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流视角下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成因

多元流视角下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网络结构特

征及成因

本文旨在从多元流的视角出发,分析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网络结构

的特征及成因。文章先从网络结构角度,概述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网络

的基本特征,包括网络密度、节点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等,总结其

特点为网络密集度低、网络结构松散、中心节点较为分散。接着从历史、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出发,探讨辽西走廊地带城市

网络结构的形成原因,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网络结构特征

1、网络密度低

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网络结构相对松散,节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网络密度相对较低。该地带区域城市数量众多,但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这些城市分布比较广泛,城市之间的距离较远,交通和信息传递

相对受限,因此城市网络联系不够强,网络密度低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2、节点度中心性分散

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网络的节点度中心性整体分散,且没有明显的

中心城市。节点度中心性是网络中度量节点重要性的一种指标,它表

示一个节点在整个网络中所拥有的连接数量。该地带地区城市数量众多,都有各自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发展优势,相对均衡地分散于城市

网络中。除少数省会城市外,该地带区域没有一个城市绝对掌握网络

的中心地位。

3、介数中心性较高

介数中心性是网络中度量节点在网络中传递信息的重要性的一种

指标,它描述了节点在整个网络中作为桥梁或居间人的作用。辽西走

廊地带城市网络的介数中心性较高,这是由于该地区城市之间交通和

信息联系相对受限,城市之间通信渠道较多时,会形成相对稳定的通

信网络结构,居于网络中间的城市就成为了桥梁或居间人。

二、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网络结构成因

1、历史因素

辽西走廊地带历史上是多民族和多文化的交流区域,具有重要的

历史和文化价值。在历史上,这一地带地区达到过很高的繁荣和发展

水平,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城市。然而,受到地理和政治因素的限制,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的联系发展并不紧密,

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城市局面。

2、地理因素

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的联系发展也与其地理原因密切相关。该地区

城市数量众多,分布较分散,地理因素如环境、地形、距离等对城市

间的连接有直接影响。一般来说,连接距离越远,在相同交通和信息

条件下,城市间的联系就越弱,这难以避免地影响了辽西走廊地带城

市网络的繁荣与发展。

3、经济因素

辽西走廊地带城市在经济上的联系方面,也受到历史、地理等因

素的影响,但经济因素则是决定网络形成的主要途径。该地带城市经

济起步比较晚,大多还处于发展阶段。对繁荣城市网络而言,更好的

经济基础意味着更强的联系和合作潜力。领导的产业规划和扶持等也

对城市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4、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影响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网络形成因素之一。中

国在文化背景下较为注重的“区域文化”、“地方民俗”在一定程度

上将城市联系在一起,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文化差异,使城市间的合作

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受限性。利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城市联动发展,可

以使城市间的联系和合作更加密切。

三、展望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网络发展

1、加强交通和信息掌握网络核心

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网络的密度、节点中心性、介数中心性等特征

都是受到地理和交通障碍的限制。着眼于未来发展,领导需要制定更

具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加大区域交通和通信建设投入,提高城市网络

的联系质量。

2、发挥历史资源价值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形象的鲜明标志,也是城市间互相借助发展

资源的重要条件。辽西走廊地带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可以通过开展

历史文化巡展、文化节等活动,加强地区沟通与交流,实现城市间的

跨越式发展。

3、推进共同产业发展

城市间产业发展的区域互利性,能给地区带来更充分的利益,从

而以良性发展为主。应当引导城市间开展交流,深入合作,推动共同

产业发展,加速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网络发展的步伐。

结论

此次文章从多元流视角出发,分析了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网络结构

的特征及成因,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该地带城市网络结构

松散、中心节点分散、介数中心性突出,这一特点既是历史、地理等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又反映了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如何进一步利用区域优势,整合资源,破除交通和信息贫困,加强城

市网络的联系和合作,是辽西走廊地带城市网络发展的关键问题。

西安市空气污染特征及重污染天气成因研究

西安市空气污染特征及重污染天气成因研究 西安市空气污染特征及重污染天气成因研究 一、引言 空气污染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西安市的空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本文旨在研究西安市空气污染的特征以及重污染天气的成因,为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二、西安市空气污染特征 1. 空气质量指数 西安市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是评估空气质量优劣的重 要指标。根据城市环境监测数据,西安市平均AQI在不同季节间存在差异。冬季和春季的AQI普遍较高,而夏季和秋季相对较低。这与气象条件以及人类活动有关。 2. PM2.5浓度 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此类 颗粒物危害较大,容易进入呼吸道,对人体健康具有较大的威胁。西安市PM2.5浓度高峰期主要出现在冬季,这与燃煤取暖、工业排放等因素相关。 3. 主要污染物 西安市的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其中,工业和交通排放是主要的污 染源。此外,气象因素也会影响污染物的扩散和沉降。 三、空气污染的成因研究 1. 人类活动 (a) 工业排放 西安市拥有较多的工业企业,工业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之

