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斜桥计算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m′ 2 )l1 X i = P m′ + 2l
P (2) = 1作用在 AA′ 梁的
ml

ml ≤ x
P 当作为计算跨径为 l 简支梁时, = 1在 AA′梁 x 点的弯矩为
m(l x) M = (1 m) x
P x
ml ≥ x
′ 再考虑连续梁AaA,当支点不下沉时,支点 处产生作用 于AA′ 梁的反力X a ( X i ) 。此力亦施加在弹性横梁上 abc ,并 通过横梁分配于各主梁 AA′ 、BB ′和CC ′。
21 斜桥计算理论
斜桥特征 斜板位移微分方程 单斜梁计算 斜梁桥计算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斜桥特征
斜交角的定义如后图所示的 或 α ,其大小反映了 斜交程度的大小,亦关系到斜桥的受力特性 一般 越大( α 越小),斜桥的特点越明显。 当 小于20(JTJ021-89规定此角为15° )时,可近似忽 略斜交作用,按斜交跨径的正交桥进行分析计算,这样计 算出的纵向弯矩与剪力偏于安全方面 以下简支斜交板、梁桥阐述斜桥的基本特征
式中:常变位为
δ BB
l
δ BB
2 lT M2 =∫ dx + ∫ dx 0 EI 0 GI d l
l 1 1 {cos B [(1 m1 ) tg A + m1tg B ]}dx + ∫0 =∫ cos 2 B dx 0 EI GI d
而,将上式积分并整理得到 δ BB
Aρ = 2 cos 2 B ( tg 2 A + tg 2 B + tg A tg B + 3k )
a
三 片 主 梁 桥
两跨不等跨连续梁的中支点反力
′ AA梁分配到力为 X aη aa X aηba BB ′梁为 CC ′梁为 X aηca 因而作用在AA′梁的 a点处有两个方向相反的力 即 X a 和 X aη aa ,其合力X a (1 η aa )在 x 处产生的弯矩为
单斜梁计算
工程上广泛采用支点设抗扭支承的单斜梁桥,即使简支 梁,亦属超静定结构,其计算图式如下图所示
1) 基本计算方法
现来考查超静定简支斜梁上仅作用竖向集中荷载情况 。取后图所示的计算图式,从图b)中得到其结构上的力 和力矩平衡条件为 ∑ M x = 0 TA cos A + TB cos B = 0
a)全抗扭支承
b)中支点铰支承
连续单斜梁
既有抗扭支承,又有点铰支承
连续单斜梁
3) 内力变化规律及特点
(1)简支斜梁的内力变化规律 为方便起见,下图给出了四边形简支斜梁在竖向荷载P 作用下的内力图,出于对比需要,亦将相应的简支正交梁 和固端梁的内力图一并给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 ①超静定简支斜梁的正弯矩较同等跨径的简支正梁要小 。在斜梁支承处还会产生负弯矩,斜交角越大负弯矩随之 也越大。 ②超静定简支斜梁的弯矩图被包在简支正梁和固端梁之间。 即斜梁在两支承处虽然产生负弯矩,但其最大负弯矩值小 于固端梁的负弯矩,而最大正弯矩比相应简支正梁要小。 这一特点可以解释为:当斜梁 θ A = θ B = 0° 时,超静定简支斜 梁就变成简支正梁。而当 θ = θ = 90° 时又变成固端梁,因此 斜梁的受力性质介于两种极限情况之间。上述性质可以用 来判断斜梁(有抗扭约束)内力的正确性。
Dij为刚度参数,可参见文献[2] 对于各向同性斜交板,可简化为 4w 4w 4w 4 cos α 3 + (2 + 4 cos 2 α ) 2 2 x 4 x y x y
4w 4w q 4 cosα + 4 = sin 4 α xy 3 y D
板的 Et 3 挠Leabharlann Baidu曲 D= 12(1 ) 刚度
内力计算公式简化为 当
0 ≤ m1 ≤ m 时有
当 m ≤ m1 ≤ 1 时有
