集中,位移太大而丧失承载力破坏。而上部各层砌体除了部分因连接构造太差而发生失稳破坏,一般基本完好或轻微破坏(开裂),层间相对位移较小。当底层设置的抗震墙太多时,其震害现象与多层砌体房屋类似,一般是第二层墙体(即过渡层)破坏严重。 三、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设计的注意事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从结构布置、计算要点以及构造措施等方面对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1.结构布置: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的限制;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限制,该项限制主要是为了满足楼盖对传递水平地震力所需的刚度要求,防止楼板平面出现过大的变形而不能使各层的地震作用传到抗震横墙上。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8度可分别按三、二、一级采用。 2.计算要点: 层刚度比的控制,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控制侧向刚度比,是为了使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的弹性位移反应较为均匀,减少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集中,从而提高整个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防止底部结构出现过大

建筑抗震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综合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称为震源。 2、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叫震中。 3、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叫做震中距。 4、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种度量。 5、地震波: 地震时,地下岩体断裂、错动产生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外传播是地震波。 6、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7、地震动及三要素: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通常称为地震动。地震动的峰值(最大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通常称为地震动的三要素。 8、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的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它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 9地震反应谱:单自由度体系在给定地震动作用下某种反应量的最大值与体系自振周期之间的关系曲线 10鞭端效应:由于突出屋面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构件的质量和刚度突然减小,地震反应随之增大,这种现象称为鞭端效应。 11简述众值烈度、基本烈度和罕遇烈度的划分标准及其关系。 答:众值烈度、基本烈度和罕遇烈度:对应于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分别为63.2%、10%和2-3%的地震烈度。(3分) 众值烈度等于基本烈度减去一度,而罕遇烈度等于基本烈度加上一度强。(2分)12什么是地震系数和地震影响系数?什么是动力系数?它们有何关系? 答:地震系数为:用重力加速度表示的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1分)地震影响系数:用重力加速度表示的单自由度体系的峰值加速度反应(1分)动力系数:单自由度体系的峰值加速度反应与地面峰值加速度的比值。(1分)地震影响系数等于地震系数与动力系数的乘积。(2分)

抗震方案6篇

抗震方案6篇 抗震方案篇1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校、医院建筑物抗震设防的重要意义 地震灾害预防,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尤其是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因大量建筑物倒塌造成学生等人员伤亡惨重。沉痛的教训警示我加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工作,尤其是加强学校、医院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十分重要。当前,省会“三年大变样”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加强我市学校、医院的地震安全,打造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的重要保障。各级各部门要把做好学校、医院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建设安全省会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负责地抓紧、抓实、抓好。 二、加强学校、医院建筑物抗震设防的主要任务 (一)开展学校、医院现有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由各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辖区内学校、医院建筑物的建筑年代、结构类别、抗震性能进行一次摸底检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登记、统计。 (二)对学校、医院存在抗震安全隐患的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各县(市)区政府在开展抗震性能普查、掌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对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学校、医院的建筑物,责成产权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签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三)推进学校、医院危旧建筑物的拆除重建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以“三年大变样”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危旧建筑物特别是学校、医院危旧建筑物的拆除重建工作,对存在严重抗震安全隐患或采取抗震加固措施仍不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危旧建筑物必须停止使用,尽快予以拆除重建。 (四)依法提高新建、扩建、改建学校、医院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按照《防震减灾法》有关规定,从年月日起,对我市辖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学校、医院的建设工程,按照高于当地基本设防烈度1度的标准进行设防,其它

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

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 抗震设防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在我国,因早期建筑物抗震能力低,地震的发生往往给我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设防问题是我国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发展,特别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房建工程的震害多发点 地震作用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复杂性,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构造仍保持在弹性状态,不发生破坏是很不实际的;既经济又安全的抗震设计是允许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破坏严重,但不倒塌。因此,依靠弹塑性变形消耗地震的能量是抗震设计的特点,提高构造的变形、耗能能力和整体抗震能力,防止高于设防烈度的“大震”不倒是抗震设计要到达的目标。 1、构造层间屈服强度有明显的薄弱楼层 钢筋混凝土框架构造在整体设计上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使得这些构造存在着层间屈服强度特别薄弱的楼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构造的薄弱层率先屈服,弹塑性变形急剧发展,并形成弹塑性变形集中的现象。如1976年____大地震中,13层蒸吸塔框架,由于该构造楼层屈服强度分布不均匀,造成第6层和第11层的弹塑性变形集中,导致该构造6层以上全部倒塌。 2、柱端与节点的破坏较为突出 框架构造的构件震害一般是梁轻柱重,柱顶重于柱底,尤其是角杜和边柱易发生破坏。除剪跨比小的短柱易发生柱中

