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维度与语篇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篇指任何长度而且语义完整的口语书面语的段落(H alliday and H asan, 1976)。
语
境是一个具有多种涵义的术语,其定义和分类因研究者、研究目的而异。
国内外学者的语境定义及分类尽管种种,但都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同一思想内容:即语境内容涉及了全部
的语言与非语言因素或背景(参见Crystal,1985)。
可见,语篇意义的实现所依赖的语境
因素是多元的,大至社会文化环境,小至书面语的上下左右或口头语的前言后语。
因此,只有对语境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认知和把握,才能正确分析和理解语篇的意义和功能语篇翻译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语篇是翻译的客体。
换言之,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从事翻译时所面对的实际上是形形色色的语篇。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语篇材料被另一种语言中与其对等的语篇材料所代替(Crystal, 1985)。
因此,翻译的对等单位是语篇,即翻译应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材料在同一整体语境中意义和功能的一致。
成功的语篇翻译基于对原语语篇意义的正确理解,而理解语篇意义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语境分析。
所以,翻译离不开语境,可以说,翻译与语境有着鱼与水的关系。
下文将以文学语篇与科技语篇材料为例,拟对语境在语篇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多维度的探讨。
1.语境的文化维度
众所周知,语言反映文化又受文化制约。
由于语言与文化的这种难分难解的关系,任何语篇都脱胎于某种特定的文化,都是某种文化类型的产物。
文化因素沉淀在语篇中,反映一个语言团体的社会、历史、心理的特征,诸如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背景知识、思维方式以及心理状态等等。
因此在不少情况下,对始发语语篇的正确理解必须联系语境的文化维度。
换言之,译者在理解阶段除了调动自己的语言知识外,还必须调动更多的语外知识或非语言因素。
例如:
(1)Bright red costumes, with hats, shoes and stockings to m atch, are to be all the craze in the Sp ring. Smart w omen w ill have to be careful not to yawn in the streets in case some short-sighted person is on his way to post a letter.(沙枫《译林絮语》)
该例篇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巧妙地利用语境的文化维度幽了一默。
例篇外的背景知
识(即“英国的邮筒是漆成红色的’,)对其意向读者(intended reader)不言自明,而对其非
意向读者可能会构成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 It)。
因此,这段让英国读者看了捧腹大笑
的例篇很可能使某些不谙英国文化的译者感到莫明其妙。
在文学语篇的翻译过程中,语境的文化维度给译者的传译制造了很大的障碍。
例如:
(2)Conventionality is not morality. Self-righteousness is not religion. To attack the first is not to assail the last. To pluck the mask from the face of the Pharisee, is not to lift an加pious hand to the Crown of Thorns.(Ch. Bront:Jane Ey re)
惯例不是道德。
自作正经不是宗教。
攻击前者并不是突袭后者。
从法利赛人脸上扯下假面,不是对荆棘冠举起不敬的手。
(岳麓版《简·爱》)
例篇(2)中的Pharise。
是古犹太教一个派别的成员,《圣经》中称他们为言行不一的
伪善者。
至于Crown of Thorns,据《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二十七章载,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前,士兵们用荆棘编的冠冕载在他头上戏弄他。
由于中国没有形成圣经文化,对于这些在西方读者无需言明的语外知识,译者必须给自己的读者一个交代。
例篇(2)的译文转
嫁给中国读者的只能是意义真空。
以上两例说明,语篇翻译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语际交流活动。
所以德国学
者费米尔说,“翻译不是简单的语符转换,而是跨文化转换,' (Snell-H ornby, 1988)。
诚如
王佐良先生所言:“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要做到对原语篇的正确理解与
传译,译者不仅要有双语能力(bilingualcom petence),而且要具有双文化能力(b i1 in-gual competence) (Nida, 1993)。
否则,其译作很可能会造成文化误读(cultural m isread-ing)或文化冲突(cultural clash).
