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化缺失与重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儿童文化缺失与重构

儿童文化缺失是指儿童群体的精神生活及文化生活空间的缺失。分析近年来关于儿童文化缺失的研究,探讨儿童文化缺失的表现,以及重构的途径,并论述儿童文化缺失的解决办法。

儿童文化缺失解决办法近些年来国内对儿童文化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说法:裘指挥认为儿童文化是指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刘晓东则认为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总和。这两种观点分别从儿童本身以及精神层面来阐释儿童文化的内涵,都有一定的道理。

儿童文化缺失是指儿童群体的精神生活及文化生活空间的缺失,表现为成人权利控制的合法化、儿童主体自由的沦丧和游戏精神的消逝,其根源是成人文化的专断和大众传媒的侵蚀。随着对儿童关注的深入,儿童文化缺失也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儿童文化缺失的原因、表现、以及解决办法都被研究者列入研究范围。

一、儿童文化与儿童文化缺失的概念

(一)儿童文化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儿童便被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并衍生了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儿童教育学、儿童社会学、儿童文学、儿童艺术,等等。近年来兴起的儿童文化研究试图打破各个学科间的界限,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整合研究,综合分析儿童各个方面

的特点。儿童作为与成人有着本质区别的特定群体,自身有着独特的特点,对儿童文化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儿童文化研究在国内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领域,一些学者如较早关注儿童文化研究的裘指挥、走在这个领域前沿的刘晓东和边霞等,都对儿童文化从不同角度定义。裘指挥将儿童作为主体,倾向儿童本位思想,认为儿童文化是由儿童群体创造的,具有主观性。刘晓东则是从心理学、哲学层面来剖析儿童文化,认为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表现。他认为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儿童是“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儿童是自然之子;儿童是历史之子;“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成人之师;儿童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儿童是破坏者,更是建设者。边霞则是从儿童生活及其存在的特殊方式方面来定义儿童文化,并且偏重儿童精神和行为层面的活动。张东娇认为儿童文化就是指在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在成人文化模式与社会化模式的引导下,为儿童所共认、共创、独有、独享的社会群体文化。一个“共”,一个“独”,揭示出儿童文化的本质属性,“共”表明儿童文化首先是群体文化;“独”表明这种群体文化的主体是儿童而不是成人,它有自己的特色,但它必须是在成人文化的引导下进行。此外,按照创造主体来划分,儿童文化的外延可分客体文化和主体文化。

南怀瑾曾多次提出:“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创造力,只会跟在外国人屁股后

面模仿;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而这种文化的塑造就该从儿童开始,从儿童文化经典教育开始。

(二)儿童文化缺失

儿童文化缺失是指儿童群体的精神生活及文化生活空间的缺失,表现为成人权利控制的合法化、儿童主体自由的沦丧和游戏精神的消逝,其根源是成人文化的专断和大众传媒的侵蚀。儿童文化是儿童在与同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群体价值观、行动方式和规则。儿童文化缺失的现象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只是近些年随着儿童文化研究的提出而被冠之以一个专业性的名称,但真正开始对儿童文化缺失进行研究却是近几年才开展起来的。儿童文化缺失从本质上讲是指儿童在群体生活中主体权利和独立自由人格的丧失。成人以成人的思想方式牢牢控制着儿童世界,导致儿童丧失了自主性,成为成人的附属品。

二、儿童文化缺失的原因及表现

儿童文化缺失主要体现在儿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儿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要在整体中把握部分,利用部分的发展带动整体,以整体的发展促进部分更好地发展。

(一)大众传媒传播过程中儿童文化缺失

1.电视节目与电影作品中儿童文化的缺失

大众媒介与互联网对成人文化的传播覆盖整个社会,成人文化更

是肆无忌惮的侵蚀儿童文化。儿童在成人文化的包围中无处可逃,儿童文化几乎被成人文化吃干抹净。儿童成了成人文化的代言人而不自知,儿童文化在极度危险中挣扎。一方面,各种含有血腥暴力、情感纠葛因素的电视节目以及影视作品呈现给儿童,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儿童文化渐渐被侵蚀。在各种儿童选秀节目中,儿童被作为一种消费品推出在大众面前。商家利用儿童与成人间的鲜明对比,将儿童夸张的装扮成成人的摸样,童稚与成熟的鲜明对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为商家带来高收益。这种将儿童或者童年作为一种消费品来处理的行为极大的侵蚀了儿童文化,让儿童成了成人的复制品。童年形象作为一种可观赏性景观的行为应该被遏止。另外,选秀节目中也不乏色情因素。将儿童打扮得和成人一样性感、妩媚,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但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让童真的孩子去模仿成人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儿童的身体各个方面都没有发展到能够承载这样的文化的阶段,而商家却恰恰利用这一点来卖座。另一方面,国内优秀儿童电影制品的匮乏也是造成儿童文化缺失的一大因素。成人文化式的儿童电影无法称之为儿童电影。这一切都造成了当今儿童精神文化的极度缺失,阻碍儿童发展。

2.儿童文学创作中儿童文化的缺失

儿童读物中儿童文化缺失主要表现为儿童文学创作中缺少想象力、创造力等因素。首先,当今很多儿童文学作家与文字出版机构相互勾结,以利益第一为创作原则,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忽视儿童文学应有的童真、美好精神、高尚的情操。这种缺少人文主义关怀

精神的儿童读物打着丰富儿童文化的旗帜反过来侵蚀儿童文化。其次,当牟利成为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目的时,儿童作家就不再有精力和时间以儿童视角去体验生活,看世界。这样创作出来的只是成人化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不是儿童文化真正需要的,反而是对儿童文化的一种破坏和侵蚀。最后,儿童文学作品为迎合商业需要,多为低俗的探险、玄幻等类型。这样的作品虽然能够为商家带来很大的利益,但是对儿童文化却是很大的打击。

(二)学校教育中儿童文化的缺失

1.教师教学中儿童文化的缺失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教学形式和教学的本质目标也发生了变化。教学以高分为目的,以升学为根本宗旨,颈部以上的教学导致儿童受到的心理健康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的教育

几乎为零。课上教师的提问注重标准答案,完全忽视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儿童精神世界的空白。现代教学忽视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塑造,忽视儿童心理健康的状况,缺少人文关怀,儿童的精神生活始终处于匮乏状态,儿童成为成人追求自身目标与利益的牺牲品。从小接受何种方式的教育对儿童文化的建构很重要,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直接影响儿童文化的建构。

2.学校课程设置中儿童文化的缺失

现代学校课程设置多以室内课程为主,室外活动课较少,即使是体育课也是老师严格规定学习哪些内容,儿童很少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西方的卢梭,中国的陈鹤琴,早就明确地告诉人们自然是儿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