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技巧与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技巧与艺术
摘要: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电视节目的内容、数量、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电视节目制作水准日益提高的今天,后期制作和节目包装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技术设备的逐步更新,为电视节目的创作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技术制作人员和艺术创作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后期制作是节目制作中关键的一环,也是形成一个节目最终的视觉效果、节奏感以及观众感受的最后步骤,包括画面和声音的编辑、音乐的创作、搜集并制作音响效果和现场环境音响、对口型配音、制作片头及片尾字幕和其他字幕、录制音乐、混录声音、加入字幕和图表等过程。

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是对创作前期的“二度创作”。

一方面需要制作人员对节目内容的把握,这需要制作人员有多方面的素质和长期的实践为基础,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思想水平和艺术修养;另一方面需要制作人员对节目内容表现方式的把握,要求制作人员熟练掌握电视手段,这些均需要制作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

关键词:电视节目后期制作艺术
一、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重要性
“随着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视频存储、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后期制作已成为电视节目制作进程中极其重要也是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

高质量的后期制作可以大大提高节目的可视性,这体现了后期制作的重要性;说其复杂是因为在进行后期制作时往往要综合地协调使用多种编辑系统,而目前后期制作领域中软、硬件系统的种类非常多。


(1)三维动画创作系统、后期剪辑系统、后期合成系统。

都是进行后期制作的重要工具。

另外,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视频、音频、动画、
图形、图像、文字。

等各种多媒体素材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节目的制作
中,于是也就有了“多媒体电视节目制作”的说法。

硬件系统的种类、型号、
规格则更多,不同硬件板卡支持下的编辑系统所用到的素材格式、操作方法
都不太一样,相互之间一般无法直接共享素材,但其基本功能都是帮助后期
制作人员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编辑工作。

目前在进行后期制作特别是在后
期合成时,要用到的媒体素材数量和种类都是非常多的,各种不同格式的多
媒素材如何才能合理、正确的在后期制作中使用是广大后期制作人员经常面
临的问题,其核心便是如何在后期制作中获得高质量的素材,由此可以看出,
要很好地完成节目制作任务,后期制作人员就必须要能熟练地、综合地使用
多种编辑制作系统,这其中如何在各编辑制作系统之间高质量地(最好是无
损地)传递素材是保证节目质量的一个关键。

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作为电视节
目产品的最后环节,作用至关重要,即使电视节目的组件——画面、解说词、
音乐都很出色,如果这一个环节处理不当,最后产品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后
期制作对电视节目也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技术设备的逐步更新,为电视节目的创作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技术制作人员和艺术创作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技术制作人员来说,不仅要不断地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的学习,还需要艺术理论,努力开发技术设备的艺术功能。

对于艺术创作人员来说,不仅要把握整体艺术构思,还需要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技术设备的艺术功能有所了解,利用技术手段充分展现艺术魅力。

对技术制作人员和艺术创作人员共同而言,需要互相间经常交流、探讨、沟通、协作。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电视节目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真正达到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创作出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最大程度地满足观众对电视作品的审美需求。

二、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流程
“后期制作是节目制作中关键的环,也是形成一个节目最终的视觉效果、节奏感以及观众感受的最后步骤,包括画面和声音的编辑、音乐的创作、搜集并制作音响效果和现场环境音响、对口型配音、制作片头及片尾字幕和其它字幕、录制音乐、混录声音、加入字幕和图表等过程。

把一堆原始的素材镜头制作成一部完美的电视节目”
(2)电视制作包含生产过程中的艺术创作和技术处理两个部分。

前者习惯地称作为“软件”,后者则称为“硬件”。

在制作的实践中软件和硬件同属于一个完整节目生产系统的不同部分,往往互相依存而不可分离,而且是相互渗透的。

“电视节目制作人员要重视节目制作工艺流程,加强制作节目的计划性,遵循制作流程的科学性,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节目制作工作,提高制作节目的质量和效率。

