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圈闭评价与探井地质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圈闭评价与探井地质设计

一、圈闭发育史分析

(一)目的

掌握生油层理藏史曲线的绘制方法和生油岩热成熟度的计算方法,确定石油液态窗和主要生油期、生烃高峰。掌握圈闭发育史分析的回剥分析法,制作圈闭发育史剖面和平面图(宝塔图),了解圈闭有效性评价的基本步骤。

(二)己知资料

某生油凹陷下第三系(古近系)从下往上分别发育A、B、C、D、E、F六套地层,其中A层为在凹陷内(盆地中心)的主要生油层。生油岩的岩性为灰黑色泥岩,在凹陷中心的厚度约为300m。经化验分析,其有机碳含量为1.18%,干酪根类型为II1型,氯仿沥青“A”的含量为1000~15O0ppm.根据凹陷中心的区域探井,确定了生油层(A层)随时间的埋深(表3-1)。根据区域古生物化石资料的分析,确定了该区地层绝对年龄(见表3-2)。

在该生油凹陷的北边通过地震普查与祥查,地震测网密度已达1×1km,经地震解释发现了两个面积较大的局部构造(一号构造和二号构造),经预探,在北部的二号构造上已获得工业油流,故对其南部更靠近生油凹陷的一号构造评价很高。

根据二号构造的钻探结果,经过与二号构造过井地震剖面的层位标定,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得到了9个点的古近系地层厚度解释数据(表3-3)。经过各解释点的地震测线见表3-4。

(三)习题要求

综合分析上述资料,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绘制生油层A的埋藏史曲线,求出不同时期的TTI值,确定生油窗及生油高峰时(地表年平均气温10℃,平均地温梯度4℃/100m,开始生油TTI=3.0,结束生油TTI=180.0,间。

生油高峰TTI=9.0)

2.采用回剥技术,绘制一号构造的古构造平面发育史图(宝塔图);

3.结合生油岩生烃史和圈闭发育史,评价一号构造的时间有效性;

4.提交图件(平面、剖面图)一套,文字报告一份。利用米格纸作图,或者计算机绘图,要求图件完整、准确、美观,论述论据充足,观点明确,合乎地质语言。

表3-1 凹陷中心参数井解释的生油层(A层)埋藏深度数据表

距今年龄(ma)A层底面深度(m)A层顶面深度(m)

65.0 0 0

56.5 345 0

42.1 1160 830

35.4 1860 1570

32.0 2020 1740

29.3 2600 2320

23.3 2550 2270

21.5 3200 2950

10.4 3650 3410

5.2 3900 3670

0 4180 3955

表3-2 某区新生代地质年代表

代纪世绝对年龄

(Ma)

1号构造

地层岩性

代(KZ)第四纪

(Q)

全新世(Q4) 0.01-0.00

更新世(Q1-Q3) 1.64-0.01

新近纪

(N)

上新世(N2) 5.2-1.64

中新世(N1) 23.3-5.2

古近纪

(E)

渐新世(E3)

29.3-23.3 F

泥岩为主,夹

薄层粉砂岩

32.0-29.3 E

35.4-32.0 D

始新世(E2)

42.1-35.4 C 浅色泥页岩

56.5-42.1 B 厚层砂砾岩

古新世(E1) 65.0-56.5 A 紫红色泥岩表3-3 一号构造各点地震解释地层厚度数据表

表3-4 一号构造过各解释点的地震测线号

解释点联络测线(东西向)主测线(南北向)P0 CROSSLINE-240.0 XLINE-465.0 P1 CROSSLINE-240.0 XLINE-460.0 P2 CROSSLINE-242.0 XLINE-462.0 P3 CROSSLINE-243.0 XLINE-465.0 P4 CROSSLINE-242.0 XLINE-468.0 P5 CROSSLINE-240.0 XLINE-470.0 P6 CROSSLINE-238.0 XLINE-468.0 P7 CROSSLINE-237.0 XLINE-465.0 P8 CROSSLINE-238.0 XLINE-462.0

二、圈闭地质综合评价

(一)目的

进一步复习和巩固圈闭地质评价的基本知识;掌握圈闭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流程以及风险概率评价方法。

(二)已知资料

1. 区域地质简介

1.1 构造概况

区域构造: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位于盆地北部,北与塔北隆起相邻,南与塔中隆起相接,呈东西向展布,自东向西划分为三个次一级的构造单元,即英吉苏凹陷、满加尔凹陷、阿瓦提凹陷。

局部构造:经地震普查,在满加尔凹陷东部发现了一个背斜构造(MD1号构造),其主体部位的地震测网达4×4km,目前控制MD1号构造的地震测线共有12条,其中主测线6条,联络线6条。地震剖面品质较好(图3-1、图3-2),断裂和构造形态清楚。

MD1号构造是晚加里东—海西期形成的挤压背斜。该期构造运动强烈,使本区隆升遭受剥蚀,其中石炭系—三叠系缺失,泥盆系也遭受一定程度的削切。印支期该构造定型。以后的构造运动对本区影响不大,MD1号构造保存至今。

1.2. 构造的闭合度、构造展布等情况

MD1号构造志留系底界为近北西走向的短轴背斜(),长轴长22km,短轴宽14km,构造南缓北陡,东缓西陡。构造东南翼地震测线较稀,圈闭面积为222km2,幅度为200m。其中以4×4km测线控制的可靠圈闭面积为77km2,幅度为100m,高点埋深5520m(表3-5)。

1.3. 断层的分布、性质、断距和切割深度

MD1号构造北侧存在两条深大断裂,断裂走向为北西—南东向,志留系断距约为200~300m(图3-1)。

根据地震剖面,断裂两侧的波组特征有一定的变化,因此推测该断裂已断至寒武—下奥陶统,可能构成MD1号构造的油源断裂。

2. 地层概况

该区自上而下发育新生界第四系、上第三系、下第三系、中生界白垩系、侏罗系、古生界泥盆系、志留系和中上奥陶统地层,缺失三叠系、二叠系和石炭系。

从地震剖面上分析,MD1构造高点志留系位于2620ms~3500ms之间,其中2900ms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