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专利权与商标权的异同和有关人身权利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作权、专利权与商标权的异同和有关人身权利的差异
摘要:人们习惯于将著作权和专利权、商标权进行对比,并因此将知识产权划分为两大部分,即文学艺术产权和工业产权。其主要区别为著作权的人身权利色彩比较重,而工业产权很少有人身权利的内容。
关键字: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人身权利
一、相同点:
著作权与专利权、商标权同属知识产权,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举其荦荦大者,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它们的客体都是无形的财产;
②这些对知识产品的专有权利都是法律所赋予的;
③它们都具有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特征。
二、不同点
1.著作权与专利权的不同
(1)取得权利的方式不同
专利权只有当专利申请人向国家专利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经该机关审批核准后,方能产生。对于两个以上各自独立完成的内容相同或近似的发明申请,我国《专利法》规定,专利权授予在先申请人,有些国家专利法规定授予最先发明人。而著作权则不然,世界上多数国宝,包括我国在内,则采取自动产生的原则,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要求履行登记注册手续。著作权只强调作品表现形式的独创性。因此,两个以上各自独立完成创作的作品,只要其思想内容的客观表达形式不同,即便思想内容雷同,也可以自动产生著作权。
(2)客体不同
专利权的客体是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新的技术方案,而著作权的客体是文学、艺术和科学著述创作的客观表达形式。
(3)权利的保护期限不同:
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均为10年,自申请之日起算。而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公民作品的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死后50年。
2.著作权与商标权的不同
(1)取得权利的条件不同
著作权依“自动保护”原则自动产生,不需办理任何法律手续,即可受到法律保护。但商标权的取得必须由申请人申请,并获商标局核准注册方能产生。
(2)客体不同
商标权的客体是区别同一商品或服务的不同生产者或经营者并表明商品或服务质量的商标标识本身,申请注册的商标依法必须具有显著的特征。换言之,商标权的客体主要是一
种外观形式。如对同一美术作品在征得其权利人同意后,用它作为识别不同商品和表明不同商品的质量的标志时,即为商标;用于人们观赏时,即可作为著作权客体中的美术作品。(3)保护期限不同
著作权的客体作品,专利权的客体技术方案,一旦超过法定有效期限,进入公有领域,人们即可不经过权利的许可,不支付任何报酬而使用它们。商标权则不同,我国《商标法》规定的商标权有效期为10年,但有连续续展的规定,实际上我国对商标权提供了无限期保护。
三、著作权、专利权与商标权有关人身权利的差异
著作权是民事主体对其作品以及其相邻客体所享受的权利。专利权最为重要、并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的属性为以法律的手段实现对技术实施的垄断和以书面形式实现对技术信息的公开。商标是指讲不同的经营者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区别开来,并作为视觉感知的标记。商标权是商标专用权的简称,是指商标主管机关依法授予商标所有人对其注册商标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权利。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因而具有知识产权的一般性质和特征。人们习惯于将著作权和专利权、商标权进行对比,并因此将知识产权划分为两大部分,即文学艺术产权和工业产权。前者是文学家的权利,后者是科学技术发明者和工商业经营者的权利。但是,随着人类创造的新形态的智力成果的涌现,著作权的客体已经远远超出了作家、艺术家创造的成果范围,而工业产权的保护范围也深入到了传统艺术的文艺领域。经管如此,著作权和其他知识产权,即工业产权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如著作权的人身权利色彩比较重,而工业产权很少有人身权利的内容。
著作权的人身权又称为精神专利,是指著作权人因其作品所享受到的以精神利益为内容的权利。著作人身权与民法中的普通人身权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后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的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和修改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专利权和著作权的主体是专利权人和著作权人。专利权人的权力大体上分为以下几项:第一,专利人享有自己实施其专利技术的权利;第二,专利权人有禁止他人实施其技术的权利;第三,专利权人有处分其专利的权利;第四,在产品或包装上注明专利标记或专利号的权利。商标权人的权利主要有专用权、禁止、权使用许可权和转让权。商标权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经济价值,可以用来抵债。专利权的主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李长健.《知识产权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