(2)电视制作的全过程,可以分成若干阶段,一般分为“前期制作”与“后期制作”。

前期制作包括构思创作、拍摄录制;后期工制作包括画面编辑、录音合
成。

由于每个电视台制度不一样,可能导致制作方案,制作流程会有所不同,
这是最基本的流程,仅供同行学习借鉴。

(一)前期制作工作流程
第一步:整理素材
如果场记不理想,就要在开始编辑之前先看素材,做场记。

列镜头的时候应该注明录像带编号,场次序号,拍摄次数,以时间码记下每一个镜头的入点、触点位置以及镜头内容的简单描述和好坏评价,甚至做出纸上的编辑决定,如果编辑时使用非线编辑系统,你还可以按照需要的每个镜头的时间码依次录入系统。

这样既可以减少录入硬盘的素材镜头,节省硬盘窨,又可以达到初剪的目的。

1、审看素材。

检查素材内容是否满意,是否充足;镜头画面有无“穿帮”,
焦点彩色是否清楚,镜头画面是否平、稳、准、匀;画面色彩是否偏色,
是否为拍摄所要求的色调效果,日光情况如何,有时为了达到某些艺术效
果,要手动控制光圈;声音是否有杂音,背景声是否太杂。

检查素材磁带的录制质量,可以观察正常重放的素材画面,如果图像出现左右晃动、上下跳动、画面上有黑道或白道、雪花干扰等现象,则这段素材画面质量
较差,不宜用于编辑使用。

也可以用搜索盘快速搜索。

在监视器上具有杂波带的
搜索画面中,如果杂波带平直,均匀的流动,刚画面是稳定的;杂波带不规则扭
曲或出现撕裂,则画面是不稳定的。

2、素材镜头记录。

为了在实际编辑时,迅速找到所需画面,提高工作效率,
可以在初始拍摄提纲上作注释,也可以单独用一张纸来记录素材镜头内
容,包括镜头号;景别技巧,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要注明;镜头的表
现方式,是推、拉、摇、移,还是固定镜头,画面的内容要写清楚,主要
记内容,在编辑工作时,容易找镜头;声音的内容,有无同期声,背景声
是否太乱。

进行编辑时,浪费时间的事情常常是寻找素材画面,不知所需画面在哪盘磁带中,在什么位置。

所以重新作记录是很必要的。

审看的同时,有些镜头的取舍
就可以确定了。

如画面有明显失误时,某些画面拍了好几遍,确定用第几遍等。

3、纸上预编。

进行笔头编辑,根据素材记录、分析每个镜头、基本确定入、
出点,再安排一下镜头的顺序,看看是否符合节目内容要求,脑海中过一
过画面,经过周密思考后,整理出编辑顺序再去实际编辑就会很顺手。

(二)后期制作工作流程
第二步:画面编辑
1、粗编:对素材进行筛选剪接成一部完整而流畅的节目。

审看时,如果发现节奏
显得太慢太快,调换镜头,调整顺序。

2、精编:使节目更加流畅、精致,可以在原版素材上进行,直接制成版节目带。

也可以把经过粗剪的节目带重新剪接之后再复制成副版节目带。

在实际的编辑
过程中,专业编辑人员通常不严格的区别粗剪和精剪,比如,经常在粗剪时就
做好特技转场和声音混录,而这些一般都属于精剪过程。

画面和声音的编辑顺序根据节目根据节目内容的不同和编辑的习惯不同,可以先编辑画面,后天配音,配乐;也可以先配音,再编画面,配乐。

制作声
音包括选择什么样的音乐、音响效果和环境音响,他们与画面的关系是怎样的,
还要作最后的混录工作。

第三步:编辑混录
1、特技的运用、字幕的制作。

2、画面编辑后,可进行初审看结构是否合理,段落层次是否清楚,有无错误并修
改。

3、混录。

录解说词及所需的音乐,将解说词、效果声、音乐进行混录,进行音调、
音量等处理。

三、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技巧与艺术
(一)镜头的处理
一般来说,影视制作的后期是将拍摄下来的许多镜头按照一定的要求,重新排列、组织、编辑在一起,这个最基本意义的镜头组接,被人们称之为蒙太奇。

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镜头、场景、段落的分切与组合,对素材进行选择,使表现内容主次有序,集中概括;引导观众的思想和注意力,诱发观众的参与思考,创造独特的影视时空;形成变化多样的影视节奏,使电视节目生动自然,感染力强。