一。大量的燃煤和燃油消耗导致大量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排放。此外,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化学物质排放也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b) 交通排放 随着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交通排放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尤其在高峰时段,车辆尾气中的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明显增加。此外,拥堵情况也会导致污染物停留时间增加,进一步加剧空气污染。 2. 大气环流 (a) 温度逆温层 逆温是指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变暖的现象。西安市冬季常常出现温度逆温层现象,逆温层阻碍了污染物的垂直扩散,使得污染物在低空层滞留。 (b) 静稳天气 静稳天气条件下,空气较为稠密、不易流动,导致污染物扩散受限,易形成重污染天气。夏季高温天气和秋季晴朗干燥天气往往与静稳天气现象较为相关。 3. 地理环境 西安市地处陕西盆地,地形地势对气候和大气环流产生一定影响。盆地地形加剧了静稳等气象现象,使得污染物难以及时扩散和稀释。 四、空气污染防治对策 1. 减少污染源 应加强工业企业的治理措施,推动工业升级,提高污染物治理效率。对车辆排放进行严格控制,推广新能源车辆。此外,还需要加大对农村散煤、工地扬尘等污染源的整治力度。 2. 改善能源结构 减少煤炭的使用,促进清洁能源(如天然气、风能、太阳

二轮复习:区域空间定位专题(附综合练习及答案点拨)

二轮复习:区域空间定位专题(附综合练习及答案点拨) 一、基础知识点 1、在世界地图上熟悉16条重要的经纬线:Oo、30oE、60oE、90oE、120oE、180oE、 120oW、60oW以及赤道、南、北回归线、30oN、40oN、南、北极圈,掌握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形成经纬网。 2、熟悉大洲、大洋、各大洲主要分区、主要气候区、大的地形区、世界主要海区、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 二、主要定位方法 1、经纬网定位法(绝对定位法)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 例题:一艘满载工业燃油的油轮,某年7月在图中海域沉没,船上燃油大量外泄。读图回答(1)~(2)题。 (1)该海域位于 A、南太平洋 B、北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大西洋 答案:C点拨:从经纬度位置可以看出油轮沉没海域为北印度洋。 (2)此时油轮外泄的燃油将向方向的海域扩散 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答案:B 点拨:7月北印度洋为夏季,南亚热带季风风向为西南季风,沿岸海水向东北方向流动。 2、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定位法) 3、区域轮廓定位法 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也可以根据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划界线、海岸线等分布状况)和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如城市、矿产、山峰等)分析定位。 例如:(2005年全国文综卷Ⅲ)简要回答B城市成为交通枢纽的区位因素。

点拨:分析本题只有在根据图中的长江、洞庭湖、鄱阳湖,位于汉江与长江的汇合处等轮廓特征,再结合图中的经纬度确定B城市为武汉后才能正确作答。 4、地理景观定位法 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地区在自然地理景观和人文地理景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这些地理景观也可以正确地确定所在地区的位置。 (1)自然地理景观定位法。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地貌景观,由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差异,它们的气候、植被和动物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地理景观,成为确定区域位置的重要依据。如日本的富土山,非洲热带草原上的长颈鹿、斑马,热带地区的椰子树、天然橡胶,南极洲的企鹅,干旱地区的仙人掌,沙漠地区的绿洲等。 5、图例、注记定位法 有些试题文字部分没有明确指出该地的具体名称,这时要充分利用图中的图例(首都、省会与一般城市图例的不同,海岸线与国界线的不同等)、注记(城市、河流湖泊等的名称)来进行定位。

