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中情感因素的运用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采访中情感因素的运用策略研究【摘要】情感是打动心灵的秘诀,是打开人的心灵的一把金钥匙,也直接关系到采访的成败。记者在采访中巧妙地运用情感因素,能促使采访取得成功,甚至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情感武器运用得当,能有效减少被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的情况出现。注意长远的情感投资,更有助于拓宽记者的人际交往面从而有更多的渠道去获取新闻线索。
【关键词】情感;新闻采访;作用
采访的新闻性与交往性决定了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合作原则,情感作为记者心理素质中最活跃、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采访过程的顺利进行和采访效率的实现。古人云:“情欲信,辞欲巧。”说的是作文者只要态度真诚,有真情的投入,文字自然会达到“巧”的境界。具体到记者而言,就是要有良好的情感修养,在采访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好情感因素,才能够用最准确的语言完成最能打动读者的新闻作品。明确情感因素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要求记者加强自己的情感修养,在采访中培养、创造出良好的气氛,利用情感因素的选择、定向、感染、促进作用为新闻采访服务。
一、情感因素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一)有益于采访对象接受记者的来访
记者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新闻受众的高度责任感,对采访对
象的谦逊与真诚,往往能够打动采访对象,使他们主动配合记者的采访。在采访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采访对象的态度如何与他们在情感上与记者距离的远近是一致的;而他们在情感上与记者的距离又取决于记者接近他们的程度与所投入感情的多寡。记者高高在上,采访对象就会拒你于千里之外,缄默不语或者无可奉告,如若记者满怀激情,一片真心,那采访对象便会积极合作、鼎力相助。这叫以情易情,以心换心。
(二)有益于创造宽松的采访气氛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群众见记者打开采访本,打开录音机,或者把镜头对准他,把麦克风伸到他面前,便慌了神,手足无措,欲访无语。我们知道,紧张兮兮的气氛和冷冷清清的气氛一样,都不可能使采访取得理想结果。这就需要记者情真意切,循循善诱。或真诚而耐心地和他们闲聊,或者恳切而热忱地给他们以关怀,等等。这些努力都能有效地缓解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逐渐形成宽松自在的采访氛围.
(三)便于记者日后再访
一名优秀的记者,采访对象往往会视他为朋友甚至亲人。我国著名女记者郭梅妮,被许多采访对象亲昵地称作“大姐”,一位因采访而结下深情的残疾女青年甚至扑在她怀里喊她“妈妈”。把记者视为朋友、亲人的采访对象,内心是向记者敞开的,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倾诉。如果第一次愉快的合作,使他们变成了朋友、亲人,
那么,日后的再访就要轻松得多、理想得多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记者广结善缘,广交朋友,这对树立整个新闻队伍的良好形象,提高新闻事业的信誉与影响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情感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机制
(一)情感是促使记者采访的原动力
情绪、情感帮助记者选择了采访范围以后,就进而转化为采访活动的驱动力.集中表现为对理智感的追求.理智感是人认识和追
求真理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此类。当追求成功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轻松、愉快、兴奋的情感体验.未满足时.会感到困惑、烦燥、焦虑、紧张、不安。当记者的情感指向某一目标时,就会产生对理智感的追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记者对某种事实充满感情,就可激活整个心理过程,唤醒人体内部沉睡的各种潜能.使采访活动得以月质利完成。范长江数次采访大西北,历尽千辛万苦,战地记者冒着枪林弹雨采访军事新闻.都是被一种强烈的理智感支配着。而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则会抑制记者的认知、思维潜力.使采访很难顺利进行下去,浅尝辄止。因而.当记者一旦确定了采访内容,就要培养对它的感情,对新闻事实无动于衷的记者是不能很好地完成采访任务,写出好的报道的。
这种内在动力还表现为,情绪、情感可诱发记者的创造性思维。新闻贵在“新”.而要常“新”.只有常规思维是不行的,还要运用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探索性特点.它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挖掘出具有较高价值的新闻。记者新闻敏感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需要灵感、直觉,而灵感、直觉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不仅是以记者对生活长期观察研究为基础,更是以记者对具体的事件有着强烈的情感体验作为诱因。情绪、情感和认知、意志相比,具有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特点.自由奔放的情感把记者内部的各潜能都发挥出来,使记者在长期思考中积累起来的各种信息全部处于激活状态,从而为直觉和灵感的产生提供了最佳的心理环境。而且,在情感活动中,人的思维是高度自由的,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唤醒沉睡的潜意识,迅速加工各种信息.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新闻。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之所以重要,主要是由于情感能成为人的行动的原动力。人的各种需要是人活动的内驱力,人的需要所产生的内驱力,其信号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人去行动和认识,情感就是这种发挥放大作用的媒介。一般说,如果没有情感对需要信号的放大,这种需要的内驱力往往还不足以促使主体及时地按价值目标选择客体信息,会出现“目标消失”的现象。而一旦有了情感的强化,全体思维就会保持高度紧张和觉醒,思维处于十分活跃状态,积极地去寻求满足情感需要的对象。因此,情感是一种强大的内驱因素,在记者接触的万千现象中,起着激活人的意识,唤起人的感知和认识的作用。
采访活动中对人、对事的采访都离不开情感的驱使。要反映群众的疾苦,须有同情感。要采写批评揭露性的稿件,得有正义感。如果缺乏情感的因素,采访的动力和采访的效果都不复存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深受广大群众的关注,其重要原因就是在于栏目内容始终紧贴人民生活,喜群众之所喜,怒群众之所怒,栏目记者有对人民群众的要求愿望的深深责任感和对人民群众的
困难疾苦的巨大同情心,采访中心灵不断地与对象交流撞击,并主动持久地深入到对象的感知中去,因而采写出一篇篇成功的报道。
(二)情感是双方思想、心灵碰撞的必要桥梁
采访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形式,情感则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心理成份,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是双方的情感共鸣和两心相倾。记者与采访对象一般来说是互不相识,互不了解的,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距离。怎样尽快缩小这个距离呢?许多优秀的记者的成功经验证明,最快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寻找情感的桥梁。所谓情感的桥梁,就是能将记者和采访对象从感情上联系起来的共同点、相通点,有了这种桥梁,双方就能迅速地由陌生变为知己。《续西行漫记》的作者宁姆?韦尔斯对中国人民革命领袖毛泽东的成功采访,重要就在于韦尔斯善于架设情感的桥梁。
一般说来,采访中,采访对象对待采访态度是积极主动的,但如果记者采访的事实对他们不利,或者对方担心报道后会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心里有疑虑,有的对记者抱有成见等,就会出现不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