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童话的语言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童话的语言美
——以《巨人的花园》为例
摘要: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它主要是写给孩子们看的,能让孩子从中得到快乐,获得意义。本文主要是通过解读文本《巨人的花园》来探究童话的语言美:首先指语言的形象性;其次指语言的简短性;最后指语言的音乐性。这三者共同构建起童话语言的特色,使得这种文学体裁能够在孩子心中唤起最美的记忆。
关键词:形象性;简短性;音乐性
童话作为一种文字浅显的儿童文学体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简单的故事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哲理,告诉孩子们真、善、美的道理,教会他们如何去爱与宽容,带给孩子们无尽的想象与启迪。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如今提倡教改新理念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促进语文教学。童话教学的意义在于:(一)童话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朗读与复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和背诵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是学生理解语言、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朗读和背诵时,如果教师指导得当,学生就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童话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
俄国小说家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考的答案,不由自主会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哭、会笑、会同情和参与。”
(三)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小学儿童的情感发展特点是:情感的表现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儿童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多变,激情占优势,心境的持续时间短;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稳定性不断增强;高级社会性情感逐步发展。
(四)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是童话的突出特点,没有丰富的想象,就没有童话。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是编写童话的主要核心。所以我们要因势利导,利用图片,实物等直
观的教具来引导他们先仔细观察,并教会观察的方法。
下面就联系我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巨人的花园》谈谈童话的语言美。
一、语言的形象性:
语言的形象性指通过想象、拟人、夸张、比喻等,使事物亲切、熟悉;增强动作感;增强色彩感、画面感。《巨人的花园》开篇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人间天堂: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这是由作者通过想象构造的世界,经过语言这一媒介,进而由读者进行再想象、再构造。而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乐于想象,也容易想象。乐于想象是因为孩子的天性,童话恰好可以满足他们对事物的美好遐想;容易想象是因为语言文字本身简洁而富有美感。这一想象的发挥对于学生产生的作用有三:其一,产生画面感。所谓画面感,就是看了文章像看了一幅画一样,和王维所说的诗中有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回顾“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白雪一片”这几个词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突出了对应季节中的重要景物。有了一定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孩子们,就能很迅速地在脑海中浮现四幅图景。对于优秀的孩子,也许还能在每一幅图画中增添自己感兴趣的景物。比如:在春天这副图景里,也许还能想象放风筝的趣事;在夏天,有荷塘月色;在秋天,有涨红了脸的高粱;在冬天,有干枯的树枝。这样的想象是富有童真和烂漫的,因而也是愉悦身心的。其二,增强色彩感。色彩是感情的语言,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千差万别。原文中的几个关键词“鲜花、鲜果、绿、白”传递给我们的恰是不一样的感觉。先看“鲜花”和“鲜果”,花儿之所以鲜艳,是因为由各种明亮、娇艳的颜色聚拢而来产生的视觉美;瓜果之所以新鲜,也是因为它的色彩是靓丽,而非单一的。这两个关键词传递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奔放的激情。而“绿”和“白”产生的色彩效果是一种反差美。“绿”代表青春、健康和朝气,“白”代表沉寂、纯洁和内敛。这样一种强烈的冲突,带来的感觉却是一种强烈的欢愉。其三,为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作铺垫。通过想象产生画面感和色彩感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花园本身是很美丽的,但如果有破坏力量来摧毁它的美,我们应该与之对抗和较量,一定要维持花园本身的美丽,因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坚持是应该保有坚定的信念的。有了这一层意思的理解,学生才能真正的明辨是非:巨人赶走孩
子,不与孩子共同分享花园的美是错误的行为;后来巨人拆除围墙,与孩子
共同分享幸福和快乐,这是正确的行为。最后,才能得出不要自私自利,要
与人分享快乐的结论。
除了想象,《巨人的花园》里还善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此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提起这个小男孩,就想起《最后一片叶子》里的主人公贝尔曼,他用画笔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给重病患者营造了一个美好而感人的谎言。对比小男孩和贝尔曼这两位主人公,他们共同之处在于都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外界作出一定的改变,而且这样的改变都是出于一种善意的目的。而不同的是,小男孩被赋予了一种神力,这就是夸张所带来的效果。这样一来,小男孩的形象就变得高大起来,这正好满足了孩子的一种心理需求。因为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成年人,他们渴望自己能够像超人一样拯救世界。再仔细研读描写小男孩动作的词——“伸”。这个字非常简单易懂,做出这个动作也不难。它赋予小男孩的人物形象是天真,带点孩子气。把“伸”和后面的“绽出”、“开出”结合起来理解,还能得出以下联系:一、“伸”是动作的实施,“绽出”和“开出”表示一个结果。二、桃树绽出绿芽并开出花朵是一种神力的体现,而此种神力指向的并非神奇非凡的力量,它指的是一种崇高的美德——懂得与人分享快乐,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种夸张的效果不仅仅突显童话语言本身的魅力,更把童话的内容和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语言的简短性:
童话适合孩子阅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语言的简短性。《巨人的花园》一文的段落中常用的开头用语有:从前、有一年秋天、不久、一天早晨和从那以后。这几个词和短语都非常简单明了。“从前”是许多童话故事中开头的常用词汇。它是代表过去的一个时态,往往能勾勒起孩子们对以往生活阅历的一个回顾,他们就会不自觉的在后面的故事情节中寻找和自身经历相似的一幕。这从心理学意义上叫做唤起记忆。通过记忆的被唤起,和想象的再现,孩子能产生一种模糊的意识:创作往往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去发现,去观察,去创作,才能真正践行大语文观。“有一年秋天”和“一天早晨”看似简单随意的语言,恰能突显童话的幻想色彩。这种叙事模式能让孩子的思维随之发散,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