M = TB sin B + (1 m)m1 Pl T = TB cos B Q = (1 m) P M = TB sin + m(1 m1 ) Pl T = TB cos B Q = mP
同理也可以推导集中扭矩荷载及其它典型荷载如均布 荷载和部分均布荷载、全跨均布扭矩等作用下的反力与内 力值。这样就能绘出需要的弯、扭矩影响线以供设计使用
上列方程亦可从正交各向同性板的挠曲方程式,经坐标变 换直接推导出来[1]。如图参考直角坐标系 x1oy1 ,与坐标 系 xoy 之间有如下换算关系
x1 = x + y cos α y1 = y sin α
斜交板坐标 系
将各微分关系求出,经数学运算可获得。 斜板的位移微分方程式的解析解较难得出,一般均采 用数值方法,差分法最为常用,如尼尔森法。即是根据差 分法分析结果,总结出来的斜交板近似计算方法[3]。
A B
固端梁
简支正交梁
四边形简支斜梁在竖向荷载P作用下的内力图
③超静定简支斜梁存在扭矩,而相应简支正梁和固端梁的 扭矩均为零,这说明带抗扭约束支承的斜梁呈弯扭耦合的 重要特征。 (2)简支斜梁的影响线变化规律 下图给出了跨径20m,不同 值的简支单斜梁跨中截 面的弯矩和扭矩影响线,从图中可以看出: ①弯矩影响线值随斜角 的减小而减小,并随 k 的减小而 减小。 ②扭矩影响线值随斜角 的减小而增大,并随 k 的增大而 减小。 (3)连续斜梁桥 ①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中间点铰支承和全抗扭支承两种 形式的剪力和弯矩相差不大,但采用中间点铰支承的扭矩 比全抗扭支承大,这是由于前者的抗扭跨径大的缘故 ②在扭矩荷载作用下,中间点铰支承的各项内力均比全抗 扭支承大得多
m ≤ m1 ≤, M = cos B [1 m1 ) tg A + m1tg B ]TB + m(1 m1 ) Pl 1 当 T = TB cos B 得到 T Q = B cos B ( tg A tg B ) mP l B TB = A m(1 m) Pl 如果 A = B = T = T 这时式中: B A 则反力计算式可 RB = mP B = 3 sin 简化为 RA = (1 m) P A = 6 sin 2 (1 + kctg 2 )
T R A = cos B ( tg B tg A ) B + (1 m) P l R = cos ( tg tg ) TB + mP B B A B l
斜梁的内力为 当 0 ≤ m1 ≤ m 时有
M = cos B [1 m1 ) tg A + m1 tg B ]TB + (1 m)m1 Pl T = TB cos B T Q = B cos B ( tg A tg B ) + (1 m) P l
斜交桥纵向弯矩锐减曲线
关系密切。从Anzelius给出的均布荷载作用下 = 45° 斜交板扭矩分布图[1]中可以看出,沿支承边与自由边上均 有正负扭矩产生。
2) 斜交梁
斜格子梁桥是斜交梁桥的普遍形式,其横梁既可与支 承线平行,亦可与主梁正交。当设有一定数量的横梁且主 梁间距不大时,斜交梁排表现出与斜交板类似的特点,但 边梁比中梁明显。 如后图所示,在斜交梁排中,如果A、B、C和D代表车 轮,轴矩为 b1 ,轮距与梁间距相同,则按图c)算出的正 桥结果与按图a)算出的斜桥结果是等价的。
l
B = cos B [(2 m) tg A + (1 + m) tg B ]
得到
B TB = m(1 m) Pl A
超静定简支斜梁的实际内力及反力P 为 TB 和分别作用 在基本结构上引起的内力和反力的叠加。 斜梁的反力为
cos B TA = cos TB A T = B m(1 m) Pl B A
∑ M y = 0 ∑ Fz = 0 TA sin A + TB sin B RB l = 0 R A = RB
简支超静定斜梁
超静定简支斜梁作用竖向集中荷载的计算图式
解得
cos B TA = cos TB A R = R = cos ( tg tg ) TB B B B A A l
斜梁桥计算
1 )主梁内力计算
按leonhardt-Homberg方法,斜主梁的弯矩、剪力等断面
