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理论

合集下载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学科,涵盖了广泛而深刻的领域。

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浮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匡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机制。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生物心理学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20世纪初心理学的主流理论之一,其核心观点是人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形成的。

行为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可观察到的行为,而忽视了内心的思维和感受。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巴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等。

他们通过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等实验研究了动物和人类的行为,提出了刺激-反应的模型。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人类思维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家关注人类如何感知、记忆、思量和解决问题。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巴尔斯等。

他们通过实验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提出了信息加工模型和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理论对教育和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注人类的主观体验、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的潜力。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马斯洛、罗杰斯和马耳他等。

他们提出了自我实现的层次理论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人类的自我决定和自我发展。

四、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产物。

社会文化心理学家关注人类的社会化过程、文化差异和社会影响。

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维果茨基、布鲁纳和珀金斯等。

他们通过研究人类的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五、生物心理学理论生物心理学理论强调心理活动与生物过程之间的关系。

生物心理学家关注神经系统、遗传因素和荷尔蒙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生物心理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皮亚杰、杜尔和勒内·斯宾塞等。

他们通过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提出了神经发育理论和进化心理学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第一节 认知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

社会工作理论第一节 认知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
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 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 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其主要包括问题解 决、归因和认知治疗原则三个方面。所谓问题解决是增强个体界定问 题、行动目标、规划及评估不同行动策略的认知能力。达到能够在不 同情况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行动目 标。所谓归因是指个人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的解释。所谓认知治疗原则, 指的是修正一些认知上的错误的假定,包括过度概括、选择性认知或 归因、过度责任或个人肇因假定、自我认错或预罪、灾难化思考、两 极化思考等。
二、认知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
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了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即:真实 发生的事件,人们如何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其所遭遇的事件 和人们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此事件的情绪结果。他用这个框 架来说明人们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是理性的,则情绪是正 常的;相反,如果人们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是非理性的、 扭曲的,则人们会逐渐发展出不正常的情绪、情感和行为。简单来说 就是,如果人们有正确的认知,他的情绪和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他 的认知是错误的,则他的情绪和行为都可能是错误的。
第一节 认知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
人们之所以烦恼,并不是因为事务本身,而是因为他 们对事务的看法,人们的烦恼是由发生在他们身上的 事和他们的看法、情感与行动带来的
——Eills,2001:16
行为治疗本质是一个学习过程 ——Cooper,Lesser,2005:168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历史渊源 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整合而来的。尽管行为主义和
二、认知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 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 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完整版)第三章 认知行为理论

(完整版)第三章   认知行为理论

第三章认知行为理论第一节理论背景一.行为主义理论与行为治疗技术1.行为主义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2)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3)可得性无助(4)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5)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2。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二。

认知学派基本观点: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时相互联系的。

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

不适宜的行为在于对环境的错误的解释。

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人的认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可以相互改变。

三.认知行为理论1。

基本观点:①在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者中介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个人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②认知行为的形成受“自动化思考”机制的影响.*自动化思考: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为发出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二十按照既定的模式发出,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思考与行动自动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不假思索的行动。

③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注重在认知与外在环境间的互动2.代表性的理论(1)艾利斯情绪治疗理论A、引发的事件;B、新年系统;C、认知情绪和行为(身心反应);D、治疗措施;E、效果(期望的结果);F、feeling①人不是被事件本身所扰,而是被他对事情的看法所扰②C不是由A本身引发,二十由这一事件个体的B引起,应通过D取得E从而产生F③④⑤⑥⑦⑧⑨⑩核心观点: 人不是被事件本身所扰,而是被他对事情的看法所扰,非利性化信念特征: 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之极(2)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①基本观点: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强调观察学习或模式学习②交互决定论③自我调节理论④自我效能理论(3) 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4) 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理论早期经验→功能失调性假设→重大生活事件→假设被激活→页面自动性思维→抑郁症各种症状(5 )谢尔登/贝克贝克:认知疗法理论谢尔登:认知行为评测谢尔登: ①评测—是认知行为理论的关键部分,他依赖于对行为顺序的详细理解②制定进行强化的时间表:持续强化、塑造消退、间接性强化的定数性间隔、时间定数性间隔贝克: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的内心体验和反应表现:脆弱性、吸引排斥、完美主义、强制性、寻求赞美、依赖性、自主性、认知抉择*抑郁症:自我消极归因对个人经历和周遭世界的消极观,解释自己的缺陷对未来干活前途的悲观*制定进行强化的时间表第二节认知行为理论的事物原则及在实务中的应用一。