2.语境的交际维度
上文谈到,语篇是人们进行言语交流的体现,是有意义的交际单位。
语篇不论是口语或书面语,都产生于特定的情景语境。
语境的情景因素决定着语篇的语言特征。
韩礼德将决定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归纳为三种:语场( field)、语旨( tenor)和语式(m ode)。
语场指
发生的事情,进行的社会活动和交流的内容;语旨指的是语言交流的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
系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语式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意思、传达信息。
上述三个变项(va riab le)一起构成了语境的交际维度,因为它们提供了语言交际赖
以产生的基本条件。
语言交际产生于人类社会活动的不同领域,便形成不同的文体。
不同语篇在文体上有区别的特征是与语境相关的:语境的变化将引起意义的变化,从而导致
文体上的变化(胡壮麟等,1989)。
通过对语境的交际维度中三个变项的分析,译者就可以
发现构成语篇的文体特征,从而确定原语语篇的体裁,进而为建立始发语语篇与目的语
语篇在功能上对等创造条件。
如:
(3)Tiger, ti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what imm ortal hand or eye/ Could fram。
the fearful sym-metry?/ In what distant deeps or skies/ Burnt the fire of thine eyes?/ On what w ings dare he aspire?/ What the hand dare seize the fire?(W illiam Blake: The Tiger) 老虎!老虎!你金色辉煌,/火似地照亮黑夜的林莽,/什么样的超凡的手和眼睛,能塑造你这可怕的匀称?/在什么样遥远的海底天空,烧出给你做眼睛的火种?/凭什么样翅膀他胆敢高翔?敢于攫火的是什么样手掌?(宋雪亭译)
(4)T iger is a large carnivorous quadruped feline mammal of As血,w ith blackish transverse stripes on a tawny body and black rings on a long untufted tail. It slightly exceeds the lion in measurements, its total length being ordinarily nine to ten feet. It lives largely on m am m als and often takes to m an-eating.
虎是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有四足,属猫科,在黄褐色的身体上有微黑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体型比狮子略大,通常全长在9到。
英尺之间,大都以哺乳动物为食,但也时常食人。
例篇(3)运用重复和排比手段,语言充满激情,形象生动。
显而易见,其内容主要是为了抒发感情,不是为了传递信息。
该语篇的语境场界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对“虎”的热情歌颂;其语境参旨是作家与普通读者之间的关系,语言的使用目的在于表情;其语境语式是
非自然类的口语。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语篇(3)是文学语篇。
译文充分表现了原语篇的文
体特征。
语篇(4)出现了一连串的专业术语,它们不易为普通读者所一目了然。
语言冷静客观,凝重正式,逻辑严密,表明该语篇的语境场界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对“虎”的科学描述:其语境参旨是专业人员与专业人员之间的关系,语言的使用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其语境语式是书面语。
由此,我们断定例篇(4)是科技语篇。
译文也作到了与原语篇的功能对等。
另外,结合语篇交际维度三变项的分析还有助于译者准确把握语篇文体的正式程度。
明确了原语篇的文体正式程度,译者要选择与之相应的文体风格就会有据可循。
3.语境的语用维度
语用学家认为,语言的运用,包括文学语言的运用,都是言语行为(speech acts)。
语篇作为人们运用语言的实例,也不是由一连串的言语行为构成的。
要理解每个言语行为的意义,就必须分析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具体场合、人物身份等各种非语言因素。
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特别是文学翻译工作者,除了把握好语境的文化与交际两大维度之外,必须将视点对准它的语用维度上,即他必须从语用方面考虑原语篇中的词语、句子所蕴含的行为意义,从而在译语语篇中设法再现这方面的语境效果,以求得原语篇与译语语篇的语用
等效。
一连串的言语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语篇的“言外之力结构’' ( illocutionary
s t ru c to re)。
这个“言外之力结构”既决定着语篇的推进,同时又维持着语篇的连贯性(H a- tim and Mason, 1990)。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简单地以言语行为对应言语行为(speech act for speech act),而是要求得“言外之力结构”的对等。
例如:
(5) WILL Y.. . Since the beginning you
neve r knew h ow to p lay ca rds.
CHARLEY(Picks up the cards and
goes to the door) All right! Next
time I'll bring a deck with five
aces.