充分利用蒙太奇的表现技法,同时还必须熟悉和掌握编辑中应该遵循的艺术原则,这样才能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更好地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达到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

其基本原则:
1、突出主题思想内容,符合观众的思维逻辑。

离开这一原则,无论我们使用的编
辑手法多巧妙,,选择的特技多花哨,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我们应该从主题
思想和观众的思维逻辑出发,对镜头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实现内容与形式的
高度统一。

2、镜头组接时不能出现“跳轴”。

这是因为镜头的视角代表了观众的视角,它决
定了画面中各个物体的运动方向及相互位置关系,如果摄像机拍摄时跳过了物
体的运动或不同物体之间的轴线,这样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就会产生运动与位置
的混乱。

3、不同景别的镜头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

景别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
特写。

远景是视距最远的景别,主要表现整体空间环境,镜头时间应该是最长
的。

特写是表现拍摄对象的某一局部特点,如人的头部、手部等,刻划人物的
心理活动和情绪,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特写镜头的时间应该是最短的。


景、中景、近景这三种景别介于远景和特写之间,包含不同的内容和信息,表
达不同的镜头语言。

4、景别的变化应该循序渐进。

尽量做到舒缓平滑,避免产生突兀的感觉。

5、运动图像与静止图像之间的过渡应该比较缓和,最好是“动接动”、“静接静”。

6、选择合适编辑点。

编辑能否成功,关键要看每个画面的转换是否正好落在编辑
点上。

大多数情况下要按照节目人物的情绪变化或事件逻辑规律来确定编辑
点,只有恰到好处,才能使画面连贯稳定,流畅自然。

7、光线、色调的统一。

有时在前旗拍摄时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某些镜头的光线与色
调有一定的偏差,在后期非线性编辑时,应用非线性编辑软件的技术特点对其
进行调整,尽量实现光线、色调的整体统一。

8、镜头的组接应体现一定的节奏感。

镜头长度的确定:镜头的长短对主题思想的
发挥和画面的表现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剪辑时,应选择给观众印象最深,最有
感染力的镜头,并恰到好处地掌握镜头的长度。

(二)画面的处理
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最基本的工作是“电视镜头或画面的选择、剪辑与衔接,以及画面与解说词的配置。

一般要求通过电视画面的选择组合,反映出事实的原貌,画面表达不了的内容,就用解说词进行补充说明。

因此,要提升电视节目质量,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我认为必须有大的讲究。

作为电视节目,记者拍摄的必然只是事件过程的部分镜头。

而后期制作,更是要在这部分镜头中选取更小部分的镜头,再通过对这些更小部分镜头的组接,向观众叙述所发生的新闻事实。

所以,后期制作要想提升电视节目的表达,就要对画面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组合。

这就要求认真研究新闻题材,理解新闻事实发展的整个过程,分析新闻事件演进的逻辑要点,进而确定能反映事实整个过程,分析新闻事件演进的逻辑要点,进而确定能反映事实整个发展过程和逻辑要点的画面;同时还要把握电视新闻的主题思想,从而选定能支持新闻主题思想,再把两者结合起来,选择既能反映新闻事实整个过程和个体逻辑要点的画面;又能体现新闻的主题思想的画面,组合成连贯的电视新闻画面。

同样的多幅画面,如果组接的顺序不同,图像传递的意义也会相应变化,所介绍的事件肯定会与实际发生的事实不符,所表达的思想与新闻本来要表述的主题也会不合。

所以,后期制作如果要提升电视新闻报道,还应该考虑到画面的内在逻辑,在画面的组接中,把画面间的内在逻辑与新闻事实的发展过程和逻辑要点统一起来,与新闻主题思想的谁逻辑统一起来。

这两个统一起来,应成为画面的组接的基本原则。

在具体工作中,进行画面的选择和组接时,我认为要遵循一些基本的画面技术规律。

1、尊重视觉审美规
视觉美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符合画面的编辑规律。

任意两个镜头之间都应该有一条假想的连接线。

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两个跳跃性的镜头中加入特写或全景镜头,全景镜头可以提示正确的空间关系,特写镜头可以减弱环境所带来的方向、方位上的矛盾冲突。

