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问题及疏导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心理问题及疏导途径
摘要: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本文就目前我国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作粗浅的探讨,并就其疏导方式、方法提出一些意见。
关键词:教师;心理问题;疏导途径
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熟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要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未来人才,必须要有一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队伍。但事实上,教师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凡是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心冲突与不安。教师工作除了脑力劳动强度较高外,还要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的成长高度负责。教师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体验情绪上的紧张和痛苦,使得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比其他人群高。
目前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05年全国教师心理健康普查显示:在8699名参与调查的教师当中,近40%的教师心理状况不佳。中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作过一项调查:这个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辽宁省14个城市的168所中小学中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检测,结果令人难以置信:51.23%的教师自悲心态严重,觉得社会地位、经济实力都不如自己
的同学。还存在嫉妒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等问题。有心理问题的教师,小学多于初中,初中多于高中;城市多于乡村。另外,上海也曾作过一个相似的调查,受调查教师的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48%。而我国正常人群的心理障碍率在20%左右。由此看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令人担忧。
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改善,不仅影响教师自身,还会投射到学生身上,对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造成十分严重的消极影响,甚至发生很多不该发生的悲剧。一项对北京市30多所中学的两万多名中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是: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存在心理问题。其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当然,社会其他因素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显而易见,教师的直接影响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认识教师群体的心理问题、职业压力,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进而优化教育行为、调整情绪、塑造健全人格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教育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
1.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完成工作职责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职业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是较高的。一般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为:“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能运用有效合理的办法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和挫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有健全的人格,人际关系和谐,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2.教师心理问题。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既有与其他职业群体的共性因素,也有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应急情景,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的个体,所面对的问题包罗万象;有时还要面对社会、家长的过度要求。特别是要克己慎独,时刻保持教书育人的良好形象。压力成为常态,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不良问题。教师群体的高知性,使他们心里面常怀“丰满的理想”“乌托邦的情怀”,但在工作、生活中,面对的现实却很“骨感”:社会地位不高、待遇较低、工作辛苦、生活清贫。社会赋予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教师实际社会地位的失落感之间产
生的反差,让教师难以避免内心深处存在的角色冲突。同时,传统教育的暗示,也使他们对人对己期望值过高,甚至于求全责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管多么优秀的学生,教师总是要求“你还可以做得更好”;自己的工作总结总忘不了写上“今后的努力方向”。求全责备的心态让自己觉得无所着落,失望、抑郁、焦虑情绪油然而生,久而久之,就如“九斤老太”,容易对什么都是失落和失望。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及生活态度的改变,都会对教师内心造成很大冲击,更加剧了教师不适应社会环境的程度。
(2)人际交往障碍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持心理健康发展和
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刺激了人类身上许多潜在的欲望剧烈膨胀,获取金钱、名誉、权力等等物化的目标,成为人际交往的主题。而教师由于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或缺少必要的经济能力,很少主动与人交往或者交往不畅。有的调查发现,教师在校内除工作关系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6.99%,在校外经常和他人交往的只有11.49%。教师交往中常出现一些诸如自命清高、自我封闭等问题,也使教师的人际关系淡薄,影响工作和生活。在人情社会、“内部人控制”的现实环境当中,人际关系淡薄,教师很容易形成力不从心的自卑、无奈心态。
(3)人格缺陷问题。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是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教师人格障碍较多的问题属于人格缺陷。一些研究表明:教师的常见人格缺陷有自卑、抑郁、孤僻、敌对、多疑、焦虑等。教师的人格障碍的类型主要集中在强迫型与偏执型。
二、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
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总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既与职业有关,也与个人有关,还与社会大环境相联系。
1.职业原因。教师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所扮演的角色是多元化的。因此,教师既承受着外在期望的压力,又面对内在角色的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及职业的低创造性,使教师容易产生心理问
题。
2.工作环境。在学校环境中,教师是人际关系网的一个结。如果教师在这个关系网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就会使教师心力交瘁,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当前,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多样而严重,不论是在教学管理、行为规范管理或者是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教师都必须付出加倍的时间与精力。可以说,教育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的主要原因。而另一方面,教师工作的评价也是“压力山大”。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健全,各种考核、评比与日俱增,工作缺乏领导和同事的欣赏与支持性回馈,等等,也容易使教师的工作不堪重负。
3.社会因素。传统观念认为,教好学生就是教师的职责,是衡量教师价值的标准。要求教师兢兢业业工作,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家长的期望,满足学生的发展。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但忽略了教师家庭生活质量;重视了教师对社会的责任,但忽略了教师对家庭的责任;鼓励了教师的牺牲精神,但忽视了教师自身权益的获得及维护。
三、疏导途径
调节教师不良的情感,提高教师的情商,帮助教师保持一种良好心态,这不仅能促使他们保持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尊敬和眷恋,更有助于教师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
1.构建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机制。教育管理部门、学校领导要把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