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西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研究
阿西金矿位于西秦岭金矿富集区的南缘,通过对阿西金矿的地质特征,矿床富集规律以及成因分析。认为阿西金矿赋矿岩性为中三叠统扎尕山组的内外接触带内,岩浆侵位活动不但为金矿提供了热源及矿源,而且控制了矿床的空间产出部位,为今后地质找矿指明工作方向。
标签:阿西金地质特征
0引言
阿西金矿区位于若尔盖县城NE35°方向,平距约20km,属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草地阿西乡管辖。矿区在区域上跨及松潘——甘孜印支造山带与西秦岭印支造山带,位处岷江断裂和哲波——巴西断裂与玛曲——略阳断裂带交汇部位矿区岩浆岩较发育,主要为晚印支——燕山期的中酸性岩体,以浅成相岩株状及超浅成相岩脉产出。金矿体赋存于石英闪长岩及闪长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受NW 向断裂带控制,矿床成因属岩浆及(期后)热液改造型。
1区域地质概况
若尔盖地区位于扬子、印度、华北三大板块会聚所形成的独特的“倒三角形”构造区域内,系巴颜喀拉推覆造山带与南秦岭推覆造山带的复合部位,区域内出露地层较全,包括震旦系至第三系。区内酸性岩浆沿断裂侵位,呈岩脉产出。主要褶皱构造为降扎复背斜:系降扎岩片的主体,属白龙江复背斜的西端,其南界受玛曲——略阳断裂控制。复背斜总体呈近东西走向,核部由震旦纪和下古生代地层组成,两翼主要为上古生代地层对称分布。次级褶皱构造以两翼陡倾的紧密褶皱形式为主,并不同程度地被伴生的走向断裂切割。
2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在区域上跨及松潘——甘孜印支造山带与西秦岭印支造山带,位处岷江断裂和哲波——巴西断裂与玛曲——略阳断裂带交汇部位。区内出露地层除第四系外,皆为中三叠统扎尕山组灰至深灰色中至厚层状变质中至细粒砂岩、粉砂岩、板岩及薄层结晶灰岩的韵律式互层。
矿区褶皱构造属北西向巴西复式背斜的西段部分,包括达果主背斜、格日破向斜和且让破向斜。矿区断裂构造最发育的有NW向和NE向两组,其次为SN 向断裂。NW向断裂为成矿前或成矿期构造,NE向及SN向断裂为成矿后断裂。
矿区岩浆岩较发育,主要为晚印支——燕山期的中酸性岩体,以浅成相岩株状及超浅成相岩脉产出。规模较大的有阿西矿段的求让岩体,团结矿段的架干沟岩体。
矿区变质作用发生在且让岩体与三叠系围岩接触带中,形成大理岩、角岩、斑点板岩、矽卡岩和石英岩。岩浆期后的气——热液作用在内外接触带产生与金矿关系较密切的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褐铁矿化、硅化、浸染状黄铁矿化、辉锑矿化及碳酸盐化等蚀变,并形成各类蚀变岩石。
金矿体赋存于石英闪长岩及闪长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受NW向断裂带控制,赋矿地层主要为中三叠统扎尕山组第三、四段。
3矿体地质特征
矿区3条金矿(化)带的形成与求让闪长岩体有密切关系。产于岩体外接触带围岩构造破碎带中的金矿体是阿西金矿最重要的矿体,以Ⅱ1号矿体规模最大,品位最富,矿体顶底板为变石英砂岩或大理岩,距岩体仅几十厘米或直接作为其底板。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中的金矿体以Ⅱ5号规模最大,品位最富。