如在人物采访的镜头中加入话筒和脸部的特写,来过渡前后之间的镜头。

注意环境依据和人物交代的合理性。

人们在观察事物时,一般总是由远及近,先粗后细。

或者先知局部而后推及整体。

我们在制作节目的时候,也要注意观众的视觉心理。

如果画面剪与事物发展进程合拍,是从大景别到小景别或从小景别到大景别这样的组接方式,在视觉上就会十分流畅。

当介绍某个人时,画面上这时一般应出现包容他的镜头,或近景或全景或特写。

而不是应是以别人为主体的抢眼镜头,至少画面主体是中性的。

2、符合画面切换规律
在编辑画面时,上下镜头之间要合理衔接,按主题要求选好镜头的剪接点。

一是可以动接动,但是两个视觉上有明显动态的镜头组接时要注意两个画面之间运动的方式和记者拍摄时推拉摇移的速度是否一致。

二是可以静接静,也就是固定镜头的组接,在组接时要防止同景别、同机们的静
止画面的组接。

三是可以动接静或静接动。

动感明显的镜头和无明显动感的镜头间的切换,使画
面有强烈的冲击。

3、把握画面的节奏
镜头转换的节奏是新闻审美价值重要体现,对电视新闻的新鲜感、艺术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影响电视新闻节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镜头的长短,镜头过长令人生厌,过短则让人看不明白,感觉很跳。

合理的画面长度,必然由后期制作最后确定。

一、要依据景别来确定镜头的长度。

对标准固定镜头来说,不同景别看清楚
镜头内容的时间是不同的。

一般全景为7-8秒,中景为4-5秒,近景2。

5-3秒,特写为1-1。

5秒。

二、要根据表达的内容确定镜头长度。

重大的会议新闻,如两会报道,内容
严肃、气氛庄重,政治性强,抽象的理论多,节奏就应沉稳、舒缓,景
别宜大不宜小,镜头宜长不宜短,推、拉、摇、移的速度要从容不迫。

因为,沉稳、舒缓的节奏便于观众去思考新闻的内容。

“六一”儿童节的
新闻,节奏应该活泼、欢快,镜头宜短不宜长,可多用特写和近景,以
表现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角度也应多变,以表现孩子们的活力和朝气。

三、要遵循视觉效果的规律,以免造成画面混乱,影响新闻事件的表达。


面组接时我觉得最好不用平切、反切、硬切、复切,会直接影响新闻收
视效果。

电视是以“视觉”为主,视、听同步,声画合一,再现客观现实最形象、最生动的声像艺术。

声画的合理配置很重要。

有的记者往往很重视电
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但是拍摄到的画面往往有限,与文字不符。

因此后期
制作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电视新闻图像与主题严重脱节,成为“声画两张
皮”,直接影响了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收视效果。