城市内涝特征、成因及应对研究综述

城市内涝特征、成因及应对研究综述 摘要: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水平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到, 对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使得频发的城市内涝灾害,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梳理近年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识别出 城市内涝灾害具有广泛性与高频易发性、随机性与短历时性、传导性与强破坏性、可防御性与利害性等特征;并从降水变化、城市扩张、排水系统、防涝管理四个 方面进行城市内涝成因分析;最后基于雨水管理、组织管理、工程管理、应急管 理四个方面总结了城市内涝的治理策略。认为当前中国城市的内涝防控工作,工 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涝理念深入人心,但在实施层面需要应对体制、 法规、技术等各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未来的城市内涝治理工作应以具体问题为导向,不仅要重视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还应更多的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应用。 关键词:城市内涝;内涝特征;内涝成因;内涝治理 引言 城市内涝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治理城市内涝事关人民 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发展工程。平均每年发生21.3 轮暴雨,多数伴有严重的衍生和侧生灾害,主要集中在长达7个月的汛期。受历 史规划建设条件影响,老城区在暴雨期间排涝能力差,一些新城区在人口逐渐迁 入的同时出现了原有防洪排涝系统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为此,本文从元治 理理论入手,以社区内涝治理为例,以“政府重塑秩序,破解三元悖论”为视角,探讨参与内涝治理中的主角色作用,进而探索出当前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加强 与社会、市场的联动来治理城市内涝,为治理城市内涝问题提供建议和参考。 1城市内涝灾害特征 1.1随机性与短历时性

安徽省淮北市地下水中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

安徽省淮北市地下水中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 邢怀学;李亮;葛伟亚;叶念军;龚建师;周锴锷;朱春芳 【摘要】On the basis of hydrogeological survey and sample analysis, fluorine in the groundwater was taken as the study object in Huaibei City, Anhui Province. Analyses of 338 groundwater samples show that the overal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luorine decreases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mean of the fluorine values in the north is higher than 2.0 mg/L. The standard-surpassing rate of fluorine content of the groundwater is 35.5%,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whole Huaihe River Basin whose standard-surpassing rate is 20.14%. The standard-surpassing rate of shallow groundwater (≤ 50m) fluorine content is 40.45%, whic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deep groundwater (> 50m) whose standard-surpassing rate is 16.9%. Excessive fluorine in groundwater is related to geological background, human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在水文地质调查、取样测试的基础上,以安徽省淮北市地下水中的氟为研究对象,对338个地下水样品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市地下水中氟的含量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从北向南逐渐降低趋势,北部氟含量均值在2.0 mg/L以上;氟的超标率35.5%,高于淮河流域地下水氟的超标率20.14%(淮河流域地下水污染项目数据统计结果);浅层地下水(≤50 m)氟超标率40.45%,深层地下水(>50 m)氟的超标率16.9%;地下水中氟超标与地质背景、人类活动以及环境条件有关。 【期刊名称】《地球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2

通辽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及成因

通辽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及成因通辽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地处中国东北地区。近年来,通辽市的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将探讨通辽市经济 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 一、基本特征 1. 经济结构多元化:通辽市的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化,既有农业、工 业等传统产业,也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农业主要以粮食种植和牧业 为主,工业包括石油、煤炭、化工等行业,服务业则涉及金融、旅游 等领域。 2. 石油资源丰富:通辽市是中国重要的石油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 石油资源。这为通辽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支撑。石油产 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也为市区提供了丰富的财政 收入。 3. 地理优势:通辽市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 地带。其交通便利,连接中俄蒙三方,使通辽市成为区域经济合作和 贸易的重要节点。这为通辽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合作机会。 4. 农牧业发展:通辽市拥有广大的农田和牧场资源,有利于农牧业 的发展。适宜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 基础。同时,政府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畜牧业转型升级,提高了农 牧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二、成因分析 1. 政府支持:通辽市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 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政府的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和保障,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2. 投资力度加大:通辽市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资 力度。通过加强城市建设、扩大产能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等举措,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资源优势:通辽市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等资源,这为其经济发 展提供了巨大的优势。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为通辽市带来 丰厚的经济效益。 4. 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以来,通辽市积极吸收国内外优质资源 和先进技术。通过引进外资、拓展对外贸易、加强与国际合作等方式,提高了市区的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5. 人才支持:通辽市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含量和 创新能力。通过引进高端人才,推动产学研合作以及培育本地人才,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总结起来,通辽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经济结构多元化、石油资 源丰富、地理优势突出以及农牧业发展良好。其经济发展的成因主要 包括政府支持、投资力度加大、资源优势、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人才支持。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通辽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