心理治疗自考知识点总结

心理治疗自考知识点总结

心理治疗自考知识点总结一、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它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是由其认知来决定的。

在认知行为理论中,认知是指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解释,包括其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和对事件的认知。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因此通过改变认知可以改变人的情绪和行为。

在认知行为理论中,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发现并改变其错误的和不合理的认知,从而改变其情绪和行为。

治疗师通常会使用一系列的技术和策略来帮助患者改变其认知,包括认知重建、认知重新构造、认知技能训练等。

二、行为治疗行为治疗是一种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心理治疗方法,它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是由其环境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在行为治疗中,治疗师会通过改变患者的行为和环境来改变其情绪和行为。

行为治疗的技术包括系统脱敏、暴露治疗、行为替代训练等。

这些技术通常被用于治疗焦虑、恐惧、强迫症等问题,通过让患者暴露于其恐惧的对象或情境中,以帮助他们逐渐克服其恐惧和焦虑。

三、心理动力学心理动力学是一种基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治疗方法,它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是由其潜意识的冲突和动力所决定的。

在心理动力学中,治疗师会通过分析患者的潜意识过程来帮助其解决其心理问题。

心理动力学的技术包括自由联想、解释、梦的分析等。

这些技术被用于治疗各种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问题等。

心理动力学认为,通过揭示患者的潜意识冲突和动力,可以帮助患者解决其心理问题。

四、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成长的心理治疗方法。

在人本主义中,治疗师认为人有天生的自我实现的渴望,只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条件,人就能实现其潜力。

人本主义的技术包括非指导式谈话、不评价性的倾听、情感支持等。

这些技术通常被用于帮助患者探索其内在的动机和价值观,以实现其自我实现和成长。

五、移情和反移情移情和反移情是心理治疗中重要的概念。

移情是指患者对治疗师产生了特殊的情感,患者把治疗师当作父母、朋友或情人来对待。

认知态度行为理论

认知态度行为理论

认知态度行为理论
认知态度行为理论是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用来探索怎样影响人们的行为。

认知态度行为理论指出,人们的行为受着他们对这种行为的认知认可的影响,这些认知认可又受着他们的态度的影响。

认知态度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是,当一个人有一个正面的态度时,他们就会有一个积极的行为。

这就意味着,一个人有一个正面的态度时,他们就会对某件事情有一个积极的看法,从而导致积极的行为。

同样,如果一个人有一个负面的态度,他们就会有一个消极的行为。

此外,认知态度行为理论还指出,人们的行为受到他们态度的影响,而这个态度又受到他们的认知认可的影响。

一个人的认知认可是他们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他们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又受到他们的态度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的行为。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他们就会有一个积极的认知认可,从而导致他们有积极的行为,比如去参加一个活动或者去学习一门新的技能。

而如果一个人有一个消极的态度,他们就会有一个消极的认知认可,从而导致他们有消极的行为,比如不去参加活动或者不去学习新的技能。

因此,认知态度行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人们会有不同的
行为,以及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

通过了解人们的态度和认知认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从而帮助他们改变他们的行为。

社会工作——认知行为理论

社会工作——认知行为理论

社会工作——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整合而来的。

尽管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渊源,但是在实践中二者常被整合在一起,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更有效的理论视角和服务途径。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及基本观念(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只关注人的外显行为。

行为主义者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

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

认知学派源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分道扬镳。

阿德勒认为,将人格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

在阿德勒看来,人类行为来自性方面的动力远不如来自社会方面的动力。

而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形态所塑造的,这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个人的信念、期待等。

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

由此,认知因素在人行为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认识。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认知行为理论的又一个理论高峰。

班杜拉从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它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该理论指出,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是经由观察其他人或从事学习得来的。

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

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

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①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1.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

在认知理论的理论脉络之下,贝克首先提出了认知治疗模式,艾利斯则发展出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德莱顿则发展出一套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模式。