在具体工作上,我们既要考虑
到画面的完整性和声画对位,也不能盲目地进行“图文解字”。

只有这样,作
为电视节目主要表现手段的画面,叙述逻辑才不会混乱,电视新闻对事实的
叙述才不会颠三倒四,观众对新闻的接受与理解才不会受干扰。

(三)解说词和同期声、音乐的处理
电视节目首先以电视画面语言为主,但由于电视画现存在的局限性,所以,电
视解说词就承担了电视画面语言不能完成的职责。

解说词和画面、音响一起,
为表现同一主题,各尽所能。

1、解说词
解说词的主要作用有1、补充画面背景,如事件的来龙去脉、发生的时间、地点、前因后果,对人物的背景介绍等。

2、整合画面的一系列组合,如果没有解说词的整合,使画面有明确的指示关系,则可能使画面处于无序状态。

3、表现细节,解说词可以对画面信息给予逻辑重点的强调突出,将画面中未曾强调、观众留心的细节放大。

4、强调想象和联想。

解说词可以克服画面语言对思维不利的一面,通过对画面审视,以画面为基础,可以广泛而自由地想象和联想,从而开拓画面时空与画面信息。

5、抒情、升华画面、深化主题、提示哲理、还可以用来转场,比如拍摄中没有考虑或者漏掉了画面的自然过度。

解说词必须大众化、口语化,他要求语言须清楚明白,因为再重要的片子,解说词都不会重复,只播一次。

如果解说词读不顺口,听不顺耳,观众的接受力就会打折扣,节目的效果就会减弱。

如果写得含混不清,语意不明,更会失去观众。

解说词最起码要求通顺、合理,有逻辑层次,作为视觉形象的电视报道,既要讲究形象的完整,也要流畅连贯,传情达意。

电视节目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他的解说词是播给观从听的,而不是供人阅读的,所以他的用词造句必须配合画面,清楚明白,念起来朗朗上口,使观众一听就
懂。

解说词总体构思是解说词创作的原则,但电视解说词大都不是一次成型的,他要根据全片的采访、拍摄编辑、合成的情况不断进行修改,直到播出。

一般电视作品解说词都不应从头到尾将画面塞得太满,而要尽可能地让画面自己多说话;非到万不得已,需要将画面“画龙点睛”时,解说词方可出头露面。

开头和结尾,从整体来看,一部作品的解说词就像一条时隐时现的小溪,呼应与点缀画面。

开头是脸面,决定着观众是否把节目看下去,开头新颖、别具一格,或者气势宏大,则容易在具有求异心理的观众脑海中留下深刻的YIN XIANG 开头部分很重要,要以形象生动的艺术手段,一下子抓住观众的心。

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开宗明义直奔主题;有的提出问题,或者说明原因,从而引出下文;不管怎样开头,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吸引观众。

结尾主要是总结全片,深化主题,收尾要自然,要按照事件发展该结束就结束。

解说词的结尾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是总结性的,可以是照应性的,结尾要自然。

2、同期声
电视艺术的表现力从根本上很大程度地包含在对电视制作技术和工艺的掌握之中。

不仅包含礼堂领域,同样也涉及听觉领域。

声音,作为视听媒介的基本物化元素,与画面一起构成特定的审美时空。

声音的全方位传播使画面的内涵得到伸延,使人物的情感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电视技术的采录设备为我们提供了同步记录和编辑真实声画时空的手段。

在声音的编辑过程中,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把画面和同期声进行优化组合和艺术处理,力求完善和升华主题思想,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画面中可见其声源的声音,就是同期声,同期声的作用在于增强画面的真实感,使观众容易产生亲切感觉,飞机起飞,由远及近,给人一种空间的运动感。

还可以扩大画面的空间立体感,人的听觉虽不如视觉辨力那样精确,但他不公能听见画面上物体的声音,而且能听见画面之外的空间的声音。

这样,观众凭声音的强弱、音调的高低,音色的特征就能辨别出画面之外的空间以及环境的特色。

还可以辨力刻画人物,烘托情绪,声音的节奏、力度、色彩和画面的形象结合心理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色和思想情绪。

还可以交代情节、叙述故事。

他把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像组接画面一样沿时间流程组接而完整的故事,观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转化为画面形象。

电视艺术的表现力从根本上很大程度地包含在对电视制作技术和工艺的掌握之中。

不仅含视觉领域,同样也涉及听觉领域。

声音,作为视听媒介的基本物化元素,与画面一起构成特定的审美时空。

声音的全方位传播使画面的内涵得到伸延,使人物的情感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电视技术的采录高务为我们提供了同步记录和编辑真实声画时空的手段。

在声音的编辑过程中,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把画面和同期声进行优化组合和艺术处理,力求完善和升华主题思想,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3、音乐
音乐是艺术加工进去的,属于非写实声,他的作用是渲染画面的气氛,为画面增加YUYI。

还可以连GUAN镜头,转换场面。

(上场景播发音乐,音乐继续而画面更换)音乐:是起到个衬托、段落划分和烘托气氛的作用。

但注意的一点是新闻纪实片一般采用同期录音的方式。

在配乐的过程中,格调要和谐,风格差别较大的乐曲,不要混杂地用在一起。

同时也不要从头到尾反复用一首曲子。

不宜使用观众广为熟悉的音乐。

音乐与解说、音响在情绪上相配合。

音乐也不能太多太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