WILL Y I don't play that Kind of
gam e!
CHARLEY(Turning to him)You
ought to be ashamed of yourself!
WILL Y Yeah?
CHARLEY Yeah?(H e goes out)
W ILL Y(Slamming the door a after him
him) Ignoram us!
(A rthur M iller: Death of a Salesman)
威利:……从打一开头你就不会打
牌。
查利:(收起牌,朝门口走)好吧!下
次我带一付有五张老A的牌
来。
威利:我不跟你这号人打牌!
查利:(转身面对他)你不怕害躁!
威利:你说谁?
查利:说你!(下)
威利:(朝着他的后影摔上门)没知
识!
(英若诚译《推销员之死》)
例篇(5)具体场合是,穷困潦倒的老推销员威利失业在家,由于百无聊赖与邻居查利打牌消磨时光。
威利输急了钱,气急之下出言不逊,而查利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讥。
查利说的“You ought to、。
ashamed of yourself!’,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威利内心深处的伤痛。
威利盛怒之下的一声“Yeah?”其蕴含意义是表示一种在威胁的言语行为:他要恫吓查利,使他闭口。
而查利断然回了一声“Yeah! ",其言外之力显然是一种挑战或反抗。
英若诚先生恰当地传译了这种“言外之力结构’,,可谓是精彩的语用对等。
要坚持“言外之力结构”对等的原则,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言外之力”力度的一致(何自然、段开诚,1988)。
由于认知环境不同,原语篇作者力图实现的语境效果同译者通过自己对原语篇语境的理解而取得的语境效果就不可能完全一致。
在这方面,译者常犯的错误是为追求字面意义的对等而损坏了原文的“言外之力结构’,,从而造成违背原意的语境效果。
例如:
(6)M aude Louise Squirewell, heh, heh. Boy, you people really have some names, don't
you?"(Black People-, June,1972)
译文一:“莫德·路易斯·斯夸尔韦尔,嘿嘿。
小伙
子,你们这些人真的也有名字,是吗?’,
译文二:“莫德·路易斯·斯夸尔韦尔,嘿嘿。
好家
伙,你们这号人居然也有名有姓,嗯?’,
译文一由于只译了字面意义,没有传达出原语篇的“言外之力”,结果译文与原文貌合而神离:一个种族主义者似乎被粉饰成一位和蔼可亲、办事认真的公仆形象。
译文二较好地把握了原语篇的“言外之力’,的力度,从而使政府官员岐视黑人的丑陋面目活灵活现。
当然,译者也不能好心过度,不能一概把原语篇的蕴含意义都为读者说穿说白。
有时候,译者让译文与原文保持字面用意(( literal fo rce)的一致是完全必要的。
在具体语境下,作者出于种种原因故意言不由衷,而是通过字面用意间接地表达其真正意图。
与一般言语行为相比,这种有意违反“合作原则’'(C0-operative Principle)的‘间接言外之力’,,更具有隐蔽性和不稳定性。
为忠实起见译者应当照字面译出原语篇的语句特征。
至于那些间接的言下之意,译文读者只好自己费神去理解了。
4.语境的符号维度
韩礼德(H alliday, 1973)把语篇称为现实化的意义潜势(actualized meaning potential)。
作者或说者从构成意义潜势的选择中进行词汇、句法的选择,从而表达语篇意义。
语境对语篇具有制约功能,语篇中词汇、句法的选择要受情景变项(语场、语旨、语式)的约束,而这些选择最终是由于与语言使用目的有关的语用考虑。
为了感知语篇的交际力量,我们不仅需要理解其语用行为,而且还需要理解制约着作为符号的各种语篇成分(词素、词、词群、小句或句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符号维度。
正是通过语境的符号维度,语言使用者的言才有所为,而诸如语场、语旨、语式的价值才真正在特定的交际活动中得到体现。
翻译所涉及的就是不同系统的语言符号的转换问题:不同的符号形式要表达相同的符号内容。
语篇终究是由符号构成的,因此,译者在对语篇的符号维度进行分析时,自然离不开阐释符号的意义以及原语符号和译语符号在各种意义上的对应情况。
在不同的语境里,所指意义和内涵意义的份量不尽相同,译者必须尽力保证最突出的意义的传译。
由于科技语篇重在表事,所以科技语言讲究准确确切,其词语的符号形式与符号内容就趋向一致。
这样,科技词语往往只有单一层次的意义,所指意义就显得特别突出。
例如:
(7) Laser light is intense, concentrated light, but it works on a different principle. Shine ligh t th rough a p rism and it b reaks in-to the glorious colours of the rainbow.In the scientists' vocabulary, sunlight is“inco herent',一it is made up of a m议of wave-lengths spanning the spectrum from infrared to ultraviolet. Laser light, on the other hand, is monochromatic and coherent.