项目五 掌握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及应用

项目五  掌握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及应用
32
老年人的角色变化与中年人不同,它不是角色的 变换或连续,而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角色丧失或中断, 角色中断或丧失意味着从“一个人物”变成了“什么 都不是”,连带着就是回报减少、地位下降、无人理 睬。这会引起老年人心理失衡,郁郁寡欢,从而损害 其健康状况。
角色理论为老年社会工作提供了两条路径: 一是正确认识角色变换的客观必然性; 二是积极参与社会,寻求新的次一级角色。
④ 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服务对象的权能是 他自身具有的,而非助人者给予的。
⑤ 社工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个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29
(二)在实务中的运用 社会工作的10个实践原则: 1. 挑战生活中破坏性的压迫 2. 对压迫的环境采用整体视角 3. 社工协助案主增强自己的权能 4. 推动相似的人相互增加权能 5.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互惠关系
16
(二)在实务中的运用
在人与环境互动过程中,人受环境影响,也会影响其所 在环境。调适就是指人和环境彼此影响的复杂过程。因 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 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服务对象 个人需要的满足。
17
埃文斯和科尼的系统模式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① 系统有助于维持实践的一致性 ② 充分认识情景的重要性,情景决定社会工作者的目标
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 自信心
44
社会建构理论的基本模式: ◆ 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的偏
见及错误观念。 ◆ 第二阶段:改善老人生存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
26
(一)理论假设
增强权能理论的基本假设有以下几点: ① 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压迫产生的。社会工作
者一方面要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自己的权能,一 方面要帮助他消除环境的障碍 ② 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这种障碍是 可以改变的。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脉络一、行为主义理论(一)发展阶段1.1913 —1930 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2.1930 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一一应答性反射(S (刺激)型)操作性行为一一操作性反射(R (反应)型)S 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一反应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f刺激可得性无助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三)主要观点和评价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

《社会工作》课件——5认知行为理论

《社会工作》课件——5认知行为理论
• 信念(belief):人们对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一些特殊看法,是在幼年 时期开始发展的。如“我不信任任何人”。
22
6
理论背景
思想来源 心理学、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存在主义、人本
主义等思想
理论性质
折中,线性(ABC模式);个人主义-改良主义 (维护或改善)
萌芽时期 19世纪50年代
兴盛时期 19世纪70年代
第5章 认知/行为理论
22
1
小组报告
• 第一组:焦点解决理论 • 第二组:精神分析理论 • 第三组:ABC性格理论 • 第四组:社会支持理论 • 第五组:叙事治疗法 • 第六组:任务中心模式 • 第七组:人本主义理论 • 第八组:社会心理暨社会学派 • 第九组:社会建构 • 第十组:危机干预理论
22
2.强调干预的本质和结果是在于协助案主自 助和自立,坚持案主自主和自决的精神。
22
15
合作关系下的单向性协助关系 工作 关系
工作者 角 色 带领者、指导者
22
16
主要集中在个人层次的改变上,运用各种介入 手法旨在改变案主个人的不恰当的认知
其具体过程包括
一是情景分析 运用的层次 二是认知改变
三是行为干预
• 19世纪80年代,重视学习和压力因应的情绪调试过程;
• 19世纪90年代,以折衷和整合模式为特色,重视行为、认知 及情绪三者之间的关系,以Dryden的理性情绪行为治疗为主 要的代表。
22
8
认知行为理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本体论 认识论
唯实论 客观实证主义
主张假设检验和坚持自然科学一样的严谨性。认
改变过程 能情绪及行为的错误概念、信念、扭曲的认知、非理性的自
我对话,是改变过程中最重要的核心工作。

社会工作认知行为理论案例- 认知行为理论

社会工作认知行为理论案例- 认知行为理论

社工知“理”| 认知行为理论每当考试考到社会工作理论的相关内容时,不少人心中都会“咯噔”一下,然后开启漫长的回忆之旅……作为“科学助人”的社工,理论就是我们开展服务的利器,丢到理论犹如上战场不带武器。

社工知“理”这一栏目横空出世,通过“知识点+实操案例”的方式,帮助大家熟悉理论、使用理论。

今天介绍的第一个理论是——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它是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整合。

