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佚名转贴自:国研网
产业集群是指在地理上靠近,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在我国也称作“产业簇群”、“特色产业区”、“块状经济”。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产业集群是地区和产业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我国大多数产业集群的构成主体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促进产业集群持续健康发展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很多省份都有分布,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发育程度不同的产业集群,其中以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最为集中。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类型
产业集群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一是根据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可分为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的产业集群;二是根据产业集群形成的驱动因素,可分为供给因素驱动形成型与需求因素驱动形成型的产业集群;三是根据产业集群中成品商的市场结构,可分为轮轴式多核式葡萄式与混和式产业集群;四是根据产业集群的深度,可分为简单型与复杂型产业集群;五是根据产业集群中同类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可分为松散型与紧密型产业集群。此外可根据成产品的属性分为传统产业集群与高技术产业集群。从形成原因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一是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特色集群。这些集群一般形成了专业化的、劳动密集型的小城镇,浙江称之为工业化特色产业区。从其产生的过程来看,产业集群经济主要是一种民间经济,由大量中小企业构成。从全国来看,这类企业集群也为数最多。
二是基于“三来一补”基础上形成的两头在外的产业集群。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港台地区的制造业正好面临劳动力和土地价格飞涨、成本迅速上升的压力,广东、福建、江苏省敏锐地把握了这一机遇,以优惠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以及邻近港澳、联接广州深圳的区位优势,迅速发展成港台制造业的“工厂”。
三是与大型企业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在山东青岛海尔集团、重庆嘉陵摩托集团、辽宁东北钢琴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附近,都有相关企业繁殖和衍生,进而又促进了配套产业的发展,并在相关行企业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升级,形成一些企业集群。还出现了基于外资企业配套而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亦庄的诺基亚星网工业园。
四是在中心城市城区出现的都市型产业集群。都市型工业园区是特指以大都市独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能在市中心区生存发展,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具有增殖快、适应市场快等特点的工业集聚类型。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群发展迅速。
五是在政府规划下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全国目前已有53个高新技术园区。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基础上,国家正式批准成立设立了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
上述分类实际上反映了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一种时空演化过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走向深入,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逐渐从民间层面进入政府视野,从低技术、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的集聚几乎一统天下发展到高技术、创新型产业集群崭露头角,从东
南沿海向内地蔓延滋长。
(二)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
1. 产业集群覆盖到大部分的传统行业。2001年6月,浙江省政策研究室对全省的产业集群进行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在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800多个产业集群经济(又称块状经济),分布于纺织、制衣、制笔、电器、机械制造、医药等175个大小行业,有工业企业23.7万家,吸纳就业人员380.1万人。据江苏省中小企业局的初步调查,形成了机械、纺织、轻工、食品等13个行业的产业集群。其他各省区市,如辽宁、吉林、河北、山东、江西、湖南、上海、北京等,也都形成了一些大小不一的机械、化纤纺织、医药、钢铁、生物工程、信息技术集群。目前,全国估计有各类产业集群数千个,其中化纤纺织、丝绸纺织、制衣、制鞋、电子、信息、医药、塑料、汽摩配件、精细化工、五金制品等,是出现产业集群最多的几个行业。
2.产业集群已形成较大的经济规模。2001年,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3043.86亿元,电气机械产业实现产值1327.69亿元,机电产品出口500多亿美元,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45%。在浙江,到2001年,产业集群经济总产值5993亿元,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年产值达10-50亿元的集群有118个,50-100亿元的集群26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3个。在江苏,60个产业集群拥有各类企业3.21万户,从业人员168.2万人,2002年的产出规模达到2566亿元,占全部中小企业产出总量的19.2%。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的29个纺织特色市(县)城(镇),全口径合计的纺织工业总产值2378亿元,占到全国纺织工业生产的六分之一。
3. 一些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特色产业和品牌。产业集群的特色是集群的品牌,可以称之为区域品牌。在江苏,有常熟纺织产业的“波司登”羽绒服、“雪中飞”羽绒服、“梦兰”床上用品等三个中国名牌产品,“波司登”与“梦兰”等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在福建石狮市的纺织服装行业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福建省著名商标40 多个,较为知名的休闲服装品牌有“七匹狼”、“富贵鸟”、“金犀宝”、“野豹”、“帝牌”、“柒牌”等。在浙江,著名的品牌有宁波的“杉杉”牌西服和“雅戈尔”西服,有诸暨的“恒柏”西服、“步森”服饰以及“枫桥衬衫”。
4. 一些产业集群中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各地的产业集群中已经形成一批规模很大的企业,其带动作用非常明显。据调查,浙江全省各产业集群中,乐清的正泰、德力西、人民电器集团、万向集团的销售产值2002年都超过了50亿元,吸引近千家中小企业加入其产业链,带动了相关产品的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档次和品牌效应的提高。宁波服装业中的雅戈尔集团,平湖服装业中的茉织华集团,海宁皮革业中的卡森集团和雪豹集团等企业都已显现出现代大企业的雏形,对所在块状经济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招商引资等起到了领头雁作用。台州市塑料产业的规模效应也日趋明显,2%的骨干企业,占了集群内42%的销售额。
5. 一些产业集群已经成长为相关行业的产业基地。以我国的化纤面料为例,1996年我国的化纤长丝织物出口只有5000万米,1998年也仅有2亿米,2002年全年出口达到了22亿米,而1999年进口长丝面料32亿米(不含走私),2002年仅进口23亿米,基本已经实现了进出口平衡。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高了专业化分工水平,激发了竞争活力。化纤产业链目前形成了三个集中的区域,一是浙江绍兴、萧山地区,二是苏州、嘉兴地区,三是中山、佛山地区。这三个集群区域的纺织产值都超过了1000亿,占全国纺织工业总产值的20%。
6. 许多产业集群的产品外向度不断提高。近年来,浙江的外贸出口一直保持强势增长,集群经济外向度提高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2000年,全省集群经济中出口比重达到30%以上的企业有10276家,出口产品产值占集群总产值10%以上的集群161个。在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