内力和挠度,可以作为没有横梁的简支梁和在横梁格点 处弹性支承的不等跨连续梁的反力影响线,两者结合求解 现以下图所示的三片主梁桥中的 AA′ 主梁 x 点的弯矩影 响面为例来说明具体求解过程。 (1)两跨不等跨连续梁的中支点反力 如后图所示的任一片主梁,利用力法原理不难求得
EI k= GEd
MM p dx + ∫ T Tp dx
l =A 6 EI
载变位为
BP = ∫
l

l
ml
EI GJ ml 1 =∫ cos B [(1 m1 ) tg A + m1 tg B ]m1 (1 m) Pldx 0 EI pl 2 m(1 m) 1 cos B [(1 m1 ) tg A + m1 tg B ]m(1 m1 ) Pldx = B 6 EI EI
则基本结构在 TB 作用下任意截面内力为
M = TB sin T = TB cos Q = 0 对于一次超静定结构,其力法方程为 BP TB = δ BBTB + BP = 0 δ BB
当 A = B = 时,分别为 TA = TB RA = RA = 0
M = cos B [1 m1 ) tg A + m1 B ]TB T = TB cos B TB Q = cos B ( tg A tg B ) l
斜板位移微分方程
如第一图所示的斜交板,假定 x 、 方向的弹性不同 y ,文献[2]推导出的位移微分方程为
斜交梁排的转换
4w 4w 4w D11 4 + 2( D13 + D31 ) 3 + ( D12 + D21 + 4 D33 ) 2 2 x x y x y
4w 4w + 2( D23 + D32 ) + D22 4 = q sin 4 α xy 3 y
2) 连续单斜梁计算
工程上常见的连续单斜梁有两种形式,如下图 a)全抗扭支承 b)中支点铰支承。 对于前者,可将梁从中支点截开,取多个简支斜梁为基本 体系,以中支点扭矩为赘余力(Ti),采用力法来求解 对于后者,可将中支点解除,取连续梁跨径之和为跨径的 简支 斜 梁为 基 本体 系 ,以 中 支点 的 竖向 反 力为 赘 余力 ( Ri ),采用力法来求解 若遇中支点既有抗扭支承,又有点铰支承,如后图所示。 这时,可将梁从抗扭支承点截开,并解除其间的点铰支承, 取以两两抗扭支承点的距离为跨径,以点铰反力( Ri )和 抗扭支承点的扭矩为赘余力,用力法来求解
1 )斜交板
影响斜交板受力的因素主要有: 斜交角、 宽跨比、 抗弯刚度、 抗扭刚度, 支承条件及荷载形式等
a)斜交板桥 b)斜交梁桥 斜交桥及其参数
影响机理较复杂,现有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弯矩 纵向弯矩随斜交角 的增大而减小,均布荷载作用 时比集中荷载作用时的减小更显著,如下图所示。 纵向最大弯矩的位置随 角的增大从跨中附近向纯角部位 移动,其值比同等跨径的正交桥小,可是横向弯矩却比同 等跨径的正交桥大得多,尤其是跨中部位。 除上述纵、横向弯矩外,在钝角部位的角平分线垂直方向 上产生负弯矩,有时其数值接近跨中的正弯矩,其值随 的增大而增加,但分布范围较小,并迅速削减。 反力 斜交板支承边上反力分布很不均匀。钝角角隅处的 反力可能比正交板大好几倍,而锐角角隅处的反力很小, 甚至是负反力。可采用以下措施防止这一现象恶化:一是 在锐角处埋置螺栓阻止其上拔,二是设置弹性支承以是反 力分布趋于均匀,减小钝角上缘的负弯矩。 扭矩 斜交板的扭矩变化较为复杂,且与其抗扭刚度
跨径20m不 同 值的简 支单斜梁跨 中截面的弯 矩和扭矩影 响线
(4)斜梁按正梁计算的条件[4] 单跨斜梁 ① ② ③ 连续斜梁桥
k ≥ 10
5 ≤ k < 10
0≤k <5
≤ 20°
≤ 15°
≤ 10°
≤ 20°
(5)当 k 小于1/3时,扭矩绝对值较大,因此简支斜梁 以用箱形截面为宜[1]。 至于支点反力的变化规律,支承条件对内力的影响 等细节讨论可参阅文献[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