剪切破坏外,一般柱是柱端的弯曲破坏,轻者发生水平或斜向断裂;重者混凝土压酥,主筋外露、压屈和箍筋崩脱。当节点核芯区无箍筋约束时,节点与柱端破坏合并加重。当柱侧有强度高的砌体填充墙严密嵌砌时,柱顶剪切破坏严重,破坏部位还可能转移至窗洞上下处,甚至出现短柱的剪切破坏。 3、砌体填充墙的破坏较为普遍 砌体填充墙刚度大而变形能力差,首先承受地震作用而遭受破坏,在8度和8度以上地震作用下,填充墙的裂缝明显加重,甚至部分倒塌,震害规律一般是上轻下重,空心砌体墙重于实心砌体墙,砌块墙重于砖墙。 二、抗震构造设计 较合理的框架地震破坏机制,应该是节点基本不破坏,梁比柱屈服可能早发生、多发生,同一层中各柱两端的屈服历程越长越好,底层柱底的塑性铰宜最晚形成。即:框架的抗震设计应使梁、柱端的塑性铰出现尽可能分散,充分发挥整个构造的抗震能力。 1、抗震计算中的延性保证 从用楼层水平地震剪力与层间位移关系来描述楼层破坏的全过程可反映出,在抗震设防的第二、____准时,框架构造构件已进入弹塑性阶段,构件在保持一定承载力条件下主要以弹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所以框架构造需有足够的变形能力才不致抗震失效。试验研究说明,“强节点”、“强柱弱梁’、“强底层柱底”和“强剪弱弯”的框架构造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极限层间位移大,抗震性能较好。规范通过构件承载力调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上述

建筑抗震论文15篇

建筑抗震论文15篇 建筑抗震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抗震结构的应用也越来越广。由于居民对高层混凝土建筑质量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建筑工程的实际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更加安全的抗震结构,这不仅能够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安全抗震要求,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建筑行业的健康高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建筑抗震建筑论文建筑 建筑抗震论文: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很多高楼大厦在城市中出现,而且建筑高度越来越高,甚至一些已经超过了安全高度范围。而且我国很多地方都是地震多发带,近几年的地震已经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消极影响。本文中,通过对现阶段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优化的可行性策略,具有一定实践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问题;策略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随处可见高楼林立,加之世界人口数量的激增,为了给人类提供拥有更多的建筑空间,高层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建筑层数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随着建筑的复杂性和难度的增加,人们对于建筑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地区的国家,加之近几年自然灾害的频发,我国居民对于高层建筑的防震效果更加重视,这就对我国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对我国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以期能够提高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能力。

2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高度规范问题 虽然我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建筑物的高度规范做出了明确的、具体的规定,而且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性,针对不同级别的高层的混凝土的建筑结构技术也有不同级别的高层建筑设置规范,但从我国现阶段各个建筑单位的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使得高层建筑的高度远远超过了科学合理的范围,以至于在遭遇地震时,这些违规高层建筑会成为“众矢之的”,不能有效抵抗地震威胁。 2.2抗震材料选用问题 我国虽然也是地震多发国家,但是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在高层建筑时结构材料的选择还相差甚远。地震多发地区的建筑应当较多的采用钢架结构,以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是我国很多地震区域的高层建筑仍然知识钢筋混凝土的普通结构,这种结构的抗震性能远不及钢结构。另外,对于建筑高度高于150m的高层,应当有三层支撑框架做支撑。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及钢铁产能的提高,新型钢质混凝土结构一般质量较轻,且能够在减少钢架结构尺寸的基础上,提高高层建筑的防震能力。 2.3抗震设计人才支撑问题 现阶段我国抗震设计领域的专业人才还很匮乏,很多抗震设计大多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国内设计者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低。虽然国内很多高校和职教院校都开设了抗震设计专业类课程,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实际施工实践经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不扎实,课程结构的不全面等,使得我国建筑设计在抗震设计领域的人才十分匮乏,国内一些经典的高层建筑还不得不依赖国外的设计师来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抗震设计人才支撑不足。此外,我国抗震设计的抗震能力较差,抗震级别较低,还比不上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的建筑架构设计安全系数还不高,因此,亟需相关部门对我国高层抗震设计做出更为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标准,以提高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适宜性。