中国城市人口收缩空间结构的动态特征及其成因

中国城市人口收缩空间结构的动态特征及其成因 张小东;韩昊英;蒋懿康 【期刊名称】《南方人口》 【年(卷),期】2023(38)1 【摘要】本文基于第五次至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深度探索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口收缩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动因,以期为将来国家发展政策制定、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人口均衡分布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发现:(1)中国城市人口收缩形势越来越严峻,呈现出人口收缩范围日益增大,人口增长范围日益缩小、逐渐集中的两极分化特征;(2)中国北部和西部地区人口集聚明显弱于中国东南部,城市人口密度重心从孝感市逐渐南移至武汉市中部,人口收缩重心由湖北襄阳市北移到了河北邢台市,且沿“胡焕庸线”两侧形成了带状收缩结构。(3)形成了带状为主、点状为辅、面状固定的收缩格局;随着时间推移,“┣”型带状收缩结构逐渐转变为“X”型收缩结构;且东北地区点状收缩结构逐渐演变为面状收缩结构。(4)城市经济、行政地位、人口迁徙、城市产业结构、就业环境、公共建设投入、公共资源配置和城市管理服务水平等因素都是中国城市人口收缩的主要动因。【总页数】10页(P59-68) 【作者】张小东;韩昊英;蒋懿康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05

【相关文献】 1.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人口"隐性收缩"的特征与机制——以广东省茂名市为例 2."精明收缩"视角下中国特大城市人口质量调控——以上海市为例 3.长三角城市人口收缩的特征、经济效应与政策回应 4.资源型城市人口增长与收缩特征研究 5.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城市增长与收缩时空动态特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现状、问题及其成因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奉贤区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社会治理研究 【第一章】城市化背景下乡村邻里关系问题探究绪论 【第二章】农村社会治安管理理论视角 【第三章】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第四章】国外邻里互助基本经验 【第五章】我国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的意义及对策分析 【结语/参考文献】和谐农村邻里关系构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现状及成因 第一节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的现实状况 首先,邻里交往变少了。国内有些学者们对一些大城市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普遍认同的结论就是当前邻里关系总体呈现出“表面化”以及“浅层化”的特征。邻里互动频率低,由“和平共处型”为主的交往方式向“淡漠封闭型”方式转变,农村这个共同生活的地域本身正在逐渐失去促进村民密

切交往的功能,村民缺乏参与农村共同活动的动力33.华中科技大学的程俊春对于我国农村邻里交往作了对比性的研究,他发现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农村邻里交往出现了如下变化:(1)农村人邻里的闲暇交往频率变低、交往场所单一化、交往质量下降34.(2)农村人的邻里互助也发生了变化。日常互助减少、生产互助由“情感型互助”变成了“明码标价”的交易。 其次,邻里之间的交往趋于表面化。不同于传统社会中我国的农村“远亲不如近邻”的情感维系,在城市化的影响下,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的交往越来越趋向于浅层。笔者,在调查访谈中发现,现如今农村人们的交往内容更多的是“不得不”“没有办法”.例如,作为农村邻里交往的最大的平台“婚嫁”“丧葬”事宜。以往的出于情感式的交往,现在也成为了人们为了“不被人嚼舌根说闲话”的一种妥协手段。然而,在日常的交往内容上,人们更多关注对于自己能够获得更多资源的内容,获得情感支持的邻里交往慢慢趋于利益化了。 再次,邻里之间的宽容度降低最后,邻里之间有着众多秘密构成的隔阂。常小美在《后常庄的邻里互助研究--以丧葬仪式为例》中,将由于城市化而引起的邻里关系的变化形态概括为:“局部强化与整体淡化”.局部强化就是留在农村生

德阳市城区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及成因分析

德阳市城区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及成因分析 高东东;吴勇;姜丽丽;古广华 【摘要】根据监测孔资料对德阳市区地下水位动态类型划分,分析其水位动态特征表明:德阳市区地下水是降水入渗型、沿岸型、开采型、灌溉型综合而成.地下水受河流切割,旌湖上、下游拦河坝蓄水,北郊水厂、二重厂~工农村一带为集中开采区,绵远河一带开采强度的不稳定性、西北侧区域地下水径流补给,季节降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其中降水和开采因素是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使得德阳市区地下水位和降落漏斗呈复杂多变势态,地下水流场在不同区段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 【年(卷),期】2012(032)001 【总页数】6页(P74-79) 【关键词】地下水位;动态特征;成因;德阳市区 【作者】高东东;吴勇;姜丽丽;古广华 【作者单位】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四川省德阳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四川德阳6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13