译者在传译这则例篇时,绝对不会出现“一名之立、旬月蜘橱”的情况。
在用词方面,它力求明白、确切、尽量避免一词多义、含蓄朦胧,许多词语都有固定专一的所指意义。
所以译者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诚然,有些专业性较强的科技文章,普通译者会感到比较难懂,但这主要是由于专业知识或专业词汇方面的欠缺所致。
与科技语篇相比,文学语篇重在表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可以通过形象、象征、讽刺、含蓄、双关等各种修辞技巧表达层次丰富的意义,其词语的“符号形式与符号内容存在非对称性”(池上嘉彦,1985)。
所以,在文学语篇的翻译中,内涵意义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例如:
(8)He was married again; and for once,从e autumn and the sp ring一he was 74 and she was 35一combined into the harmony of a perfect union.(Stories of Great Novelists) 他再婚了。
古稀老翁与盛年少妇的结合一一他当时74岁,而她,35岁一一遂构成了一
幅绝妙的琴瑟和谐图。
英语中au tum n与sp ring的所指意义分别为“秋天”和“春天”,二词被原作者并在一起置入例篇(10)的语境里,用来喻指垂暮之年的老翁与青春不减的少妇,这种表达方式可谓形象生动,新颖别致。
译者无法传达出这一表达方式的全部意义,只能译出其较为重要的内涵意义。
5.结语
语篇意义的实现所依赖的语境因素是多元的,因此,本文对语境的四维划分只能是粗线条的。
这里需作三点说明:其一,语境的各个维度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天然联系,如交际维度与文化维度、语用维度与交际维度、符号维度与语用维度、文化维度与符号维度等等。
这里只能按它们的主要特征分类;其次,各个维度对语篇的理解与传译所起作用的大小视具体的语篇而定,如语用维度对口语语篇比对书面语篇更为重要;文化维度在文学语篇比科技语篇更为突出;其三,语篇语境既可以是宏观的(如一部长篇小说的社会文化背景),又可以是微观的(如一个语言符号的上下左右)。
所以,译者应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以译语语篇与原语语篇的意义和功能对等为归宿。
本文对语篇语境的探讨是分析式的,而翻译实践却是综合性的。
译者只有对语境因素全面把握,才能对语篇进行正确的理解与翻译。
参考文献
Catford, J. 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rystal David. 1985. 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
netics. Oxford: BasilBlackwell
Halliday, M.A. K. 1973. Explorations:。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London: Edward Am old
Halliday, M. A. K. and Hasan, Ruqiya.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 ongm an.
H ati<n,Basil and Mason, Ian. 1990.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Longman.
N ida,Eugene 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
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nell-H ornby, Mary. 1988. Translation Studies. Amster-
dam:John Benjamns Publishing Company.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1989,《系统功能语法概论》,湖南
教育出版社。
朱永生主编,1993,《语言·语篇·语境》,清华大学出版社。
胡壮麟,1994,《语篇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建华,1996,语境层次与语义阐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第2期。
胡文仲主编,1994,《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侯维瑞,1988,《英语语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秦秀白,1986,《文体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何自然、段开诚, 1988,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对比研究,《现代
外语》第2期。
柯平,1991,《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池上嘉彦著,张晓云译,1985,《符号学入门》,国际文化出版
仆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