矿体主要分布在三叠系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中近NW向断裂破碎带与求让闪长岩体两侧0~10m范围的接触——交代变质岩中,少数产在岩体内接触带及捕虏体中,矿体空间产出与岩体宏观同域一致,矿床主要控矿因素为断裂构造和岩浆侵入活动。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总体呈NW向带状分布于岩体内外接触带中。矿区共圈出规模大小不等的矿体21个(其中盲矿体6个),其中14个主矿体长度70~930m,平均厚度 1.38~6.90m,平均品位 3.42~15.89×10-6,矿体厚度和品位属较均匀和较稳定类型。
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交代(硅化)石英岩型、复成分角砾岩型、硅化灰岩——矽卡岩化大理岩型(矽卡岩型)和石英闪长岩型,以前两类为主,金的主要赋存状态以显微金为主。
4矿矿床成因
4.1矿床形成条件
金矿体主要就位于侵入岩体接触带及其附近围岩中,受迭加在岩体内外接触带的断裂与裂隙构造破碎带控制,赋存于有金属硫化物所表征的受热液作用的各种岩石中。金矿(化)体与中酸性岩体空间分布上总是表现为宏观同域、形影相伴的依存关系,说明岩浆活动与金矿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本区金矿成矿的先决条件。
4.2成矿物质来源
4.2.1初始金源
主要指沉积成岩期由陆源碎屑带入的矿质。本区在中—晚三叠世的特提期海槽演化阶段,由秦岭古陆及摩天岭古陆为海槽提供大陆金源,以浊流形式搬运到次深海盆形成初始(衍生)矿源层。经测试,矿区出露地层含金丰度 6.46~
7.00PPb。
4.2.2岩浆金源
若尔盖地块是从扬子地台西部解离出来的一个刚性地块,其基底岩系与周边出露的白依沟群、碧口群相似。由于泛扬子型前(寒武)震旦纪基底岩系普通含幔源物质的基性、中基性火山岩、细碧角斑岩而显示含金丰度高被视为原始矿源层。印支-燕山期的岩浆活动,一方面除可从地壳深处携带部分金源外,并将原始矿源层中的金通过重熔、交代、同化混染作用形成富金侵入体,矿区范围内闪长岩含金丰度平均6.57PPb(14件样品)的事实已得到佐证。另一方面是岩解剖学成岩期后的含金热水溶液与地下热水渗和循环过种中,通过溶淋,渗滤亦大量摄取衍生矿源层中的金而形成含矿热水溶液,并在有利构造部位聚集成矿。
4.3矿床成因类型
现有资料表明:阿西金矿具有多成因、多阶段成矿特点。目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为交代-矽卡岩型金矿床;另一种认为是岩浆期后热液成矿,从生产和科研的有关成果表明,两者兼有。矿床成矿元素可明显分为两类,一类是Cu-Bi-Ag-Sn高温元素组合,另一类是Au-Sb-As低温元素组合。矿床中上部以岩浆期后热液形成的硅化石英岩金矿化为主,叠加改造早期形成的矽卡型铜金矿化之上,构成了阿西金矿特殊的矿床类型。热液过渡期、岩浆期后热液期等不同成矿期或成矿阶段。由于金矿成矿作用的多期性和复杂性,故不排除由地下热(卤水)改造促成金矿工业富集的可能性。因此本报告将阿西金矿成因类型暂定为岩浆及(期后)热液改造型矿床。
5结论
阿西金矿出露地层为中三叠统中部岩组一套区域浅变质岩系,其中第四岩性段为主要赋矿层位。前述三个金矿化带分布于北西向主干断裂F1、F2和F6所夹持的断块内,本组断裂具导矿、配矿的控制作用;已知矿体呈NW带状展布,次级北西向断裂和与之大致平行的层间破碎带为主要容矿构造,控制了矿体的形态、产状及规模,表明断裂构造是本区成矿的先决条件。已知的金矿体产于印支晚-燕山早期浅成相中酸性岩浆侵入岩接触带及附近围岩中,二者表现为形影相随的依存关系。岩浆侵位活动不但为金矿提供了热源及矿源,而且控制了矿床的空间产出部位。因此阿西金矿的找矿标志可归纳如下:
(1)酸性岩体与砂板岩间构造结合带。
(2)中-酸性岩浆岩的内外接触交代蚀变带。
(3)北西向导岩、导矿断裂及次级构造破碎带。
(4)硅化、褐铁矿化(红化)较强部位,及毒砂-黄铁矿化、辉锑矿化等矿化蚀变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