天然条件下,地下水动态是地下水埋藏条件和形成条件的综合反映[1]。在人类活 动区域,地下水动态还可反映出人为因素对地下水赋存与运移的影响。我国学者对于地下水动态的研究一般从影响因素和成因类型两方面着手,目前已形成较统一的观点。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一般分为类天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天然因素包括气象、水文、地质、土壤、生物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人工取水和人工补给等[1-8]。国 外的研究有前苏联的O.K.朗格考分类、卡明基分类、阿利托夫斯基分类[4]。朗格 考主要考虑了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影响,分类不够详细;卡明基主要考虑潜水的动力特点,未考虑承压水的特点;后来阿利托夫斯基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以地下水的补给为主,并考虑了地下水的分带理论,对地下水动态类型做了较为详细的划分,而且第一次提出了承压水的动态分类[3-4][7-8]。我国学者对地下水动态类型的划分主要是参考前苏联学者成果,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王大纯等将地下水分为天然动态类型和人为活动影响下的动态类型[6],将天然动态类型分潜水和承压水分 别进行了划分,对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动态类型没有明确的类型划分;朱学愚等还专门论述了灌溉区潜水的动态类型划分[8]。目前较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将地下水动态 成因类型分为4大类9个亚类[1][5],是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充分考虑了气候(干旱和湿润)、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潜水、承压水、岩溶水等)、人类活 动(开采、灌溉等)等因素。该分类较细致、简单易懂,较全面。 然而任何分类均不能概括所有动态类型,一个地区的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往往复杂多变,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人类活动、地质构造运动等。决策者制定的政策短期内可能不会看到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但从长期就会对地下水动态造成影响,甚至改变地下水动态类型。例如潜水埋深较大区域本属径流型动态,连年灌溉后,也可转为蒸发型动态[6]。因此研究一个地区的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和动态类型时 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鄱阳湖盆地的地质演化、新构造运动及其成因机制探讨

鄱阳湖盆地的地质演化、新构造运动及其成因机制探讨 杨晓东;吴中海;张海军 【摘要】综合鄱阳湖盆地的沉积特征和构造活动特点,并结合钻孔及剖面资料,分析了鄱阳湖盆地在东亚地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背景下的地质演化过程,总结了控制鄱阳湖盆地发展的主要断裂构造及其特征以及盆地的中新生代沉积古地理演化,最后进一步根据已有资料,总结了区域主要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及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并探讨析了盆地的成因机制.综合研究认为,在中生代,中国东南部的燕山运动事件使一套大致平行的北东—南西向断裂带形成,并在此时期导致了鄱阳湖断陷,形成鄱阳湖沉积盆地的雏形;之后,随着赣江断裂系活动方式的变化,鄱阳湖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至第四纪,盆地中部发生整体拗陷并持续接受沉积;全新世中期后,演化成现代鄱阳湖. 【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 【年(卷),期】2016(022)003 【总页数】18页(P667-684) 【关键词】鄱阳湖盆地;地质演化;新构造;活动断裂;地震 【作者】杨晓东;吴中海;张海军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6 鄱阳湖盆地是华南由于构造作用产生的断陷盆地,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盆地位于扬子板块中部,江南造山带东段南缘,华南褶皱带北侧,在李四光提出的新华夏构造体系中可归为第二个沉降带中[1]。包括中下扬子地区在内的中 国东南部大地构造条件十分复杂,燕山运动以来,华南属于亚洲东部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化带的一部分[2]。关于鄱阳湖盆地的历史成因以及演化前人也做过大量工作,但从新构造运动和大地构造背景下演化的角度研究鄱阳湖盆地的资料较少。鄱阳湖与长江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长江水位的高低和鄱阳湖的水位互相支持和作用[3]。鄱阳湖平原又是长江中下游五大平原之一,且研究区位于环鄱阳湖城市群 中央,鄱阳湖盆地的发展演化影响着长江经济带及周边城市群的建设。讨论鄱阳湖盆地演化特别是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断裂和新构造可以使我们掌握地壳的运动特征和断层的活动规律,在今后更好地为当地城市建设服务,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该地区的沉积古地理及活动断裂资料等讨论了鄱阳湖的演化和新构造运动特征,以期对鄱阳湖形成演化的研究有所帮助。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中北部,北纬28°20′—29°50′、东经115°50′—116°45′之间[4],南北长173 km,东西宽74 km,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湖泊形似葫芦,最 深水位超过20 m,水域面积4125 km2[5]。流域内水系发达,赣江、抚河、修河、信江、饶河5大河流成辐射状向鄱阳湖汇合,并在湖口注入长江,形成鄱阳湖水系。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南北两部分,南部宽且浅,为湖泊主体,北部为入江水道,湖水窄而深,且鄱阳湖水位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6~8]。 研究区地貌以鄱阳湖平原为主,鄱阳湖平原地势低平,高程一般小于25 m,湖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