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其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其对策研究[摘要]互联网发展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它也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界定网络行为的基础上,指出了“9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从多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措施,力图做到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共同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对策
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新一族,他们既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又容易受到其影响。

互联网发展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也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一部分大学生,自制力较弱,无法抵御网络诱惑,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所以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特别是认识不良网络行为形成原因对改善大学生网络行为有现实意义。

1.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
1.1身份隐蔽
上网过程中,一切信息都是通过显示屏传达的,只需要一些符号和虚拟的世界与外界进行联系,而不是面对面地和他人打交道。

这样,使人们产生一种思维倾向,在网络中我为所欲为,因为没有人知道我是谁。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的空间,它的隐蔽性使人们能毫无压力的进行人际交往。

大学生崇尚个性张扬,网络这样一种自由和平等的人际交往方式为他们提供了充分释放个性的平台。

在虚拟环境中,他们能随意与人交谈,抒发情感,发表意见,甚至人身攻击等。

1.2心理猎奇
大学生正经历着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心理成长过程,往往具有强烈的猎奇心理。

他们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好奇,因此部分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就是猎奇,即追寻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了解,或通过正当渠道难以获得的信息,并借以获得感官刺激。

进而造成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虚拟世界中而不能自拔,有荒废学业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

1.3道德偏差
由于多元化开放的生活环境,“90后”大学生从小就能够接触到比较现实的世界。

鱼龙混杂,灯红酒绿的现实生活,使大学生热衷于玩乐、消费,在遇到困难那挫折时,更愿意选择逃避而不是参与。

由于学业和就业双重压力,使他们更加追求夸张和刺激,希望通过网络释放压力、舒缓神经。

由于缺少思想道德的限制,他们在网络世界里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谩骂和侮辱、恶意的嘲弄和评论,揭人隐私,挖人伤疤。

各种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碰撞,使初涉社会的大学生迷乱了方向。

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网络行为中被逐渐解体。

1.4性格虚拟
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构建为崇尚的行为、人格、性格和态度。

网络能将自我意识最大程度上具象化。


时,网络带来的自由感、虚拟性、理想化、满足感使一部分大学生无法接受现实世界。

他们逐渐变得急躁、焦虑、冲动和孤僻,在他们意识中虚构的性格逐渐取代了现实生活,使其无法自拔。

2.不良网络行为原因分析
2.1网络的虚拟性和复杂性
网络行为不受制于任何的监督形式,因此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不大,道德规范所失去了约束效用。

因此,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淡薄。

此外,繁杂多样的信息,使大学生丧失了自己的主见。

甚至沉浸于众多的信息中,造成网络信息沉溺的现象。

同时,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其中难免存在一些违法和不良信息。

这些信息容易使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偏离,造成不良网络行为,甚至诱发网络犯罪。

2.2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不理想
大多数学校认为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理应具有良好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忽略了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的特点,因而对网络道德、法律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

此外,道德教育形式、内容枯燥,在难使学生产生共鸣,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的同时,更促使大学生寻求实效性、鲜活性兼具的网络世界。

2.3家长缺少正确引导和充分关爱
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不当。

当代“90后”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优越的家庭条件使其对孩子过分溺爱,却不懂得该如何教育、引导,当发现孩子不良网络行为时没有加以引导、监控
而是放任自流,从而导致行为愈演愈烈。

此外,有些家长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或给与其过大的压力和精神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把注意力转向网络,从而导致出现网络种种不良行为。

2.4社会法律与技术控制力不足
目前网络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而且在对现有法律法规的执行上也存在着不足,监管的力度不够,各职能部门权责不清、相互推委的现象时有发生。

伦理道德、文明规范和社会舆论等共同组成软控制体系不够完善,使其约束作用不明显。

此外,网络技术有待于更新、改进,必须利用技术手段对进入我国的信息进行必要的“过滤”,防止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危害。

3.引导大学生正确网络行为对策
3.1大学生
(1)自我分析
要正确认识自我,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生活目标和责任,了解自身现实的实际需要和自身条件,仔细分析外部环境条件,认识到上网的利与弊,扬其长,避其弊。

对于部分的网络成瘾者来说,剖析自身成瘾的内在心理根源,主动加强与同学、老师和家人以及朋友的交流,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综合治疗,同时,严格控制上网时间,自觉消除不良行为。

(2)自我引导
不要把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生活或者排遣消极情绪的工具,利用网络来麻痹自己,我积极面对现实中的问题。

一旦发现自己有不良
网络行为,应及时反省检讨,是否与人缺少沟通,是否疏于参加各种活动,同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来改掉不良网络行为。

3.2高校
(1)开设学生德育教育的虚拟社区
学习和运用网络开发新技术,完善校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对各种软硬件设施进行精心设计和合理配置。

注重德育教育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统一,变灌输式、说教式为启发式、讨论式,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在网上正确涉猎知识。

以弘扬改革开放为主旋律,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使校园网成为学生抒发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的德育新阵地。

(2)强化教师在虚拟和现实间的“舵手”角色
扑面而来的网络对大学师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给传统教育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网络的创新性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滞后性的矛盾日益尖锐。

这给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应积极探索网络知识,熟悉网络文化特色,有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的能力,才能为大学生游刃有余地在网络世界里“导航”。

同时,教育者应培养工作的预见性和敏感性,经常性地留意大学校园网络文化中存在的思想问题,捕捉大学生们心里的细微变化和行为偏差,及时给与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

3.3社会
(1)构建法制网络环境
我们对大学生上网采取必要的法律防治措施,既有利于增强其
法律意识,又可更好地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典范,我国仍缺少必要的信息网络保护基本法,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与限制条件没有明确规定,现有的关于网络安全的“法律规范”都是禁止性条文和事后救济型的规范,虽然不乏震慑性,但缺乏引导性。

同时,通过公众监督,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高舆论的引导水平,注重引导技巧,加大正面舆论的宣传力度,形成文明健康网络环境。

(2)改进网络控制技术
国家可以依据有关的行政制度和法律法规,利用技术手段对网络行为实施控制。

通过对信息员的监管,对不良信息及时拦阻堵截,同时积极发卡新技术加强病毒监控,并对威胁计算机安全的漏洞的防范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在带给我们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面对大学生中出现的种种网络行为,关注者众,研究者少,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及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相信通过个人、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可以逐渐纠正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网络行为,促进大学生在网络时代更好地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