住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优化设计 张明辉

住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优化设计张明辉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建筑高度不断增加,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变得尤为重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概念,本文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重的几大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对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希望为结构设计人员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结构;优化设计 前言 地震的发生是难以预测的,也不能对其进行精确计算。当地震发生时,建筑物承受巨大的水平作用力,一旦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不到位,建筑将会在地震的作用力下出现裂缝构件损坏局部坍塌等,严重时将导致整楼倒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近年来,几次重特大地震导致的建筑物倒塌引发的灾害令人触目惊心,做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结构设计人员责无旁贷。 1地震影响下高层住宅建筑结构破坏的特点 1.1地基 部分场地具有较厚的软弱冲击土层,此时高层建筑地基破坏率明显增高。由于地基土液化造成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最终导致建筑上部结构损害甚至整体倾斜。高层建筑位置若处于不利或危险地段,会由于地基破坏而导致房屋整体结构破坏。一旦建筑结构基本周期和场地的自振周期趋于相同,则会由于共振效应导致破坏程度加重。 1.2结构体系 高层建筑一般采用框架或框架-抗震墙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的结构平面内柱上端部位容易产生剪切破坏,在窗洞位置的外墙框架柱由于受到窗下墙体的约束容易产生短柱型剪切破坏。若高层建筑采用抗震墙结构,其破坏的程度较轻;若采用底框结构,其刚度柔弱的底层则会受到严重的破坏;若采用框架结构,建筑底层若为敞开式的框架间,且未砌砖墙,其底层也会受到严重破坏;若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板的结构体系,由于楼板的冲切或由于楼层发生较大侧移,导致柱脚破坏,各层的楼板会发生坠落甚至重叠在地面上。 1.3刚度分布 若建筑物结构以矩形平面布置,电梯井等抗侧力构件在布置过程中一旦存在偏心,则会由于扭转振动导致地震灾害加重;若采用L形、三角形等不对称的平面建筑结构,也会由于地震影响产生扭转振动最终导致灾害加重。 1.4构件形式 在框架建筑结构中,相比于梁、板,柱的破坏程度更大;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中,窗下墙通常会产生交叉/斜向裂缝;若混凝土柱中配置螺旋箍筋,一旦层间的位移角数值较大,核心的混凝土依然完好,钢筋柱抵抗能力较强,但若在同一楼层存在长短柱并用的情况,则会导致短柱受到相对严重的破坏。 1.5房屋体形 若建筑的平面结构不规则,如T形、L形、Y形等,其在地震影响下的破坏率较高。若高层建筑底盘加大,裙房顶面和主楼相接位置的面积突然减小的楼层,由于相邻的楼层间产生较大的质量突变,往往会导致较为严重的破坏。若高层建筑的防震缝宽度设置较小,则会导致建筑物之间产生碰撞破坏;楼层的平面形心和重心的偏移距离越大,震害导致的破坏越严重。

第六篇 房屋抗震设计

第六篇房屋抗震设计 1 抗震设防依据和分类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 11�89 1.0.3抗震设防烈度应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 50223-95 3.0.2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类别,其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3.0.2.1甲类建筑,地震破坏后对社会有严重影响,对国民经济有巨大损失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3.0.2.2乙类建筑,主要指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且地震破坏会造成社会重大影响和国民经济重大损失的建筑。 3.0.2.3丙类建筑,地震破坏后有一般影响及其他不属于甲、乙、丁类的建筑。 3.0.2.4丁类建筑,地震破坏或倒塌不会影响甲、乙、丙类建筑,且社会影响、经济损失轻微的建筑。一般为储存物品价值低、人员活动少的单层仓库等建筑。 3.0.3各类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3.0.3.1甲类建筑,应按提高设防烈度一度设计(包括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 3.0.3.2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抗震措施当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提高一度设计,当为9度时,应加强抗震措施。对较小的乙类建筑,采用抗震性能好、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时,按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措施。 乙类建筑的地基基础不提高抗震措施。 3.0.3.3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设计。 3.0.3.4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不降低;当设防烈度为7~9度时,抗震措施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设计,当为6度时不降低。 2 基本规定

2.1 地震影响、场地和地基基础 2.1.2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和工程地质的有关资料,作出综合评价。当无法避开不利的地段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2.1.3当建筑场地为I类场地时,除丁类建筑外,可按原烈度降低一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地震作用仍按原烈度计算,但6度时构造措施不应降低。 3.1.5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场地上类型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 3.1.6场地地质勘察,应根据实际需要划分为建筑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提供建筑的场地类别及岩土地震稳定性(如滑坡、崩塌等)评价,对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建筑,尚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供土的有关动力参数和场地覆盖层厚度。 3.2.2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应取地基土静承载力设计值乘以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计算。 3.3.6地基抗液化措施应根据建筑的重要性、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综合确定,当液化土层较平坦且均匀时按表3.3.6选用,除丁类建筑外,不应将未处理的液化土层作为天然地基的持力层。 抗液化措施表3.3.6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