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社会工作的任务是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主要观点①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

②人们关于行为结构的因果知觉,会影响他们随后的情感、期望和行为。

③认知行为治疗旨在改变案主的认知、观点、信念和思维方式,借以行为主义的干预方法,帮助案主在改变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新行为的学习来强化认知,以帮助案主克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

社工角色在认知行为理论指导下社工工作者更像是一位带领者、指导者,带领案主梳理自己的情绪,与案主一起分析案主的认知过程,指导案主学习新的认知技巧,在整个过程中社工必须心思细腻、认真、谨慎处理每一环节。

①明确的洞察力,社工需要准确把握案主特别的认知。

②在案主的生态环境中重建案主的认知结构,社工需要充分认识案主所生活的环境系统,分析不同因素对案主的影响程度,让案主清楚地看到自己对事件的态度、看法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高案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情景回顾,与案主一起总结治疗的整个过程,让案主清晰地看见认知在自己生活中的影响,同时帮助案主发展一些技能,克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在认知行为理论中,有一个大家必须掌握的核心理论,也是社工考试中最喜欢的出题点——ABC情绪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

3
埃利斯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性的理论
栺拉瑟现实治疗理论 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理论
贝克的认知疗法理论
二、代表性的理论——埃利斯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 理论背景
在20世纪初期,埃利斯収现揭示求助者早期的 经历幵丌能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也无法保证求 助者在以后的生活中丌再出现其他类似的困难。
二、代表性的理论——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理

※ 主要观点
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徃的获得; 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
刺激和反应乊间存在中介发量; 外界强化丌是产生学习的必要条件。
二、代表性的理论——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理

※ 位置学习实验
位置学习实验迷津
二、代表性的理论——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理
3、忽视对求助者内部感叐的分析和理解。
二、代表性的理论——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
※ 理论概述
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理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不 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挄照他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 发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斱 法对动物迚行实验,幵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 这对亍研究生活亍社会乊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丌 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亍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 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丌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 的行为。
※ 评价
“栺拉瑟现实治疗理论”的局限: 1、过亍强调此时此刻的行为,而在某些时候忽略 了诸如潜意识层面戒者个人史等其他概念。 2、坚持认为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是由尝试解决外部 事件所造成的。 3、没有触及人生的所有复杂性,幵自动忽略了人的 収展阶段。这种斱法容易发得过分具有说教性。 4、依赖亍心理咨诟师和来访者乊间的良好关系。 依赖亍言语互动和双向沟通。在帮助那些由亍各种 原因而丌能充分表达其需求、意愿和计划的来访者 时存在局限。

社会工作-认知行为理论

社会工作-认知行为理论
他因素的影响。
认知的三个层次——更深层次的条件性假设
条件性假设
● 这是人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一些基 本信念,它们通常是隐含的、不自觉的、 不经过检验的,而且往往会导致情绪上 的困扰和行为上的问题。
● 形式:“如果……就……”
认知的三个层次——最深层次的图式或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
这是人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一些根深蒂固的信念,它们通常是无意识的、 不可动摇的、不容置疑的,而且往往会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核心信 念通常是关于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一些基本性质和规律的信念。
• 图式是关于个体如何看待他们对世界对
人对事件和环境的重要信念和假设。 • 基本的认知图式是积极的(适应的)或消极的
(不适应的)。 P77 图式的五个因子
认知治疗
认知治疗中的具体流派通常具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它们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原则, 并针对特定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制定了相应的策略。
艾丽斯(Albert Ellis):20世纪 50年代创立理性情绪治疗,即 著名的ABC理论。 该疗法着重于通过挑战和改变 不合理的信念和态度来解决情 绪和行为问题。
阿尔伯特-埃利斯 理性情绪疗法的提出者
“人们之所以烦恼,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 而是因为他们对事情的看法……”
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不是由于某 一激发事件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 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 产生的错误信念所直接引起,这种错误信 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认知治疗——ABC人格理论
• 视觉刺激:亚历克斯被束缚在一个特殊的椅子上,使他无法移动。他被强行迫视 观看一系列令人作呕的暴力画面和镜头,同时他接受药物注射。
• 音乐疗法:亚历克斯被迫听取巴赫和贝多芬等经典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与他犯罪 行为相关联,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条件反射制造出极度不适感,从而使他对该 音乐产生条件性恐惧。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一)发展阶段—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应答性反射(S(刺激)型)操作性行为——操作性反射(R(反应)型)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可得性无助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三)主要观点和评价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

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行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改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

(完整版)认知行为理论

(完整版)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脉络一、行为主义理论(一)发展阶段1.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2。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应答性反射(S(刺激)型)操作性行为——操作性反射(R(反应)型)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可得性无助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三)主要观点和评价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

认知行为理论总结归纳

认知行为理论总结归纳

认知行为理论总结归纳认知行为理论是心理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研究了认知、情绪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对认知行为理论进行总结归纳,从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原则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认知行为理论基本概念认知行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班德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是相互作用的。

在认知行为理论中,认知代表着个体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知觉、理解和解释,行为则是指个体的表现和动作。

认知行为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和行为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的思维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它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认知行为理论还强调外界刺激和个体对刺激的解释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即人们的行为主要受到他们对刺激的认知和评价的影响。

二、认知行为理论核心原则1.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认知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和信心的评估。

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他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念,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行为。

2. 观察学习:认知行为理论强调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观察学习还包括对模型所得到奖励和惩罚的观察,个体通过观察模型的结果推测什么行为受到奖励,什么行为受到惩罚,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3. 认知重建: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个体通过重建对刺激的认知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个体对刺激的认知会影响他们对刺激的评价和情绪的产生,从而反过来影响他们的行为。

通过重建对刺激的认知,个体可以改变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三、认知行为理论的应用领域1. 临床心理学: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心理学领域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减轻和治疗各种心理疾病。

2. 教育心理学:认知行为理论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也有很大的影响。

它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的重要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5 认知行为理论

5 认知行为理论

“论证和康复项目”
• Ross等人(1985,1988,1989)在加拿 大设计,被用于威尔士STOP(straight thinking on probation)计划中和英国的 某些地方。 • 包含自我控制技巧、思考技术、社交技巧、受 害者意识、创造性思考、判刑推理,考虑别人 视角,考虑自身给别人造成的影响, 情感管理,给违法者以帮助他人的 体验等。
• 人类的复杂人格可分为七个主要要素: B=行为,指外显的可观察测量的行为; A=情感反应,指情绪、心情与强烈的感觉; S=感官知觉,指五种基本知觉:触觉、味觉、 视觉、听觉、嗅觉。 I=心像,指案主如何看待白己,描述自己; C=认知,指有关形成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 态度及信念的洞察力、哲学观、意见及判断力。 I=人际关系,指与别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D=药物、生物功能、营养以及运动, 该要素所包含的不只是药物,同时 考虑个人的饮食习惯和运动型态。
3、治疗的方法与技术
(1)操作性技术 ①正增强法。 ②负增强法。 ③差别增强法。 ④消除法。 ⑤反应塑形法。 ⑥惩罚法。 ⑦分解法。
(2)反应性技术
①反制约。 ②系统脱敏法。 第一步:松驰训练。 第二步:订立焦虑层次表。 第三步:进行系统脱敏。 ③嫌恶疗法。 ④暴露疗法。
(3)综合性技术
①自我管理与引导。 自我订约、自我监控、自我酬赏 ②示范法。 现场示范。象征性示范。多重示范。 ③果敢训练。 ④松驰训练法。 第一,深度肌肉松驰法。 第二,直接松弛法。 ⑤多模式治疗法。
• 连续强化 • 间歇强化 ①固定比率程序 ②变动比率程序 ③固定时距程序 ④变动时距程序 ⑤高速率行为辨别强化程序
思考
• 行为治疗模式的贡献及局 限性表现在哪里?
争论
• 担心1:实验是否能够验证心理内部结构这一假设。 • 担心2:只获得在特定机构针对特定案主群体的有限运 用。 • 担心3:技术方法有过多术语、正式程序,以系统方式 进行,不人性。 • 担心4:伦理方面,工作者的意愿强加给案主,可能会 操纵案主,甚至会被权威主义的政治控制所利用。 行为主义社会工作一直很有影响,特别是在 美国。但是主要是在一些特殊机构和针对特 别的问题,其他并没有得到广泛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 如R.East (2000) 指出,计划行为理论在零售情境中 似乎就没有预测出对产品的抱怨倾向[7]。后来,Ajzen 在计划行为理论中加上了对过去行为的测量,并将其 作为预测未来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标[8]。 ◆ 至于哪三个变量对意图和行为有重要的但不同的预测 作用,Ajzen 和Fishbein (2004)在一次答辩中曾经阐明, 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意图预测的相对重 要性,这一预测会因行为与行为,人群与人群的变化 而变化。他们认为,对于这三个前因变量,在特定的 情况下,并不需要全部参与,有时可能仅仅需要一个 或二个[9]。
4
3.1 TBP的基本内容
主观规范
5要素
行为意向
行为
5
态度 主观 规范
态度(Attitudes Towards the Behavior,AB): 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 或负面的感觉。是个人对特定 对象所反映的出来一种持续性 的喜欢或不喜欢的预设立场。 行为态度受行为信念的影响,它 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行为结 果发生的可能性,即行为信念 强度( strength of belief) ,另一 个是行为结果评估( evaluation)
24
5.参考文献
[1]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2): 315-320. [2]王静,杨讫,傅灵菲,等. 计划行为理论概述. 2011,6(4):290-291. [3]张锦,郑全全.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完善与应用. 2012,18(1):7781 [4]Reinecke J.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Adolescents’deviant and Delinquent Behavior [J].Methodology,2006,2( 3) : 100- 112. [5]Beck L ,Ajzen I. Predicting Dishonest Actions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 Journal in Research in Personality,1991,25( 2) : 285- 301. [6]Rhodes R E,Courneya K S. Investigating Multiple Components of Attitude,Subjective Norm,and Perceived Control: an Examin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the Exercise Domain [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3,42 ( 4) : 129- 146. [7]East R. Complaining as Planned Behavior [J].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2000,17 ( 12 ): 1077- 1095.
5要素
行为 行为 意向
知觉 行为控制

态度 主观规范( Subjective Norm,SN): 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 主观 5要素 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即在预 规范 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 知觉 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 行为控制 体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行为所 发挥的影响作用的大小。 *主观规范受规范信念( normative beliefs)和服从动机 (motivation to comply) 的影响。 *“规范信念”是指个体预期到重 要他人或团体对其是否应该执行 某特定行为的期望; 服从动机是指个体依从重要他人 或团体对其所抱期望的动机 行为 行为 意向
23
4.TBP的应用
◆ 它已被成功地应用于多个行为领域,并且大多数研究证实 它能显著提高研究对行为的解释力与预测力。 ◆ 其适用行为领域包括: -饮食行为,如摄取纤维素[10]、饮用豆奶[11]; -药物成瘾行为,如戒除烟酒[12]、药物、食欲; -临床医疗与筛检行为,如健康检查、癌症筛检、乳房自我 检查; -运动行为[12],如慢走[13]、爬山、骑自行车、休闲活动的选 择 -社会与学习行为,如采取环保措施[14]、支付公园保护费用 [15]、学习成就、消费行为,娱乐上网行为,学生舞弊,交 通违规等方面的行为。
16
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 3个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 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4.个体拥有大量有关行为的信念,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 下只有相当少量的行为信念能被获取,这些可获取的信 念也叫突显信念,它们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 为控制的认知与情绪基础;
22
3.3.3 编制正式测量问卷
◆ 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应用计划行为理论,Ajzen设计出了 一套计划行为理论研究的一般问卷模式供研究者们参考[8]。 一般问卷包含整体的直接测量和基于信念的测量,所有测 量项目均采用Licket等级评分法。 ◆ 在编制直接测量项目时要注意吸纳近些年的研究经验,态 度的项目内容应包含工具性态度和情感性态度;主观规范 的项目内容包括指令性规范和描述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 的项目内容包括自我效能感和控制力。
◆ 一致性原则指所有研究变量的测量必须包含相同的行为元 素,即所测量的意向、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应 是对特定行为的意向、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并且 所测量的行为应与其真实条件下发生的行为一致。 Ajzen 认为不遵守一致性原则会犯评估不一致的错误,容 易混淆或低估变量之间的关系.
20
◆ 鉴于一致性原则对研究结果的重要性,计划行为理论要求 研究者在测量前对所研究的行为进行严格定义。在计划行 为理论中,行为指个体在特定时间与环境内对特定目标作 出的外显的可观测的反应,因此研究中行为的操作性定义 应包括对象(Target)、行动(Action)、环境(Context)和时 间(Time)四个元素,简称行为的TACT 元素。 ◆ 定义TACT 元素有些人为随意性,研究者可以依据研究目 的具体定义每个元素,也可集合一个或多个元素增强行为 的一般性。不论是具体地还是宽泛地定义,研究者必须保 证行为意向、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都具有相同 的行为元素,确保所研究的行为一致。
17
5.个人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如人格、智力、经验、年龄、 性别、文化背景等)通过影响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 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最终影响行为意向和 行为;
6.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从概念上可完全区 分开来,但有时它们可能拥有共同的信念基础,因此它 们既彼此独立,又两两相关。
18
21
3.2.2 引出突显信念(Eliciting Salient Bliefs)
◆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突显信念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 觉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感基础。突显信念不仅可以解释 个体为何拥有不同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 制,而且还可以为制定行为干预措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引出突显信念的方法是选取有代表性的研究样本,通过 三类开放性问题:目标行为有哪些益处和害处、哪些个 人或团体会影响目标行为的发生、哪些因素会促进或阻 碍目标行为的发生,分别获得有关行为结果、规范及控 制的信念,然后对收集到的信念进行编码和内容分析, 用出现频率较高的信念组成突显信念模式(modal salientbeliefs)。 ◆ 突显信念模式是正式研究问卷项目的信息来源。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 TBP
---计划行为理论
1 2 3 4
定义
起源与研究背景
基本内容
应用
2
1.计划行为理论 (TBP)
◆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 ◆ 计划行为理论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以期望价值理论为 出发点解释个体行为一般决策过程的理论[1]。解释了态 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如何作用共同作用于人 的行为意向,进而作用于实际行为的过程[2]。 ◆ 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行为意 向反过来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3
2.TBP的起源与研究背景
源头-Fishbein的多属性态度理论( Theory of Multiattribute Attitude)。 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向,预期的行为结果及结 果评估又决定行为态度。 发展-Fishbein 和Ajzen 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理性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它受 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 形成-Ajzen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1991年Ajzen 发表的《计划行为理论》一文,标志着计划 行为理论的成熟
3.2 计划行为理论的测量方法[1]
◆ 将计划行为理论应用于研究时,研究者多采用 Ajzen 建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必须遵守一致性原 则; ◆ 研究的准备工作分两步走,第一步引出突显信念, 第二步编制正式测量问卷。
19
3.2.1 一致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Compatibility)
8
态度
态度 主观 规范 行为意向:指个人对于采取某项 特定行为的主观概率的判定, 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 行为的采取意愿。
5要素
行为 行为 意向
知觉 行为控制
行为:指个人实际采取某项特定 行为。
9
17
10
◆ 自计划行为理论问世以来,许多实证研究的结果均证明, 这是一个将态度和行为连接起来,具有相当预测力的理 论之一。 ◆ 不过,它的一些理论观点在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赞同和支 持的同时,也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这些质疑和挑战无 疑进一步促进了计划行为理论的成熟和完善。
12
◆ 另外,有些学者还提到了除这三个主要变量之外 的其他因素。
– 例如,在诚实领域,针对欺诈行动,道德义务就是另 一个潜在的意图的决定因素[5]。 – 为了确定各种不同的因素成分是否可以对意图予以充 分的解释,还有一些研究人员提出,如果过去的行为 与未来的行为相关,那么,除了态度、社会规范、知 觉行为控制,也应把过去的行为包括在模型中。 – 所以,其他一些因素也同样需要被测量[6]。也就是说, 观察表明,不能把无法解释行为上的变异仅仅归因于 随机误差,应该还存在着某些不可测量的系统因素。 他们认为,计划行为理论似乎并不能解释社会上的所 有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